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又是勸諫,又是上疏。而天子一直留中不發,裝作不知道的樣子。似乎是等著勸群臣主動放棄。
可是群臣卻並未放棄,勸諫之事越演越烈。劉遠和等幾位朝廷重臣,甚至請求辭官。
隻是皇帝此次並未屈服。
雖然內閣閣臣請辭,讓朝廷諸事停擺,但是皇上又一次主動將政事攬到自己手中。一連多日宵衣旰食之後,皇帝便將各位官員請辭一一批準,又將空出位置提拔上自己一派官員。
皇帝聽任了劉遠和的請辭,並責備他勸諫之法不符為臣之道。不過仍然按照官職品級,為劉遠和迴鄉例供車馬錢糧,與隨行護衛人員。
給六科事中與禦史紛紛請求挽留劉遠和,皇帝依舊留中不發。
劉遠和出走,事態卻並未就此平息。又有更多低品級官員繼續勸諫。
在新年之後,三月十五朝會上,勸諫朝臣和反對朝臣甚至當麵相互指責起來。劉放甚至出言:“國家養士百年,仗義死節,正在今日。*” 更聯合群臣上疏了《乞賜罷歸疏》。
此事真正惹惱了皇帝。劉放首當其衝,被杖責罷官,謫戍雲南永昌衛。
謝凡參加會試之時,本來也意氣風發,想有一番所作為。但是自從張皇後喪儀,見識了天子那一番雷霆手段,謝凡漸漸感到所謂虛禮實在“不值得”,因此一直明哲保身。
現下更因為兒子們年幼,每日下班就迴家帶娃,不曾多與同僚串聯交流。
翰林院同僚有人上位,有人貶謫,而謝凡隻是在侍講位置上一動不動,穩如老狗。
雖然朝廷紛亂,人心惶惶,謝凡卻獨善其身。依舊每日去翰林院勤懇做事,若是有人問起立後與立儲一事,他均是將冬至大朝會上所言重複一遍,一句“立後與立儲均是天家之事”,以不變應萬變。
這場風波曆經了小半年方才平息。
隻是謝凡初入仕途時所熟悉的師長、同年、同科庶吉士,已經有許多離開京師,翰林院中又有了許多新麵孔。
嶽父孫大人前番更因為母親去世,而請求迴鄉安葬母親,再丁憂三年。也剛好躲過這一番風波。
而謝凡恩師高長德大人,雖然在風波中屹立不倒,甚至得賜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進入內閣,並加授為左柱國。但高大人畢竟年過古稀,多年操勞政事,終於因為年老體弱告老還鄉。
皇上雖然不舍,也不得不準許。特意賜敕褒譽,下令有司時加存問,歸鄉後仍然給與高大人月食八石待遇。
又到三年考滿,謝凡已經在翰林院侍講位置上坐了六年。他對於每日公事已經熟能生巧,甚至能指點後輩。
如今謝凡在朝中可謂“舉目無親”。同僚皆是點頭之交,隻有公事往來,並未私交。
京城之中,除去唐監生,也無什麽朋友。唐監生此後又生了一兒一女,長女也出落得越發漂亮,一家人和和美美。
謝陽和謝春也從小團子長成了小屁孩。近日也開始由曾祖父謝老秀才教導著啟蒙識字。
隻是謝老秀才對於兩個曾孫子格外寵愛,完全擺不出當年教導謝凡的嚴格正經。往往沒教幾個字,兩個孩子便開始玩鬧,常常一個揪著曾祖父胡須,一個將墨汁糊到老頭臉上。
陸氏也將兩個曾孫子視為心肝寶貝,不光舍不得打罵,重話也舍不得說一句。
謝凡倒是能鎮住兩個調皮的兒子,但是他平日都不在家。教導謝陽和謝春的“大任”倒是多半落在母親孫嫣然頭上。謝老秀才教導之後,全靠孫嫣然再對著兩個孩子耳提麵命一番,方才真正掌握。
南京陸家與張家兩門親戚日子也過得越發紅火,隻是兩家生意這兩年都漸漸從南北貿易,轉向了東南海貿。
雖然大運河貫通南北,但是北方生意多要同官府打交道,上上下下需要打點之處實在太多。
而出海貿易,雖然嚴格說來有違朝廷海禁,但是利潤實在驚人,刨除海盜打劫這一風險,依舊一本萬利。
