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黃淮地區雨水過濫,前明水利年久失修,我朝雖大力整治,但緩不濟急,今黃河河堤多處決口,民眾流離失所,死傷無數……”
這是李自成手上奏章的內容,今天他難得的召開了一次大朝會:
自李自成登基以來,他除了進北京那陣子開過大朝會,這幾年那是一次大朝會都沒開過:
沒必要,承接明朝製度的大順朝廷實際上隻要六部不癱瘓,秘書處不集體失職,國家就能正常運轉,完全無需過多幹涉。
或者說,除了六部等中樞官員,其他在京小官其實也沒啥用……
而今天之所以召開大朝會,是因為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黃河又雙叒叕決口了!
自從黃河奪淮入海之後,黃河基本上那是年年決口,區別隻是規模大不大的問題,而現在,李自成在永昌四年的秋天終於遇到了大順朝第一次黃河大決口。
“賑災不用說,肯定是要賑濟的,除此之外,黃河要怎樣修,也麻煩各位拿個章程出來。”
李自成一邊對官員們說著一邊也感到十分頭疼,實際上他自從占領南方之後花在水利上的銀子不算少,但黃河該崩還是會崩。
官員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工部作為河道工程負責部門,給李自成提出的應對措施,仿照明代潘季馴的“束水攻沙”做法,具體措施為:
1.挑挖淮安以東河道,兩岸築堤,使黃河入海通暢;
2.疏浚洪湖的入黃通道——清口,緩解淮河入黃問題;
3.加築洪澤湖堤——高家堰,防止淮河東決衝運,危害下河民生;
4.堵築黃淮運各處決口,各複其道;
5.挑挖淮安清口至高郵清水潭的運河並堵決口築運堤,解決漕運的擁塞,防止漕運受到影響。
李自成聽了之後感覺這些措施有些耳熟,想了一陣這特麽不就是後世康熙帝時期清廷的治河方案嗎……
李自成自己並不是水利專家,他隻是模糊地記得後世有一個說法,就是明清時期黃淮地區的水患是和漕運密切綁定的:
一方麵運河需要黃河水來保證暢通,但另一方麵,黃河帶來的大量泥沙又時常造成運河堵塞,黃河泛濫之際也會破壞漕運。
自宋朝黃河奪淮入海之後,黃淮運三者就是一體的,現在曆經四百年的淤積,清口以東的河道早就使得淮河難以正常匯入,以至於幾百年的時間堵出了一個超級堰塞湖:
大名鼎鼎的中國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
而運河還時不時就需要引黃河水進入運河河道,這麽一來,淮河(黃河)河道過高決口就是難以避免的。
事實上明清兩代超級水利專家潘季馴和靳輔最終都失敗了:
萬曆十七,十八,十九年淮河(黃河)連續三年大規模決口,潘季馴引咎致仕。
而清代靳輔最終也沒有守住洪澤湖大壩:康熙十九年,洪澤潰堤,泗州全城淪為一片澤國。
這裏麵無解之處在於隻要還需要運河,就一定要引黃河水,那麽就一定會有水患,所以治本之策隻有一個:
放棄運河,放棄漕運。
李自成在思考著這個問題的時候,官員們見皇帝不說話也不知道皇帝是什麽意思,治河又是一個超級大鍋,一時間君臣之中沒有人說話……
最終還是李自成打破了沉默,說道,“所以工部的意思還是像以前那樣?”
因為研製火器有功而升任工部尚書的魏學濂其實對水利問題算不上專家,這套治河方案是整個工部商量後搞出來的,他隻得硬著頭皮說道,
“是,陛下,前明潘季馴至少有成功的案例,以束水攻沙之法至少能保幾十年安寧。”
李自成不置可否,繼續掃視群臣,過了一陣,在中樞官員之中頗為低調的吏部尚書宋企郊突然說道,“不可,工部說了那麽多,說到底還是要加固堤壩那一套,可是這是治標不治本。”
其他官員還沒意識到宋企郊想說什麽,戶部楊玉林首先意識到了,他看向宋企郊,說道,
“宋尚書,你不會想說所謂的治本之策就是放棄漕運吧。”
官員們驚訝地看向宋企郊,宋企郊坦然說道,“正是,治本之策就是放棄漕運,不再引黃河水,而是以洪澤湖為起點,開辟一條新水道,使黃淮不再並行,如此方能解決持續近千年的黃淮水患。”
宋企郊的話在朝堂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李自成都不由得看向宋企郊,心想你這家夥幹吏部尚書屈才了呀,水利部部長才是適合你的職位。
“宋尚書,您的話我不敢苟同。”還是楊玉林,他說道,“放棄運河,北京乃至整個北直隸的民眾吃什麽?朝廷的官銀如何保證?靠非常危險的海運?”
