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順軍的全力猛攻之下,關寧軍最終崩潰,吳三桂帶著家丁和少數將領逃亡寧遠投奔清軍,其餘關寧軍投降順軍,李自成終於鬆了口氣,他更加堅定了自己能夠在這個世界成就大業的信心。
“曆史是能夠改變的!”李自成帶著順軍士兵進入山海關,他心裏其實有些後怕,要不是此時關寧軍軍心不穩,順軍是不可能這麽輕易地就攻下山海關的。
關寧軍戰力雖然大不如前,但從曆史上他們進關後仍然能大殺四方的表現來看,關寧軍在山海關的拙劣表現大概率是思想混亂導致。
畢竟事到臨頭,不是所有人都能立刻下定決心剃頭的……
張鼐的聲音打斷了李自成的思考:
“陛下,關寧軍降者兩萬餘人,我軍俘獲山海關總兵高第,薊遼總督王永吉及一眾將領,但吳三桂不知所蹤,據降兵交代,其果然去找清兵去了。”
李自成點點頭,說道,“關寧軍將士為國禦虜多年,功勞甚大,既已降我,既往不咎,仍複原職。”
頓了頓,李自成又說道,“請高第和王永吉過來,我想和這兩人聊聊。”
高第見到李自成之後就表示願意歸順新朝:
說起來李自成認為高第準備和吳三桂剃頭其實某種程度上有些冤枉高第了。
高第雖然掛著個山海關總兵的名頭,但他手頭上的明軍大多為山海衛的衛所兵和鄉勇:
由於這些人的戰鬥力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所以高第其實並不能左右山海關的局勢,曆史上高第的表現也是如此,吳三桂一開始說要投順,他就跟著投順,後來吳三桂要降清,他也就剃頭降清了。
如今山海關被李自成攻取,高第自然選擇了投降。
李自成便讓高第留任山海關總兵,隨即命高第負責修複山海關,並盡快整理出一份關寧軍的名單出來。
安排完高第之後,高第興奮地領命而去,李自成於是看向王永吉:
這個家夥無論在曆史上還是在這個時空,都在大力提倡“聯虜平寇”,是個典型的看不清局勢的官員。
“王總督,聽說你和吳三桂準備做漢奸,引清兵入關?”
李自成上來就給王永吉扣了頂帽子,王永吉哼了一聲,說道,“借虜平寇,古已有之,孔明借羌兵,唐廷用迴紇,有何不妥?況且比起你們這些賊寇,韃虜不過禍害邊境一地,而你們荼毒整個大明,使斯文掃地,你們還不如韃虜!”
李自成笑了笑,說道,“這就是你讀了幾十年書讀出的結果?有你這樣的人,難怪大明朝會走到積重難返的地步。”
王永吉愣了一下,他看李自成這樣子,似乎是想和自己辯論?
輸人不輸陣,王永吉說道,“那是天災加之人禍的結果,說起來,要不是你們作亂,大明早就平定了遼東,何有今日之事!”
李自成搖搖頭,說道,“王總督,你見過千裏赤地的景象嗎?你聽說過觀音土嗎?你見過活活餓死的人是什麽樣子的嗎?”
王永吉說道,“我當然知道陝北有災,但你們不應該因為自己活不下去就讓別人活不下去,這是說不通的。”
“所以我選擇了反抗。”李自成說道,“從起事的時候,我就知道,頂層大人物做的惡卻讓底層人互相廝殺,世道不應該是這樣的。”
說著李自成站起身說道,“《尚書》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自古以來,君主就必須順應民意來治理國家,因為民意代表著天意。”
孟子也說過,左右皆曰賢,未可也,士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曰賢,然後用之。
什麽東西好,什麽東西不好,不是皇帝說了算,也不是官員說了算,而是民眾說了算。”
李自成一番話把王永吉說愣了,他沒想到這個流寇頭子開口就是尚書,閉口就是孟子,看起來完全不像是一個草莽人物。
李自成接著繼續說道,
“王總督,想必你也知道君舟民水的道理,但是你也好,甚至是崇禎帝也好,你們實際上都不把民當一迴事,總是以為水也就那樣,直到被大水淹沒,你們才知道民眾有多苦。
大明官吏兵將,衣食所係無不來自百姓,你們不能守護國疆,為百姓驅逐清兵,反而使得遼東盡失,讓建奴數次蹂躪北直隸,山東,宣府,大同,現在你們甚至還想引狼入室,勾引蠻夷入侵中原,你們的行為難道不正是叛國賊至所為?”