正如恩格斯所言:“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家就會大膽起來。”
在巨大的利益和違反海禁之間,張家與陸家作為生意人,不約而同,都選擇了利潤。
民間走私一直屢禁不止,朝廷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是謝凡身為朝廷命官,為了防止言官彈劾,卻不好和做走私生意的親戚走得太近。
所以謝家同陸家與張家的關係,在謝凡做翰林官之後反而還疏遠了些。年節時候通信問候,都隻是說些家常話。對於朝中局勢以及海外生意,大家都達成默契,避而不談。
陸平恭終於成婚,不過是娶了一位南洋女子。兩人是在南洋相識,一見鍾情,很快成婚,後來兩人便常住南洋,在當地也置辦了產業。
陸平友居然也同妻子伍氏生了一子,讓陸有富與陸才明,甚至陸氏都十分欣慰。謝凡因為知道當年內情,卻覺得震碎了三觀。
但是他也無法對祖父祖母言說,隻是悄悄同妻子吐槽了此事。孫嫣然居然也不甚吃驚,對謝凡說起廣東及毗鄰福建有契兄弟這一習俗**。反而叫謝凡驚掉了下巴。
張世賢同妻子一起將張家生意打理得有聲有色,大有財力上趕超陸家的勢頭。兩人在外收獲頗豐,在家也頗有建樹。兩人這些年一共生了二子二女,可謂人丁興旺。
而內閣朝臣都經過一番換血之後,朝中政事,皇帝越發說一不二。
隻是如今幾位皇子都已長大了不少,天子依舊未曾開口立儲,或者立後。反而下令讓左,右春坊官員,一齊教導眾位皇子讀書。
注釋:
*原句據說是大禮儀事件中楊慎所言。劇情也參考了明代嘉靖年間大禮儀事件。
**出自《萬曆野獲編》契兄弟一節:“古時閩人酷好男色。無論尊卑長幼俊醜,凡同有此好者即結為相好。年長者曰“契兄”,年少者曰“契弟”。
可是群臣卻並未放棄,勸諫之事越演越烈。劉遠和等幾位朝廷重臣,甚至請求辭官。
隻是皇帝此次並未屈服。
雖然內閣閣臣請辭,讓朝廷諸事停擺,但是皇上又一次主動將政事攬到自己手中。一連多日宵衣旰食之後,皇帝便將各位官員請辭一一批準,又將空出位置提拔上自己一派官員。
皇帝聽任了劉遠和的請辭,並責備他勸諫之法不符為臣之道。不過仍然按照官職品級,為劉遠和迴鄉例供車馬錢糧,與隨行護衛人員。
給六科事中與禦史紛紛請求挽留劉遠和,皇帝依舊留中不發。
劉遠和出走,事態卻並未就此平息。又有更多低品級官員繼續勸諫。
在新年之後,三月十五朝會上,勸諫朝臣和反對朝臣甚至當麵相互指責起來。劉放甚至出言:“國家養士百年,仗義死節,正在今日。*” 更聯合群臣上疏了《乞賜罷歸疏》。
此事真正惹惱了皇帝。劉放首當其衝,被杖責罷官,謫戍雲南永昌衛。
謝凡參加會試之時,本來也意氣風發,想有一番所作為。但是自從張皇後喪儀,見識了天子那一番雷霆手段,謝凡漸漸感到所謂虛禮實在“不值得”,因此一直明哲保身。
現下更因為兒子們年幼,每日下班就迴家帶娃,不曾多與同僚串聯交流。
翰林院同僚有人上位,有人貶謫,而謝凡隻是在侍講位置上一動不動,穩如老狗。
雖然朝廷紛亂,人心惶惶,謝凡卻獨善其身。依舊每日去翰林院勤懇做事,若是有人問起立後與立儲一事,他均是將冬至大朝會上所言重複一遍,一句“立後與立儲均是天家之事”,以不變應萬變。
這場風波曆經了小半年方才平息。
隻是謝凡初入仕途時所熟悉的師長、同年、同科庶吉士,已經有許多離開京師,翰林院中又有了許多新麵孔。
嶽父孫大人前番更因為母親去世,而請求迴鄉安葬母親,再丁憂三年。也剛好躲過這一番風波。
