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的娛樂過去的很快。


    以李景霖的視角來看.


    紅彝人對於這種群眾性質的舞蹈活動,就和城裏那大爺大媽吃完飯後出來逛逛公園差不多。


    非常的舒適自然。


    馬教授站起身,和李景霖笑聊了幾句後,便也悠然自得的離開。


    看著馬教授的背影,李景霖不由得笑著感慨了一聲。


    “這馬教授還真是個妙人。”


    “當然了。”


    洛詩瑤點點頭。


    “馬教授很厲害的,你別看他有一點不著調,實際上,真的是把一輩子都奉獻給民俗文化研究中了,說他是華夏文明的基石之一,也不為過。”


    聽到這樣的評價,李景霖深以為然的讚歎道。


    “是啊。”


    民俗文化,是十分容易被人小覷的。


    對於廣大民眾來說,似乎隻是覺得,這民俗文化該研究,該尊重,但具體重要在哪,卻完全不明白。


    有時候,也經常會有一些較為激進的年輕人認為,民俗是好的,但太強調民俗很容易捧古人臭腳,將糟粕視為瑰寶。


    這話有一定的道理。


    但那是宣傳與推廣的事情,這是李景霖這樣藝術工作者的事情。


    將好的推廣,將不符合現代價值觀的內容盡可能的規避,不要大張旗鼓的搖出來,引起一輪輪的爭議。


    民俗學的馬教授,需要做的,就是拋開個人的感性,去以學術的態度全麵的分析研究古民俗文化。


    而民俗文化這方麵的研究,真正牛b之處,是在於“鞏固華夏民族,華夏文明的根基”。


    之所以西方搞了一大堆的文化,努力了許久,耗費了巨資,也沒有從思想文化的根本上摧毀華夏,正是因為,華夏有根。


    這個根或許大眾覺得很籠統。


    但在民俗學內,其實一句話就可以概括。


    “華夏文明,從古至今便是多元一體的多民族文明。”


    這可相當重要了。


    民俗學的種種,便是在不斷的鞏固,加固,證明這個觀點。


    國家國家,國,與家。


    家,是多元的,是不同的,國家這個詞的內涵,是西方“country”所永遠無法表述的。


    遠古的華夏大地,文明的火種散布開來。


    散,是滿天星。


    這滿天星形成了不同的族群文化,發展壯大,然後匯聚,凝聚,戰爭,逐鹿中原。


    天南海北的各種人族,交流,影響。


    春秋時期,便對各個諸侯形成了稱唿。


    諸華,諸夏。


    多元民族匯聚在一起,形成了真正意義上華夏民族的概念。


    在秦時,經由車同軌,書同文,開始形成一體化的雛形,文化方麵再次高度一統。


    而自漢後。


    漢人,漢族,便被國外如此稱唿。


    是的,漢族,本就不是一個民族。


    而是無數遠古的民族形成的一個文化共同體。


    因為,直到唐代,律令中終於正式稱唐人為“漢”,漢族的族稱才徹底定型。


    而唐代又是一個真正多民族,多元化,麵向世界的國度。


    無數來自於zd,西域的胡人,也是可以進入到中原經商,甚至當官,獲取唐人身份的。


    漫長的演變中,這些人,也與華夏大地上其他人逐漸融合,經過千年,成為了“漢家文化”中的一員。


    所以,華夏民族,對待少數民族的同胞,是和世界所有國度都截然不同的。


    或許很難有人相信。


    但在國內,如果是少數民族,是可以更改成漢族的。


    “隻要你是華夏國籍的,那隻要你父母同意,你覺得你是漢族,那你就是漢族”。


    而對於少數民族的態度呢?


    【大家都是一家人,尊重文化,多元化,多樣化,扶持,支持,共為一體。】


    哪怕是長相,科學意義上的“人種”截然不同的俄羅斯族,哈尼族等等


    大家也都不會覺得“那是外人”。


    這其中,“一家人”的思想非常的重要。


    民俗學。


    無論在溯源,證明,還是幫助少數民族挖掘曆史,文化,以及對民族事業做出傑出貢獻上,立下了汗馬功勞。


    是馬教授這樣的人,匯聚起來,撐起了文明文化的根基,使得華夏文明在疾風中屹立不倒。


    是民俗學不斷的深入挖掘與研究,證明了一件事。


    華夏大地五十六個民族的民族融合,不是近現代的事情。


    漢族,也不是一個西方學者定義的“種族”概念,而是一個“文化共同體”的概念。


    多元一體。


    那特麽是自古以來。


    這在zz與經濟領域更是相當重要。


    正是因為多元一體,所以推動全世界範圍內的多極化。


    經濟貿易帶與海上絲綢之路。


    不正是建立在這個基礎嗎?


