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夜裏,城中的兵士將李克的頭顱送到了江南道中軍陣營趙充國的營帳中。
營帳中很安靜,趙充國正在喝著放在桌子上的一杯酒,這酒是濰州城裏最有名的梅子酒。
酒很烈,比江南道的任何一款酒都要烈上幾分,烈酒入喉,火辣辣的,但味迴甘香醇,能叫人忘記它的辣味,這便是濰州城梅子酒的可貴之處。
梅子酒隻在濰州城中生產,銷往荊楚王朝各地,價格不高,普通百姓便喝得起。
這是一種相當理想的酒,本朝的文人墨客,江湖武夫,都喜歡喝這種酒,隻是這酒每年的產量就那麽多,基本上都是在濰州城內消費。
濰州城人相當豪邁,喜喝酒,一生當中大部分時間裏都會喝酒,這梅子酒,幾乎就是濰州城人的生命。
江南道大將軍趙充國是第一次喝這種烈酒,因為多年的軍旅生涯,他養成了不喝酒的習慣,老來老的,竟然也喜歡上了酒的味道,真是奇怪。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趙充國微微苦笑,念出了這句詩句,卻不知道他的內心深處,在想著些什麽。
年紀大了,就變得孤獨了,但他卻更加的喜歡獨處了,每次出征,他的營帳周圍都是異常的安靜,這是他的要求,幾乎不會有兵士前來打攪他,除非重大的軍情。
他的營帳周圍,也隻是有幾名暗衛在保護著他,其他的,便空無一物了。
隻是這天夜裏,卻不知是誰送到了營中一個錦盒,盒子是前幾日裏,趙充國命人送到濰州城中的,盒子很精美,用料很好,是上等的紫檀木,上雕龍刻鳳,栩栩如生。幾乎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雕刻水平。
盒子是被連夜送進趙充國的營帳內的,在他剛剛喝完了杯中的梅子酒時,那個盒子被兵士小心翼翼的送了進來,兵士還未開口,便被趙充國打斷了。
兵士拱手,沒有再多說什麽,轉身退了出去。
趙充國知道這隻盒子中裝著的是什麽,他並沒有打開盒子,隻是將盒子放到了大帳中的幾案上,然後又倒了一杯酒在杯中,沒有喝下去,隻是拿在手裏。
開始緩慢的在營帳中踱步,然後不知為何,趙充國自然而然的走到了營帳門口,他打開營帳的簾子,走了出去。
外麵寒風刺骨,雪花飛舞,料峭的冬天遲遲不肯離去,今年的春天,遲遲不肯到來。
趙充國隻穿單衣,卻並沒有表現出來怕冷的樣子,他仰起頭,花白頭發在北風中飛舞,他伸出一隻手,輕輕撫摸了一把自己的花白胡子,然後抬頭看向了天空。
雪花飄飄灑灑,趙充國伸出手,接著一片雪花,放進嘴裏,他想起了跟隨靖王爺征戰北方之時,冬日裏肚子餓,就抓起一把雪塞進嘴裏咀嚼。
那時候的北方,雪下的相當大,數月不化,那時候的李克,與自己還屬同一陣營,兩人見過幾次麵,不算很熟,但同為名將,都是惺惺相惜。
後來的朝堂之上,按功封賞,趙充國官居江南副都統,是朝廷正二品的大員,而李克,同樣是二品。
隻是兩人跟隨的人不一樣,因為一直跟隨靖王爺的緣故,趙充國來到了江南,而李克因傷沒有參加後來的戰爭,所以這二品大員在他看來,有些名不副實,所以在他自己的堅持下,隻做了個濰州城的刺史。
實際上一開始的時候,兩人對彼此的好感還是不少的,因為兩人是同一類人,都不願服輸,都想著建功立業,隻是兩人服務的對象不同,即為敵人,便隻能戰場上去廝殺。
雪花微甜,人生卻很苦,下過雪的濰州城,變成了一片白色,城中的大水早已經流盡,剩下被水衝刷過的一片狼藉。
“哎!”趙充國深深歎了口氣,仰頭將杯中酒全部灌進了喉嚨,隨後轉過身去,朝身後喊道:“來人呐!”
立刻便有兵士跑過來,拱手問道:“將軍有何吩咐?”
“將帳中人頭厚葬,葬禮的話,就采用一品大員的規格吧!”
