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折中
雙穿:都是些啥破開局 作者:滿朝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其實這些學生一開始的時候就準備了三個方案,支持率最多的自然就是偏向於臘梅的,裏麵附帶著很多憐憫的情緒,當然也有支持臘梅夫家的自然是認為百善孝為先,無論什麽時候,孝道要排在最前麵。
最後一個就是折中的方案,分為兩步,第一步就是關於臘梅丈夫欠款的問題,以此,這一部分的債務也不能隻有臘梅一個人背,所以,臘梅的公婆首先要將那一部分的財務給歸還。
既然要贍養公婆,無論再嫁與否,臘梅的兩個女兒,都應該享有這家的一部分的家產,也就是說是那賭徒的一部分家產。女學生也私下問過臘梅的想法,她想了想,經過這事兒,她怕以後再出個意外,所以就不改嫁了吧,反正都是找一個人搭夥過日子,守著女兒也挺好。這一部分家產就相當於是為臘梅母女三人爭取。
那麽在這兩個條件之上,臘梅可以去贍養公婆,但是贍養公婆的份額。絕對不能比臘梅的大伯子贍養自家爹娘給的多,臘梅家少了一個主要勞動力。
這個法子一出,在場的眾人一尋思大部分人都覺得這主意好,清官難斷家務事。好多人碰到這種事情,要麽呢,就是和稀泥,要麽呢,就是各打各打大板。既照顧到了臘梅的情緒,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臘梅公婆的要求,就看雙方是否願意接受這樣的協調及協調之後,臘梅每個月給公婆的贍養費用。人倫情義就都有了。
這個方案,臘梅也是同意的,最關鍵的一點不是說能拿到多少的家產。贍養公婆代表著自己的夫家重新接納了他們母女三人。自己的女兒出嫁之後,也有娘家作為依靠,否則,孤苦伶仃的容易受欺負。如此,她也是願意每個月拿出一部分來進行贍養。
臘梅的公婆雖然感覺到自己的要求得到滿足,可是前麵附帶的兩個條件讓他們心裏感覺到很不舒服。但是事情鬧到現在,可不是他們說不願意就不願意的,轉頭看看兒女們。臘梅的大伯子和嫂子就不願意了,因為他們算了一筆賬,這不合算。要花出一部分錢,還要以後給這兩個丫頭片子預留一部分家產,而臘梅每個月的贍養費又進不了他們的兜裏。
至於小叔子表示不在乎,因為他現在還沒有娶妻。這筆賬還沒有算明白。
所以他們自己內部就引起了紛爭。
可是臘梅的小姑子願意,她娘說了,二嫂貼補爹娘的,都可以留作成她的嫁妝,她是出嫁女,又不用贍養公婆,以後自家爹娘還能多一分私房,怎麽可能不願意呢?
所以,在大家一開始沒注意的角落裏麵,大嫂子跟小姑子兩個人掐起架來,等他們看到的時候,兩個人已經互相扯著對方的頭發,用指甲抓臉了,臘梅的公公當場就覺得丟人丟大發了。
當場吆喝,讓大兒媳跟小閨女兩個人分開。然後對著前兒媳說,“臘梅呀,爹知道你們現在過得好了一些,日子也寬鬆了,那也就算了,都是一家人嘛,甭說錢不錢的了。以後,你帶著兩個孩子時常迴來看看就成!”
