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已經跑到羅州躲起來的朝鮮王李倧來說,事情已經不會再糟糕了,因為他現在已經無路可退了,再退的話就得轉進海裏了。
李倧一開始決意與清軍作戰是因為順軍答應了會入朝作戰,但由於順軍的實力,或者說大順支援朝鮮的力度比他以為的要小得多,而朝鮮自己的軍隊則完全擋不住清軍,因此仗打到現在,朝鮮八道已經丟了七個半,李倧甚至一度考慮過學習宋朝的宋徽宗禪位以甩鍋給兒子。
但好在沒等李倧把這個計劃付之行動,情況又有了新的變化:清軍被順軍阻截在了全州,戰線因此僵持住了,這讓李倧又覺得或許朝鮮還有勝利的希望。
這一天,像往常一樣,順軍使者又派人送來了前方的戰事情況:
什麽,你問為什麽前線軍情要順軍的人送給李倧?
額……現在李倧手上已經沒幾個兵了,或者說各地的朝鮮正規軍幾乎已經打光了,現在活躍在朝鮮各地的,是各式各樣的義軍。
而且這些朝鮮義軍名義上的老大也不是李倧,人家認的老大是大順駐朝鮮大使韓霖。
雖然有些不爽,但李倧現在也想不了太多了,他這個皇帝當得實在心累,他現在隻想苟到死,至於死後的事情,那就隻能相信子孫的智慧了。
不過出乎李倧意料的是,和以往不一樣的是,這次送來的消息居然是好消息。
清軍向北撤軍了!
現在全州城外的清軍營壘已經被順軍和朝鮮義軍一一摧毀,同時順軍和朝鮮義軍一路追擊,乘勝收複了清州,朝鮮義軍前鋒甚至一度突進到了京畿道左道,朝鮮如今的地盤從半個道擴展到了一個半道,真是可喜可賀。
雖然收複的地方不多,但至少終於開始反攻了,看起來朝鮮戰局在堅持下去的似乎真的有勝利的可能!
當然,順軍這邊很快就猜到了清軍北撤的原因:
羅虎對韓霖說道,“韃子北撤了,看來陛下必定是派人在北邊有所動作了。”
此時羅虎正帶著順軍士兵剛還有跟在順軍身邊的一堆朝鮮義軍剛收複清州:
當然清州並沒有發生戰鬥,清州的清軍一走,清州軍民立刻便打開城門迎接天朝大兵進城。
韓霖點點頭,對羅虎說道,“一定是這樣,那現在我們可以想辦法打出一些反攻,讓建奴首尾難顧。”
作為火器專家,韓霖在用朝鮮義軍做了多次實驗,已經大致摸索出了燧發槍戰術的方法:
好吧,其實也沒什麽方法,就是普通的線列步兵打法,事實證明越簡單越實用,其他花裏胡哨的戰術都不如“排隊槍斃”戰術這個簡單粗暴和戰術來得實用。
頓了頓,韓霖又繼續說道,“現在朝鮮人和建奴已經是不共戴天之仇,各地義軍打到現在還活著的也是一把好手,依我之見,將軍不妨想辦法把這一批朝鮮義軍士兵都收入麾下,以後也許會用得著。”
“韓先生說得對,”羅虎說道,“不過我覺得,不隻士兵,將領也可以收編,我覺得朝鮮的林慶業和沈器重兩人都不錯,而且那個沈器重的哥哥似乎被朝鮮王殺了,將來若是朝廷有意掌握朝鮮的話,此人或許可以一用。”
當然羅虎知道現在說這些還有些遠,眼下的關鍵還是要用好朝鮮義軍,於是他說道,“我想寫封信交給陛下,請求陛下將那些戰功突出的朝鮮義軍將士正式收入大順軍隊麾下,以此激勵朝鮮人更加用心拚命,韓先生可否一起署名?”