來往兵士有些疑問,但沒有說出口,隻是重重答應一句:“是!”便轉身將營帳中的盒子抱走了。
趙充國靜靜地站在營帳外,始終看向遠處,那座曾經無比繁華,徹夜不眠的濰州城,此刻甚至連一點燈光都看不到了。
隻是一愣神間,他卻看到了不遠處閃爍的人影,打的仗多了,他自然對危險有著極其強烈的感知。
雖然看不清楚那些人的樣貌穿著,但他一打眼間,便確定那些並不是軍人,軍人絕不會如此分散且毫無章法的進攻,也不會有如此輕盈的腳步。
那些白色的身影在黑暗中一一閃過,像午夜的幽靈,速度極快,沉默的靠近了江南道的陣營中。
但看人數,並不是很多,大概隻有三四千人的樣子,大將軍趙充國一下子就猜到了來人是誰,恐怕除了玄天劍宗的弟子,整個濰州城,再也找不到武力如此之強,又不受軍隊控製的人來。
來人在用自己最大的努力隱藏身形,隻不過或許是因為很多人的武功並沒有達到那種境界,所以極易暴露自己。
再加上趙充國本身就是個武道高手,所以對他來說,玄天劍宗的那些弟子們,並沒有什麽難以發現的。
趙充國沒有絲毫的慌亂,叫來了在黑暗中保護他的暗衛,低聲說了些什麽,暗衛點點頭,迅速隱去。
隨後永樂堂的幾大惡人便帶著永樂堂的弟子們,衝下山去了。
江湖中的事情,當然要用江湖中的解決方法去解決。
大惡雪花五白日裏立了大功,晚上正當再次建立功勳,他一馬當先,身體拖動著沉重的鐵鏈,在平原上狂奔,一丈高的身體像一座小山一般,跑起來像一座移動的長城。
他將鐵鏈甩成圓環,在自己的腦袋上旋轉不停,然後極速扔了出去,直接將跑在最前麵的幾個玄天劍宗弟子打翻在地。
幾人趴在地上,痛苦的哀嚎著,想要爬起來,卻怎麽也爬不起來。
這些人畢竟隻是玄天劍宗的普通弟子,裏麵並沒有武藝高強到變態程度的人,甚至連個二品境界的都沒有,因為在那場大戰中,玄天劍宗中的高手,幾乎消耗殆盡,並沒有留下幾個。
這些熱血的江湖中人,並沒有考慮生死這一點,隻是憑借著一腔熱血,便做出了自己想要做出的事情來。
如此動容,卻相當令人敬佩。
隻是,麵對著江湖上兇名赫赫的永樂堂,尤其是還有幾大惡人衝鋒在前的永樂堂。
玄天劍宗的人幾乎毫無還手之力,不到一刻鍾,幾千人便死傷殆盡,連逃跑的機會都沒有。
自此,玄天劍宗幾乎全軍覆沒。
趙充國平靜的望著遠處黑暗中發生的這一幕,心中毫無波瀾,隻是靜靜地看著,就像看一出大戲一般。
因為大水泡過一天一夜,在與洪水的鬥爭中,濰州城的百姓和兵士們,除了死傷的,其餘的都累了,洪水退去,所有人都放鬆了警惕,躺了下來,也不管地上潮濕與否,也不管身前是不是一張床鋪。
他們隻顧躺下來,借著夜晚的黑暗時刻,沉沉睡去。
如果此時趙充國派人衝進濰州城,想必那些疲憊不堪的濰州城軍士,連反抗的心思都不會有,但趙充國沒有這麽做,因為他知道,濰州城的兵士們能夠將濰州城刺史李克的頭顱送到這裏來,便說明了他們有投降的意思。
沒有人會拒絕投降的敵人,即便隻是裝裝樣子。
趙充國就這麽端著空空如也的酒杯,在營帳外整整站了一夜,一夜未眠,趙充國的精神有些不好,臉色有些難看。
但他沒有忘記穿上鎧甲,在江南道將士們的守護下,騎馬緩慢的來到了濰州城下。
江南道的兵士們,早有人走出陣列,舉起手中長槍,指著濰州城的城牆,大聲喊道:“濰州城的兵士們,你們已經被包圍了,不要做無謂的抵抗,因為抵抗隻會徒增傷亡,趕緊下城投降,趙將軍自會留你們性命!”
