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匈奴未滅,何以為家
朱由榔:我不做亡國之君 作者:何其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這樣,太子朱慈煊的婚事被提上了議程。
這天,洪興皇帝把太子叫來,語重心長地問道。
“太子,差不多了,你該成親了,有沒有中意的人選?”
對於老父親的“逼婚”,太子朱慈煊不屑一顧。
小夥子很有誌氣地迴了洪興一句。
“匈奴未滅,何以為家!”
喲喲喲,這高度,這格局。
一下子噎得洪興說不出話來。
“匈奴未滅,何以為家!”
這句千古名句,出自西漢一位赫赫有名的少年之口。
他年僅二十四歲,就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
一個人攪得匈奴周天寒徹!
公元前119年,他率軍追擊匈奴直至狼居胥山,並在此舉行祭祀天地的盛大典禮。
狼居胥山,在今天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東側。
封狼居胥,從此成為中國曆代兵家的戰功旌表,成為中國軍人為之終生奮鬥的最高榮耀。
漢武帝非常喜愛這個轉戰萬裏,無向不克的年輕人。
想要為他修建府邸,卻被他無情地拒絕了。
這句話,就是當時拒絕漢武帝的時候說的。
他是漢武帝劉徹最強“嫁妝”之一。
這份“嫁妝”一共有三個人。
一個是衛青,他的舅舅。
一個是霍光,他同父異母的哥哥。
還有一個就是他——冠軍侯霍去病。
看到兒子胸懷大誌,洪興很欣慰。
二十年前,建奴入關,闖王進京,崇禎帝自絕以謝天下。
此後,大明疆土四分五裂。
如今,雖然已收迴大半領土,可象征著大明臉麵的北京。
此刻還依舊被建奴占據。
不收複北京,他有何臉麵見地下的列祖列宗。
太子沒忘記這亡國之恥,沒忘記死於建奴屠刀之下的千萬亡魂,沒忘記那些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忠貞烈士。
這話讓洪興對太子朱慈煊再一次刮目相看。
沒想到這孩子還有這等覺悟,不愧是我的兒子。
本著互相尊重的原則,洪興皇帝也就沒打算繼續逼婚。
在他看來,男兒誌在四方,更何況還是大明太子,想成親就成親,不想也沒關係。
後世而來的洪興對此事看得很開。
因為他可吃夠了被逼婚的苦。
大學才畢業,工作都還沒著落,他母親每年春節看著村子裏同齡人一個個帶著老婆孩子,一家人其樂融融,氣不打一處來。
“你看看你,家成不了,業也立不了,你能幹啥!”
“村頭李二狗,跟你同齡,二胎都開始上幼兒園了,你還是年年一個人迴家。”
“唉,任家列祖列宗啊,我們何時才能抱上孫子?”
……
搞得他都快不敢迴家過年了。
所以當太子說出“匈奴未滅,何以為家”這句話的時候,洪興很支持兒子的想法。
可就在這時候,出問題了。
當然,這次不是太子出問題,也不是洪興皇帝出問題。
這次搞事情的是一群特殊的人,大臣。
明朝的大臣對這些皇家的家長裏短的事特別上心。
不管好事壞事,他們都要摻和進來爭個麵紅耳赤,你死我活。
在他們看來,皇家不管幹什麽事都要符合禮製,不符合禮製的東西就不正規。
不正規我們就要鬧,你打我屁股我也要鬧。
最著名的當屬嘉靖時期的“禮議之爭”。
這次禮議之爭,大臣和皇帝足足僵持了十七年之久。
嘉靖皇帝為這事十幾年不上朝,天天躲在後麵築基結丹,求仙問道。
前麵說到的大才子楊慎,也是栽在這次禮議之爭。
他被嘉靖皇帝充軍到永昌(今雲南保山),那首名揚於世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正是寫於雲南充軍期間。
禮議之爭,是明世宗嘉靖皇帝及其群臣之間圍繞其生父、生母的尊崇典禮而進行的論爭。
整件事說起來也不複雜。
事情是這樣的。
正德皇帝朱厚照死後,沒有子嗣。
可國不可能一日無主,在楊廷和(楊慎的老爸)的建議之下,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成了帝國新的接班人。
他就是明朝最聰明、心眼最多的皇帝,嘉靖。
可剛即位,大臣就建議嘉靖換一個爹,讓他認明孝宗朱佑樘(朱厚照的爹)作親爹。
也就是要把朱厚照和朱厚熜從堂兄弟變成親兄弟。
而嘉靖的親爹興獻王隻能稱為皇考叔,也就是叔叔。
這他媽哪跟哪,父母都可以這樣改來改去?
