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唐十翼
今天是番茄陪你的第 133天,努力加油碼字吧
-
133天寫了100多萬字,平均下來每天7630字,中間出差還斷更了十幾天。
本來大綱裏還有一場在寧達院子裏張哲翰暴打寧用潛的戲,看看100萬字數到了,也就懶得再寫。
第一卷收在這裏,也算留些迴味。還有不少坑沒填,隻好留待下一卷。
年關迫近,工作忙碌起來,還有各種應酬,第二卷隻能見縫插針寫。
按初始的計劃,100萬字一卷,第一卷的題目是《九鼎》,第二卷的題目是《半神》,第三卷的題目是《天梯》。大致上是按“生存-奮鬥-升華”的軌跡進行的。
寫這本書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名利,隻是為寫而寫,把想到的東西以故事的方式抒發出來。
隻要有人讀,我就會繼續寫。
-
對我而言,碼字不是負擔,而是一件有趣的事。
我是拍紀錄片的,去的地方多,讀的書多,見的人多,寫的東西也多。
長期的寫作生涯,造就了超乎常人的碼字速度,如果不是雜務纏身,日更一兩萬字對我來說是非常輕鬆的事。
但寫作的要義其實不在寫,而在想。隻要想明白了,碼出來根本就不是問題。如果沒想明白,必然下筆千言離題萬裏。
小說要講故事,故事源於思想,思想才是形而上的“道”,而所謂文筆、寫作技巧,都是形而下的“器”。
“器”屬於手熟為能的東西,隻要稍微努力,誰都能做到。“道”就不一定了,需要積累、靈感和天賦。
歸納起來一句話,寫小說拚的是思想,而不是文筆。
這本書的初衷是想寫科幻,但無論是起點還是番茄,編輯都把它歸類到了遊戲。
之所以說是科幻,是因為我想用科學去解讀那些不可思議的現象,包括異能、仙佛、神話和曆史。
我是一個儒生,儒生的一個重要特質就是不信鬼神,是天生的無神論者,不相信科學之外的任何事情。
愛因斯坦說,當科學發展到盡頭,發現神已經在那等了幾千年。
科學家相信神,於是我也信了。隻不過我信的“神”,歸根結底還是人。
我們講的終究還是人的故事。
這本書裏沒有神,隻有人,即便是“半神”也還是人。
是人就一定會有人的思想、人的感情和人的七情六欲。
如果沒有了思想、感情和七情六欲,也就沒有了故事,沒有了樂趣,就像冷冰冰的代碼。
有人說,宇宙就是一段代碼。
你、我、他、她、它,全都是設計好的代碼運行的結果。
所以每個人的所作所為、前世今生,都是注定了的。
就像你現在正在手機電腦上按下一個鍵,不會出現其他的結果。
問題是,這段代碼是誰寫出來的?
上帝?佛祖?還是安拉?
都是,又都不是。
-
相對於外星人,我更相信多維空間。
嘿,外星人,出來一個聊聊唄。
沒人答應。
高維空間和低維空間的無法交流的,就好比我們無法和螞蟻說話。
所以書中的幻界其實還不能算高維空間,而僅僅是“路上”。
所以我們說的故事其實是“路上”的故事,路的盡頭是什麽,誰也不知道。
知道的人都在上麵看著我們,就像我們看忙忙碌碌的螞蟻。
人是很渺小的,沒那麽神,在大自然麵前,人和螻蟻沒什麽區別。
“神仙”不是修來的,如果真的有的話,那也一定是大自然把你選出來的。
“物競天擇”這句話某種意義上是對的,關鍵就在那個“擇”字。
人與螻蟻,都在“天擇”之下競爭,生與死都是“天”的“擇”。
你相信螞蟻發呆能成仙嗎?螞蟻不能,你同樣也不能。
這就是佛祖參悟的“眾生平等”,耶穌參悟的“人生而自由”。
本質上說的,都是“你和螞蟻沒什麽區別”。
-
世界上最早的考古發現是埃爾卡斯蒂略洞穴(cave of el castillo),年齡超過 40,800 歲(約公元前 38,000 年),地點在西班牙坎塔布裏亞 puento viesgo 的 monte castillo 。
1976年,瑪麗·利基領導的研究小組在萊托裏地區大約400萬年前沉積下來的火山灰層中發現了顯然是兩足直立行走的人科成員的足跡,其中有成人的足跡,也有小孩的相對比較短而寬的足跡。這是最早的人類足跡。
人類存在也就四百萬年,而地球已經存在45億年。
人類的曆史還不到地球的千分之一。也就是說,在漫長的地球曆史上,有1000次以上的機會誕生至少不低於人類文明的文明,一定會有高於現有人類文明的文明形態存在,以某種方式積澱和傳承下來,至少以我們現在的認知,還搞不清楚傳承的方式而已。
一個最簡單的問題:為什麽近百年來人類的科技和文明進步速度超過了以往400萬年?
