文廷式繼續講道:“明治維新。主要有以下幾條舉措,我們分別解讀一下:
首先是廢藩置縣,這點實際作用非常大。之前倭奴是分封製,幕府再假天皇的名義分封大名,大名再進一步分封自己的家臣,家臣再分封自己的武士……層層分封下去。當中央需要征用人力、物力的時候,命令到了地方,地方可以不執行,地方隻執行地方諸侯的命令而不是中央政府的命令。這項改革措施實施後,理論上隻要朝廷一道命令,就可以管理到帝國的每一個村鎮。
其次是廢除職業世襲製,倭奴人是原本的傳統是,任何人做任何工作都是子承父業,一個人做什麽工作,他的子孫後代也隻能從事這個行業的工作。而且所有的行業還按照“士農工商”等等類別,分成不同的等級。這項製度對於社會的穩定當然有好處,但是不僅非常的不公平,而且也使得社會失去了發展的空間。唯一的好處就是匠人們因為隻能從事某項工作,所以會在這個領域將技能發展到極致。
廢除職業世襲製度後,倭奴舉國所有子民,在天皇麵前都名義上是一律平等的。而這對於社會的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這樣會把大量低端行業的人口釋放出來,從而產生海量的自由勞動力。工商業主們可以獲得更多更優質也更廉價的勞動力。普通人有機會改變自己所從事的職業。
第三,全麵學習。主要是學習大西洲和北星洲的西方文化,用以取代了之前從普綠王朝和大野王朝學習的古代東方傳統文化,開始改革服飾、發型等。而最重要的則是教育,倭奴人太重視教育了。舉個例子,在黛青很多女孩子是得不到受教育的機會的,倭奴的情況下與我們差不多。可是西化後的倭奴國,卻從各個方麵學習西洲,他們居然讓幾乎所有健康聰明的女孩子都得到一定的受教育機會。
前麵幾點可能還比較虛,都是格局上的,觀念和思想上的。而第四點就非常實際了。那就是興辦實業。倭奴采取由國家出資,請夷人管理,由本國參與並學習的方式,開辦大量的工廠、銀行、商貿等西方現代產業。很多東西,倭奴人原本自己是生產不出來的,隻能依賴進口。不僅費財費力,而且大多數人還是享受不到先進技術的益處。現在倭奴人自己有大量的企業可以生產,也有自己的銀行和商貿體係來支持,倭奴人不僅省下很多錢,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的實力增強了。以前普通百姓享受不到和利益,現在可以享受到了,以前上層貴族不敢做的大夢,現在可以做了。
第五看似簡單,但其實非常重要。那就是宗教解禁。這也是非常值得一提的。這其中最大的舉措就是明治六年倭奴取消了對聖光會傳教的禁令。要知道這一政策,在整個德川幕府二百餘年的統治期間,一直被堅定的執行。可是現在,一下子就廢除了。
重要的是,這是倭奴人自己主動廢除的,並非像咱黛青是在夷人的槍炮威脅下被迫開放。而由此給倭奴國各方麵帶來的發展更是難以估量的。他意味著,倭奴人的心,已經改變了。不再是那個孤立內卷關起門來自以為天下第一的倭奴國,而是一個打開國門,平等自由的與外部聯係的倭奴國。
此外,諸如司法、議會、外交、交通,等等……司法方麵,他們建立了獨立的司法體係,立法方麵他們建立了效法西洲的議會,外交上,他們建立了與西洲相似的外交部,為了促進人員和物資的流動,他們大興土木,修建了通往全國的鐵路……倭奴國已經在全方麵的建立起一套與大西洲和北星洲相似的新製度新模式。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不僅拋棄曆史上從普綠和大野兩代從中土王朝學到的東西他們甚至也大量剪除了很多自己的原有傳統,諸如辮發、素食、多妻製婚姻等等。你能想像咱們黛青不剃頭辮發嗎?你能想像咱們那些吃慣了素食的居士們突然改吃肉嗎?你能想像咱們的那些官員甚至土財主不討小老婆嗎?
