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三字經(6)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 作者:(宋)王應麟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二十傳[1],三百載[2],梁[3]滅之,國乃改。
【注釋】
[1]二十傳:唐朝共傳二十位皇帝。[2]三百載:唐朝統治將近三百年。[3]梁:朱溫代唐稱帝,國號梁,史稱後梁。
【譯文】
唐朝共傳二十位皇帝,曆時將近三百年。後梁的朱溫滅唐之後,江山易主,國家就改掉了。
【解讀】
唐太宗統治期間,任人唯賢,善於納鑒,又體恤百姓,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社會出現祥和安寧、盛世空前的局麵,史稱“貞觀之治”。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登上皇位時,他勵精圖治,使得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唐朝又進入第二個盛世,人稱“開元盛世”。但後期由於他對楊貴妃格外寵愛,又寵信、重用李林甫和楊國忠等奸臣,引發了一係列的政治後果,發生了“安史之亂”。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叛亂唐朝,這也是唐朝由盛入衰的轉折點。
楊貴妃,字玉環,唐代蒲洲永樂人,能歌善舞,精通音律,深得唐玄宗寵愛。《過華清宮絕句》中“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是唐玄宗寵愛楊貴妃的真實寫照。《長恨歌》中“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是描寫他們愛情的名句,後唐玄宗被逼賜死了楊貴妃,真應了那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梁唐[1]晉,及漢周,稱五代[2],皆有由。
【注釋】
[1]唐:李存勖滅後梁稱帝,國號唐,史稱後唐。[2]五代:唐朝之前有宋、齊、梁、陳、隋五代,稱前五代;唐朝之後有梁、唐、晉、漢、周五代,稱後五代。此處指後五代。
【譯文】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五代更替時期,史上稱作五代,五代更替都有一定緣由。
【解讀】
朱溫,小名朱三,後梁太祖,唐朝碭山人。參加農民起義後,又歸降朝廷,被唐僖宗賜名朱全忠,任命為大將軍。在鎮壓黃巢起義中起家的朱溫後來廢掉了唐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建立後梁。後梁是被後唐所滅的,建立後唐的正是李存勖,唐朝晉王李克用之子。他自幼喜歡騎馬射箭,膽力過人,與父親一起討伐朱溫,攻滅後梁,一統北方。但他荒淫無度,又聽信讒言,內亂四起,死後由兒子李嗣源繼位。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掌握重權,後以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為條件獲得援助,攻滅後唐,登上皇位,建立後晉。後晉滅後是後漢,開國皇帝是劉知遠。五代最後一個王朝是郭威建立的後周,郭威死後,由皇後的內侄柴榮繼位,史稱周世宗。
炎宋[1]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2]。
【注釋】
[1]炎宋:趙匡胤建立宋朝,區別於南朝劉宋,史稱趙宋,趙宋以火德為崇,故也稱炎宋。[2]南北混:即南宋和北宋先後與北方遼、金、西夏等相攻混戰。
【譯文】
炎宋興起,趙匡胤受後周“禪讓”,建立宋朝。宋朝傳了十八個皇帝後,又陷入南北混戰的局麵。
【解讀】
宋太祖趙匡胤,涿州(今河北)人。周世宗柴榮死後,周恭帝柴宗即位,尚且年幼。遼兵南下入侵時,趙匡胤受命領兵出征,此時他已是禁軍將領,掌握後周的兵權,這次出征發生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軍隊在離開封幾十裏的陳橋,士兵們倒戈擁護趙匡胤做皇帝,給他穿上了黃袍。迴到京城後,整個京城也被趙匡胤占領。周恭帝將皇位禪讓給趙匡胤,趙匡胤對周朝的太後和幼主也沒有動手,後周柴家子孫在宋朝還是有一定特權的。趙匡胤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