基本上就是一錘定音,婆婆想揪著自家的丈夫,但是被丈夫一個眼神就嚇了迴去。而在一旁的學生,迅速寫了一份文書來證明,以後臘梅的婚嫁,和對公婆的贍養都是不相幹的。
三方簽字按手印交由在場的諸位,還有有名望的人進行查看一二。
這麽一下子,此事算都了了,可是這看熱鬧的人們還覺得不夠味兒呢。有人還在詢問那還有一些人怎麽去處理?維持秩序的大兵就看著旁邊做文書的學生,兩個人眨巴眨巴眼,那個學生就勉勉強強說了一句等候通知。
梁安若,梁安民,還有景莊,三人看完了之後就乘車迴去,在路上三個人,就像那事後諸葛亮一樣。大部分的處理方法,自然是按照人的偏向,是偏臘梅還是偏向臘梅的公婆?而說出這個法子學生們,對比兩種方法可以說是不偏不倚。梁安民去往各國的時候,就時常聽到有兩種說法,那就是左與右,分別代表激進與保守。
作為華夏人,小時候的四書五經讓梁安民有一種中庸的思想,也就是所謂的折中。可到了具體的事情上,就要看得出來如何折中了。
“我稍後就去工農會問問去,你們不好奇嗎?”梁安民坐在副駕駛上,扭頭看向坐在後排的兩人。怎麽可能不好奇呢?他們也想聽聽這些人的看法,說實在的,滿清的文字獄和思想方麵的壓迫,再加上國外文化的衝擊,讓現在這個階段思想的撞擊實在是太嚴重了。
有的想法突破了這個世紀,有的想法還停留在上個世紀,原先大家之間還是有交流的阻礙,可是現在一旦交流起來,那就是直接擦出巨大的火花。由這一個方麵,沿向各個方麵進行思想的衝擊,這就是為什麽梁先生他們都有些抓麻,現在在一味的進行控製和引導,千萬不能起衝突。
讓梁安若有種將一個火柴劃開之後,點燃整個軍火庫的感覺。
不過她跟景莊要反省一下,他們從一開始就站在臘梅的角度上,其實如果是遵循公平的話,從一開始他們就私失了偏頗,當然這件事情上大部分人都是如此的,隻有少部分人尋求中間的方法來進行解決。
畢竟臘梅的公婆,是代表著現在這個社會老派思想。現在可不是一百年之後這種封建思想在網上人人喊打,人家現在是有非常濃厚的社會基礎。搞不好就有一些複古派,畢竟複辟黨是一直沒有停止蹦噠。
現在華夏可謂是有兩大經濟中心,一個是燕京,一個是滬上,至於金陵,嗬嗬,暫且不算。而燕京這一個引起來的討論,封建與先進思想的話題,不僅席卷在京津冀地區,也以很快的速度傳到了滬上。
有不少人就看了來自燕京的報紙,括以學生為主的工農會進行的審判,雖然不據有法律效應,但是在道德上麵有一定的指導作用,而且還是三方立下憑證,有人見證,這在一定程度上可比衙門說的話更好使。
當然還有在燕京報紙上一些比較好的文章,也在廣泛的流傳,把學生和文人就進行了新舊思想的討論。
最後一個就是折中的方案,分為兩步,第一步就是關於臘梅丈夫欠款的問題,以此,這一部分的債務也不能隻有臘梅一個人背,所以,臘梅的公婆首先要將那一部分的財務給歸還。
既然要贍養公婆,無論再嫁與否,臘梅的兩個女兒,都應該享有這家的一部分的家產,也就是說是那賭徒的一部分家產。女學生也私下問過臘梅的想法,她想了想,經過這事兒,她怕以後再出個意外,所以就不改嫁了吧,反正都是找一個人搭夥過日子,守著女兒也挺好。這一部分家產就相當於是為臘梅母女三人爭取。
那麽在這兩個條件之上,臘梅可以去贍養公婆,但是贍養公婆的份額。絕對不能比臘梅的大伯子贍養自家爹娘給的多,臘梅家少了一個主要勞動力。
這個法子一出,在場的眾人一尋思大部分人都覺得這主意好,清官難斷家務事。好多人碰到這種事情,要麽呢,就是和稀泥,要麽呢,就是各打各打大板。既照顧到了臘梅的情緒,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臘梅公婆的要求,就看雙方是否願意接受這樣的協調及協調之後,臘梅每個月給公婆的贍養費用。人倫情義就都有了。
這個方案,臘梅也是同意的,最關鍵的一點不是說能拿到多少的家產。贍養公婆代表著自己的夫家重新接納了他們母女三人。自己的女兒出嫁之後,也有娘家作為依靠,否則,孤苦伶仃的容易受欺負。如此,她也是願意每個月拿出一部分來進行贍養。
臘梅的公婆雖然感覺到自己的要求得到滿足,可是前麵附帶的兩個條件讓他們心裏感覺到很不舒服。但是事情鬧到現在,可不是他們說不願意就不願意的,轉頭看看兒女們。臘梅的大伯子和嫂子就不願意了,因為他們算了一筆賬,這不合算。要花出一部分錢,還要以後給這兩個丫頭片子預留一部分家產,而臘梅每個月的贍養費又進不了他們的兜裏。
至於小叔子表示不在乎,因為他現在還沒有娶妻。這筆賬還沒有算明白。
所以他們自己內部就引起了紛爭。
可是臘梅的小姑子願意,她娘說了,二嫂貼補爹娘的,都可以留作成她的嫁妝,她是出嫁女,又不用贍養公婆,以後自家爹娘還能多一分私房,怎麽可能不願意呢?