可是他們就做到了。這種決心,這種毅力,這種果斷,難道不是在種下一顆希望的種子嗎?雖然現在來看,成果還很有限,但是,種子已經種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隻要堅持下來,未來都是值得期待的。這就是希望,人一旦有了希望,哪怕現實還不是很滿意,但是精氣神就會爆發出來,甚至人在希望的時候所爆發的力量會比得著的時候更大。現今的倭奴國就是這樣,是一個充滿了希望的國家,是一個活在未來的國家。
有幾件事,是值得我們迴憶的。我麵前的這三位公子,你們可否知道,你們的祖先古倫人,早在太祖皇帝的時代,就已經有了議會呢?又是否知道,早在太宗時代,就已經有了獨立司法官了呢?然而,自從黛青入主中土以來,這一切明明正確的方法,就都被拋棄了。若說是依從西尼之法,可是西尼之法中的很多善舉,諸如生員結社,議事,這些即使在塔拉人達雅爾王朝都被允許的自由,在本朝卻被明令禁止了。
例如,西尼人普遍留發挽髻,而黛青之第一國策便是要剃盡前額毛發,再在將餘剩的頭發編成辮子。此種法式,於西尼人中是曠古未有啊?時人不能接受,結果我朝一道嚴令“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一時間,許多無辜百姓人頭滾滾,所剩下的,都隻能從此學會不敢作為,不敢言語,甚至不敢思想。
但求保住項上人頭爾。
此後,黛青王朝列是屢興文獄,殺人愈多,則君權愈重,臣性愈奴,而民心民意已然輕若鴻毛,無人在意。今日之黛青,與當年太祖、太宗之時的黛青,還有幾分相似?今日之黛青,又與昔日之日月,有幾分不同?時至今日,我們看看西夷之國,看看倭奴之變,難道還不明白這幾百年來,咱們其實是走差了路嗎?”
首先是廢藩置縣,這點實際作用非常大。之前倭奴是分封製,幕府再假天皇的名義分封大名,大名再進一步分封自己的家臣,家臣再分封自己的武士……層層分封下去。當中央需要征用人力、物力的時候,命令到了地方,地方可以不執行,地方隻執行地方諸侯的命令而不是中央政府的命令。這項改革措施實施後,理論上隻要朝廷一道命令,就可以管理到帝國的每一個村鎮。
其次是廢除職業世襲製,倭奴人是原本的傳統是,任何人做任何工作都是子承父業,一個人做什麽工作,他的子孫後代也隻能從事這個行業的工作。而且所有的行業還按照“士農工商”等等類別,分成不同的等級。這項製度對於社會的穩定當然有好處,但是不僅非常的不公平,而且也使得社會失去了發展的空間。唯一的好處就是匠人們因為隻能從事某項工作,所以會在這個領域將技能發展到極致。
廢除職業世襲製度後,倭奴舉國所有子民,在天皇麵前都名義上是一律平等的。而這對於社會的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這樣會把大量低端行業的人口釋放出來,從而產生海量的自由勞動力。工商業主們可以獲得更多更優質也更廉價的勞動力。普通人有機會改變自己所從事的職業。
第三,全麵學習。主要是學習大西洲和北星洲的西方文化,用以取代了之前從普綠王朝和大野王朝學習的古代東方傳統文化,開始改革服飾、發型等。而最重要的則是教育,倭奴人太重視教育了。舉個例子,在黛青很多女孩子是得不到受教育的機會的,倭奴的情況下與我們差不多。可是西化後的倭奴國,卻從各個方麵學習西洲,他們居然讓幾乎所有健康聰明的女孩子都得到一定的受教育機會。