“所以為了所謂的【保證】,就要讓黃淮地區數百萬百姓隔上兩三年就遭受一場大水?”
宋企郊反唇相譏,說道,“再說了,楊尚書憑什麽認為海運不可靠?鄭署理,你覺得海運可靠嗎?”
剛從中南半島迴來沒多久的鄭芝龍突然被宋企郊一句話卷入了兩位尚書的爭論,他一下子懵逼了,心想關我屁事,水利又不是我在管。
於是他模糊地說道,“海貿與海運終歸是有些區別的,我並不太懂這些。”
楊玉林搶在宋企郊之前繼續說道,“還有,取消漕運,幾十萬漕工怎麽辦?這些人大部分可是有幫會的,一旦鬧起來,整個江南都會受到影響。”
“幾十萬漕工?我看是幾萬官吏的影響更大吧。”宋企郊今天似乎是有備而來,他拿出一本本子,說道,“運河沿線,涉及江南多個繁華城鎮,大小官吏無不上下其手,還有士紳大戶假借運河行走私之事,到了北京,又有一幫人雁過拔毛,我看這才是關鍵吧。”
“宋企郊!你這是什麽意思?你想說我拿了錢還是想說戶部拿了錢?”
楊玉林大怒,大順開國之後,全國官員中他自認是最難做的一個,皇帝要打仗,要建水利,要建海軍,林林總的項目一大堆,同時大順又廢除三餉及其他大量明廷稅目,他輾轉騰挪,為大順財政鞠躬盡瘁,沒有一天睡得是安穩的,就這樣宋企郊居然還暗示他和戶部拿了不該拿的錢。
這是李自成手上奏章的內容,今天他難得的召開了一次大朝會:
自李自成登基以來,他除了進北京那陣子開過大朝會,這幾年那是一次大朝會都沒開過:
沒必要,承接明朝製度的大順朝廷實際上隻要六部不癱瘓,秘書處不集體失職,國家就能正常運轉,完全無需過多幹涉。
或者說,除了六部等中樞官員,其他在京小官其實也沒啥用……
而今天之所以召開大朝會,是因為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黃河又雙叒叕決口了!
自從黃河奪淮入海之後,黃河基本上那是年年決口,區別隻是規模大不大的問題,而現在,李自成在永昌四年的秋天終於遇到了大順朝第一次黃河大決口。
“賑災不用說,肯定是要賑濟的,除此之外,黃河要怎樣修,也麻煩各位拿個章程出來。”
李自成一邊對官員們說著一邊也感到十分頭疼,實際上他自從占領南方之後花在水利上的銀子不算少,但黃河該崩還是會崩。
官員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工部作為河道工程負責部門,給李自成提出的應對措施,仿照明代潘季馴的“束水攻沙”做法,具體措施為:
1.挑挖淮安以東河道,兩岸築堤,使黃河入海通暢;
2.疏浚洪湖的入黃通道——清口,緩解淮河入黃問題;
3.加築洪澤湖堤——高家堰,防止淮河東決衝運,危害下河民生;
4.堵築黃淮運各處決口,各複其道;
5.挑挖淮安清口至高郵清水潭的運河並堵決口築運堤,解決漕運的擁塞,防止漕運受到影響。
李自成聽了之後感覺這些措施有些耳熟,想了一陣這特麽不就是後世康熙帝時期清廷的治河方案嗎……
李自成自己並不是水利專家,他隻是模糊地記得後世有一個說法,就是明清時期黃淮地區的水患是和漕運密切綁定的:
一方麵運河需要黃河水來保證暢通,但另一方麵,黃河帶來的大量泥沙又時常造成運河堵塞,黃河泛濫之際也會破壞漕運。
自宋朝黃河奪淮入海之後,黃淮運三者就是一體的,現在曆經四百年的淤積,清口以東的河道早就使得淮河難以正常匯入,以至於幾百年的時間堵出了一個超級堰塞湖:
大名鼎鼎的中國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
而運河還時不時就需要引黃河水進入運河河道,這麽一來,淮河(黃河)河道過高決口就是難以避免的。
事實上明清兩代超級水利專家潘季馴和靳輔最終都失敗了:
萬曆十七,十八,十九年淮河(黃河)連續三年大規模決口,潘季馴引咎致仕。
而清代靳輔最終也沒有守住洪澤湖大壩:康熙十九年,洪澤潰堤,泗州全城淪為一片澤國。
這裏麵無解之處在於隻要還需要運河,就一定要引黃河水,那麽就一定會有水患,所以治本之策隻有一個:
放棄運河,放棄漕運。
李自成在思考著這個問題的時候,官員們見皇帝不說話也不知道皇帝是什麽意思,治河又是一個超級大鍋,一時間君臣之中沒有人說話……
最終還是李自成打破了沉默,說道,“所以工部的意思還是像以前那樣?”
