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城,連日的圍城不僅耗盡了守軍的士氣,也耗得城內的士紳百姓都怨聲載道。
在這些士紳百姓看來,不就是換了個朝廷交稅嗎?反正向誰交不是交,況且聽說新朝廷不征三餉,說不定換了新朝廷還能少交一些呢。
而且武昌城已經被左良玉部隊糟糕的軍紀弄得烏煙瘴氣,這些士兵已經破罐子破摔,把手伸到了士紳家中,動不動就讓士紳們捐錢助餉:
這讓士紳們非常生氣,要知道現在大順都不搞助餉了,這大明反而開始搞助餉了?
於是城中許多士紳已經開始動了開城的心思,各種串聯走動愈發頻繁。
而左良玉這邊,隨著黃得功被調往安慶,左良玉也知道明廷打算放棄武昌了。
這種情況要是放在以前的話,左良玉早就溜之大吉了,但現在他卻不想跑了:
一方麵是因為左良玉判斷明軍已經不可能贏得了順軍,而原本他的另一個選項:
關外的八旗兵據說在山海關也被順軍打敗了,這種情況下順軍看起來應該是要取代大明成為新的天下之主了。
雖然左良玉很不喜歡李自成,但是大勢如此,晚投不如早投。
另一方麵左良玉的身體如今已經非常糟糕,沒有幾天活頭了,左良玉覺得自己有必要在最後時刻給自己的傻兒子左夢庚安排好後路。
加上左良玉與農民軍征戰多年,早先的嫡係早就損失殆盡,這使得如今軍中諸將實際上處於聽調不聽宣的狀態。
更何況如今順軍破城在即,諸將各懷鬼胎,明軍之中早已暗流湧動,左良玉甚至親眼看到有士兵公然協助城內士紳和城外順軍商談,這讓左良玉覺得必須趕緊做一些事情了。
正在左良玉思考的時候,傳來了左夢庚的聲音:“父親,又有人偷偷出城投靠闖賊了!”
左良玉瞪了左夢庚一眼,怒斥道,“說了多少次了!軍中要稱軍職!”
左夢庚無奈,左良玉對稱唿這事異常固執,他隻得改口說道,“是,大帥,那現在我們應該怎麽辦?”
左良玉說道,“升帳,召諸將前來議事,現在這個形勢,有些事情是該交代一下了。”
很快,一眾將領便集合了起來,左良玉注意到諸將臉上都不太好看,一個個看起來心事重重的,於是左良玉也不廢話,直接說道,
“如今順軍勢大,黃闖子(黃得功)已經跑去安慶了,馬士英也迴南京了,我看這武昌是守不住了,大家夥說一下接下來該怎麽辦吧。”
左良玉一番話說完之後諸將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是沒人說話,一時之間大帳之中陷入了一種詭異的沉默氣氛。
看到眾人都不說話,左良玉哼了一聲,開始直接點名,“金聲桓,軍中都說諸將之中就你最能打,你先說,現在該怎麽辦?”
金聲桓連忙說道,“大帥,末將何德何能稱得上最能打的?再說了,末將能有什麽說頭,末將一直以來都是唯大帥馬首是瞻,無非是大帥怎麽說我就怎麽做。”
左良玉哼了一聲,說道,“那我現在讓你立刻點起大軍,和城外的順軍決一死戰,你去不去?”
金聲桓聞言愣了一下,他自然是不願意的,但他剛剛放了狠話,於是隻得說好,
“既是大帥命令的,末將自然遵從,末將這就讓將士去準備……”
“行了!”左良玉打斷了金聲桓的話,說道,“你那點把戲老子幾十年前就用爛了,我現在就說一句話,如果沒有和城外的順軍暗通款曲的,也沒有和城內那些想換主子的士紳勾勾搭搭的,立刻從這裏出去!”
帳中諸將尷尬地站在原地,原本想裝裝樣子的幾人,見沒有人動彈,也停住了腳步,帳內的氣氛一時之間又變得非常古怪。
盡管有所心理準備,左良玉還是忍不住的火氣上湧:
好家夥,自己手下這群王八蛋換主子都不和自己說一聲的。
“看來我還是小瞧你們了,”左良玉狠狠地拍了拍桌子,“看起來你們是都準備好換個朝廷伺候了?”
