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小福寶又被欺負了(三)
團寵小福寶:撿個福運小妹妹 作者:花間酒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那大漢雙目微睜,怒氣衝衝的說道:
“什麽可憐?誰被算計了?”
小福寶撐著小臉,一臉懵懂的問道:“小哥哥,師父,偷盜官銀是違法的吧?”
顧煜點了點頭。
蕭桁則一臉寵溺的看著小福寶,滿眼都寫著,我家小丫頭真聰明…
“每個府邸有自己的銀子,也可以使用民用錢幣,他們給你們銀子,為什麽不用刻了自己家府邸名字的銀子?”,“或者直接用沒刻字的銀子,而是用官銀呢?”
“想來,你們沒見過銀子吧?”許多百姓大多使用銅錢,且是沒見過銀子的,更不會懂官銀的含義。
即便是做官的人家,也未必人人都能用上官銀做俸祿。
大周雖然奉行重金養士,但像縣官這樣的,一個月三十兩銀錢,糧食一百石,但三十兩銀錢有時候還得通過銅錢來發放,通常也用那種沒有刻字的碎銀。
官銀則是銀錠子,根本很難用出去,要用,也得通過官窯融化以後,做成沒有刻字的銀子,才能使用。
擁有官銀,對官員來說,更多的是榮耀,隻有告老還鄉之時,才會申請用官窯融化,打造出火耗銀。
偷盜官銀,是重罪。
普通無知百姓隻知道是銀子,並不知道其中厲害。
蕭桁道:
“看來這陶公子是想一石二鳥,他想等你們整垮了味香齋以後,再給你們按上一個偷盜官銀的罪名”,“偷盜官銀,輕則流放三百裏”
流放去礦窯。
有命進,未必有命出。
即使有命出來,也得脫層皮。
高壯大漢立馬就慌了,連忙跪下,道:“我們沒偷!小的們,小的們都不識字,根本不認識什麽官銀”
小福寶道:“證據呢?你們沒偷,這官銀是怎麽到你們手上的?”
除了那個被踩著的漢子以外,其他三個漢子都連連磕頭:
“這是陶公子給我們的,他給我們銀子,說隻要整垮味香齋…,小的們也是上有老,下有小,才一時財迷心竅!姑娘,兩位大爺,我們錯了!”
小福寶道:
“可你們沒有證據,證明它是陶公子給你們的!而且,此時陶家,怕是也知道了消息”
“小的,小的願意指證陶公子!小的有證據!”
小福寶和蕭桁聽到這,不免有些感興趣了,“哦,你們有什麽證據?”
顧煜聽著,也感興趣起來,翹首以盼的聽著。
蕭桁放開了那個被他踩著的漢子,漢子疼得奄奄一息,不發一言。
“小的有一份契書,上麵還有陶公子的蓋章!上麵寫著陶公子因與我們合作,願支付五十兩銀子與我們,預支十兩,連日子都有!”高壯大漢道。
“可你們不識字,萬一那份契書是假的呢?”小福寶道。
高壯大漢道:
“不,不會的,小的們雖然不識字,可是小的們又不蠢,特意請了我們村裏的教書先生看的”,“我真是恨自己不聽先生的話!”
小福寶興致來了,想不到這幾個笨蛋還挺聰明的,不是真的笨!
蕭桁道:
“契書在哪兒?”
高壯大漢道:“我這兒!”
說著,他連忙裏三層,外三層的翻找,最後脫下鞋,從腳底板把契書找了出來。
他是被嚇糊塗了。
小福寶叫香兒拿了過來,然後直接遞給蕭桁看,蕭桁看了看,道:
“想不到他十六七歲,處事如此謹慎”
顧煜看了一眼,道:
“百密必有一疏”
幾個漢子對他兩的話聽得雲裏霧裏。
小福寶也瞅著他兩,感覺雲裏霧裏。
團圓道:
“姑娘,少爺和顧師父是什麽意思啊?”
