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9章 這個製裁真的沒什麽用
雙穿:都是些啥破開局 作者:滿朝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天氣漸漸炎熱,再一次收到從前線信件的梁安若,輕輕的摸著有點凹凸的小腹,再次打開一份地圖。北至長城的古北口和燕山山脈,西至太行山脈,南至白溝河,東至渤海,這一片土地,已經被景莊全部都打下來了。
從今年開春到現在應該有三四個月了,或許在旁人看來,這快速不間斷的攻占,是一件特別扯犢子的事情。但是據可靠消息來說,宋遼兩國到現在還沒有過度的重視火器的威力,這事其實是讓梁安若非常不能理解的。
遼國重視騎兵,他們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火器,這也就算了,但宋朝有什麽呢?而且宋朝現在本身就有火器,那他們見識到火器的威力之後,為什麽不在原先火器的基礎之上進行改良呢?
而從宋朝傳迴來的密信,經過景莊再傳迴梁安若,充分感受到了一種叫無語的詞,因為在這後麵,景莊用紅色的朱砂筆大大的寫了無語兩個字。
好家夥,他們終於明白為什麽宋朝沒有在火器這方麵下功夫了,原來人家跟遼國那邊暗通款曲,西邊打的熱火朝天,右邊又喜結連理,怎麽向左右夾擊?真把幽州當成肉夾饃裏邊的那一塊塊碎肉了,好欺負呀!
梁安若也覺得,這種操作簡直就是牛逼透頂,她真的很想問問,這是哪一個大聰明出的主意?有沒有想過史書上的遠交近攻,也不是用在這個時候呀。幽州隻是麵積小,又不是真弱小!
包括宋遼兩國想對幽州實行經濟製度,隨著幽州麵積小,沒有什麽厲害的產業鏈,稍微一控製糧食,還有馬匹布匹這些東西就讓幽州沒了下文。看到這裏,真的把梁安若給氣笑了,看來低調也是一種錯!
宋朝部分糧食和布匹進入到幽州,主要是因為宋朝跟自己這邊,交易瓷器玻璃這類貨物,有一部分幽州是不想用貨幣來結算,這才選擇了布匹和糧食,難不成這讓他們有種什麽錯覺嗎?
拜托他們的糧食都已經堆滿倉了,他們是真不知道木係異能的強大!至於布匹,尤其是那種結實耐用的粗布,就是軍需的物品,至於絲綢現在的幽州,除了少部分富裕的人,很少能用得上。他們現在正在積極研製棉花和棉布呢。
所以這個製裁有什麽用呢?當然馬匹他們是需要的,他們可以從遼國一些跟自己交好,跟皇室有矛盾的部落裏麵交換,而且他們後期還會有更厲害的火器。
所以他們製裁名單上的一些東西可以說是幽州並不需要,或者是說不是剛需的物品。
“哎呦,他們兩個如果聯手一南一北大軍壓境,我還能佩服他們有這個勇氣。”在一定程度上,梁安若跟蕭太後莫名的腦迴路一致,都以為都是會動用大軍,可最後來了一招不痛不癢的棉花拳。
而且他們還忘記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在梁安若運用商隊的控製之下,遼國近三分之一的地區和宋朝北部邊境,用的可都是他們的燕雲通寶,經濟製裁的時候都忘了貨幣了呀?