王永吉聞言一陣沉默,不過不是他認同了李自成的話,隻是在思考李自成這家夥究竟是什麽意思。
見王永吉沉默,李自成說道,“王總督,如果你還是執意要引清兵入關,那麽你敢不敢寫一份文書,把你的想法寫下來,如果你甚至不敢公開表明你的意思,那麽隻能證明你知道你在進行一項見不得人的勾當。”
王永吉聞言鬆了口氣,他是真的不認為聯虜平寇有什麽問題,便說道,
“這點擔當我還是有的。”
李自成點點頭,明太祖驅逐韃虜的功績太大,這使得大明的正統性幾乎是根深蒂固,要想動搖大明的正統性,隻能讓大明官員自己敗壞自己的正統性了。
因此李自成決定自己推動南明搞聯虜平寇,由於吳三桂的關寧軍已經被打垮了,吳家失勢那將是板上釘釘的事情,為了確保南明能夠推行聯虜平寇之策,李自成決定把王永吉送到南邊去。
至於會不會出現南北合圍,李自成那是一點都不擔心,南明那群臭魚爛蝦他完全不放在眼裏,李自成很清楚他的威脅隻有清兵。
而隻要山海關這一仗打好了,清軍至少得緩上一兩年,倒是李自成就有時間消化占領區的地盤,到時他就不怕清軍作妖了。
而南明將會因此大大動搖自己的正統性:
畢竟明太祖朱元璋是以驅逐韃虜,恢複華夏之大功而登上帝位的,其子孫卻聯合蠻夷,這是怎麽說都說不過去的事情。
“曆史是能夠改變的!”李自成帶著順軍士兵進入山海關,他心裏其實有些後怕,要不是此時關寧軍軍心不穩,順軍是不可能這麽輕易地就攻下山海關的。
關寧軍戰力雖然大不如前,但從曆史上他們進關後仍然能大殺四方的表現來看,關寧軍在山海關的拙劣表現大概率是思想混亂導致。
畢竟事到臨頭,不是所有人都能立刻下定決心剃頭的……
張鼐的聲音打斷了李自成的思考:
“陛下,關寧軍降者兩萬餘人,我軍俘獲山海關總兵高第,薊遼總督王永吉及一眾將領,但吳三桂不知所蹤,據降兵交代,其果然去找清兵去了。”
李自成點點頭,說道,“關寧軍將士為國禦虜多年,功勞甚大,既已降我,既往不咎,仍複原職。”
頓了頓,李自成又說道,“請高第和王永吉過來,我想和這兩人聊聊。”
高第見到李自成之後就表示願意歸順新朝:
說起來李自成認為高第準備和吳三桂剃頭其實某種程度上有些冤枉高第了。
高第雖然掛著個山海關總兵的名頭,但他手頭上的明軍大多為山海衛的衛所兵和鄉勇:
由於這些人的戰鬥力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所以高第其實並不能左右山海關的局勢,曆史上高第的表現也是如此,吳三桂一開始說要投順,他就跟著投順,後來吳三桂要降清,他也就剃頭降清了。
如今山海關被李自成攻取,高第自然選擇了投降。
李自成便讓高第留任山海關總兵,隨即命高第負責修複山海關,並盡快整理出一份關寧軍的名單出來。
安排完高第之後,高第興奮地領命而去,李自成於是看向王永吉:
這個家夥無論在曆史上還是在這個時空,都在大力提倡“聯虜平寇”,是個典型的看不清局勢的官員。
“王總督,聽說你和吳三桂準備做漢奸,引清兵入關?”
