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班師迴朝
朱由榔:我不做亡國之君 作者:何其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焚燒架閣庫的衝天焰火十幾裏外都能看得見。
爆炸聲傳到海上,鄭成功知道耿精忠這小子應該是撤了。
他也下令,大軍後撤,班師迴朝。
焚燒完架閣庫的耿精忠覺得還不過癮,他打算叫上尚之信兩人一起去北京來個一日遊。
玩歸玩,鬧歸鬧,你要來真的,那我就不慣著你!
尚之信可不想陪著他胡鬧,這萬一去北京被清軍包了餃子,那就得不償失了。
在尚之信的苦勸之下,耿精忠才戀戀不舍地迴撤南京。
沒事,耿精忠小老弟,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你先迴去,以後你還會迴來的。
等你以後迴來的時候,天津又變成以前的那個天津了。
到時候你直接辦理接管手續就行。
清軍夜裏看到天津烽煙四起,不知道發生了什麽,連忙把情況報告給了康熙。
躲在北京城的皇帝以及大臣們此刻早已是草木皆兵。
還以為明軍燒了天津,要與北京破釜沉舟,決一死戰了。
直到第三天,有大膽的清軍來到天津才發現。
天津城裏的明軍消失了,天津已是一座空城。
清軍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為何他們要放棄已經到手的天津。
不過不管是什麽原因,大清最危難的時刻,總算過去了。
很快,清廷就收到消息,明軍已經渡過黃河,返迴南京去了。
鼇拜和蘇克薩哈兩人也長長的舒了一口氣,這一劫,總算是熬過去了。
外患是解決了,可他倆的賬卻也越積越多。
特別是蘇克薩哈,他對鼇拜的怨氣愈發加劇。
自己辛辛苦苦求爺爺告奶奶搞來的雇傭軍,在手裏都還沒捂熱乎,就被鼇拜截了胡。
這口氣,他如何咽的下。
假以時日,他一定要讓鼇拜付出代價。
明清兩個政權此時終於暫時安定了下來。
這對百姓來說,是一件好事。
清廷也不敢怠慢,迅速抓緊時間接管那些曾被明軍攻占的地區。
納入版圖,恢複生產。
明軍這次迴撤南京,大軍南下之際,直接把河北、天津等地的百姓能帶走的全部帶走。
帶不走的就一把火燒個幹淨,一根毛也沒留給清廷。
導致清廷的官員來一看,傻眼了。
人呢?房呢?檔案呢?
成了正兒八經的光杆司令。
唉,雖然破破爛爛,但脆是脆了點,總好過沒有。
洪興二年三月(1663年),一路煙霞鶯飛草長,柳絮紛飛裏看見了故鄉。
大明洪興皇帝在南京城外迎接所有迴來的士兵。
洪興下令封賞諸將,犒賞三軍,厚葬吳三桂。
洪興得知明軍已經攻下了天津城後又不得不放棄。
大腿都拍腫了。
草率了,草率了!
吃了信息閉塞的虧。
要是能像以後一樣有事打個電話就好了。
對於耿精忠在天津幹的那些事,洪興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燒了就燒了吧,清廷會想辦法重建起來的。
到時候直接拿過來用就是了。
隻是吳三桂的死,讓他心疼不已。
他想起那年中緬邊境,他和吳三桂的談判。
那時候洪興直截了當的告訴了吳三桂,順治很快就會死,而且時間精確到年月日。
吳三桂以為朱由榔睜眼說瞎話。
因為那時候的順治帝才二十三歲,正是風華正茂的好時候,根本不可能。
朱由榔沒有跟他爭辯。
而是繼續告訴他,順治帝死後,他四子玄燁繼位,年號康熙。
這是一位在曆史上確實也能彪炳千古的帝王。
隻不過,這位帝王很不喜歡你吳三桂。
聽到此處,吳三桂也很好奇自己以後的命運。
就像我們雖然對封建迷信,命運風水之道嗤之以鼻。
但現實中如有一個人能夠準確無誤地說出你以後的所有事,想必你也會放下碗筷認真傾聽的。
吳三桂也一樣。
“康熙長大之後,誅殺鼇拜、平定三藩、統一台灣、驅逐沙俄、北征塞外……”
講到此處,朱由榔補充了一句。
“對了,平西王爺,平定三藩中的三藩,就是指你、靖南王耿精忠和平南王尚可喜!”