遼[1]與金[2],皆稱帝,元[3]滅金,絕宋世。
【注釋】
[1]遼:耶律阿保機建契丹國,後改國號為遼。[2]金:女真族創建朝代,國號金。[3]元:成吉思汗建蒙古國,後忽必烈定國號為元。
【譯文】
北方的遼人、金人紛紛建國稱帝,最後蒙古人滅了金、宋兩朝,建立元朝,重又統一了中國。
【解讀】
趙匡胤駕崩後他的弟弟趙光義繼承皇位,關於繼承的原因也眾說紛紜,是個謎。到了宋徽宗的時候,遼、金、宋還有西夏國的關係十分複雜。遼朝是被金朝滅掉的,後金朝又滅了北宋。宋朝的人、物、財都被金朝掠奪,這就是史稱的“靖康之難”。麵對金兵入侵,宋朝軍民奮起抗戰,湧現出一大批英雄將領,尤以嶽飛為代表,更是留下“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的名句。宋朝很快又推出新皇帝宋高宗趙構,皇室南逃,遷都臨安,史稱南宋。後來金朝又被蒙古和南宋聯合滅掉。
輿圖[1]廣,超前代,九十載,國祚[2]廢[3]。
【注釋】
[1]輿圖:指領土疆域。[2]國祚:帝位,王位。[3]廢:廢棄。這裏指國亡。
【譯文】
元朝時的疆域很廣,所屬領土超過了之前的任一個朝代。然而曆經九十多年,就滅亡了。
【解讀】
元朝是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的王朝,不僅統一了中國,還兼並了很多民族,包括後來成潔思汗統一了蒙古高原各部落的領土,強盛時期的疆域北到蒙古、西伯利亞,甚至有說北到北冰洋。在元朝和南宋相爭更替的時候,也出現了英雄人物文天祥。南宋末年,國勢微弱,支撐不住元朝大軍摧枯拉朽式的戰爭,軍隊兵臨城下。文天祥接到宋恭帝詔書,出兵勤王。文天祥希望通過與元軍談判來刺軍情、探虛實,結果不但被元軍大將伯顏扣下,而且文天祥的軍隊也被南宋朝廷解散。羊入虎口、身陷囹圄的文天祥麵對元朝的策反歸順的意圖視死如歸,寧可以身殉職。正如《過零丁洋》所寫:“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太祖[1]興,國大明[2],號[3]洪武,都金陵[4]。
【注釋】
[1]太祖:明太祖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早年家貧出家,在皇覺寺為僧。[2]明:國號。[3]號:年號。[4]金陵:南京。
【譯文】
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義,推翻元朝,統一全國,建立大明,年號洪武,定都金陵。
【解讀】
朱元璋幼年家境貧困,放牛、為僧、雲遊。艱苦的生活磨練使他練就了堅毅勇敢的性格,積累了很多社會經驗,也結交了能人義士、朋友。後來他參加紅巾軍義軍起義,屢有戰功,漸成統帥,南征北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最後推翻元朝統治,統一全國,建立大明,當上了皇帝,年號洪武,定都在金陵(今南京)。朱元璋是繼漢劉邦後的又一位平民皇帝,貴為皇帝後,性格使然敏感多疑。為了使大明江山穩妥地傳下去,後來也殺了很多與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將士,先後就有“胡惟庸案”“藍玉案”等。
迨成祖[1],遷燕京[2],十六世,至崇禎[3]。
【注釋】
[1]成祖:指明成祖朱棣。[2]燕京:今北京西南。[3]崇禎: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明思宗朱由儉的年號。
【譯文】
明成祖即位後,把國都從金陵遷到燕京。明朝曆經十六個皇帝,到崇禎皇帝時,明朝就滅亡了。
【解讀】
朱元璋的皇位本由太子朱標繼承,可惜朱標死了。當時還有二皇子秦王、三皇子晉王、四皇子燕王,他們都是藩王,手握重兵,邊守重疆。朱元璋本有意立燕王,怕引起其他藩王爭戰,於是重新考慮皇位繼承問題。據嫡長孫繼位原則,明興宗朱標長子朱雄英可繼位,可朱雄英也死了,遂立了嫡次孫朱允炆。建文帝朱允炆當了四年的皇帝,就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篡權奪位。曆史上,關於朱允炆的死是個謎團,因為朱棣攻城火燒京城,在皇宮未找到朱允炆。雖然對於朱棣登上王位的方式有所不齒的地方,但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浚通大運河,遷都北京,編纂《永樂大典》、派鄭和下西洋等,在經濟發展、傳承文化、對外交流方麵做了很大的突破。明朝傳了十六個皇帝,到了明思宗朱由儉也就是崇禎皇帝的時候,天災人禍,內亂四起。雖然他雷厲風行地殺了宮廷內患魏忠賢,但也剛愎自用地處死了英雄袁崇煥,使得明朝更加風雨飄搖。後受李自成逼迫,在煤山(現景山)自縊身亡。