諸將沉默以對,等於是默認了左良玉的想法,左良玉注意到了金聲桓,李國英,張勇,郝效忠這幾個家夥手都按在了佩刀上,顯然自己這個大帥也不能阻止這些家夥換朝廷。
當然左良玉自己也不是什麽大明忠臣:
或許他曾經是真正的大明忠臣,但見多了大明忠臣不太美妙的結局之後,左良玉也就漸漸變得不那麽忠誠了。
“大帥,”最終李國英打破了帳中的寂靜,這個曆史上做到四川總督的大清好奴才對左良玉說道,“永昌皇帝從一驛卒打到現在,顯然是天命所歸之人,是太祖皇帝那樣的雄主,我們這些當兵的自然要跟著雄主,而不能跟著大明這個已經是塚中枯骨的爛朝廷。”
左良玉掃視了諸將一遍,說道,“如果我不同意你們的做法,你們是不是想殺了我?”
金聲桓也不裝了,他說道,“大帥,何必呢?崇禎帝的遺詔都說了,要天下官兵吏民同歸新朝,勿增殺戮,如果您忠誠於崇禎帝的話,不正應該遵從嗎?”
左良玉一臉看傻子的眼神,這玩意誰會信?
不過金聲桓這番話倒是提醒了左良玉,他這也就有了投降的借口,不過光有借口是不夠的,投降是門技術活,必須得有點禮物,還必須證明自己的價值,這樣投過去才會受到重視。
於是左良玉也陷入了沉默,諸將也緊張起來,他們其實不願意和左良玉刀兵相見:
這倒不是他們對左良玉有多忠誠,而是左良玉得背起投降的大鍋呀,這樣將來史書上大家夥才不是二臣,而是被左良玉裹挾了的。
左良玉最終歎了口氣,盯著眾人看了一眼,說道,“我知道你們急著換主子,但要知道,君王懦弱則可欺,天子精明則難奉,李自成可不是崇禎帝那樣好糊弄的,大家夥不團結起來的,很容易就被李自成吃幹抹淨了!”
在這些士紳百姓看來,不就是換了個朝廷交稅嗎?反正向誰交不是交,況且聽說新朝廷不征三餉,說不定換了新朝廷還能少交一些呢。
而且武昌城已經被左良玉部隊糟糕的軍紀弄得烏煙瘴氣,這些士兵已經破罐子破摔,把手伸到了士紳家中,動不動就讓士紳們捐錢助餉:
這讓士紳們非常生氣,要知道現在大順都不搞助餉了,這大明反而開始搞助餉了?
於是城中許多士紳已經開始動了開城的心思,各種串聯走動愈發頻繁。
而左良玉這邊,隨著黃得功被調往安慶,左良玉也知道明廷打算放棄武昌了。
這種情況要是放在以前的話,左良玉早就溜之大吉了,但現在他卻不想跑了:
一方麵是因為左良玉判斷明軍已經不可能贏得了順軍,而原本他的另一個選項:
關外的八旗兵據說在山海關也被順軍打敗了,這種情況下順軍看起來應該是要取代大明成為新的天下之主了。
雖然左良玉很不喜歡李自成,但是大勢如此,晚投不如早投。
另一方麵左良玉的身體如今已經非常糟糕,沒有幾天活頭了,左良玉覺得自己有必要在最後時刻給自己的傻兒子左夢庚安排好後路。
加上左良玉與農民軍征戰多年,早先的嫡係早就損失殆盡,這使得如今軍中諸將實際上處於聽調不聽宣的狀態。
更何況如今順軍破城在即,諸將各懷鬼胎,明軍之中早已暗流湧動,左良玉甚至親眼看到有士兵公然協助城內士紳和城外順軍商談,這讓左良玉覺得必須趕緊做一些事情了。
正在左良玉思考的時候,傳來了左夢庚的聲音:“父親,又有人偷偷出城投靠闖賊了!”
左良玉瞪了左夢庚一眼,怒斥道,“說了多少次了!軍中要稱軍職!”