換個說法:為什麽人類的進步會集中在最近一百年這不到萬分之一的時間?
變化是突然發生的。
不可能是“進化”,進化需要漫長無比的時間。
也不可能是“學習”,學習同樣需要很長的時間,還需要有足夠的學習對象。
隻能是“傳承”,就像突然撿到一本秘籍,人類瞬間變得異常強大。
究竟是撿到秘籍還是有人在這個時候把秘籍給了你?秘籍是哪兒來的?為什麽現在才給你?
這就是“神佚物”的理論基礎。
神佚物說到底也隻是工具,是積澱了“傳承”的工具,人之所以能夠站在生物鏈的頂端,就是因為人能使用工具。
所以如果有“異能”、“技能”或“神通”存在的話,一定是“工具”賦予的,而不是人本身“修煉”出來的。
以上觀點散見於書中的故事,這裏特意拎出來說一下,以正視聽。
每一本書都有一個底層邏輯,這是在動手之前就想清楚了的。
-
這本書本質上是一部實驗性作品。你可能已經發現,一段時間寫作風格會有所不同。
我每天的日課中必須要做的事就是閱讀經典,有所得就會訴諸筆端。
比如讀了莫言有所感悟,就會不自覺地用他的方法去寫一兩章。讀了希區柯克,或許又會用他的方式去講下一個故事。
這種方法有點像書法創作中的臨帖,今天臨了王鐸,寫出來的作品就自然而然會有些怪力亂神,明天臨了王羲之,筆下就一定會嫵媚多姿。
其實這種方法也源自王鐸,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話,“一日臨帖,一日應索”。即便晚年成了大家,也依然如故,持之以恆。
書中一定會有謬誤錯漏和不盡人意之處,請在閱讀過程中不吝指出,在全書完結之前都可以改。
信筆所之,想到哪寫到哪。
想說的說完了,就此打住。
感謝您的陪伴,接下來會越寫越好的。
-
唐十翼。
2024年1月23日,成都,府南河畔。
今天是番茄陪你的第 133天,努力加油碼字吧
-
133天寫了100多萬字,平均下來每天7630字,中間出差還斷更了十幾天。
本來大綱裏還有一場在寧達院子裏張哲翰暴打寧用潛的戲,看看100萬字數到了,也就懶得再寫。
第一卷收在這裏,也算留些迴味。還有不少坑沒填,隻好留待下一卷。
年關迫近,工作忙碌起來,還有各種應酬,第二卷隻能見縫插針寫。
按初始的計劃,100萬字一卷,第一卷的題目是《九鼎》,第二卷的題目是《半神》,第三卷的題目是《天梯》。大致上是按“生存-奮鬥-升華”的軌跡進行的。
寫這本書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名利,隻是為寫而寫,把想到的東西以故事的方式抒發出來。
隻要有人讀,我就會繼續寫。
-
對我而言,碼字不是負擔,而是一件有趣的事。
我是拍紀錄片的,去的地方多,讀的書多,見的人多,寫的東西也多。
長期的寫作生涯,造就了超乎常人的碼字速度,如果不是雜務纏身,日更一兩萬字對我來說是非常輕鬆的事。
但寫作的要義其實不在寫,而在想。隻要想明白了,碼出來根本就不是問題。如果沒想明白,必然下筆千言離題萬裏。
小說要講故事,故事源於思想,思想才是形而上的“道”,而所謂文筆、寫作技巧,都是形而下的“器”。
“器”屬於手熟為能的東西,隻要稍微努力,誰都能做到。“道”就不一定了,需要積累、靈感和天賦。
歸納起來一句話,寫小說拚的是思想,而不是文筆。
這本書的初衷是想寫科幻,但無論是起點還是番茄,編輯都把它歸類到了遊戲。
之所以說是科幻,是因為我想用科學去解讀那些不可思議的現象,包括異能、仙佛、神話和曆史。
我是一個儒生,儒生的一個重要特質就是不信鬼神,是天生的無神論者,不相信科學之外的任何事情。
愛因斯坦說,當科學發展到盡頭,發現神已經在那等了幾千年。
科學家相信神,於是我也信了。隻不過我信的“神”,歸根結底還是人。
我們講的終究還是人的故事。
這本書裏沒有神,隻有人,即便是“半神”也還是人。
是人就一定會有人的思想、人的感情和人的七情六欲。
如果沒有了思想、感情和七情六欲,也就沒有了故事,沒有了樂趣,就像冷冰冰的代碼。
有人說,宇宙就是一段代碼。
你、我、他、她、它,全都是設計好的代碼運行的結果。
所以每個人的所作所為、前世今生,都是注定了的。
就像你現在正在手機電腦上按下一個鍵,不會出現其他的結果。
問題是,這段代碼是誰寫出來的?