李自成上來就給王永吉扣了頂帽子,王永吉哼了一聲,說道,“借虜平寇,古已有之,孔明借羌兵,唐廷用迴紇,有何不妥?況且比起你們這些賊寇,韃虜不過禍害邊境一地,而你們荼毒整個大明,使斯文掃地,你們還不如韃虜!”
李自成笑了笑,說道,“這就是你讀了幾十年書讀出的結果?有你這樣的人,難怪大明朝會走到積重難返的地步。”
王永吉愣了一下,他看李自成這樣子,似乎是想和自己辯論?
輸人不輸陣,王永吉說道,“那是天災加之人禍的結果,說起來,要不是你們作亂,大明早就平定了遼東,何有今日之事!”
李自成搖搖頭,說道,“王總督,你見過千裏赤地的景象嗎?你聽說過觀音土嗎?你見過活活餓死的人是什麽樣子的嗎?”
王永吉說道,“我當然知道陝北有災,但你們不應該因為自己活不下去就讓別人活不下去,這是說不通的。”
“所以我選擇了反抗。”李自成說道,“從起事的時候,我就知道,頂層大人物做的惡卻讓底層人互相廝殺,世道不應該是這樣的。”
說著李自成站起身說道,“《尚書》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自古以來,君主就必須順應民意來治理國家,因為民意代表著天意。”
孟子也說過,左右皆曰賢,未可也,士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曰賢,然後用之。
什麽東西好,什麽東西不好,不是皇帝說了算,也不是官員說了算,而是民眾說了算。”
李自成一番話把王永吉說愣了,他沒想到這個流寇頭子開口就是尚書,閉口就是孟子,看起來完全不像是一個草莽人物。
李自成接著繼續說道,
“王總督,想必你也知道君舟民水的道理,但是你也好,甚至是崇禎帝也好,你們實際上都不把民當一迴事,總是以為水也就那樣,直到被大水淹沒,你們才知道民眾有多苦。
大明官吏兵將,衣食所係無不來自百姓,你們不能守護國疆,為百姓驅逐清兵,反而使得遼東盡失,讓建奴數次蹂躪北直隸,山東,宣府,大同,現在你們甚至還想引狼入室,勾引蠻夷入侵中原,你們的行為難道不正是叛國賊至所為?”
王永吉聞言一陣沉默,不過不是他認同了李自成的話,隻是在思考李自成這家夥究竟是什麽意思。
見王永吉沉默,李自成說道,“王總督,如果你還是執意要引清兵入關,那麽你敢不敢寫一份文書,把你的想法寫下來,如果你甚至不敢公開表明你的意思,那麽隻能證明你知道你在進行一項見不得人的勾當。”
王永吉聞言鬆了口氣,他是真的不認為聯虜平寇有什麽問題,便說道,
“這點擔當我還是有的。”
李自成點點頭,明太祖驅逐韃虜的功績太大,這使得大明的正統性幾乎是根深蒂固,要想動搖大明的正統性,隻能讓大明官員自己敗壞自己的正統性了。
因此李自成決定自己推動南明搞聯虜平寇,由於吳三桂的關寧軍已經被打垮了,吳家失勢那將是板上釘釘的事情,為了確保南明能夠推行聯虜平寇之策,李自成決定把王永吉送到南邊去。
至於會不會出現南北合圍,李自成那是一點都不擔心,南明那群臭魚爛蝦他完全不放在眼裏,李自成很清楚他的威脅隻有清兵。
而隻要山海關這一仗打好了,清軍至少得緩上一兩年,倒是李自成就有時間消化占領區的地盤,到時他就不怕清軍作妖了。
而南明將會因此大大動搖自己的正統性:
畢竟明太祖朱元璋是以驅逐韃虜,恢複華夏之大功而登上帝位的,其子孫卻聯合蠻夷,這是怎麽說都說不過去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