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約和艾瑪按照指引,遊曆了東齊許多地方。
這次遊曆,讓他們感受到了徹骨徹心的絕望和痛苦!
與小黃瓜村依山近海的特殊環境不同東齊省的絕大部分地區,正處於巨大的旱災之中!
地裏的莊稼,全都旱死了。絕收,已經不可避免!
雖然巨大的災難還沒有到來,但是民間已經開始出現對於生存物資的搶占。但搶占隻是中下層的事情,盡管他們已經很難,因為所有的資源都越發的貴了,要囤點東西實在是不易。
李伯約和艾瑪幾乎把所有值錢的東西都給了需要的人,他們沿途施醫贈藥,更是不在話下。但是他們還是眼看著一些人即使確診了醫病,還是不接受醫治。
因為買不起藥,因為買不到藥。
這對於醫生是一種極大的折磨。
但是,由於不斷的深入鄉間,他很快發現了更嚴重的問題。
那些最底層的人,比中下層的人更慘!他們甚至根本無力去做任何的應對。
後世曾經有人批判黛青的百姓麻木不仁,其實那隻是因為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的祖先世代處於無能為力的狀態,這已經成為他們生命記憶的一部分,刻在了他們的基因裏。
所有生活在最底層之上的人,都早就習慣和適應了這種情況。所有人的目光都指向最頂端的帝國皇帝,沒有任何人——哪怕是底層人本身——會去關心任何一個底層人。這,已經是黛青帝國的一種潛在的共識。
但是,盡管已經來黛青國一段有了時間,也在很多很多方麵努力的學習適應和接受黛青國的文化,李伯約還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和適應這種情況。
讓他就這樣看著千千萬萬的人“像堆在火爐旁的木柴一樣,準備著投在火裏化為灰燼”,而不盡上全力去拯救一些人,他認為是一種罪惡。
他可以不去指責他人,但是他沒有辦法做到放過自己。
痛苦,無盡的痛苦,煎熬著這個年輕人,以至於他幾乎想要去結束自己!
盡管他一直以行醫為自己的“恩賜”,但現在他認為自己才是最需要醫治的人。
之所以沒有崩潰,隻是因為他們是“恩賜者”。
作為“恩賜者”他們可以通過“靈識”與“光明之道”進行交流,可以“提交問題”,尋求“支持”。而作為“內陸會”的成員,他們可以將問題整理成報告,尋求總部的支持。這樣,確信總會對於問題的解決有所參與,李伯約的良心才稍稍得安。
接下來,一麵繼續推動當地的工作,一麵等候總部的迴應。
工作的開展是非常困難的。
在城市裏,要取得人們的信任非常困難,沒有人相信他們是真的關心窮人,即使相信也沒有人願意為此支持他們。
但是後來,他們在鄉村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關鍵點。這個時候,之前在小黃瓜村積累的經驗,發揮了一些作用。
黛青的百姓們,雖然對於“他人”是冷漠的,但是對於宗族卻是非常熱心的。
人們隻相信本鄉本族的人,也隻願意為本鄉本族付出和犧牲。人們不信任官府,也對外鄉人充滿警惕,更何況是外國人了。但是,隻要能夠獲得一個地方的宗族長輩的信任,問題就可以正常的進行下去了。
人們信任宗族長輩。
而宗族長輩,要麽非常信任他們當中的讀書人,要麽本身就是一個讀書人。
當然,他們在讀書人當中的級別,一般不會太高,通常隻能達到帝國文士考試中的最低等級——秀才。而還有相當一些人,甚至連秀才也沒有獲得,僅僅是所謂的“童生”。即使是童生,也會被稱為“先生”,至於秀才,甚至會被尊稱為“秀才公”。
隻要與能夠獲得這些底層讀書人的認可,基本上就可以與宗族長輩建立合作,並在合作中逐漸強化彼此的信任和了解。
李伯約在吉利國是高等名校畢業,含金量極高,如果與黛青的學曆比較,即使達不到最高級的“進士”起碼也是“舉人”了。更準確一點的比較,應該是“太學生”。隻是李伯約沒有走為皇家服務的路線,他更願意服務於普通民眾,否則他也早就是吉利國皇家醫學院的一分子了。
雖然黛、吉兩國文化有很大差異,但是以李伯約的學識,要與那些鄉村“先生”們建立了解,還是可以做到的。
他很明確的表示,自己就是來學習黛青文化的,學會了還要迴國向自己的國人傳播。態度要非常的誠懇,即使遭到誤解也不要動怒,即使被歧視和損貶,也要忍受。因為這些都是黛青文化中對於外來求學者的一種試驗而已。
在通過求學建立了解之後,李伯約就會尋求在當地開展“義診”。
而李伯約的同行們,其實也是被稱為“先生”的,隻是他們大部分的時候都在縣裏至少是鎮裏坐堂,極少到鄉間服務。而鄉間的百姓如果生病了,也不太願意去看醫生。因為看醫生是要花錢的,而鄉民們又是非常缺少錢。
李伯約正好添補了這個空白。
關鍵他不收費啊。
這次遊曆,讓他們感受到了徹骨徹心的絕望和痛苦!