大臣們的迴答是可以。
嘉靖氣得脖子上青筋直冒,他肯定不同意啊!
這事就這樣鬧了起來,越鬧越大。
到後麵,惱羞成怒的嘉靖先後將一百八十餘人拉去廷杖,十七人被杖死。
在這場爭執中,嘉靖帝既當了“運動員”,又當了“裁判員”。
最後才如願以償地認他爹是他爹。
這次太子婚禮之事也是因為禮製的問題,搞得洪興火很大。
太子不想結婚,洪興說沒事,孩子,遵從你的內心,做你想做的事,爹尊重你的選擇。
但是大臣們不同意。
他們認為,太子已經到了法定結婚年齡,應當為社稷考慮,趕快結婚生娃。
他們列舉了很多不結婚不生娃的危險後果。
什麽皇室凋敝,後繼無人,藩王自立,國家分裂,亡國滅種等等。
一個比一個還嚇人。
洪興聽得直咋舌。
太子隻是不結婚不生娃而已,情況沒你們說的那麽嚴重吧!
大臣們的態度很堅決,恨不得太子現在就給他們生幾個小朋友出來。
洪興皇帝知道這些官員的尿性。
北方的滿清韃子他們解決不了,土司叛亂他們也支支吾吾。
可麵對這些不疼不癢的事情,他們卻一個個似乎脖子硬的很。
他非常尊重太子的想法,也根本沒想哄著這些大臣。
麵對前赴後繼的群臣,大殿之上的洪興隻說了一句話,這些大臣就很識相地沉默了。
“你們是想讓朕恢複廷杖嗎?”
明朝的文臣有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多數以廷杖為榮。
他們認為,罵皇上能為自己搏取清名,證明自己仗義執言,所以被皇上廷杖了,是一種榮譽。
這個邏輯也是夠可以的。
借用吳京的一句話:賤不賤呐!
洪興想看看,有誰想來試試已經停了幾十年的廷杖。
還好,這些大臣的脖子沒有嘴硬。
看到皇帝動了真格,此事沒人再提了。
太子朱慈煊也是第一次見識到這些文臣的醜惡嘴臉。
這也導致他當政之後,對這些文臣意見非常大,鬧出了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
這天,洪興皇帝把太子叫來,語重心長地問道。
“太子,差不多了,你該成親了,有沒有中意的人選?”
對於老父親的“逼婚”,太子朱慈煊不屑一顧。
小夥子很有誌氣地迴了洪興一句。
“匈奴未滅,何以為家!”
喲喲喲,這高度,這格局。
一下子噎得洪興說不出話來。
“匈奴未滅,何以為家!”
這句千古名句,出自西漢一位赫赫有名的少年之口。
他年僅二十四歲,就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
一個人攪得匈奴周天寒徹!
公元前119年,他率軍追擊匈奴直至狼居胥山,並在此舉行祭祀天地的盛大典禮。
狼居胥山,在今天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東側。
封狼居胥,從此成為中國曆代兵家的戰功旌表,成為中國軍人為之終生奮鬥的最高榮耀。
漢武帝非常喜愛這個轉戰萬裏,無向不克的年輕人。
想要為他修建府邸,卻被他無情地拒絕了。
這句話,就是當時拒絕漢武帝的時候說的。
他是漢武帝劉徹最強“嫁妝”之一。
這份“嫁妝”一共有三個人。
一個是衛青,他的舅舅。
一個是霍光,他同父異母的哥哥。
還有一個就是他——冠軍侯霍去病。
看到兒子胸懷大誌,洪興很欣慰。
二十年前,建奴入關,闖王進京,崇禎帝自絕以謝天下。
此後,大明疆土四分五裂。
如今,雖然已收迴大半領土,可象征著大明臉麵的北京。
此刻還依舊被建奴占據。
不收複北京,他有何臉麵見地下的列祖列宗。
太子沒忘記這亡國之恥,沒忘記死於建奴屠刀之下的千萬亡魂,沒忘記那些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忠貞烈士。
這話讓洪興對太子朱慈煊再一次刮目相看。
沒想到這孩子還有這等覺悟,不愧是我的兒子。
本著互相尊重的原則,洪興皇帝也就沒打算繼續逼婚。
在他看來,男兒誌在四方,更何況還是大明太子,想成親就成親,不想也沒關係。
後世而來的洪興對此事看得很開。
因為他可吃夠了被逼婚的苦。
大學才畢業,工作都還沒著落,他母親每年春節看著村子裏同齡人一個個帶著老婆孩子,一家人其樂融融,氣不打一處來。
“你看看你,家成不了,業也立不了,你能幹啥!”