喊話之人一眼便能看出是個習武之人,喊聲很大,傳出去很遠,哪怕是在濰州城內的百姓,都在這一刻聽到了他的唿喊聲。
沒有人懷疑來人話裏的意思,因為沒有人願意死,所有人都想活著,不是因為他們怕死,而是此刻如果還掙紮,那麽死去將變得毫無意義。
所以,兵士們選擇了投降。
他們打開了城門,實際上那扇破爛的城門早已經不需要打開了。
他們鎧甲傾斜,衣衫襤褸,神色萎靡,稀稀拉拉的從城中走出來,沒有排成排,鬆鬆散散的站著。
天很冷,他們的身體有些顫抖,這些落魄的兵士,在失去了主將的情況下,選擇了聽從主將最後的命令,將刺史的頭顱送進了江南道的大營中,以換取自己投降的機會。
他們在城門口集合,共計隻剩下了不足一萬人,原本六萬多人的守軍,有五萬多人都戰死了,死在了江南道軍隊的手下,他們原本是不共戴天的仇敵,但沒辦法,此刻的他們,別無選擇。
天空被烏雲壓的很低,空氣中到處彌漫著潮濕的氣味,仿佛一唿吸,鼻子就能發黴一般,他們扔掉了手中的兵器,最前方的那名兵士,舉起了早就準備好的一枚破爛的白旗。
趙充國騎在馬上,漸漸靠近了濰州城,他就那麽緩慢的往前走著,由於泡了一天的水,地上滿是泥濘,戰馬的馬蹄踩在滿是淤泥的地麵上,深一腳淺一腳。
馬上的趙充國一副淡然模樣,他冷冷的望著上萬的兵卒,沒有說一句話。
趙充國身後,一名校尉衝著濰州城的兵士喊道:“跪下!”
兵士們起初還有些驚駭,但看到南方黑壓壓的人群,清亮的兵器,那名校尉惡狠狠的模樣,還有坐在馬上用一雙冰冷的眼睛望向這邊的趙充國。
他們當中,可能大部分人都沒有見過趙充國,也不知道趙充國長了個什麽樣子,但眼前這人所帶給他們的壓迫感是空前的。
從來沒有哪個人,就站在那裏,一動不動,便能將這些訓練有素的兵士震懾得生不出任何的反抗之心,也從來沒有人能夠就站在那裏,就讓你感覺像是麵對著一座巨大的山峰,有一種泰山壓頂的感覺。
濰州城的一萬步卒,在遲疑了許久之後,終於有人承受不住這股壓迫,緩緩地跪倒在地。
一旦有人跪地,便是源源不斷的人跪倒在地,直到,所有人都跪在了地上。
他們低著頭,羞愧於今日的表現,或許他們對不起濰州城的百姓們,對不起生他們養他們的濰州城,對不起死去的戰士,也對不起戰死沙場的將軍們,但他們沒辦法,已經死了足夠多的人,他們要為濰州城留下最後的血脈與火種。
如果不選擇投降,而是選擇堅定的抵抗,至死方休。或許他們能落得個好名聲,但濰州城內的所有人,或許都會死,而且會死得很慘。
這便是李克說的:“他們隻是想要我的頭顱,所以,將我的頭顱送到江南道的中軍大營去,或許濰州城還能留下一些生機。”
沒有人懷疑刺史大人的話,因為他在濰州城的地位之空前,超出了任何一個人。
趙充國平靜的接受濰州城的兵士們投降,他隻是冷冷的望向濰州城,然後看著他們跪下來,然後勒轉馬頭,黑色戰馬調轉過頭,似乎有些不太情願的往迴走去。
緊接著,便有人來接受了濰州城兵士們的投降,他們平靜的將濰州城兵士們扔到地上的槍矛撿起來,帶迴了江南道的陣營中去。
然後,便將行軍所帶幹糧,分給了濰州城的兵士們,那些兵士們被集中成幾個圈,圍在了中間,周圍不斷有人巡視,生怕有人逃跑出去。
江南道的兵士們小心謹慎的看著濰州城的兵士們狼吞虎咽的吃著那些幹巴巴的口糧。
沒有人可憐他們,甚至有人投去了嘲諷的笑聲。
但笑聲很快就停了下來,因為有人命令那些兵士們,不準笑話濰州城的將士,他們隻得服從命令,隻能憋在心裏。
這場大戰,最終以濰州城的全麵失敗而結束,但江南道同樣付出了極其慘痛的代價。