權閹[1]肆[2],寇[3]如林,李闖[4]出,神器焚[5]。
【注釋】
[1]閹:指代太監。[2]肆:任意,放肆。[3]寇:盜匪,侵略者,這裏指起義軍。[4]李闖:李自成,明末農民起義領袖。[5]神器:比喻帝位。
【譯文】
明末時期,宦官權勢當道,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天下大亂。以闖王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攻入北京,明朝滅亡。
【解讀】
明末時,宦官專權,政治腐敗、貪汙成風。百姓不堪重負,紛紛起義。李自成是闖王高迎祥部下闖將,勇猛有識,受各首領讚賞,聲望日高,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由於其部將李岩提出“均田免賦”“迎闖王,不納糧”等口號,使李自成的軍隊獲得百姓的支持,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農民戰爭中的主力軍。後來他帶領起義軍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由於他犯了“勝者為王”一時驕傲的錯誤,逼反吳三桂,導致其引領滿清貴族入關,聯合進攻農民軍。李自成迎戰失利,退出北京,繼續抗清鬥爭。
清世祖[1],膺[2]景命[3],靖[4]四方,克[5]大定[6]。
【注釋】
[1]世祖: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2]膺:承受,受命。[3]景命:天命。[4]靖:安定,平定。[5]克:能夠。[6]大定:大一統。
【譯文】
清入關後,清世祖順治皇帝在北京登上皇位,平定各地戰亂,老百姓重新開始安定的生活。
【解讀】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當時的東北地區利用女真各部落之間以及和其他民族部落之間的矛盾控製局勢,統一了大部分女真部落。努爾哈赤采用蒙古文字為滿語配上字母而發明了滿文,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國號“大金”。後努爾哈赤遷都遼陽,興建東京城。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在世時期遷都沈陽,改國號為“大清”,改元承德,是大清國的建立者和開國皇帝。後來清太宗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突然無疾而終,其子愛新覺羅·福臨在叔父攝政睿親王多爾袞輔佐下繼承皇位,改元順治,並於順治元年遷都北京,成為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
古今史,全在茲[1]。載治亂,知興衰。
【注釋】
[1]茲:這裏。
【譯文】
以上所敘述的是從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國的古今曆史,我們通過對曆史的學習,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亂興衰,領悟到許多有益的東西。
【解讀】
“讀史使人明智”。當我們總結前人的經驗時,可以從中吸取許多有用的東西。
史雖繁[1],讀有次[2]:史記一,漢書二。
【注釋】
[1]繁:多。[2]次:順序。
【譯文】
中國曆史書紛繁複雜,讀的時候講究次序:先讀《史記》,再讀《漢書》。
【解讀】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是西漢時期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時代共3000多年的曆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加上《漢書》《後漢書》《三國誌》合稱“前四史”。《漢書》,又稱《前漢書》,是東漢時期的曆史學家班固編撰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述了上起西漢漢高祖元年時期,下至新朝的王莽時期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誌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後漢[1]三,國誌[2]四,兼證經,參通鑒[3]。
