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旁邊的呂太後還以為小皇帝沒話說了,差旁邊的小太監過來提醒。


    小太監不太樂意,怕皇帝怪罪,但又不敢違抗呂太後的命令,隻得硬著頭皮過來提醒道:“陛下,太後娘娘叫陛下說話呢!”小太監尖著嗓子,努力克服著心中的害怕,說道。


    小皇帝點點頭,沒有說什麽,小太監見狀,鬆了口氣,轉身返迴呂太後旁邊站定。


    出於百官的預料,小皇帝直接駁迴了針對幾位官員的彈劾,並且對兵部尚書謝遷的工作進行了褒獎,這讓百官們迷惑不解,交頭接耳。


    “肅靜!”剛剛來與小皇帝說話的小太監尖著嗓子,因為沒有了剛剛的害怕,此刻他的嗓子變得嘹亮起來。


    由於小皇帝的反駁,幾位官員終於有機會抬起身子,緩解了一下一直彎腰伸胳膊帶來的疼痛感,隻是聽到小皇帝反駁了他們的啟奏,心中不悅,轉頭看向首輔大人。


    首輔大人呂乾低頭努了努嘴,示意對方再次啟奏。


    刑部尚書韓文忠極其不情願的拱拱手,麵對著原本以為什麽都不懂如今看來卻頗有些手段的小皇帝,顫巍巍說道:“陛下,臣啟奏,不知陛下為何不懲罰兵部尚書,臣認為,兵部尚書調兵存在極大的問題,致使濰州城陷落,濰州城乃中原門戶,濰州城陷落,靖王爺的江南兵便可長驅直入,毫無阻擋,中原危矣,京城危矣!”


    別人不知道濰州城之事,但小皇帝是知道了,靖王爺之所以這麽快便想要攻下濰州城,而攻下濰州城後又選擇按兵不動,就是因為濰州城中的一些人與他有大仇,此仇不報,他日夜難安。


    靖王爺是一個極度小氣之人,相當記仇,誰招惹了他,必然會迎來他的報複。


    攻打濰州城還有另一個原因,濰州城中的玄天劍宗,貌似已經察覺到了靖王爺之前所做之事,對於多年前那樁懸案,那場大火,一直以來,玄天劍宗的人都不明真相,不知道究竟是誰在玄天劍宗最薄弱的時候,選擇放這麽一把火,甚至將宗主夫人都燒死在了宗門中。


    這樁多年來都沒有找到兇手的懸案,如今因為顧千嶼的好奇,被重新推到了水麵上,玄天劍宗中的人開始懷疑起靖王爺來。


    實際上這很好理解,隻有江南道的靖王爺,有這麽大的實力,更何況,那時候也是因為玄天劍宗全宗南下,去阻擋靖王爺。


    所以,靖王爺是絕對不允許一個想殺自己的勢力存在著,更何況這個勢力相當強大,要知道,大宗師想要殺一個人,簡直易如反掌,除非遇到相同品級的大宗師,刺殺這件事才不太好成功,這就意味著,無論什麽時候,靖王爺的身邊都至少帶著兩名大宗師,要不然隨時都有可能有生命危險。


    這也是為什麽靖王爺迫切的想要攻下濰州城,然後迫切的想要將濰州城變成一片廢墟,屠殺掉所有人的原因。


    他怕死!死亡這個詞對於靖王爺來說,多少次近在咫尺,但都被他巧妙的躲過了,因此他怕死,怕死在江南道這片土地上,就算死,他也應該死在北方,死在那座金碧輝煌的皇宮中,而不是那個所謂的封地江南道。


    而顧千嶼那日在玲瓏坊中將靖王世子李成德戲弄了一番,還讓他成為了一個不完整的人,這成了江南道攻打濰州城的導火索,提前了靖王爺的計劃,無論如何,靖王爺都是咽不下這口氣的。


    而就在靖王爺攻打濰州城之前,小皇帝是偷偷去過濰州城的,為此他還在宮中做了相當多的準備工作,因為,對於兵部尚書謝遷的人員調動,小皇帝的心裏也是清楚得很。


    小皇帝的目標很明確,就是阻擋靖王爺前進的腳步,盡可能的消耗靖王爺的軍事力量,因為明知這場戰爭是贏不了的,如果把握不好那個度,可能會受到靖王爺強烈的反撲,那樣的話,整個中原以及京城,才會真正的陷入到危機當中。


    隻是萬萬沒想到,靖王爺竟然如此心狠手辣,竟然在攻下濰州城後,選擇了另一個極端的手段——屠城!