而謝凡恩師高長德大人,雖然在風波中屹立不倒,甚至得賜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進入內閣,並加授為左柱國。但高大人畢竟年過古稀,多年操勞政事,終於因為年老體弱告老還鄉。
皇上雖然不舍,也不得不準許。特意賜敕褒譽,下令有司時加存問,歸鄉後仍然給與高大人月食八石待遇。
又到三年考滿,謝凡已經在翰林院侍講位置上坐了六年。他對於每日公事已經熟能生巧,甚至能指點後輩。
如今謝凡在朝中可謂“舉目無親”。同僚皆是點頭之交,隻有公事往來,並未私交。
京城之中,除去唐監生,也無什麽朋友。唐監生此後又生了一兒一女,長女也出落得越發漂亮,一家人和和美美。
謝陽和謝春也從小團子長成了小屁孩。近日也開始由曾祖父謝老秀才教導著啟蒙識字。
隻是謝老秀才對於兩個曾孫子格外寵愛,完全擺不出當年教導謝凡的嚴格正經。往往沒教幾個字,兩個孩子便開始玩鬧,常常一個揪著曾祖父胡須,一個將墨汁糊到老頭臉上。
陸氏也將兩個曾孫子視為心肝寶貝,不光舍不得打罵,重話也舍不得說一句。
謝凡倒是能鎮住兩個調皮的兒子,但是他平日都不在家。教導謝陽和謝春的“大任”倒是多半落在母親孫嫣然頭上。謝老秀才教導之後,全靠孫嫣然再對著兩個孩子耳提麵命一番,方才真正掌握。
南京陸家與張家兩門親戚日子也過得越發紅火,隻是兩家生意這兩年都漸漸從南北貿易,轉向了東南海貿。
雖然大運河貫通南北,但是北方生意多要同官府打交道,上上下下需要打點之處實在太多。
而出海貿易,雖然嚴格說來有違朝廷海禁,但是利潤實在驚人,刨除海盜打劫這一風險,依舊一本萬利。
正如恩格斯所言:“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家就會大膽起來。”
在巨大的利益和違反海禁之間,張家與陸家作為生意人,不約而同,都選擇了利潤。
民間走私一直屢禁不止,朝廷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是謝凡身為朝廷命官,為了防止言官彈劾,卻不好和做走私生意的親戚走得太近。
所以謝家同陸家與張家的關係,在謝凡做翰林官之後反而還疏遠了些。年節時候通信問候,都隻是說些家常話。對於朝中局勢以及海外生意,大家都達成默契,避而不談。
陸平恭終於成婚,不過是娶了一位南洋女子。兩人是在南洋相識,一見鍾情,很快成婚,後來兩人便常住南洋,在當地也置辦了產業。
陸平友居然也同妻子伍氏生了一子,讓陸有富與陸才明,甚至陸氏都十分欣慰。謝凡因為知道當年內情,卻覺得震碎了三觀。
但是他也無法對祖父祖母言說,隻是悄悄同妻子吐槽了此事。孫嫣然居然也不甚吃驚,對謝凡說起廣東及毗鄰福建有契兄弟這一習俗**。反而叫謝凡驚掉了下巴。
張世賢同妻子一起將張家生意打理得有聲有色,大有財力上趕超陸家的勢頭。兩人在外收獲頗豐,在家也頗有建樹。兩人這些年一共生了二子二女,可謂人丁興旺。
而內閣朝臣都經過一番換血之後,朝中政事,皇帝越發說一不二。
隻是如今幾位皇子都已長大了不少,天子依舊未曾開口立儲,或者立後。反而下令讓左,右春坊官員,一齊教導眾位皇子讀書。
注釋:
*原句據說是大禮儀事件中楊慎所言。劇情也參考了明代嘉靖年間大禮儀事件。
**出自《萬曆野獲編》契兄弟一節:“古時閩人酷好男色。無論尊卑長幼俊醜,凡同有此好者即結為相好。年長者曰“契兄”,年少者曰“契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