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內政比如教育
雙穿:都是些啥破開局 作者:滿朝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家在慢慢相處的過程中,也能摸清楚梁安若的習慣,就比如說夫人一向看重實用的東西,一些不實用的或者清談之說,還是趁早閉嘴的好。
夫人就是對最底層的百姓是格外的關注,要求也不高,第一是解決他們的生存問題,其次是慢慢的改善他們生活問題,也就是說前者保證這一些老百姓有飯吃,有活幹,有衣穿,有房住。往後讓他們生活的更好一些,這事情基本上就辦的差不多了。
照這個標準,梁安若非常簡單的粗暴,先將一部分辦事的人分成兩部分,分別去管理。比如說是管百姓生存這一方麵的,有經驗的人會給後來的同僚們傳授一下經驗,實在想不清楚的話,就直接照著夫人原先說的“六有”政策走,你細想想你幹的這個事情,符不符合不符合的不做符合的就做。看起來難度係數不大,隻是細碎了些。
至於改善生活那部分,教育和醫療則是重中之重,從涿州城新來的這一部分人,很多都盯上了教育。畢竟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們接受的知識都從他們手上經過,隻是他們來到幽州上任第一天的時候,看到桌子上擺的那幾冊書發出了大大的疑問。
看著這幾人麵色帶疑惑,帶他們來的人跟李重陽的妹妹李千秋交接完了之後,她便上前說,“你們剛來這幾日不妨先來學一學這幾個課本裏麵的東西。”裏麵包含了便於啟蒙的書籍,三百千也在其中。現在,宋朝那邊已經有了百家姓,隻不過景莊跟梁安若根據後世的百家姓重新補錄上了其他的姓氏,而三字經是南宋時期的書籍,他們兩個雖然把它給照搬過來,但也備注了原書的作者。千字文則是南北朝時期的書籍。
一名學子翻看著這書籍,小聲問道,“這《百家姓》是宋朝那邊的,大王也沒改改裏麵的內容嗎?”畢竟這第一句就是趙錢孫李周吳鄭王。李千秋則笑著說,“也不能說沒改,就是在後麵又補錄了其他的姓氏,至於前麵的這一句,大王和夫人都說了,讀著順口為最主要的事情。”
當然,景莊的原話則是:他老趙家編書,當然是要把自己的姓氏排在前麵,就跟唐朝時候重修《氏族製》一樣,不是修了書就能保證自家王朝千秋萬代。把百家姓拿過來,隻是單純的因為它有用而已。
沒錯,幽州很多事情的評判標準都是看實不實用,好用就用,不好用就扔。
李千秋把他們帶入了一個大一點的屋子,他們靜靜看著今天發下來的書籍,有不會的,或者是有疑問的,稍後會有專門的老師過來講解。到時候就可以在這些人裏麵再看看,有沒有適合教書的。
這幾人靜悄悄的翻書,但心裏的疑問是越來越大,除了啟蒙書籍,裏麵有三百千之外,還有一些關於算術的加減乘除,其中將大家習慣的算籌換成了另外一種符號,上麵寫著是阿拉伯數字,都是由洋人傳過來的。(公認阿拉伯數字傳入我國,是在13世紀,但這個數字是古印度人發明的,一些資料上顯示,由於佛教的傳入,魏晉時期應該也有關於這種符號的出現。這裏大家不要過度的糾結。)
充分的展示了,什麽叫在幽州一切以實用為主,幾個年輕人用上麵的阿拉伯數字和符號計算了一番,的確要比他們用算籌來的方便簡單。
啟蒙書籍翻完了之後,不是傳統的四書五經,而是由一些寓言故事、成語故事組成的書籍和以《詩經》為主組成的詩歌。而數學這一類也變成了九章算術簡單的一些數學知識和計算的方法。
年紀稍大的那一位先生,看著身邊的好友和年輕一代的學子,笑著說道,“這吃的誰家的飯,就得說著誰家的話,人家這麽做,必有人家這麽做的道理。”都說幽州這邊屬於蠻夷之地,不重教育不尊孔孟之道,但是他從這書裏明顯看到了儒家的一些學說,當然除了儒家之外,還有其他先秦時期的學說。
但如果繼續細翻的話,可以明顯的察覺出來,這幽州王和夫人的態度是什麽樣子的,他們並沒有依附於先秦時期哪一家的學派,而是在先秦時期這些學派裏麵,找尋對自己有用或者是有利的東西。儒家的忠義禮智信,教化作用統統包含,而法家的法治思想也有,甚至他在上麵看到了一句話,把這兩家的思想總結的很好。
“法律是最底線的道德,道德是高標準的法律,你們瞧瞧這句話,這位羅先生說的是真對。”這位先生不由得感慨了一句,意思也是在提點周圍的人,各位把自己的心收一收吧。
幽州不是他們印象中的蠻荒之地,幽州王和那位夫人也不是淺薄無知的土匪。退一萬步說,他們已經來到了幽州,已經選擇了這裏,就不要心生其他的想法。
千萬別忘了他們來之前,幽州王再三說過的,不服從幽州管理的人不要來幽州,繼續留在涿州,愛幹什麽幹什麽!