【注釋】
[1]後漢:指代《後漢書》。[2]國誌:指代《三國誌》。[3]通鑒:指代《資治通鑒》。
【譯文】
第三讀《後漢書》,第四讀《三國誌》,讀的同時可參照經書,參考《資治通鑒》。
【解讀】
《後漢書》是我國南朝劉宋時期曆史學家範曄編撰的一部記載從王莽起至漢獻帝期間東漢曆史的紀傳體史書,是繼《史記》《漢書》後又一部私人編撰的重要史籍。《三國誌》是我國晉代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資治通鑒》是我國北宋司馬光編寫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記載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間的詳細曆史。《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
讀史者,考實錄[1],通古今,若親目[2]。
【注釋】
[1]實錄:翔實可靠的記錄。[2]若親目:就像親眼目睹。
【譯文】
讀曆史的人應當翻閱曆史資料,以進一步考察古往今來事情的前因後果,就好像是自己親眼所見一樣。
【解讀】
中國曆史悠久,前文《三字經》中描述的曆史是個簡單的輪廓。要想真正掌握曆史脈絡,深入了解研究,必須查考各朝各代的曆史資料,所以《三字經》中也為翻閱什麽資料提供參考,包括“前四史”和“二十四史”。曆史是麵鏡子,我們可以從這麵鏡子中汲取寶貴經驗、曆史教訓。
口而誦[1],心而惟[2],朝[3]於斯[4],夕[5]於斯。
【注釋】
[1]誦:背誦。[2]惟:思考。[3]朝:早上。[4]斯:這,這裏。[5]夕:晚上。
【譯文】
讀書要有恆心,一邊口裏朗讀,一邊用心思考。早晚都把心思用到學習上,才能真正學好。
【解讀】
知識的海洋是浩瀚的、無窮盡的。就像一隻氣球,越吹越大,它本身接觸到的空間也越來越大。知識也是這樣,了解得越多,就會發現不了解的方麵越多。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知識就是智慧。古人講聰明過人,一個“聰”字就把讀書時眼、耳、口、心都要用到時的狀態描繪得淋漓盡致。
【注釋】
[1]二十傳:唐朝共傳二十位皇帝。[2]三百載:唐朝統治將近三百年。[3]梁:朱溫代唐稱帝,國號梁,史稱後梁。
【譯文】
唐朝共傳二十位皇帝,曆時將近三百年。後梁的朱溫滅唐之後,江山易主,國家就改掉了。
【解讀】
唐太宗統治期間,任人唯賢,善於納鑒,又體恤百姓,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社會出現祥和安寧、盛世空前的局麵,史稱“貞觀之治”。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登上皇位時,他勵精圖治,使得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唐朝又進入第二個盛世,人稱“開元盛世”。但後期由於他對楊貴妃格外寵愛,又寵信、重用李林甫和楊國忠等奸臣,引發了一係列的政治後果,發生了“安史之亂”。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叛亂唐朝,這也是唐朝由盛入衰的轉折點。
楊貴妃,字玉環,唐代蒲洲永樂人,能歌善舞,精通音律,深得唐玄宗寵愛。《過華清宮絕句》中“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是唐玄宗寵愛楊貴妃的真實寫照。《長恨歌》中“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是描寫他們愛情的名句,後唐玄宗被逼賜死了楊貴妃,真應了那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梁唐[1]晉,及漢周,稱五代[2],皆有由。
【注釋】
[1]唐:李存勖滅後梁稱帝,國號唐,史稱後唐。[2]五代:唐朝之前有宋、齊、梁、陳、隋五代,稱前五代;唐朝之後有梁、唐、晉、漢、周五代,稱後五代。此處指後五代。
【譯文】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五代更替時期,史上稱作五代,五代更替都有一定緣由。