與小黃瓜村依山近海的特殊環境不同東齊省的絕大部分地區,正處於巨大的旱災之中!
地裏的莊稼,全都旱死了。絕收,已經不可避免!
雖然巨大的災難還沒有到來,但是民間已經開始出現對於生存物資的搶占。但搶占隻是中下層的事情,盡管他們已經很難,因為所有的資源都越發的貴了,要囤點東西實在是不易。
李伯約和艾瑪幾乎把所有值錢的東西都給了需要的人,他們沿途施醫贈藥,更是不在話下。但是他們還是眼看著一些人即使確診了醫病,還是不接受醫治。
因為買不起藥,因為買不到藥。
這對於醫生是一種極大的折磨。
但是,由於不斷的深入鄉間,他很快發現了更嚴重的問題。
那些最底層的人,比中下層的人更慘!他們甚至根本無力去做任何的應對。
後世曾經有人批判黛青的百姓麻木不仁,其實那隻是因為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的祖先世代處於無能為力的狀態,這已經成為他們生命記憶的一部分,刻在了他們的基因裏。
所有生活在最底層之上的人,都早就習慣和適應了這種情況。所有人的目光都指向最頂端的帝國皇帝,沒有任何人——哪怕是底層人本身——會去關心任何一個底層人。這,已經是黛青帝國的一種潛在的共識。
但是,盡管已經來黛青國一段有了時間,也在很多很多方麵努力的學習適應和接受黛青國的文化,李伯約還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和適應這種情況。
讓他就這樣看著千千萬萬的人“像堆在火爐旁的木柴一樣,準備著投在火裏化為灰燼”,而不盡上全力去拯救一些人,他認為是一種罪惡。
他可以不去指責他人,但是他沒有辦法做到放過自己。
痛苦,無盡的痛苦,煎熬著這個年輕人,以至於他幾乎想要去結束自己!
盡管他一直以行醫為自己的“恩賜”,但現在他認為自己才是最需要醫治的人。
之所以沒有崩潰,隻是因為他們是“恩賜者”。
作為“恩賜者”他們可以通過“靈識”與“光明之道”進行交流,可以“提交問題”,尋求“支持”。而作為“內陸會”的成員,他們可以將問題整理成報告,尋求總部的支持。這樣,確信總會對於問題的解決有所參與,李伯約的良心才稍稍得安。
接下來,一麵繼續推動當地的工作,一麵等候總部的迴應。
工作的開展是非常困難的。
在城市裏,要取得人們的信任非常困難,沒有人相信他們是真的關心窮人,即使相信也沒有人願意為此支持他們。
但是後來,他們在鄉村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關鍵點。這個時候,之前在小黃瓜村積累的經驗,發揮了一些作用。
黛青的百姓們,雖然對於“他人”是冷漠的,但是對於宗族卻是非常熱心的。
人們隻相信本鄉本族的人,也隻願意為本鄉本族付出和犧牲。人們不信任官府,也對外鄉人充滿警惕,更何況是外國人了。但是,隻要能夠獲得一個地方的宗族長輩的信任,問題就可以正常的進行下去了。
人們信任宗族長輩。
而宗族長輩,要麽非常信任他們當中的讀書人,要麽本身就是一個讀書人。
當然,他們在讀書人當中的級別,一般不會太高,通常隻能達到帝國文士考試中的最低等級——秀才。而還有相當一些人,甚至連秀才也沒有獲得,僅僅是所謂的“童生”。即使是童生,也會被稱為“先生”,至於秀才,甚至會被尊稱為“秀才公”。
隻要與能夠獲得這些底層讀書人的認可,基本上就可以與宗族長輩建立合作,並在合作中逐漸強化彼此的信任和了解。
李伯約在吉利國是高等名校畢業,含金量極高,如果與黛青的學曆比較,即使達不到最高級的“進士”起碼也是“舉人”了。更準確一點的比較,應該是“太學生”。隻是李伯約沒有走為皇家服務的路線,他更願意服務於普通民眾,否則他也早就是吉利國皇家醫學院的一分子了。
雖然黛、吉兩國文化有很大差異,但是以李伯約的學識,要與那些鄉村“先生”們建立了解,還是可以做到的。
他很明確的表示,自己就是來學習黛青文化的,學會了還要迴國向自己的國人傳播。態度要非常的誠懇,即使遭到誤解也不要動怒,即使被歧視和損貶,也要忍受。因為這些都是黛青文化中對於外來求學者的一種試驗而已。
在通過求學建立了解之後,李伯約就會尋求在當地開展“義診”。
而李伯約的同行們,其實也是被稱為“先生”的,隻是他們大部分的時候都在縣裏至少是鎮裏坐堂,極少到鄉間服務。而鄉間的百姓如果生病了,也不太願意去看醫生。因為看醫生是要花錢的,而鄉民們又是非常缺少錢。
李伯約正好添補了這個空白。
關鍵他不收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