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確定了王一恩的治水方案之後,李自成便對王一恩說道,“你和工部,戶部的人商量一下,確定一個費用出來。”


    然後第二天戶部就給李自成報了一個令他震驚的數字:


    “四百萬兩白銀?!”李自成還以為自己看錯了,他說道,“四百萬兩白銀可不是小數目,前明每年的遼餉也就差不多四百萬兩,你確定沒搞錯?”


    楊玉林說道,“稟陛下,這其實隻是初定的費用,夠不夠還很難說。”


    李自成便說道,“那你說說,這麽大一筆款子怎麽安排?”


    楊玉林說道,“按照王一恩的方案,重新開挖新河道就是一筆不小的花費,還有築堤修壩,以及最重要的災民安置。”


    頓了頓,楊玉林說道,“此次大水黃淮地區災民遍地,許多人失去了土地,淪為流民,每天的賑濟就是一筆巨大的費用,而為了恢複生產,朝廷又得購置大量種子,農具,耕牛,除此之外,將來的安置也需要一大筆銀子。”


    李自成皺了皺眉頭,楊玉林倒是提醒了他,這場大水之後黃淮地區肯定會多出一大堆流民,李自成自認做不到像曾剃頭那樣絕情,用殺人解決問題,所以肯定要安置這些流民,鑒於黃淮地區要大修水利,涸出新的土地還需要時間,那麽隻能將這些人移民出去,到時花費確實不會少。


    但是,李自成看向楊玉林,心道你這個戶部尚書自上台以來隻會哭窮,撈錢的本事也太差了吧…


    於是李自成又說道,“所以戶部真的拿不出錢來?”


    楊玉林說道,“是的,戶部真的拿不出四百萬兩白銀,秋收所得錢糧尚未押解進京,而戶部錢糧幾盡,想要湊齊四百萬兩得從海關還有皇商那裏拿錢才行。”


    李自成想了一陣,北邊兩大皇商的錢不能動,兩大皇商的錢是留給軍隊做福利的,要是影響給將士們發分紅的話怕是有大事,而海關那邊的錢已經預支得七七八八,想要來錢的話隻剩下一個皇家銀行……


    想到這李自成說道,“錢的事情,這樣,戶部以朝廷的名義委托皇家銀行去借款,以朝廷的海關收入做擔保去向百姓士紳借錢。”


    楊玉林愣了一下,自古以來朝廷向民間借貸也不是沒有過,不過很多時候都會演變成為地方官吏牟利的手段,一些沒節操的官員甚至會強行攤派。


    於是楊玉林說道,“陛下,這,會不會有問題?”


    李自成說道,“有什麽問題?海關建立以後,收入就擺在那裏,你們戶部不也沒少從海關要銀子,大家夥都知道海關收入很高,用海關做擔保,多少錢都能借到。”


    楊玉林仍然不放心地說道,“可是自古以來借款都會演變成為一場掠奪…”


    “所以官府不能出麵,你懂了嗎?”李自成說道,“朝廷隻授權皇家銀行發行國債,籌錢的過程由皇家銀行去辦,明白了嗎?”


    本來李自成還想過一些更騷的籌錢的方式,不過害怕被降維打擊,於是最終還是用最基礎的國債發行來籌款。


    楊玉林愣了一下,這種操作他還真沒見過,李自成無奈,心想楊玉林這種傳統讀書人真不適合當戶部尚書,遲早得換一個稍微懂些金融的人上去當戶部尚書才行。


    於是李自成直接拍板定案,說道,“就這樣,放心,大順的商人士紳有的是錢,他們肯定會購買國債的。”


    很快,在李自成的指示之下,大順第一次國債,名為大順治河債券的國債債券正式發行:


    大順皇家銀行在報紙上刊登消息,宣布大順皇家銀行得到大順戶部,秘書處和皇帝的聯合授權,發行大順國債:


    大順國債以不記名票據的形式出售,所有大順士紳百姓均可購買,到期之後可以到皇家銀行的各個店鋪出售,皇家銀行迴收的時候以本金+利息的方式支付相應的款項。


    當然,債券也可以提前向皇家銀行兌換,皇家銀行按照實際情況支付相應的本金和利息,債券也可以在民間進行流通。


    大順發行國債的消息傳播出去之後,秉承著亮態度的想法,作為公認的“大順第一首富”,鄭家一口氣就認領了四十萬兩白銀的國債:


    這個數字是李自成給鄭家的最高認購數額,要是李自成沒定這個數額,鄭芝龍可以輕鬆接下百萬兩白銀的國債。


    別人不清楚,鄭芝龍可是對大順海關的收入有多高門清的很……


    鄭芝龍帶頭,東南商人自然就大舉跟進,接著晉商西商也不甘示弱加入了認購國債的行列。


    很快,四百萬兩國債就被商人們搶購一空。


    甚至很多商人士紳聯名請願大順朝廷增發國債:


    這些人也反應過來,這年頭銀子放在哪裏最安全?答案當然是國庫!


    購買國債等於把銀子存進了大順國庫,還能獲取利息收入,而且大順朝廷看起來還能續很久,不用擔心朝廷垮台錢打了水漂。


    最重要的是,大順朝廷看起來還是挺有錢的,這幾年四處花錢:


    用後世金融市場的話來講就是一個敢花錢的企業才是不會欠錢的企業。(當然實際上不一定就是了…)


    看著皇家銀行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輕鬆籌集了這四百萬兩白銀的治河專款,李自成不禁感慨,大順的商人們果真是有錢,而且更有錢的士紳還沒出手呢!


    李自成可以肯定,在這個時代,那些士紳肯定比商人更有錢,可惜,無論是商人還是士紳,他們的白銀大多數最終不是流入田地,就是幹脆存在地窖裏,並沒有轉換為工商業。


    畢竟土地是這個時代最保值的東西。


    而李自成也不敢貿然設立法律鼓勵工商業:


    在奪取足夠大的市場之前,鼓勵工商業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


    畢竟愛爾蘭破產農民無法遊到倫敦找英國老爺們算賬,歐洲大陸的騎士們則會在農民鬧事的第一時間替老爺們幹掉刁民,而在大順……


    李自成可沒忘記自己是怎麽起家的,華夏大地的農民起義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永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零陵上將邢道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零陵上將邢道榮並收藏明末永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