所以,在大家一開始沒注意的角落裏麵,大嫂子跟小姑子兩個人掐起架來,等他們看到的時候,兩個人已經互相扯著對方的頭發,用指甲抓臉了,臘梅的公公當場就覺得丟人丟大發了。
當場吆喝,讓大兒媳跟小閨女兩個人分開。然後對著前兒媳說,“臘梅呀,爹知道你們現在過得好了一些,日子也寬鬆了,那也就算了,都是一家人嘛,甭說錢不錢的了。以後,你帶著兩個孩子時常迴來看看就成!”
基本上就是一錘定音,婆婆想揪著自家的丈夫,但是被丈夫一個眼神就嚇了迴去。而在一旁的學生,迅速寫了一份文書來證明,以後臘梅的婚嫁,和對公婆的贍養都是不相幹的。
三方簽字按手印交由在場的諸位,還有有名望的人進行查看一二。
這麽一下子,此事算都了了,可是這看熱鬧的人們還覺得不夠味兒呢。有人還在詢問那還有一些人怎麽去處理?維持秩序的大兵就看著旁邊做文書的學生,兩個人眨巴眨巴眼,那個學生就勉勉強強說了一句等候通知。
梁安若,梁安民,還有景莊,三人看完了之後就乘車迴去,在路上三個人,就像那事後諸葛亮一樣。大部分的處理方法,自然是按照人的偏向,是偏臘梅還是偏向臘梅的公婆?而說出這個法子學生們,對比兩種方法可以說是不偏不倚。梁安民去往各國的時候,就時常聽到有兩種說法,那就是左與右,分別代表激進與保守。
作為華夏人,小時候的四書五經讓梁安民有一種中庸的思想,也就是所謂的折中。可到了具體的事情上,就要看得出來如何折中了。
“我稍後就去工農會問問去,你們不好奇嗎?”梁安民坐在副駕駛上,扭頭看向坐在後排的兩人。怎麽可能不好奇呢?他們也想聽聽這些人的看法,說實在的,滿清的文字獄和思想方麵的壓迫,再加上國外文化的衝擊,讓現在這個階段思想的撞擊實在是太嚴重了。
有的想法突破了這個世紀,有的想法還停留在上個世紀,原先大家之間還是有交流的阻礙,可是現在一旦交流起來,那就是直接擦出巨大的火花。由這一個方麵,沿向各個方麵進行思想的衝擊,這就是為什麽梁先生他們都有些抓麻,現在在一味的進行控製和引導,千萬不能起衝突。
讓梁安若有種將一個火柴劃開之後,點燃整個軍火庫的感覺。
不過她跟景莊要反省一下,他們從一開始就站在臘梅的角度上,其實如果是遵循公平的話,從一開始他們就私失了偏頗,當然這件事情上大部分人都是如此的,隻有少部分人尋求中間的方法來進行解決。
畢竟臘梅的公婆,是代表著現在這個社會老派思想。現在可不是一百年之後這種封建思想在網上人人喊打,人家現在是有非常濃厚的社會基礎。搞不好就有一些複古派,畢竟複辟黨是一直沒有停止蹦噠。
現在華夏可謂是有兩大經濟中心,一個是燕京,一個是滬上,至於金陵,嗬嗬,暫且不算。而燕京這一個引起來的討論,封建與先進思想的話題,不僅席卷在京津冀地區,也以很快的速度傳到了滬上。
有不少人就看了來自燕京的報紙,括以學生為主的工農會進行的審判,雖然不據有法律效應,但是在道德上麵有一定的指導作用,而且還是三方立下憑證,有人見證,這在一定程度上可比衙門說的話更好使。
當然還有在燕京報紙上一些比較好的文章,也在廣泛的流傳,把學生和文人就進行了新舊思想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