小福寶搖搖頭,她更懵。
蕭桁道:
“把他們帶到後院去”
牛三和牛毛兒將四個漢子領到後院,讓他們暫時住了下來。
四周的人見沒有熱鬧可瞧了,便紛紛散了。
小福寶纏著蕭桁給她說明白。
“撒手”蕭桁道,此時的蕭桁正處於變聲期,嗓音就跟公鴨子似的,嘎嘎難聽。
“不撒手”小家夥像一隻小掛件一樣,掛在蕭桁腰間。
蕭桁有些無奈,摸了摸小福寶的小腦袋,柔聲道:“你撒手,我跟師父去後院跟你說”
小福寶才撒手。
到了後院,女工正忙碌著。
蕭桁找了一處樹下的石凳坐著,將小福寶一把撈進懷裏,坐著道:“我說他縝密,是因為那張契約上蓋的章並非真章”,“是他自己畫上去的,而且與真章並無二致”
“那你咋了知道是畫的?”
小福寶道。
畫印章畫得這麽逼真,屬於偽造印章的程度了。
“印章都是石製的,雕刻印章的師父基本都是在雕刻時,隨便瞧打幾下,便會留下一種不規則的裂痕,這是沒辦法偽造的”,“而且紙質背麵會起印子”,“你要再看看這張紙”
背麵十分平滑。
“陶家小公子,隻怕是生性多疑,像刻章代筆這一類的事,大概是不會假手於人的”,“他的字也是他自己寫的”顧煜也道。
顧煜曾見過陶老太爺府上掛著他寶貝孫子的字帖,陶小公子十三歲就中了秀才,自幼便有小神童之稱,這次科舉雖然失利,但有小神童的名聲護持,加上寫得一手好字,因此也頗得陶老太爺的喜愛。
陶老太爺逢人就炫耀自家這個庶出孫子的字。
牛三請了劉大人來。
這個劉大人是個年輕的後生,是既王縣丞和李縣令被流放以後,才上任到這兒的,是三年前的同進士,到這兒已經是有兩年時間了。
年輕的小夥子總有一股子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在裏頭,所以這兩年牛山縣在他的治理下,牛山縣頗有些改變。
牛山村在種植草藥以後,日子也是肉眼可見的好了起來,不但家家戶戶起了新房子,還娶了媳婦兒,孩子們都進了牛山村學堂。
每個月也能吃上幾次肉了。
劉大人來了以後,便就地開堂,本來縣官審案,隻需要派幾個捕快來,將人帶了去就行了。
可是陶公子是陶侍郎的兒子,一個又是當地富商,要傳人大概是不那麽容易的,劉大人便親自來了。
“什麽可憐?誰被算計了?”
小福寶撐著小臉,一臉懵懂的問道:“小哥哥,師父,偷盜官銀是違法的吧?”
顧煜點了點頭。
蕭桁則一臉寵溺的看著小福寶,滿眼都寫著,我家小丫頭真聰明…
“每個府邸有自己的銀子,也可以使用民用錢幣,他們給你們銀子,為什麽不用刻了自己家府邸名字的銀子?”,“或者直接用沒刻字的銀子,而是用官銀呢?”
“想來,你們沒見過銀子吧?”許多百姓大多使用銅錢,且是沒見過銀子的,更不會懂官銀的含義。
即便是做官的人家,也未必人人都能用上官銀做俸祿。
大周雖然奉行重金養士,但像縣官這樣的,一個月三十兩銀錢,糧食一百石,但三十兩銀錢有時候還得通過銅錢來發放,通常也用那種沒有刻字的碎銀。
官銀則是銀錠子,根本很難用出去,要用,也得通過官窯融化以後,做成沒有刻字的銀子,才能使用。
擁有官銀,對官員來說,更多的是榮耀,隻有告老還鄉之時,才會申請用官窯融化,打造出火耗銀。
偷盜官銀,是重罪。
普通無知百姓隻知道是銀子,並不知道其中厲害。
蕭桁道:
“看來這陶公子是想一石二鳥,他想等你們整垮了味香齋以後,再給你們按上一個偷盜官銀的罪名”,“偷盜官銀,輕則流放三百裏”
流放去礦窯。
有命進,未必有命出。
即使有命出來,也得脫層皮。
高壯大漢立馬就慌了,連忙跪下,道:“我們沒偷!小的們,小的們都不識字,根本不認識什麽官銀”
小福寶道:“證據呢?你們沒偷,這官銀是怎麽到你們手上的?”
除了那個被踩著的漢子以外,其他三個漢子都連連磕頭:
“這是陶公子給我們的,他給我們銀子,說隻要整垮味香齋…,小的們也是上有老,下有小,才一時財迷心竅!姑娘,兩位大爺,我們錯了!”