“村頭李二狗,跟你同齡,二胎都開始上幼兒園了,你還是年年一個人迴家。”
“唉,任家列祖列宗啊,我們何時才能抱上孫子?”
……
搞得他都快不敢迴家過年了。
所以當太子說出“匈奴未滅,何以為家”這句話的時候,洪興很支持兒子的想法。
可就在這時候,出問題了。
當然,這次不是太子出問題,也不是洪興皇帝出問題。
這次搞事情的是一群特殊的人,大臣。
明朝的大臣對這些皇家的家長裏短的事特別上心。
不管好事壞事,他們都要摻和進來爭個麵紅耳赤,你死我活。
在他們看來,皇家不管幹什麽事都要符合禮製,不符合禮製的東西就不正規。
不正規我們就要鬧,你打我屁股我也要鬧。
最著名的當屬嘉靖時期的“禮議之爭”。
這次禮議之爭,大臣和皇帝足足僵持了十七年之久。
嘉靖皇帝為這事十幾年不上朝,天天躲在後麵築基結丹,求仙問道。
前麵說到的大才子楊慎,也是栽在這次禮議之爭。
他被嘉靖皇帝充軍到永昌(今雲南保山),那首名揚於世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正是寫於雲南充軍期間。
禮議之爭,是明世宗嘉靖皇帝及其群臣之間圍繞其生父、生母的尊崇典禮而進行的論爭。
整件事說起來也不複雜。
事情是這樣的。
正德皇帝朱厚照死後,沒有子嗣。
可國不可能一日無主,在楊廷和(楊慎的老爸)的建議之下,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成了帝國新的接班人。
他就是明朝最聰明、心眼最多的皇帝,嘉靖。
可剛即位,大臣就建議嘉靖換一個爹,讓他認明孝宗朱佑樘(朱厚照的爹)作親爹。
也就是要把朱厚照和朱厚熜從堂兄弟變成親兄弟。
而嘉靖的親爹興獻王隻能稱為皇考叔,也就是叔叔。
這他媽哪跟哪,父母都可以這樣改來改去?
大臣們的迴答是可以。
嘉靖氣得脖子上青筋直冒,他肯定不同意啊!
這事就這樣鬧了起來,越鬧越大。
到後麵,惱羞成怒的嘉靖先後將一百八十餘人拉去廷杖,十七人被杖死。
在這場爭執中,嘉靖帝既當了“運動員”,又當了“裁判員”。
最後才如願以償地認他爹是他爹。
這次太子婚禮之事也是因為禮製的問題,搞得洪興火很大。
太子不想結婚,洪興說沒事,孩子,遵從你的內心,做你想做的事,爹尊重你的選擇。
但是大臣們不同意。
他們認為,太子已經到了法定結婚年齡,應當為社稷考慮,趕快結婚生娃。
他們列舉了很多不結婚不生娃的危險後果。
什麽皇室凋敝,後繼無人,藩王自立,國家分裂,亡國滅種等等。
一個比一個還嚇人。
洪興聽得直咋舌。
太子隻是不結婚不生娃而已,情況沒你們說的那麽嚴重吧!
大臣們的態度很堅決,恨不得太子現在就給他們生幾個小朋友出來。
洪興皇帝知道這些官員的尿性。
北方的滿清韃子他們解決不了,土司叛亂他們也支支吾吾。
可麵對這些不疼不癢的事情,他們卻一個個似乎脖子硬的很。
他非常尊重太子的想法,也根本沒想哄著這些大臣。
麵對前赴後繼的群臣,大殿之上的洪興隻說了一句話,這些大臣就很識相地沉默了。
“你們是想讓朕恢複廷杖嗎?”
明朝的文臣有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多數以廷杖為榮。
他們認為,罵皇上能為自己搏取清名,證明自己仗義執言,所以被皇上廷杖了,是一種榮譽。
這個邏輯也是夠可以的。
借用吳京的一句話:賤不賤呐!
洪興想看看,有誰想來試試已經停了幾十年的廷杖。
還好,這些大臣的脖子沒有嘴硬。
看到皇帝動了真格,此事沒人再提了。
太子朱慈煊也是第一次見識到這些文臣的醜惡嘴臉。
這也導致他當政之後,對這些文臣意見非常大,鬧出了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