吳三桂臉色微變。
“你們仨,最後都死於康熙之手。你兒子吳應熊和你孫子吳世璠也沒能逃脫。”
朱由榔沒有理會吳三桂複雜的神情。
“還有一件事,你最後當了皇帝,不過隻有五個月!”
朱由榔的每一句話都能在吳三桂的心裏引發一場強烈的大地震。
“將軍自以為智,而適成其愚;自以為厚,而反覺其薄。你好自為之吧!”
吳三桂不是傻子,失望這東西不會突如其來,而是一天天積累下來的。
自打降清之後,雖然滿人授予他高官厚祿,可善於察言觀色的吳三桂還是能察覺得到他們目光中隱藏著一絲輕蔑和不信任。
哪怕清廷把他封在離京城千裏之遙的雲南,可吳三桂依舊能感受得到那從北京射過來的,閃爍莫測的目光。
雖然他殫精竭慮地效忠,可那些滿洲人似乎總有意無意地和他保持距離。
熱情的外表下似乎總藏著深深的寒意,讓吳三桂寢食難安。
誰讓他是叛臣呢?
朱由榔的話深深刺痛了吳三桂。
我已經是你們的一條狗了,你們讓我咬誰我就咬誰,你們讓我吃屎我就吃屎。
可最後,換來的卻是上吊放血,剝皮下鍋……
天下之大,難道就沒有我的一條路嗎?
是你們不讓我活,那我也就隻能把你們埋葬。
果然,從後麵發生的事情來看,幾乎和朱由榔說的一模一樣。
吳三桂此後便死心塌地地跟著朱由榔。
從雲南到南京,從永曆到洪興。
忠貞不二,從無異心。
朱由榔也非常信任他,把北伐的總指揮權大膽地交給了他。
此後,君臣不相疑。
吳三桂也不負眾望,拿下天津,劍指北京。
如果不是馬失前蹄,如果不是突發意外,如果不是箭矢亂飛……
人生沒有如果,隻有結果和後果。
五十歲的吳三桂倒在了天津城外的軍帳裏,他沒能親手把他恨之入骨的清朝埋葬。
在痛苦中,不甘中、悔恨中閉上了眼睛。
這位戎馬半生的老人,最終用為大明戰死沙場來替他曾經犯下的罪孽還了債。
南宋放翁有詩《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等他日一統大明天下的時候,記得告訴我,倘若我泉下有知,一定會很欣慰的。
爆炸聲傳到海上,鄭成功知道耿精忠這小子應該是撤了。
他也下令,大軍後撤,班師迴朝。
焚燒完架閣庫的耿精忠覺得還不過癮,他打算叫上尚之信兩人一起去北京來個一日遊。
玩歸玩,鬧歸鬧,你要來真的,那我就不慣著你!
尚之信可不想陪著他胡鬧,這萬一去北京被清軍包了餃子,那就得不償失了。
在尚之信的苦勸之下,耿精忠才戀戀不舍地迴撤南京。
沒事,耿精忠小老弟,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你先迴去,以後你還會迴來的。
等你以後迴來的時候,天津又變成以前的那個天津了。
到時候你直接辦理接管手續就行。
清軍夜裏看到天津烽煙四起,不知道發生了什麽,連忙把情況報告給了康熙。
躲在北京城的皇帝以及大臣們此刻早已是草木皆兵。
還以為明軍燒了天津,要與北京破釜沉舟,決一死戰了。
直到第三天,有大膽的清軍來到天津才發現。
天津城裏的明軍消失了,天津已是一座空城。
清軍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為何他們要放棄已經到手的天津。
不過不管是什麽原因,大清最危難的時刻,總算過去了。
很快,清廷就收到消息,明軍已經渡過黃河,返迴南京去了。
鼇拜和蘇克薩哈兩人也長長的舒了一口氣,這一劫,總算是熬過去了。
外患是解決了,可他倆的賬卻也越積越多。
特別是蘇克薩哈,他對鼇拜的怨氣愈發加劇。
自己辛辛苦苦求爺爺告奶奶搞來的雇傭軍,在手裏都還沒捂熱乎,就被鼇拜截了胡。
這口氣,他如何咽的下。
假以時日,他一定要讓鼇拜付出代價。
明清兩個政權此時終於暫時安定了下來。
這對百姓來說,是一件好事。
清廷也不敢怠慢,迅速抓緊時間接管那些曾被明軍攻占的地區。
納入版圖,恢複生產。
明軍這次迴撤南京,大軍南下之際,直接把河北、天津等地的百姓能帶走的全部帶走。
帶不走的就一把火燒個幹淨,一根毛也沒留給清廷。
導致清廷的官員來一看,傻眼了。
人呢?房呢?檔案呢?