    這則消息傳入京城,滿堂嘩然,就連一向不主張與靖王爺正麵對抗的主和派領袖首輔呂乾,都感受到了極大的震動。


    但對於小皇帝來說,目的也算勉強達到了,因為濰州城的一場戰爭,導致靖王爺收兵,短時間內不會再選擇北上,至少半年內,不會再北上了,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有了這雖然短暫但相當寶貴的時間,自己便可以重新對整個北方的防禦體係進行升級,對整個軍隊的配置進行重新梳理,以便能夠達到軍隊的最佳狀態。


    靖王爺是個相當強大的對手,如果沒有完全的準備,是萬萬不可能將其擊敗的。


    隻是這件事情需要悄悄進行,小皇帝對於軍隊的調動之類的不怎麽懂,這方麵還是要依靠兵部尚書謝遷和大將軍陳慶之的幫助。


    “這件事就先不要說了。”小皇帝朗聲道。


    刑部尚書韓文忠,禮部尚書顏開迴,都給事中李長淵,侍郎劉文才,四人悻悻然退了迴去,小皇帝默默將這四個人記在了心裏,實際上小皇帝早已經知道這四人是呂黨的人,有些黨派中人是明麵上的,這是政治需要,用來在朝堂中出麵,將一些事情推波助瀾,推到台麵上來。


    而黨派中有些人卻是需要隱藏在暗中,做一些偷雞摸狗背後偷襲的勾當,以滿足朝堂中的各種鬥爭。


    這便是我們常說的明爭暗鬥,對於明麵上的這些人,實際上要好對付的多,因為隻要多加提防,便能省去很多麻煩,但對於隱藏在暗處的那些人,就變得相當難對付了,因為你不知道什麽時候從什麽地方就會伸出一隻腳,絆你一下,而事後,你可能連那雙腳是誰的都不清楚。


    這就是朝堂中的鬥爭,陰險而殘酷。


    “今天要說的,是朕要納妃之事。”


    小皇帝的聲音幽幽傳來,但馬上便有人站了出來,站出來的不是別人,正是兵部尚書謝遷,謝遷持笏而站,拱手作揖,聲音中氣十足,帶著一股特有的磁性,說道:“臣以為,此刻正是國家危難之時,南方戰事未平,國家動蕩,靖王爺虎視眈眈,隨時都有可能北上中原,中原朝不保夕,在此危機時刻,絕不可做出納妃這等事情,恐傷民心,恐傷軍心!”


    兵部尚書謝遷義正言辭,將小皇帝納妃的事情隨口便反駁掉了,這倒是引起了朝堂中大部分人的猜疑,心想小皇帝要娶的,不是你兵部尚書謝遷的女兒嗎?別人都沒出來反對,倒是你自己,先站出來反對了?這是哪根筋搭錯了,還是缺心眼?這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怎麽就叫你三言兩語說成是不務正業了?


    “老糊塗,老糊塗啊!”朝堂中不知是誰在輕聲歎息,朝中一片嘩然,甚至比剛剛小皇帝駁迴四位大人的啟奏時鬧出的動靜更大。


    文武百官再一次開始了交頭接耳的動作,對於眼前發生的事情甚是不理解,他們完全想不明白這個耿直又似乎有點缺心眼的兵部尚書,是怎麽想到反駁小皇帝這個決定的。


    甚至還有一些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官員,出列說道:“皇帝陛下年紀也不小了,後宮也該有個嬪妃了,想先皇如陛下這般大的時候,已經有了子嗣,如今陛下要納妃,有些人還要出口阻攔,是何居心!”


    說話之人斜著眼睛,狠狠的剜了一眼兵部尚書,似乎對他的話很是不滿。


    出列的不是別人,正是大將軍陳慶之,對於兵部尚書之女即將成為貴妃這件事情,大將軍是持肯定態度的,畢竟在軍部陣營中,在朝堂上出現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對整個軍隊來說,都是毗益非凡的。


    “臣同意兵部尚書的觀點!”又一人出列,此人乃京都府尹姚輝忠,此人也是呂黨中人。


    “臣附議!”


    “臣等都附議!”