所以梁安若在景莊的迴信上囑咐他,打完了之後還是早點迴來吧,把內政的事情幹好,籬笆紮好,就靜靜看著宋遼兩國還有什麽樣的招數要搞。
景莊在外麵打仗,打的倒是很爽,隻是梁安若後勤補給差點沒跟上。雖說打仗一時爽,一直打仗一直爽,但是後勤和內政保障不了的話,那就是熊瞎子掰苞米,掰一節扔一節。
現在,除了幽州薊州,還有涿州,順州和檀州也已經劃入他們的統治範圍之內。景莊自然也是知道,他跟安若後麵這一兩年,會把重點放在內政上麵。
怎麽著都得養精蓄銳,過幾年之後再戰。下一次,等下一次他們一定要把燕雲十六州全部的地盤,都吃進肚子裏麵,到時候大家就照心賬一起算啊,不對,中間還有一個黨項。
梁安若輕拍了一下自己腦門,轉身來到書案旁邊,就一個小冊子,看了一下上麵關於一封信的迴信日期,想來自己的迴信已經到了孫大強的手裏。
孫大強就是原先的那個鹽販子,這麽多年一直兢兢業業留在渤海邊,踏踏實實地給景莊和梁安若製鹽,現在原先的那個草台班子也變成了一個大規模的製鹽工廠。
而鹽,則是梁安若對付黨項第一個武器,黨項現在出口最多的就是青白鹽,不隻是現在,也是後來西夏國最主要的財政之一,而且在黨項的青白鹽麵前,宋朝自己生產的鹽簡直就是不值一提,並且因為極高的性價比,宋人又稱青白鹽“青鹽價賤而味甘”,大家爭相購買。
就算後來宋朝跟西夏交惡,出了好幾次的禁鹽令,也傷動不了青白鹽地位半分,甚至還讓宋朝幹了幾次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買賣。可是現在情況變了,幽州馬上就要出現一份價格更便宜,更加白淨的海鹽。
而且古代鹽價都是偏貴的,就算青白鹽再便宜,但價格還是擺在那裏的,這世上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辦法想囤鹽就囤鹽。
所以幽州的這一份海鹽出來之後,不僅要攻占原先青白鹽的市場,而且還要直接攻迴到黨項一族的老家。梁安若已經布局好了,隻在孫大橋那邊將準備好的鹽送入幽州,如果在這一瞬間,她突然想到了製裁的問題,忍不住噗嗤一笑。
“要搞對方的經濟,不是那麽搞的,看我怎麽搞黨項,給你們打個樣唄!”
不僅如此,通過迴信梁安若已經知道景莊在迴來的路上,自己終於可以再輕鬆輕鬆了,懷孕之後雖然沒有太多的反應,但是梁安若還能感受到時常的疲憊。
不過好一點的就是有人幹活,不必要梁安若事事操心,下發的命令能迅速的完成。一是幽州本來前兩年選拔的一些底層官員,其次就是景莊從涿州城,帶來了不少能力的先生學子。
經過景莊初步的篩選,這些人最起碼都非常的聽話,梁安若時常問程娘子,她感覺這些人如何,而迴複都覺得還不錯,最起碼對女子參政不像一些老學究那樣指指點點。也沒有鬧出什麽事端,大家共事還是比較平靜。
從今年開春到現在應該有三四個月了,或許在旁人看來,這快速不間斷的攻占,是一件特別扯犢子的事情。但是據可靠消息來說,宋遼兩國到現在還沒有過度的重視火器的威力,這事其實是讓梁安若非常不能理解的。
遼國重視騎兵,他們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火器,這也就算了,但宋朝有什麽呢?而且宋朝現在本身就有火器,那他們見識到火器的威力之後,為什麽不在原先火器的基礎之上進行改良呢?
而從宋朝傳迴來的密信,經過景莊再傳迴梁安若,充分感受到了一種叫無語的詞,因為在這後麵,景莊用紅色的朱砂筆大大的寫了無語兩個字。
好家夥,他們終於明白為什麽宋朝沒有在火器這方麵下功夫了,原來人家跟遼國那邊暗通款曲,西邊打的熱火朝天,右邊又喜結連理,怎麽向左右夾擊?真把幽州當成肉夾饃裏邊的那一塊塊碎肉了,好欺負呀!
梁安若也覺得,這種操作簡直就是牛逼透頂,她真的很想問問,這是哪一個大聰明出的主意?有沒有想過史書上的遠交近攻,也不是用在這個時候呀。幽州隻是麵積小,又不是真弱小!
包括宋遼兩國想對幽州實行經濟製度,隨著幽州麵積小,沒有什麽厲害的產業鏈,稍微一控製糧食,還有馬匹布匹這些東西就讓幽州沒了下文。看到這裏,真的把梁安若給氣笑了,看來低調也是一種錯!
宋朝部分糧食和布匹進入到幽州,主要是因為宋朝跟自己這邊,交易瓷器玻璃這類貨物,有一部分幽州是不想用貨幣來結算,這才選擇了布匹和糧食,難不成這讓他們有種什麽錯覺嗎?