【解讀】
朱溫,小名朱三,後梁太祖,唐朝碭山人。參加農民起義後,又歸降朝廷,被唐僖宗賜名朱全忠,任命為大將軍。在鎮壓黃巢起義中起家的朱溫後來廢掉了唐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建立後梁。後梁是被後唐所滅的,建立後唐的正是李存勖,唐朝晉王李克用之子。他自幼喜歡騎馬射箭,膽力過人,與父親一起討伐朱溫,攻滅後梁,一統北方。但他荒淫無度,又聽信讒言,內亂四起,死後由兒子李嗣源繼位。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掌握重權,後以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為條件獲得援助,攻滅後唐,登上皇位,建立後晉。後晉滅後是後漢,開國皇帝是劉知遠。五代最後一個王朝是郭威建立的後周,郭威死後,由皇後的內侄柴榮繼位,史稱周世宗。
炎宋[1]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2]。
【注釋】
[1]炎宋:趙匡胤建立宋朝,區別於南朝劉宋,史稱趙宋,趙宋以火德為崇,故也稱炎宋。[2]南北混:即南宋和北宋先後與北方遼、金、西夏等相攻混戰。
【譯文】
炎宋興起,趙匡胤受後周“禪讓”,建立宋朝。宋朝傳了十八個皇帝後,又陷入南北混戰的局麵。
【解讀】
宋太祖趙匡胤,涿州(今河北)人。周世宗柴榮死後,周恭帝柴宗即位,尚且年幼。遼兵南下入侵時,趙匡胤受命領兵出征,此時他已是禁軍將領,掌握後周的兵權,這次出征發生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軍隊在離開封幾十裏的陳橋,士兵們倒戈擁護趙匡胤做皇帝,給他穿上了黃袍。迴到京城後,整個京城也被趙匡胤占領。周恭帝將皇位禪讓給趙匡胤,趙匡胤對周朝的太後和幼主也沒有動手,後周柴家子孫在宋朝還是有一定特權的。趙匡胤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
遼[1]與金[2],皆稱帝,元[3]滅金,絕宋世。
【注釋】
[1]遼:耶律阿保機建契丹國,後改國號為遼。[2]金:女真族創建朝代,國號金。[3]元:成吉思汗建蒙古國,後忽必烈定國號為元。
【譯文】
北方的遼人、金人紛紛建國稱帝,最後蒙古人滅了金、宋兩朝,建立元朝,重又統一了中國。
【解讀】
趙匡胤駕崩後他的弟弟趙光義繼承皇位,關於繼承的原因也眾說紛紜,是個謎。到了宋徽宗的時候,遼、金、宋還有西夏國的關係十分複雜。遼朝是被金朝滅掉的,後金朝又滅了北宋。宋朝的人、物、財都被金朝掠奪,這就是史稱的“靖康之難”。麵對金兵入侵,宋朝軍民奮起抗戰,湧現出一大批英雄將領,尤以嶽飛為代表,更是留下“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的名句。宋朝很快又推出新皇帝宋高宗趙構,皇室南逃,遷都臨安,史稱南宋。後來金朝又被蒙古和南宋聯合滅掉。
輿圖[1]廣,超前代,九十載,國祚[2]廢[3]。
【注釋】
[1]輿圖:指領土疆域。[2]國祚:帝位,王位。[3]廢:廢棄。這裏指國亡。
【譯文】
元朝時的疆域很廣,所屬領土超過了之前的任一個朝代。然而曆經九十多年,就滅亡了。
【解讀】
元朝是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的王朝,不僅統一了中國,還兼並了很多民族,包括後來成潔思汗統一了蒙古高原各部落的領土,強盛時期的疆域北到蒙古、西伯利亞,甚至有說北到北冰洋。在元朝和南宋相爭更替的時候,也出現了英雄人物文天祥。南宋末年,國勢微弱,支撐不住元朝大軍摧枯拉朽式的戰爭,軍隊兵臨城下。文天祥接到宋恭帝詔書,出兵勤王。文天祥希望通過與元軍談判來刺軍情、探虛實,結果不但被元軍大將伯顏扣下,而且文天祥的軍隊也被南宋朝廷解散。羊入虎口、身陷囹圄的文天祥麵對元朝的策反歸順的意圖視死如歸,寧可以身殉職。正如《過零丁洋》所寫:“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太祖[1]興,國大明[2],號[3]洪武,都金陵[4]。
【注釋】
[1]太祖:明太祖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早年家貧出家,在皇覺寺為僧。[2]明:國號。[3]號:年號。[4]金陵:南京。
【譯文】
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義,推翻元朝,統一全國,建立大明,年號洪武,定都金陵。