隻是這場戰爭,或許隻是個開始。
營帳中很安靜,趙充國正在喝著放在桌子上的一杯酒,這酒是濰州城裏最有名的梅子酒。
酒很烈,比江南道的任何一款酒都要烈上幾分,烈酒入喉,火辣辣的,但味迴甘香醇,能叫人忘記它的辣味,這便是濰州城梅子酒的可貴之處。
梅子酒隻在濰州城中生產,銷往荊楚王朝各地,價格不高,普通百姓便喝得起。
這是一種相當理想的酒,本朝的文人墨客,江湖武夫,都喜歡喝這種酒,隻是這酒每年的產量就那麽多,基本上都是在濰州城內消費。
濰州城人相當豪邁,喜喝酒,一生當中大部分時間裏都會喝酒,這梅子酒,幾乎就是濰州城人的生命。
江南道大將軍趙充國是第一次喝這種烈酒,因為多年的軍旅生涯,他養成了不喝酒的習慣,老來老的,竟然也喜歡上了酒的味道,真是奇怪。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趙充國微微苦笑,念出了這句詩句,卻不知道他的內心深處,在想著些什麽。
年紀大了,就變得孤獨了,但他卻更加的喜歡獨處了,每次出征,他的營帳周圍都是異常的安靜,這是他的要求,幾乎不會有兵士前來打攪他,除非重大的軍情。
他的營帳周圍,也隻是有幾名暗衛在保護著他,其他的,便空無一物了。
隻是這天夜裏,卻不知是誰送到了營中一個錦盒,盒子是前幾日裏,趙充國命人送到濰州城中的,盒子很精美,用料很好,是上等的紫檀木,上雕龍刻鳳,栩栩如生。幾乎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雕刻水平。
盒子是被連夜送進趙充國的營帳內的,在他剛剛喝完了杯中的梅子酒時,那個盒子被兵士小心翼翼的送了進來,兵士還未開口,便被趙充國打斷了。
兵士拱手,沒有再多說什麽,轉身退了出去。
趙充國知道這隻盒子中裝著的是什麽,他並沒有打開盒子,隻是將盒子放到了大帳中的幾案上,然後又倒了一杯酒在杯中,沒有喝下去,隻是拿在手裏。
開始緩慢的在營帳中踱步,然後不知為何,趙充國自然而然的走到了營帳門口,他打開營帳的簾子,走了出去。
外麵寒風刺骨,雪花飛舞,料峭的冬天遲遲不肯離去,今年的春天,遲遲不肯到來。
趙充國隻穿單衣,卻並沒有表現出來怕冷的樣子,他仰起頭,花白頭發在北風中飛舞,他伸出一隻手,輕輕撫摸了一把自己的花白胡子,然後抬頭看向了天空。
雪花飄飄灑灑,趙充國伸出手,接著一片雪花,放進嘴裏,他想起了跟隨靖王爺征戰北方之時,冬日裏肚子餓,就抓起一把雪塞進嘴裏咀嚼。
那時候的北方,雪下的相當大,數月不化,那時候的李克,與自己還屬同一陣營,兩人見過幾次麵,不算很熟,但同為名將,都是惺惺相惜。
後來的朝堂之上,按功封賞,趙充國官居江南副都統,是朝廷正二品的大員,而李克,同樣是二品。
隻是兩人跟隨的人不一樣,因為一直跟隨靖王爺的緣故,趙充國來到了江南,而李克因傷沒有參加後來的戰爭,所以這二品大員在他看來,有些名不副實,所以在他自己的堅持下,隻做了個濰州城的刺史。
實際上一開始的時候,兩人對彼此的好感還是不少的,因為兩人是同一類人,都不願服輸,都想著建功立業,隻是兩人服務的對象不同,即為敵人,便隻能戰場上去廝殺。
雪花微甜,人生卻很苦,下過雪的濰州城,變成了一片白色,城中的大水早已經流盡,剩下被水衝刷過的一片狼藉。
“哎!”趙充國深深歎了口氣,仰頭將杯中酒全部灌進了喉嚨,隨後轉過身去,朝身後喊道:“來人呐!”
立刻便有兵士跑過來,拱手問道:“將軍有何吩咐?”
“將帳中人頭厚葬,葬禮的話,就采用一品大員的規格吧!”