上帝?佛祖?還是安拉?
都是,又都不是。
-
相對於外星人,我更相信多維空間。
嘿,外星人,出來一個聊聊唄。
沒人答應。
高維空間和低維空間的無法交流的,就好比我們無法和螞蟻說話。
所以書中的幻界其實還不能算高維空間,而僅僅是“路上”。
所以我們說的故事其實是“路上”的故事,路的盡頭是什麽,誰也不知道。
知道的人都在上麵看著我們,就像我們看忙忙碌碌的螞蟻。
人是很渺小的,沒那麽神,在大自然麵前,人和螻蟻沒什麽區別。
“神仙”不是修來的,如果真的有的話,那也一定是大自然把你選出來的。
“物競天擇”這句話某種意義上是對的,關鍵就在那個“擇”字。
人與螻蟻,都在“天擇”之下競爭,生與死都是“天”的“擇”。
你相信螞蟻發呆能成仙嗎?螞蟻不能,你同樣也不能。
這就是佛祖參悟的“眾生平等”,耶穌參悟的“人生而自由”。
本質上說的,都是“你和螞蟻沒什麽區別”。
-
世界上最早的考古發現是埃爾卡斯蒂略洞穴(cave of el castillo),年齡超過 40,800 歲(約公元前 38,000 年),地點在西班牙坎塔布裏亞 puento viesgo 的 monte castillo 。
1976年,瑪麗·利基領導的研究小組在萊托裏地區大約400萬年前沉積下來的火山灰層中發現了顯然是兩足直立行走的人科成員的足跡,其中有成人的足跡,也有小孩的相對比較短而寬的足跡。這是最早的人類足跡。
人類存在也就四百萬年,而地球已經存在45億年。
人類的曆史還不到地球的千分之一。也就是說,在漫長的地球曆史上,有1000次以上的機會誕生至少不低於人類文明的文明,一定會有高於現有人類文明的文明形態存在,以某種方式積澱和傳承下來,至少以我們現在的認知,還搞不清楚傳承的方式而已。
一個最簡單的問題:為什麽近百年來人類的科技和文明進步速度超過了以往400萬年?
換個說法:為什麽人類的進步會集中在最近一百年這不到萬分之一的時間?
變化是突然發生的。
不可能是“進化”,進化需要漫長無比的時間。
也不可能是“學習”,學習同樣需要很長的時間,還需要有足夠的學習對象。
隻能是“傳承”,就像突然撿到一本秘籍,人類瞬間變得異常強大。
究竟是撿到秘籍還是有人在這個時候把秘籍給了你?秘籍是哪兒來的?為什麽現在才給你?
這就是“神佚物”的理論基礎。
神佚物說到底也隻是工具,是積澱了“傳承”的工具,人之所以能夠站在生物鏈的頂端,就是因為人能使用工具。
所以如果有“異能”、“技能”或“神通”存在的話,一定是“工具”賦予的,而不是人本身“修煉”出來的。
以上觀點散見於書中的故事,這裏特意拎出來說一下,以正視聽。
每一本書都有一個底層邏輯,這是在動手之前就想清楚了的。
-
這本書本質上是一部實驗性作品。你可能已經發現,一段時間寫作風格會有所不同。
我每天的日課中必須要做的事就是閱讀經典,有所得就會訴諸筆端。
比如讀了莫言有所感悟,就會不自覺地用他的方法去寫一兩章。讀了希區柯克,或許又會用他的方式去講下一個故事。
這種方法有點像書法創作中的臨帖,今天臨了王鐸,寫出來的作品就自然而然會有些怪力亂神,明天臨了王羲之,筆下就一定會嫵媚多姿。
其實這種方法也源自王鐸,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話,“一日臨帖,一日應索”。即便晚年成了大家,也依然如故,持之以恆。
書中一定會有謬誤錯漏和不盡人意之處,請在閱讀過程中不吝指出,在全書完結之前都可以改。
信筆所之,想到哪寫到哪。
想說的說完了,就此打住。
感謝您的陪伴,接下來會越寫越好的。
-
唐十翼。
2024年1月23日,成都,府南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