    嘩啦啦站出來一大片人,這些人中,有些人的黨派問題小皇帝已經弄的非常清楚,但有些人的還不甚明了,朝堂中的水太深,虛虛實實之間,誰真誰假,很難界定,需要慢慢去探索。


    可是,留給小皇帝的時間,不多了,這是他最擔心的事情。


    “臣以為,皇帝納妃勢在必行!”站出來的是兵部侍郎李春安,對於兵部尚書這個頂頭上司,他從來沒有忤逆過,這是第一次,因為他覺得這件事情應該發生,因為這對整個兵部乃至整個武臣體係來說,都是一個相當大的裨益。


    隻是連他也不明白,為什麽自己的頂頭上司誓死都要反對這件事情。


    “朝堂上一眾文武百官吵的不可開交,朝堂之上瞬間變成了京城早晨的菜市場,熙熙攘攘不絕於耳。


    雙方的口水仗你來我往,難以分辨,別的黨派成員偶爾插嘴,煽風點火。


    朝堂之上,已經不單純是因為小皇帝納妃這件事情,而已經演變成了各派係之間的激烈鬥爭。


    隻是當朝首輔呂乾一直閉目養神,一句話都沒說。


    小皇帝端坐龍椅,靜靜地望著朝堂之上的人胡亂的爭吵,絲毫不怒,隻是牢牢的將一些人的名字記了下來,等後麵再好好調查一番這些人。


    之所以放任這些官員爭吵,正是小皇帝想要看清朝堂之上哪些人能用,哪些人不能用的好時機。


    見官員們吵的差不多了,小皇帝才示意小太監出聲嗬斥,小太監取了長鞭,“啪”一聲響,整個金鑾殿瞬間安靜了下來,針落可聞。


    大臣們心裏清楚的很,皇帝想讓他們吵,他們才能吵,隻要太監的信號傳下來,那便是皇帝不想讓他們吵了,如果他們繼續吵下去,就顯得不識好歹了,這些人往往會成為下一次官員調整時犧牲的對象 。


    朝堂安靜下來之後,小皇帝饒有興趣的望向朝堂之下的文武百官,戲謔問道:“首輔大人,您以為如何?”


    一直閉目養神的首輔呂乾緩緩睜開眼睛,持笏出列,輕輕拱手說道:“臣以為,納妃之事迫在眉睫,但江南之事也不可不管,臣認為,須派遣可靠之人去往南方,屯兵養戰,作為抵擋靖王爺北上的第一道防線。”


    “首輔大人可有合適人選?”小皇帝溫和問道。


    “兵部尚書謝遷長年待在軍營,調兵遣將方麵值得信賴,而以他的資曆,完全能夠勝任這個任務,臣舉薦兵部尚書謝遷!”


    好家夥,這老狐狸叫自己黨派中的人出來反對納妃這件事,自己出來當和事佬,順道還將謝遷調往了南方,這樣一來,即便兵部尚書謝遷的女兒當上了貴妃,遠在南方的謝遷也沾不到多少光。


    而且,照濰州城刺史李克的遭遇來看,謝遷前往南方,也是很難阻擋住靖王爺北上的鐵騎的,這樣一來,謝遷生死難料,很可能便再也迴不來了,到時候,即便是有一個貴妃的女兒,甚至有可能成為皇後的女兒又有什麽用!


    小皇帝轉頭看向了兵部尚書謝遷,開口問道:“謝尚書以為如何?”


    “微臣願往!”


    謝遷並沒有反駁,似乎這件事情就應該他去一般,對於首輔呂乾不懷好意的攻訐,謝遷絲毫不在意,隻是應下了此事。


    小皇帝在心中默默肯定了這個已經在朝中為官三十多年的老臣。


    這時,依舊是大將軍陳慶之站了出來,他威武嚴肅,體格健壯,雖然已經是七十歲高齡,但身上所散發出來的威嚴卻是這些文官所不能比擬的。


    大將軍大踏步而出,聲若洪鍾,說道:“陛下,兵部尚書乃文官,對於帶兵打仗這種事情,微臣更合適一些,如若派兵部尚書前往南方,臣恐他並不能順利的完成任務,這種打仗之事,還是由微臣前往吧!”


    小皇帝微微點頭,對於這個朝中老將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隻是此刻又是首輔呂乾站了出來,說道:“陛下,老將軍已經七十歲,年紀不小,而且老將軍乃朝中肱骨,是軍中的定海神針,萬萬不能出事,這上前線的事情,還望陛下萬分考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江湖與王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煙雨飄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煙雨飄搖並收藏江湖與王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