【解讀】
朱元璋幼年家境貧困,放牛、為僧、雲遊。艱苦的生活磨練使他練就了堅毅勇敢的性格,積累了很多社會經驗,也結交了能人義士、朋友。後來他參加紅巾軍義軍起義,屢有戰功,漸成統帥,南征北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最後推翻元朝統治,統一全國,建立大明,當上了皇帝,年號洪武,定都在金陵(今南京)。朱元璋是繼漢劉邦後的又一位平民皇帝,貴為皇帝後,性格使然敏感多疑。為了使大明江山穩妥地傳下去,後來也殺了很多與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將士,先後就有“胡惟庸案”“藍玉案”等。
迨成祖[1],遷燕京[2],十六世,至崇禎[3]。
【注釋】
[1]成祖:指明成祖朱棣。[2]燕京:今北京西南。[3]崇禎: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明思宗朱由儉的年號。
【譯文】
明成祖即位後,把國都從金陵遷到燕京。明朝曆經十六個皇帝,到崇禎皇帝時,明朝就滅亡了。
【解讀】
朱元璋的皇位本由太子朱標繼承,可惜朱標死了。當時還有二皇子秦王、三皇子晉王、四皇子燕王,他們都是藩王,手握重兵,邊守重疆。朱元璋本有意立燕王,怕引起其他藩王爭戰,於是重新考慮皇位繼承問題。據嫡長孫繼位原則,明興宗朱標長子朱雄英可繼位,可朱雄英也死了,遂立了嫡次孫朱允炆。建文帝朱允炆當了四年的皇帝,就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篡權奪位。曆史上,關於朱允炆的死是個謎團,因為朱棣攻城火燒京城,在皇宮未找到朱允炆。雖然對於朱棣登上王位的方式有所不齒的地方,但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浚通大運河,遷都北京,編纂《永樂大典》、派鄭和下西洋等,在經濟發展、傳承文化、對外交流方麵做了很大的突破。明朝傳了十六個皇帝,到了明思宗朱由儉也就是崇禎皇帝的時候,天災人禍,內亂四起。雖然他雷厲風行地殺了宮廷內患魏忠賢,但也剛愎自用地處死了英雄袁崇煥,使得明朝更加風雨飄搖。後受李自成逼迫,在煤山(現景山)自縊身亡。
權閹[1]肆[2],寇[3]如林,李闖[4]出,神器焚[5]。
【注釋】
[1]閹:指代太監。[2]肆:任意,放肆。[3]寇:盜匪,侵略者,這裏指起義軍。[4]李闖:李自成,明末農民起義領袖。[5]神器:比喻帝位。
【譯文】
明末時期,宦官權勢當道,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天下大亂。以闖王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攻入北京,明朝滅亡。
【解讀】
明末時,宦官專權,政治腐敗、貪汙成風。百姓不堪重負,紛紛起義。李自成是闖王高迎祥部下闖將,勇猛有識,受各首領讚賞,聲望日高,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由於其部將李岩提出“均田免賦”“迎闖王,不納糧”等口號,使李自成的軍隊獲得百姓的支持,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農民戰爭中的主力軍。後來他帶領起義軍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由於他犯了“勝者為王”一時驕傲的錯誤,逼反吳三桂,導致其引領滿清貴族入關,聯合進攻農民軍。李自成迎戰失利,退出北京,繼續抗清鬥爭。
清世祖[1],膺[2]景命[3],靖[4]四方,克[5]大定[6]。
【注釋】
[1]世祖: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2]膺:承受,受命。[3]景命:天命。[4]靖:安定,平定。[5]克:能夠。[6]大定:大一統。
【譯文】
清入關後,清世祖順治皇帝在北京登上皇位,平定各地戰亂,老百姓重新開始安定的生活。