小福寶道:
“可你們沒有證據,證明它是陶公子給你們的!而且,此時陶家,怕是也知道了消息”
“小的,小的願意指證陶公子!小的有證據!”
小福寶和蕭桁聽到這,不免有些感興趣了,“哦,你們有什麽證據?”
顧煜聽著,也感興趣起來,翹首以盼的聽著。
蕭桁放開了那個被他踩著的漢子,漢子疼得奄奄一息,不發一言。
“小的有一份契書,上麵還有陶公子的蓋章!上麵寫著陶公子因與我們合作,願支付五十兩銀子與我們,預支十兩,連日子都有!”高壯大漢道。
“可你們不識字,萬一那份契書是假的呢?”小福寶道。
高壯大漢道:
“不,不會的,小的們雖然不識字,可是小的們又不蠢,特意請了我們村裏的教書先生看的”,“我真是恨自己不聽先生的話!”
小福寶興致來了,想不到這幾個笨蛋還挺聰明的,不是真的笨!
蕭桁道:
“契書在哪兒?”
高壯大漢道:“我這兒!”
說著,他連忙裏三層,外三層的翻找,最後脫下鞋,從腳底板把契書找了出來。
他是被嚇糊塗了。
小福寶叫香兒拿了過來,然後直接遞給蕭桁看,蕭桁看了看,道:
“想不到他十六七歲,處事如此謹慎”
顧煜看了一眼,道:
“百密必有一疏”
幾個漢子對他兩的話聽得雲裏霧裏。
小福寶也瞅著他兩,感覺雲裏霧裏。
團圓道:
“姑娘,少爺和顧師父是什麽意思啊?”
小福寶搖搖頭,她更懵。
蕭桁道:
“把他們帶到後院去”
牛三和牛毛兒將四個漢子領到後院,讓他們暫時住了下來。
四周的人見沒有熱鬧可瞧了,便紛紛散了。
小福寶纏著蕭桁給她說明白。
“撒手”蕭桁道,此時的蕭桁正處於變聲期,嗓音就跟公鴨子似的,嘎嘎難聽。
“不撒手”小家夥像一隻小掛件一樣,掛在蕭桁腰間。
蕭桁有些無奈,摸了摸小福寶的小腦袋,柔聲道:“你撒手,我跟師父去後院跟你說”
小福寶才撒手。
到了後院,女工正忙碌著。
蕭桁找了一處樹下的石凳坐著,將小福寶一把撈進懷裏,坐著道:“我說他縝密,是因為那張契約上蓋的章並非真章”,“是他自己畫上去的,而且與真章並無二致”
“那你咋了知道是畫的?”
小福寶道。
畫印章畫得這麽逼真,屬於偽造印章的程度了。
“印章都是石製的,雕刻印章的師父基本都是在雕刻時,隨便瞧打幾下,便會留下一種不規則的裂痕,這是沒辦法偽造的”,“而且紙質背麵會起印子”,“你要再看看這張紙”
背麵十分平滑。
“陶家小公子,隻怕是生性多疑,像刻章代筆這一類的事,大概是不會假手於人的”,“他的字也是他自己寫的”顧煜也道。
顧煜曾見過陶老太爺府上掛著他寶貝孫子的字帖,陶小公子十三歲就中了秀才,自幼便有小神童之稱,這次科舉雖然失利,但有小神童的名聲護持,加上寫得一手好字,因此也頗得陶老太爺的喜愛。
陶老太爺逢人就炫耀自家這個庶出孫子的字。
牛三請了劉大人來。
這個劉大人是個年輕的後生,是既王縣丞和李縣令被流放以後,才上任到這兒的,是三年前的同進士,到這兒已經是有兩年時間了。
年輕的小夥子總有一股子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在裏頭,所以這兩年牛山縣在他的治理下,牛山縣頗有些改變。
牛山村在種植草藥以後,日子也是肉眼可見的好了起來,不但家家戶戶起了新房子,還娶了媳婦兒,孩子們都進了牛山村學堂。
每個月也能吃上幾次肉了。
劉大人來了以後,便就地開堂,本來縣官審案,隻需要派幾個捕快來,將人帶了去就行了。
可是陶公子是陶侍郎的兒子,一個又是當地富商,要傳人大概是不那麽容易的,劉大人便親自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