左夢庚無奈,左良玉對稱唿這事異常固執,他隻得改口說道,“是,大帥,那現在我們應該怎麽辦?”
左良玉說道,“升帳,召諸將前來議事,現在這個形勢,有些事情是該交代一下了。”
很快,一眾將領便集合了起來,左良玉注意到諸將臉上都不太好看,一個個看起來心事重重的,於是左良玉也不廢話,直接說道,
“如今順軍勢大,黃闖子(黃得功)已經跑去安慶了,馬士英也迴南京了,我看這武昌是守不住了,大家夥說一下接下來該怎麽辦吧。”
左良玉一番話說完之後諸將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是沒人說話,一時之間大帳之中陷入了一種詭異的沉默氣氛。
看到眾人都不說話,左良玉哼了一聲,開始直接點名,“金聲桓,軍中都說諸將之中就你最能打,你先說,現在該怎麽辦?”
金聲桓連忙說道,“大帥,末將何德何能稱得上最能打的?再說了,末將能有什麽說頭,末將一直以來都是唯大帥馬首是瞻,無非是大帥怎麽說我就怎麽做。”
左良玉哼了一聲,說道,“那我現在讓你立刻點起大軍,和城外的順軍決一死戰,你去不去?”
金聲桓聞言愣了一下,他自然是不願意的,但他剛剛放了狠話,於是隻得說好,
“既是大帥命令的,末將自然遵從,末將這就讓將士去準備……”
“行了!”左良玉打斷了金聲桓的話,說道,“你那點把戲老子幾十年前就用爛了,我現在就說一句話,如果沒有和城外的順軍暗通款曲的,也沒有和城內那些想換主子的士紳勾勾搭搭的,立刻從這裏出去!”
帳中諸將尷尬地站在原地,原本想裝裝樣子的幾人,見沒有人動彈,也停住了腳步,帳內的氣氛一時之間又變得非常古怪。
盡管有所心理準備,左良玉還是忍不住的火氣上湧:
好家夥,自己手下這群王八蛋換主子都不和自己說一聲的。
“看來我還是小瞧你們了,”左良玉狠狠地拍了拍桌子,“看起來你們是都準備好換個朝廷伺候了?”
諸將沉默以對,等於是默認了左良玉的想法,左良玉注意到了金聲桓,李國英,張勇,郝效忠這幾個家夥手都按在了佩刀上,顯然自己這個大帥也不能阻止這些家夥換朝廷。
當然左良玉自己也不是什麽大明忠臣:
或許他曾經是真正的大明忠臣,但見多了大明忠臣不太美妙的結局之後,左良玉也就漸漸變得不那麽忠誠了。
“大帥,”最終李國英打破了帳中的寂靜,這個曆史上做到四川總督的大清好奴才對左良玉說道,“永昌皇帝從一驛卒打到現在,顯然是天命所歸之人,是太祖皇帝那樣的雄主,我們這些當兵的自然要跟著雄主,而不能跟著大明這個已經是塚中枯骨的爛朝廷。”
左良玉掃視了諸將一遍,說道,“如果我不同意你們的做法,你們是不是想殺了我?”
金聲桓也不裝了,他說道,“大帥,何必呢?崇禎帝的遺詔都說了,要天下官兵吏民同歸新朝,勿增殺戮,如果您忠誠於崇禎帝的話,不正應該遵從嗎?”
左良玉一臉看傻子的眼神,這玩意誰會信?
不過金聲桓這番話倒是提醒了左良玉,他這也就有了投降的借口,不過光有借口是不夠的,投降是門技術活,必須得有點禮物,還必須證明自己的價值,這樣投過去才會受到重視。
於是左良玉也陷入了沉默,諸將也緊張起來,他們其實不願意和左良玉刀兵相見:
這倒不是他們對左良玉有多忠誠,而是左良玉得背起投降的大鍋呀,這樣將來史書上大家夥才不是二臣,而是被左良玉裹挾了的。
左良玉最終歎了口氣,盯著眾人看了一眼,說道,“我知道你們急著換主子,但要知道,君王懦弱則可欺,天子精明則難奉,李自成可不是崇禎帝那樣好糊弄的,大家夥不團結起來的,很容易就被李自成吃幹抹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