【解讀】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當時的東北地區利用女真各部落之間以及和其他民族部落之間的矛盾控製局勢,統一了大部分女真部落。努爾哈赤采用蒙古文字為滿語配上字母而發明了滿文,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國號“大金”。後努爾哈赤遷都遼陽,興建東京城。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在世時期遷都沈陽,改國號為“大清”,改元承德,是大清國的建立者和開國皇帝。後來清太宗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突然無疾而終,其子愛新覺羅·福臨在叔父攝政睿親王多爾袞輔佐下繼承皇位,改元順治,並於順治元年遷都北京,成為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
古今史,全在茲[1]。載治亂,知興衰。
【注釋】
[1]茲:這裏。
【譯文】
以上所敘述的是從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國的古今曆史,我們通過對曆史的學習,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亂興衰,領悟到許多有益的東西。
【解讀】
“讀史使人明智”。當我們總結前人的經驗時,可以從中吸取許多有用的東西。
史雖繁[1],讀有次[2]:史記一,漢書二。
【注釋】
[1]繁:多。[2]次:順序。
【譯文】
中國曆史書紛繁複雜,讀的時候講究次序:先讀《史記》,再讀《漢書》。
【解讀】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是西漢時期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時代共3000多年的曆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加上《漢書》《後漢書》《三國誌》合稱“前四史”。《漢書》,又稱《前漢書》,是東漢時期的曆史學家班固編撰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述了上起西漢漢高祖元年時期,下至新朝的王莽時期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誌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後漢[1]三,國誌[2]四,兼證經,參通鑒[3]。
【注釋】
[1]後漢:指代《後漢書》。[2]國誌:指代《三國誌》。[3]通鑒:指代《資治通鑒》。
【譯文】
第三讀《後漢書》,第四讀《三國誌》,讀的同時可參照經書,參考《資治通鑒》。
【解讀】
《後漢書》是我國南朝劉宋時期曆史學家範曄編撰的一部記載從王莽起至漢獻帝期間東漢曆史的紀傳體史書,是繼《史記》《漢書》後又一部私人編撰的重要史籍。《三國誌》是我國晉代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資治通鑒》是我國北宋司馬光編寫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記載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間的詳細曆史。《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
讀史者,考實錄[1],通古今,若親目[2]。
【注釋】
[1]實錄:翔實可靠的記錄。[2]若親目:就像親眼目睹。
【譯文】
讀曆史的人應當翻閱曆史資料,以進一步考察古往今來事情的前因後果,就好像是自己親眼所見一樣。
【解讀】
中國曆史悠久,前文《三字經》中描述的曆史是個簡單的輪廓。要想真正掌握曆史脈絡,深入了解研究,必須查考各朝各代的曆史資料,所以《三字經》中也為翻閱什麽資料提供參考,包括“前四史”和“二十四史”。曆史是麵鏡子,我們可以從這麵鏡子中汲取寶貴經驗、曆史教訓。
口而誦[1],心而惟[2],朝[3]於斯[4],夕[5]於斯。
【注釋】
[1]誦:背誦。[2]惟:思考。[3]朝:早上。[4]斯:這,這裏。[5]夕:晚上。
【譯文】
讀書要有恆心,一邊口裏朗讀,一邊用心思考。早晚都把心思用到學習上,才能真正學好。
【解讀】
知識的海洋是浩瀚的、無窮盡的。就像一隻氣球,越吹越大,它本身接觸到的空間也越來越大。知識也是這樣,了解得越多,就會發現不了解的方麵越多。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知識就是智慧。古人講聰明過人,一個“聰”字就把讀書時眼、耳、口、心都要用到時的狀態描繪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