成了正兒八經的光杆司令。
唉,雖然破破爛爛,但脆是脆了點,總好過沒有。
洪興二年三月(1663年),一路煙霞鶯飛草長,柳絮紛飛裏看見了故鄉。
大明洪興皇帝在南京城外迎接所有迴來的士兵。
洪興下令封賞諸將,犒賞三軍,厚葬吳三桂。
洪興得知明軍已經攻下了天津城後又不得不放棄。
大腿都拍腫了。
草率了,草率了!
吃了信息閉塞的虧。
要是能像以後一樣有事打個電話就好了。
對於耿精忠在天津幹的那些事,洪興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燒了就燒了吧,清廷會想辦法重建起來的。
到時候直接拿過來用就是了。
隻是吳三桂的死,讓他心疼不已。
他想起那年中緬邊境,他和吳三桂的談判。
那時候洪興直截了當的告訴了吳三桂,順治很快就會死,而且時間精確到年月日。
吳三桂以為朱由榔睜眼說瞎話。
因為那時候的順治帝才二十三歲,正是風華正茂的好時候,根本不可能。
朱由榔沒有跟他爭辯。
而是繼續告訴他,順治帝死後,他四子玄燁繼位,年號康熙。
這是一位在曆史上確實也能彪炳千古的帝王。
隻不過,這位帝王很不喜歡你吳三桂。
聽到此處,吳三桂也很好奇自己以後的命運。
就像我們雖然對封建迷信,命運風水之道嗤之以鼻。
但現實中如有一個人能夠準確無誤地說出你以後的所有事,想必你也會放下碗筷認真傾聽的。
吳三桂也一樣。
“康熙長大之後,誅殺鼇拜、平定三藩、統一台灣、驅逐沙俄、北征塞外……”
講到此處,朱由榔補充了一句。
“對了,平西王爺,平定三藩中的三藩,就是指你、靖南王耿精忠和平南王尚可喜!”
吳三桂臉色微變。
“你們仨,最後都死於康熙之手。你兒子吳應熊和你孫子吳世璠也沒能逃脫。”
朱由榔沒有理會吳三桂複雜的神情。
“還有一件事,你最後當了皇帝,不過隻有五個月!”
朱由榔的每一句話都能在吳三桂的心裏引發一場強烈的大地震。
“將軍自以為智,而適成其愚;自以為厚,而反覺其薄。你好自為之吧!”
吳三桂不是傻子,失望這東西不會突如其來,而是一天天積累下來的。
自打降清之後,雖然滿人授予他高官厚祿,可善於察言觀色的吳三桂還是能察覺得到他們目光中隱藏著一絲輕蔑和不信任。
哪怕清廷把他封在離京城千裏之遙的雲南,可吳三桂依舊能感受得到那從北京射過來的,閃爍莫測的目光。
雖然他殫精竭慮地效忠,可那些滿洲人似乎總有意無意地和他保持距離。
熱情的外表下似乎總藏著深深的寒意,讓吳三桂寢食難安。
誰讓他是叛臣呢?
朱由榔的話深深刺痛了吳三桂。
我已經是你們的一條狗了,你們讓我咬誰我就咬誰,你們讓我吃屎我就吃屎。
可最後,換來的卻是上吊放血,剝皮下鍋……
天下之大,難道就沒有我的一條路嗎?
是你們不讓我活,那我也就隻能把你們埋葬。
果然,從後麵發生的事情來看,幾乎和朱由榔說的一模一樣。
吳三桂此後便死心塌地地跟著朱由榔。
從雲南到南京,從永曆到洪興。
忠貞不二,從無異心。
朱由榔也非常信任他,把北伐的總指揮權大膽地交給了他。
此後,君臣不相疑。
吳三桂也不負眾望,拿下天津,劍指北京。
如果不是馬失前蹄,如果不是突發意外,如果不是箭矢亂飛……
人生沒有如果,隻有結果和後果。
五十歲的吳三桂倒在了天津城外的軍帳裏,他沒能親手把他恨之入骨的清朝埋葬。
在痛苦中,不甘中、悔恨中閉上了眼睛。
這位戎馬半生的老人,最終用為大明戰死沙場來替他曾經犯下的罪孽還了債。
南宋放翁有詩《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等他日一統大明天下的時候,記得告訴我,倘若我泉下有知,一定會很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