因為研製火器有功而升任工部尚書的魏學濂其實對水利問題算不上專家,這套治河方案是整個工部商量後搞出來的,他隻得硬著頭皮說道,
“是,陛下,前明潘季馴至少有成功的案例,以束水攻沙之法至少能保幾十年安寧。”
李自成不置可否,繼續掃視群臣,過了一陣,在中樞官員之中頗為低調的吏部尚書宋企郊突然說道,“不可,工部說了那麽多,說到底還是要加固堤壩那一套,可是這是治標不治本。”
其他官員還沒意識到宋企郊想說什麽,戶部楊玉林首先意識到了,他看向宋企郊,說道,
“宋尚書,你不會想說所謂的治本之策就是放棄漕運吧。”
官員們驚訝地看向宋企郊,宋企郊坦然說道,“正是,治本之策就是放棄漕運,不再引黃河水,而是以洪澤湖為起點,開辟一條新水道,使黃淮不再並行,如此方能解決持續近千年的黃淮水患。”
宋企郊的話在朝堂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李自成都不由得看向宋企郊,心想你這家夥幹吏部尚書屈才了呀,水利部部長才是適合你的職位。
“宋尚書,您的話我不敢苟同。”還是楊玉林,他說道,“放棄運河,北京乃至整個北直隸的民眾吃什麽?朝廷的官銀如何保證?靠非常危險的海運?”
“所以為了所謂的【保證】,就要讓黃淮地區數百萬百姓隔上兩三年就遭受一場大水?”
宋企郊反唇相譏,說道,“再說了,楊尚書憑什麽認為海運不可靠?鄭署理,你覺得海運可靠嗎?”
剛從中南半島迴來沒多久的鄭芝龍突然被宋企郊一句話卷入了兩位尚書的爭論,他一下子懵逼了,心想關我屁事,水利又不是我在管。
於是他模糊地說道,“海貿與海運終歸是有些區別的,我並不太懂這些。”
楊玉林搶在宋企郊之前繼續說道,“還有,取消漕運,幾十萬漕工怎麽辦?這些人大部分可是有幫會的,一旦鬧起來,整個江南都會受到影響。”
“幾十萬漕工?我看是幾萬官吏的影響更大吧。”宋企郊今天似乎是有備而來,他拿出一本本子,說道,“運河沿線,涉及江南多個繁華城鎮,大小官吏無不上下其手,還有士紳大戶假借運河行走私之事,到了北京,又有一幫人雁過拔毛,我看這才是關鍵吧。”
“宋企郊!你這是什麽意思?你想說我拿了錢還是想說戶部拿了錢?”
楊玉林大怒,大順開國之後,全國官員中他自認是最難做的一個,皇帝要打仗,要建水利,要建海軍,林林總的項目一大堆,同時大順又廢除三餉及其他大量明廷稅目,他輾轉騰挪,為大順財政鞠躬盡瘁,沒有一天睡得是安穩的,就這樣宋企郊居然還暗示他和戶部拿了不該拿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