來往兵士有些疑問,但沒有說出口,隻是重重答應一句:“是!”便轉身將營帳中的盒子抱走了。
趙充國靜靜地站在營帳外,始終看向遠處,那座曾經無比繁華,徹夜不眠的濰州城,此刻甚至連一點燈光都看不到了。
隻是一愣神間,他卻看到了不遠處閃爍的人影,打的仗多了,他自然對危險有著極其強烈的感知。
雖然看不清楚那些人的樣貌穿著,但他一打眼間,便確定那些並不是軍人,軍人絕不會如此分散且毫無章法的進攻,也不會有如此輕盈的腳步。
那些白色的身影在黑暗中一一閃過,像午夜的幽靈,速度極快,沉默的靠近了江南道的陣營中。
但看人數,並不是很多,大概隻有三四千人的樣子,大將軍趙充國一下子就猜到了來人是誰,恐怕除了玄天劍宗的弟子,整個濰州城,再也找不到武力如此之強,又不受軍隊控製的人來。
來人在用自己最大的努力隱藏身形,隻不過或許是因為很多人的武功並沒有達到那種境界,所以極易暴露自己。
再加上趙充國本身就是個武道高手,所以對他來說,玄天劍宗的那些弟子們,並沒有什麽難以發現的。
趙充國沒有絲毫的慌亂,叫來了在黑暗中保護他的暗衛,低聲說了些什麽,暗衛點點頭,迅速隱去。
隨後永樂堂的幾大惡人便帶著永樂堂的弟子們,衝下山去了。
江湖中的事情,當然要用江湖中的解決方法去解決。
大惡雪花五白日裏立了大功,晚上正當再次建立功勳,他一馬當先,身體拖動著沉重的鐵鏈,在平原上狂奔,一丈高的身體像一座小山一般,跑起來像一座移動的長城。
他將鐵鏈甩成圓環,在自己的腦袋上旋轉不停,然後極速扔了出去,直接將跑在最前麵的幾個玄天劍宗弟子打翻在地。
幾人趴在地上,痛苦的哀嚎著,想要爬起來,卻怎麽也爬不起來。
這些人畢竟隻是玄天劍宗的普通弟子,裏麵並沒有武藝高強到變態程度的人,甚至連個二品境界的都沒有,因為在那場大戰中,玄天劍宗中的高手,幾乎消耗殆盡,並沒有留下幾個。
這些熱血的江湖中人,並沒有考慮生死這一點,隻是憑借著一腔熱血,便做出了自己想要做出的事情來。
如此動容,卻相當令人敬佩。
隻是,麵對著江湖上兇名赫赫的永樂堂,尤其是還有幾大惡人衝鋒在前的永樂堂。
玄天劍宗的人幾乎毫無還手之力,不到一刻鍾,幾千人便死傷殆盡,連逃跑的機會都沒有。
自此,玄天劍宗幾乎全軍覆沒。
趙充國平靜的望著遠處黑暗中發生的這一幕,心中毫無波瀾,隻是靜靜地看著,就像看一出大戲一般。
因為大水泡過一天一夜,在與洪水的鬥爭中,濰州城的百姓和兵士們,除了死傷的,其餘的都累了,洪水退去,所有人都放鬆了警惕,躺了下來,也不管地上潮濕與否,也不管身前是不是一張床鋪。
他們隻顧躺下來,借著夜晚的黑暗時刻,沉沉睡去。
如果此時趙充國派人衝進濰州城,想必那些疲憊不堪的濰州城軍士,連反抗的心思都不會有,但趙充國沒有這麽做,因為他知道,濰州城的兵士們能夠將濰州城刺史李克的頭顱送到這裏來,便說明了他們有投降的意思。
沒有人會拒絕投降的敵人,即便隻是裝裝樣子。
趙充國就這麽端著空空如也的酒杯,在營帳外整整站了一夜,一夜未眠,趙充國的精神有些不好,臉色有些難看。
但他沒有忘記穿上鎧甲,在江南道將士們的守護下,騎馬緩慢的來到了濰州城下。
江南道的兵士們,早有人走出陣列,舉起手中長槍,指著濰州城的城牆,大聲喊道:“濰州城的兵士們,你們已經被包圍了,不要做無謂的抵抗,因為抵抗隻會徒增傷亡,趕緊下城投降,趙將軍自會留你們性命!”