李千秋私底下盯了這幾個人幾天,然後再去向梁安若稟報事情,“看來還不錯,我要的是一些能給我幹活的人,而不是那一些挑刺的人。”
其他時候或者是說其他事情有這種挑刺的也就算了,但是教育這方麵千萬不能出錯。“你們也帶著這些人去了學堂,他們應該也知道這些孩子不光要學習,還要習武,對於這方麵,他們就沒說什麽?”
李千秋搖搖頭,“不僅沒有反對的意見,還說這是極好的,畢竟早年戰亂頻繁,沒有一個好的身體,逃都逃不了。”
梁安若點點頭,隻要不是文弱書生,那一掛就可以,“這幾天你就先迴憶一點,不僅要盯著學堂,還要盯著孤兒院,白梨那邊來信,她一時半會是迴不來的。”
通常這些無家可歸的孩子都是歸趙白梨管,這不,景莊出征,也把她給帶上了,畢竟打下一個地方,就代表一個地方,又有新的無家可歸的孩子要管。
夫人就是對最底層的百姓是格外的關注,要求也不高,第一是解決他們的生存問題,其次是慢慢的改善他們生活問題,也就是說前者保證這一些老百姓有飯吃,有活幹,有衣穿,有房住。往後讓他們生活的更好一些,這事情基本上就辦的差不多了。
照這個標準,梁安若非常簡單的粗暴,先將一部分辦事的人分成兩部分,分別去管理。比如說是管百姓生存這一方麵的,有經驗的人會給後來的同僚們傳授一下經驗,實在想不清楚的話,就直接照著夫人原先說的“六有”政策走,你細想想你幹的這個事情,符不符合不符合的不做符合的就做。看起來難度係數不大,隻是細碎了些。
至於改善生活那部分,教育和醫療則是重中之重,從涿州城新來的這一部分人,很多都盯上了教育。畢竟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們接受的知識都從他們手上經過,隻是他們來到幽州上任第一天的時候,看到桌子上擺的那幾冊書發出了大大的疑問。
看著這幾人麵色帶疑惑,帶他們來的人跟李重陽的妹妹李千秋交接完了之後,她便上前說,“你們剛來這幾日不妨先來學一學這幾個課本裏麵的東西。”裏麵包含了便於啟蒙的書籍,三百千也在其中。現在,宋朝那邊已經有了百家姓,隻不過景莊跟梁安若根據後世的百家姓重新補錄上了其他的姓氏,而三字經是南宋時期的書籍,他們兩個雖然把它給照搬過來,但也備注了原書的作者。千字文則是南北朝時期的書籍。
一名學子翻看著這書籍,小聲問道,“這《百家姓》是宋朝那邊的,大王也沒改改裏麵的內容嗎?”畢竟這第一句就是趙錢孫李周吳鄭王。李千秋則笑著說,“也不能說沒改,就是在後麵又補錄了其他的姓氏,至於前麵的這一句,大王和夫人都說了,讀著順口為最主要的事情。”
當然,景莊的原話則是:他老趙家編書,當然是要把自己的姓氏排在前麵,就跟唐朝時候重修《氏族製》一樣,不是修了書就能保證自家王朝千秋萬代。把百家姓拿過來,隻是單純的因為它有用而已。
沒錯,幽州很多事情的評判標準都是看實不實用,好用就用,不好用就扔。
李千秋把他們帶入了一個大一點的屋子,他們靜靜看著今天發下來的書籍,有不會的,或者是有疑問的,稍後會有專門的老師過來講解。到時候就可以在這些人裏麵再看看,有沒有適合教書的。