韓霖欣然同意,說道,“此法甚好,朝鮮素慕天朝,此法必能大大激勵朝鮮人更加用心拚命。”
這個時代的華夏對於周邊各國來說是不折不扣的燈塔與文明高地,精神華夏人那是一抓一大把,對於周邊各國的人來說,成為華夏人那是無比榮耀之事。
至少對活躍在忠清道的義軍首領金思明來說是這樣的,從這家夥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其家族那是妥妥的精明分子,雖然現在大順取代了大明,但在金思明看來,大順就是大明,反正都是天朝嘛。
金思明的義軍算是比較能打的,雖然比起順軍和清軍還是差遠了,但至少能在與清軍對射時不崩,是羅虎比較看好的義軍領袖。
這天,羅虎召見了金思明,並且交給了他一個艱巨的任務:
往東聯合其他義軍,打下忠州,收複整個忠清道(朝鮮所謂的“道”地名是其道下轄的兩個最大城市的合稱,忠清道和大清沒有關係,不過是因為忠清道最大城市叫忠州和清州)。
而事成之後,金思明和他的手下將正式成為順軍的一員!
金思明大喜過望,立刻對羅虎說道,“羅伯爺(羅虎是伯爵)放心,建奴之殘暴人神共憤,我部義軍將士早就做好準備,以死報國!”
“好!”羅虎對於金思明的表態非常滿意,說道,“我就知道朝鮮三千裏江山必有英豪,好好幹,大順唯才是舉,以後說不定還得稱你一聲金將軍!”
金思明連忙說道,“末將不敢奢求成為天朝將領,能成為天朝人就已經是三生有幸了。”
羅虎也不再說什麽,他招招手,讓人抬來武器彈藥,說道,“拿去分給兄弟們,把忠州打下來!”
金思明讓手下接收了羅虎提供的裝備之後向羅虎行禮之後離去,臨行前金思明一再向羅虎承諾,一定不惜代價收下忠州。
“韃子既然決定北撤,那麽慶尚他們肯定也不會留,”羅虎指了指地圖,說道,“朝鮮地形西低東高,咱們在小白山和慶尚山之間修築防線,這樣這波攻勢之後朝鮮兩道就穩了。”
羅虎並不急著肅清清軍在朝鮮的所有駐軍,他相信李自成肯定也是這麽想的,所以他隻需保證朝鮮南邊兩道的安危即可,當然,若是忠清道能守住那就更好了,有了三個道的話朝鮮其他地方的民眾必然會湧過來,到時在朝鮮的清軍就麻煩了。
李倧一開始決意與清軍作戰是因為順軍答應了會入朝作戰,但由於順軍的實力,或者說大順支援朝鮮的力度比他以為的要小得多,而朝鮮自己的軍隊則完全擋不住清軍,因此仗打到現在,朝鮮八道已經丟了七個半,李倧甚至一度考慮過學習宋朝的宋徽宗禪位以甩鍋給兒子。
但好在沒等李倧把這個計劃付之行動,情況又有了新的變化:清軍被順軍阻截在了全州,戰線因此僵持住了,這讓李倧又覺得或許朝鮮還有勝利的希望。
這一天,像往常一樣,順軍使者又派人送來了前方的戰事情況:
什麽,你問為什麽前線軍情要順軍的人送給李倧?
額……現在李倧手上已經沒幾個兵了,或者說各地的朝鮮正規軍幾乎已經打光了,現在活躍在朝鮮各地的,是各式各樣的義軍。
而且這些朝鮮義軍名義上的老大也不是李倧,人家認的老大是大順駐朝鮮大使韓霖。
雖然有些不爽,但李倧現在也想不了太多了,他這個皇帝當得實在心累,他現在隻想苟到死,至於死後的事情,那就隻能相信子孫的智慧了。
不過出乎李倧意料的是,和以往不一樣的是,這次送來的消息居然是好消息。
清軍向北撤軍了!
現在全州城外的清軍營壘已經被順軍和朝鮮義軍一一摧毀,同時順軍和朝鮮義軍一路追擊,乘勝收複了清州,朝鮮義軍前鋒甚至一度突進到了京畿道左道,朝鮮如今的地盤從半個道擴展到了一個半道,真是可喜可賀。
雖然收複的地方不多,但至少終於開始反攻了,看起來朝鮮戰局在堅持下去的似乎真的有勝利的可能!