喊話之人一眼便能看出是個習武之人,喊聲很大,傳出去很遠,哪怕是在濰州城內的百姓,都在這一刻聽到了他的唿喊聲。
沒有人懷疑來人話裏的意思,因為沒有人願意死,所有人都想活著,不是因為他們怕死,而是此刻如果還掙紮,那麽死去將變得毫無意義。
所以,兵士們選擇了投降。
他們打開了城門,實際上那扇破爛的城門早已經不需要打開了。
他們鎧甲傾斜,衣衫襤褸,神色萎靡,稀稀拉拉的從城中走出來,沒有排成排,鬆鬆散散的站著。
天很冷,他們的身體有些顫抖,這些落魄的兵士,在失去了主將的情況下,選擇了聽從主將最後的命令,將刺史的頭顱送進了江南道的大營中,以換取自己投降的機會。
他們在城門口集合,共計隻剩下了不足一萬人,原本六萬多人的守軍,有五萬多人都戰死了,死在了江南道軍隊的手下,他們原本是不共戴天的仇敵,但沒辦法,此刻的他們,別無選擇。
天空被烏雲壓的很低,空氣中到處彌漫著潮濕的氣味,仿佛一唿吸,鼻子就能發黴一般,他們扔掉了手中的兵器,最前方的那名兵士,舉起了早就準備好的一枚破爛的白旗。
趙充國騎在馬上,漸漸靠近了濰州城,他就那麽緩慢的往前走著,由於泡了一天的水,地上滿是泥濘,戰馬的馬蹄踩在滿是淤泥的地麵上,深一腳淺一腳。
馬上的趙充國一副淡然模樣,他冷冷的望著上萬的兵卒,沒有說一句話。
趙充國身後,一名校尉衝著濰州城的兵士喊道:“跪下!”
兵士們起初還有些驚駭,但看到南方黑壓壓的人群,清亮的兵器,那名校尉惡狠狠的模樣,還有坐在馬上用一雙冰冷的眼睛望向這邊的趙充國。
他們當中,可能大部分人都沒有見過趙充國,也不知道趙充國長了個什麽樣子,但眼前這人所帶給他們的壓迫感是空前的。
從來沒有哪個人,就站在那裏,一動不動,便能將這些訓練有素的兵士震懾得生不出任何的反抗之心,也從來沒有人能夠就站在那裏,就讓你感覺像是麵對著一座巨大的山峰,有一種泰山壓頂的感覺。
濰州城的一萬步卒,在遲疑了許久之後,終於有人承受不住這股壓迫,緩緩地跪倒在地。
一旦有人跪地,便是源源不斷的人跪倒在地,直到,所有人都跪在了地上。
他們低著頭,羞愧於今日的表現,或許他們對不起濰州城的百姓們,對不起生他們養他們的濰州城,對不起死去的戰士,也對不起戰死沙場的將軍們,但他們沒辦法,已經死了足夠多的人,他們要為濰州城留下最後的血脈與火種。
如果不選擇投降,而是選擇堅定的抵抗,至死方休。或許他們能落得個好名聲,但濰州城內的所有人,或許都會死,而且會死得很慘。
這便是李克說的:“他們隻是想要我的頭顱,所以,將我的頭顱送到江南道的中軍大營去,或許濰州城還能留下一些生機。”
沒有人懷疑刺史大人的話,因為他在濰州城的地位之空前,超出了任何一個人。
趙充國平靜的接受濰州城的兵士們投降,他隻是冷冷的望向濰州城,然後看著他們跪下來,然後勒轉馬頭,黑色戰馬調轉過頭,似乎有些不太情願的往迴走去。
緊接著,便有人來接受了濰州城兵士們的投降,他們平靜的將濰州城兵士們扔到地上的槍矛撿起來,帶迴了江南道的陣營中去。
然後,便將行軍所帶幹糧,分給了濰州城的兵士們,那些兵士們被集中成幾個圈,圍在了中間,周圍不斷有人巡視,生怕有人逃跑出去。
江南道的兵士們小心謹慎的看著濰州城的兵士們狼吞虎咽的吃著那些幹巴巴的口糧。
沒有人可憐他們,甚至有人投去了嘲諷的笑聲。
但笑聲很快就停了下來,因為有人命令那些兵士們,不準笑話濰州城的將士,他們隻得服從命令,隻能憋在心裏。
這場大戰,最終以濰州城的全麵失敗而結束,但江南道同樣付出了極其慘痛的代價。
隻是這場戰爭,或許隻是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