這幾人靜悄悄的翻書,但心裏的疑問是越來越大,除了啟蒙書籍,裏麵有三百千之外,還有一些關於算術的加減乘除,其中將大家習慣的算籌換成了另外一種符號,上麵寫著是阿拉伯數字,都是由洋人傳過來的。(公認阿拉伯數字傳入我國,是在13世紀,但這個數字是古印度人發明的,一些資料上顯示,由於佛教的傳入,魏晉時期應該也有關於這種符號的出現。這裏大家不要過度的糾結。)
充分的展示了,什麽叫在幽州一切以實用為主,幾個年輕人用上麵的阿拉伯數字和符號計算了一番,的確要比他們用算籌來的方便簡單。
啟蒙書籍翻完了之後,不是傳統的四書五經,而是由一些寓言故事、成語故事組成的書籍和以《詩經》為主組成的詩歌。而數學這一類也變成了九章算術簡單的一些數學知識和計算的方法。
年紀稍大的那一位先生,看著身邊的好友和年輕一代的學子,笑著說道,“這吃的誰家的飯,就得說著誰家的話,人家這麽做,必有人家這麽做的道理。”都說幽州這邊屬於蠻夷之地,不重教育不尊孔孟之道,但是他從這書裏明顯看到了儒家的一些學說,當然除了儒家之外,還有其他先秦時期的學說。
但如果繼續細翻的話,可以明顯的察覺出來,這幽州王和夫人的態度是什麽樣子的,他們並沒有依附於先秦時期哪一家的學派,而是在先秦時期這些學派裏麵,找尋對自己有用或者是有利的東西。儒家的忠義禮智信,教化作用統統包含,而法家的法治思想也有,甚至他在上麵看到了一句話,把這兩家的思想總結的很好。
“法律是最底線的道德,道德是高標準的法律,你們瞧瞧這句話,這位羅先生說的是真對。”這位先生不由得感慨了一句,意思也是在提點周圍的人,各位把自己的心收一收吧。
幽州不是他們印象中的蠻荒之地,幽州王和那位夫人也不是淺薄無知的土匪。退一萬步說,他們已經來到了幽州,已經選擇了這裏,就不要心生其他的想法。
千萬別忘了他們來之前,幽州王再三說過的,不服從幽州管理的人不要來幽州,繼續留在涿州,愛幹什麽幹什麽!
李千秋私底下盯了這幾個人幾天,然後再去向梁安若稟報事情,“看來還不錯,我要的是一些能給我幹活的人,而不是那一些挑刺的人。”
其他時候或者是說其他事情有這種挑刺的也就算了,但是教育這方麵千萬不能出錯。“你們也帶著這些人去了學堂,他們應該也知道這些孩子不光要學習,還要習武,對於這方麵,他們就沒說什麽?”
李千秋搖搖頭,“不僅沒有反對的意見,還說這是極好的,畢竟早年戰亂頻繁,沒有一個好的身體,逃都逃不了。”
梁安若點點頭,隻要不是文弱書生,那一掛就可以,“這幾天你就先迴憶一點,不僅要盯著學堂,還要盯著孤兒院,白梨那邊來信,她一時半會是迴不來的。”
通常這些無家可歸的孩子都是歸趙白梨管,這不,景莊出征,也把她給帶上了,畢竟打下一個地方,就代表一個地方,又有新的無家可歸的孩子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