當然,順軍這邊很快就猜到了清軍北撤的原因:
羅虎對韓霖說道,“韃子北撤了,看來陛下必定是派人在北邊有所動作了。”
此時羅虎正帶著順軍士兵剛還有跟在順軍身邊的一堆朝鮮義軍剛收複清州:
當然清州並沒有發生戰鬥,清州的清軍一走,清州軍民立刻便打開城門迎接天朝大兵進城。
韓霖點點頭,對羅虎說道,“一定是這樣,那現在我們可以想辦法打出一些反攻,讓建奴首尾難顧。”
作為火器專家,韓霖在用朝鮮義軍做了多次實驗,已經大致摸索出了燧發槍戰術的方法:
好吧,其實也沒什麽方法,就是普通的線列步兵打法,事實證明越簡單越實用,其他花裏胡哨的戰術都不如“排隊槍斃”戰術這個簡單粗暴和戰術來得實用。
頓了頓,韓霖又繼續說道,“現在朝鮮人和建奴已經是不共戴天之仇,各地義軍打到現在還活著的也是一把好手,依我之見,將軍不妨想辦法把這一批朝鮮義軍士兵都收入麾下,以後也許會用得著。”
“韓先生說得對,”羅虎說道,“不過我覺得,不隻士兵,將領也可以收編,我覺得朝鮮的林慶業和沈器重兩人都不錯,而且那個沈器重的哥哥似乎被朝鮮王殺了,將來若是朝廷有意掌握朝鮮的話,此人或許可以一用。”
當然羅虎知道現在說這些還有些遠,眼下的關鍵還是要用好朝鮮義軍,於是他說道,“我想寫封信交給陛下,請求陛下將那些戰功突出的朝鮮義軍將士正式收入大順軍隊麾下,以此激勵朝鮮人更加用心拚命,韓先生可否一起署名?”
韓霖欣然同意,說道,“此法甚好,朝鮮素慕天朝,此法必能大大激勵朝鮮人更加用心拚命。”
這個時代的華夏對於周邊各國來說是不折不扣的燈塔與文明高地,精神華夏人那是一抓一大把,對於周邊各國的人來說,成為華夏人那是無比榮耀之事。
至少對活躍在忠清道的義軍首領金思明來說是這樣的,從這家夥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其家族那是妥妥的精明分子,雖然現在大順取代了大明,但在金思明看來,大順就是大明,反正都是天朝嘛。
金思明的義軍算是比較能打的,雖然比起順軍和清軍還是差遠了,但至少能在與清軍對射時不崩,是羅虎比較看好的義軍領袖。
這天,羅虎召見了金思明,並且交給了他一個艱巨的任務:
往東聯合其他義軍,打下忠州,收複整個忠清道(朝鮮所謂的“道”地名是其道下轄的兩個最大城市的合稱,忠清道和大清沒有關係,不過是因為忠清道最大城市叫忠州和清州)。
而事成之後,金思明和他的手下將正式成為順軍的一員!
金思明大喜過望,立刻對羅虎說道,“羅伯爺(羅虎是伯爵)放心,建奴之殘暴人神共憤,我部義軍將士早就做好準備,以死報國!”
“好!”羅虎對於金思明的表態非常滿意,說道,“我就知道朝鮮三千裏江山必有英豪,好好幹,大順唯才是舉,以後說不定還得稱你一聲金將軍!”
金思明連忙說道,“末將不敢奢求成為天朝將領,能成為天朝人就已經是三生有幸了。”
羅虎也不再說什麽,他招招手,讓人抬來武器彈藥,說道,“拿去分給兄弟們,把忠州打下來!”
金思明讓手下接收了羅虎提供的裝備之後向羅虎行禮之後離去,臨行前金思明一再向羅虎承諾,一定不惜代價收下忠州。
“韃子既然決定北撤,那麽慶尚他們肯定也不會留,”羅虎指了指地圖,說道,“朝鮮地形西低東高,咱們在小白山和慶尚山之間修築防線,這樣這波攻勢之後朝鮮兩道就穩了。”
羅虎並不急著肅清清軍在朝鮮的所有駐軍,他相信李自成肯定也是這麽想的,所以他隻需保證朝鮮南邊兩道的安危即可,當然,若是忠清道能守住那就更好了,有了三個道的話朝鮮其他地方的民眾必然會湧過來,到時在朝鮮的清軍就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