前麵幾點可能還比較虛,都是格局上的,觀念和思想上的。而第四點就非常實際了。那就是興辦實業。倭奴采取由國家出資,請夷人管理,由本國參與並學習的方式,開辦大量的工廠、銀行、商貿等西方現代產業。很多東西,倭奴人原本自己是生產不出來的,隻能依賴進口。不僅費財費力,而且大多數人還是享受不到先進技術的益處。現在倭奴人自己有大量的企業可以生產,也有自己的銀行和商貿體係來支持,倭奴人不僅省下很多錢,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的實力增強了。以前普通百姓享受不到和利益,現在可以享受到了,以前上層貴族不敢做的大夢,現在可以做了。
第五看似簡單,但其實非常重要。那就是宗教解禁。這也是非常值得一提的。這其中最大的舉措就是明治六年倭奴取消了對聖光會傳教的禁令。要知道這一政策,在整個德川幕府二百餘年的統治期間,一直被堅定的執行。可是現在,一下子就廢除了。
重要的是,這是倭奴人自己主動廢除的,並非像咱黛青是在夷人的槍炮威脅下被迫開放。而由此給倭奴國各方麵帶來的發展更是難以估量的。他意味著,倭奴人的心,已經改變了。不再是那個孤立內卷關起門來自以為天下第一的倭奴國,而是一個打開國門,平等自由的與外部聯係的倭奴國。
此外,諸如司法、議會、外交、交通,等等……司法方麵,他們建立了獨立的司法體係,立法方麵他們建立了效法西洲的議會,外交上,他們建立了與西洲相似的外交部,為了促進人員和物資的流動,他們大興土木,修建了通往全國的鐵路……倭奴國已經在全方麵的建立起一套與大西洲和北星洲相似的新製度新模式。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不僅拋棄曆史上從普綠和大野兩代從中土王朝學到的東西他們甚至也大量剪除了很多自己的原有傳統,諸如辮發、素食、多妻製婚姻等等。你能想像咱們黛青不剃頭辮發嗎?你能想像咱們那些吃慣了素食的居士們突然改吃肉嗎?你能想像咱們的那些官員甚至土財主不討小老婆嗎?
可是他們就做到了。這種決心,這種毅力,這種果斷,難道不是在種下一顆希望的種子嗎?雖然現在來看,成果還很有限,但是,種子已經種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隻要堅持下來,未來都是值得期待的。這就是希望,人一旦有了希望,哪怕現實還不是很滿意,但是精氣神就會爆發出來,甚至人在希望的時候所爆發的力量會比得著的時候更大。現今的倭奴國就是這樣,是一個充滿了希望的國家,是一個活在未來的國家。
有幾件事,是值得我們迴憶的。我麵前的這三位公子,你們可否知道,你們的祖先古倫人,早在太祖皇帝的時代,就已經有了議會呢?又是否知道,早在太宗時代,就已經有了獨立司法官了呢?然而,自從黛青入主中土以來,這一切明明正確的方法,就都被拋棄了。若說是依從西尼之法,可是西尼之法中的很多善舉,諸如生員結社,議事,這些即使在塔拉人達雅爾王朝都被允許的自由,在本朝卻被明令禁止了。
例如,西尼人普遍留發挽髻,而黛青之第一國策便是要剃盡前額毛發,再在將餘剩的頭發編成辮子。此種法式,於西尼人中是曠古未有啊?時人不能接受,結果我朝一道嚴令“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一時間,許多無辜百姓人頭滾滾,所剩下的,都隻能從此學會不敢作為,不敢言語,甚至不敢思想。
但求保住項上人頭爾。
此後,黛青王朝列是屢興文獄,殺人愈多,則君權愈重,臣性愈奴,而民心民意已然輕若鴻毛,無人在意。今日之黛青,與當年太祖、太宗之時的黛青,還有幾分相似?今日之黛青,又與昔日之日月,有幾分不同?時至今日,我們看看西夷之國,看看倭奴之變,難道還不明白這幾百年來,咱們其實是走差了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