拜托他們的糧食都已經堆滿倉了,他們是真不知道木係異能的強大!至於布匹,尤其是那種結實耐用的粗布,就是軍需的物品,至於絲綢現在的幽州,除了少部分富裕的人,很少能用得上。他們現在正在積極研製棉花和棉布呢。
所以這個製裁有什麽用呢?當然馬匹他們是需要的,他們可以從遼國一些跟自己交好,跟皇室有矛盾的部落裏麵交換,而且他們後期還會有更厲害的火器。
所以他們製裁名單上的一些東西可以說是幽州並不需要,或者是說不是剛需的物品。
“哎呦,他們兩個如果聯手一南一北大軍壓境,我還能佩服他們有這個勇氣。”在一定程度上,梁安若跟蕭太後莫名的腦迴路一致,都以為都是會動用大軍,可最後來了一招不痛不癢的棉花拳。
而且他們還忘記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在梁安若運用商隊的控製之下,遼國近三分之一的地區和宋朝北部邊境,用的可都是他們的燕雲通寶,經濟製裁的時候都忘了貨幣了呀?
所以梁安若在景莊的迴信上囑咐他,打完了之後還是早點迴來吧,把內政的事情幹好,籬笆紮好,就靜靜看著宋遼兩國還有什麽樣的招數要搞。
景莊在外麵打仗,打的倒是很爽,隻是梁安若後勤補給差點沒跟上。雖說打仗一時爽,一直打仗一直爽,但是後勤和內政保障不了的話,那就是熊瞎子掰苞米,掰一節扔一節。
現在,除了幽州薊州,還有涿州,順州和檀州也已經劃入他們的統治範圍之內。景莊自然也是知道,他跟安若後麵這一兩年,會把重點放在內政上麵。
怎麽著都得養精蓄銳,過幾年之後再戰。下一次,等下一次他們一定要把燕雲十六州全部的地盤,都吃進肚子裏麵,到時候大家就照心賬一起算啊,不對,中間還有一個黨項。
梁安若輕拍了一下自己腦門,轉身來到書案旁邊,就一個小冊子,看了一下上麵關於一封信的迴信日期,想來自己的迴信已經到了孫大強的手裏。
孫大強就是原先的那個鹽販子,這麽多年一直兢兢業業留在渤海邊,踏踏實實地給景莊和梁安若製鹽,現在原先的那個草台班子也變成了一個大規模的製鹽工廠。
而鹽,則是梁安若對付黨項第一個武器,黨項現在出口最多的就是青白鹽,不隻是現在,也是後來西夏國最主要的財政之一,而且在黨項的青白鹽麵前,宋朝自己生產的鹽簡直就是不值一提,並且因為極高的性價比,宋人又稱青白鹽“青鹽價賤而味甘”,大家爭相購買。
就算後來宋朝跟西夏交惡,出了好幾次的禁鹽令,也傷動不了青白鹽地位半分,甚至還讓宋朝幹了幾次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買賣。可是現在情況變了,幽州馬上就要出現一份價格更便宜,更加白淨的海鹽。
而且古代鹽價都是偏貴的,就算青白鹽再便宜,但價格還是擺在那裏的,這世上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辦法想囤鹽就囤鹽。
所以幽州的這一份海鹽出來之後,不僅要攻占原先青白鹽的市場,而且還要直接攻迴到黨項一族的老家。梁安若已經布局好了,隻在孫大橋那邊將準備好的鹽送入幽州,如果在這一瞬間,她突然想到了製裁的問題,忍不住噗嗤一笑。
“要搞對方的經濟,不是那麽搞的,看我怎麽搞黨項,給你們打個樣唄!”
不僅如此,通過迴信梁安若已經知道景莊在迴來的路上,自己終於可以再輕鬆輕鬆了,懷孕之後雖然沒有太多的反應,但是梁安若還能感受到時常的疲憊。
不過好一點的就是有人幹活,不必要梁安若事事操心,下發的命令能迅速的完成。一是幽州本來前兩年選拔的一些底層官員,其次就是景莊從涿州城,帶來了不少能力的先生學子。
經過景莊初步的篩選,這些人最起碼都非常的聽話,梁安若時常問程娘子,她感覺這些人如何,而迴複都覺得還不錯,最起碼對女子參政不像一些老學究那樣指指點點。也沒有鬧出什麽事端,大家共事還是比較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