    這簡直是這片大地上一切的根本。


    有根本在,華夏民族便從不會倒。


    “說起來,來到滇南後,還真是感覺,曆史是一個環。”


    李景霖感歎了一聲。


    不由得露出了發自內心的微笑。


    坐在屋裏,看著窗外的夜色,仿佛橫跨時光長河,看到了曆史的痕跡。


    “說起文化共同體,多民族能夠團結到一起去,非一日之功,從古代,自丞相諸葛亮起,便為此打下了基礎,奉獻出了巨大的貢獻。”


    “想必若是丞相能看到如今華夏眾多民族多元一體.也一定會很開心吧。”


    洛詩瑤眨了眨眼睛,沒有說話。


    實際上,雖然全國各地小夥伴開玩笑什麽“蠻夷”“蠻夷”的,但從不會有人因此生氣,這便是文化共同體的妙處。


    何為蠻夷?


    蠻夷指的是華夏民族文明文化體係外的。


    是的,幾千歲的老同誌選擇的從來都是文化致勝。


    “說起來,我來到滇南後,發現好多人似乎都非常喜歡諸葛亮啊。”


    洛詩瑤好奇的開了口。


    “甚至我聽馬教授說,好多民族甚至將諸葛亮看做本族神明,將其供奉起來,祭祀的時候,先尊孔明,後尊火,再尊神。”


    “哈哈,丞相在西南確實是大名鼎鼎。”


    李景霖笑了。


    “你知道基諾族嗎?”


    “啊?那是.”


    “傳說中,基諾族是諸葛亮的南征部隊,但因為貪睡,睡過頭了,後來雖然追上隊伍,但丞相拒收他們,不過,倒是安排他們好好安頓下來了。”


    “基諾族小男孩衣服背麵的圓形刺繡,據說就是諸葛亮的八卦圖,基諾族的祭祀就會高唿孔明先生。”


    說到這裏,李景霖突然笑了起來。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當然,另一種說法,也是說基諾族貪睡。”


    “啊?哈哈哈,看來基諾族從古代就了解到了生活的真諦。”


    洛詩瑤也忍俊不禁起來。


    “天大的事情不如先睡一覺,睡飽了再說。”


    “傣族.傣族就更有意思了。”


    李景霖咂咂嘴。


    “傳說中,諸葛亮南征,便授予了傣族人耕田技術,在傣族人遇到蚊蟲鼠蟻困擾時,諸葛亮留下了【想命長,水衝涼,草棚矮,住高房】的策略,於是,就有了我們熟知的傣族竹樓。”


    “甚至其中【水衝涼】,便是潑水節的由來之一,放孔明燈,也成了潑水節的傳統習俗。”


    “我去,我還真不知道。”


    洛詩瑤頓時大感興趣。


    好家夥。


    亮哥到底在西南大地都做了點什麽事情啊?


    “同樣是南征到維西地區,傳授了當地百姓種植水稻的技術,於是,為了迎接運稻的漢兵,納西族男女點燃火把驅逐蚊蟲瘴氣,這就是火把節的由來之一。”


    曆史是一個巨大的環扣。


    昔日之因,結下了今日之果。


    就如帶嚶留下了巨大的爛攤子,整個世界都因為攪屎棍的曆史遺留問題矛盾不斷。


    反觀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孔明先生呢?


    “在孔明先生的幫助下,德昂族才正式步入農耕社會,在德昂族民俗文化考究中,傳說諸葛亮開發西南中,有次摔落山穀,被德昂族姑娘阿諾救下,悉心照料。”


    “兩人產生感情,孔明先生留給了阿諾姑娘天文,地理,農耕,織衣,並且,臨別之時,諸葛亮將自己的帽子贈送給阿諾姑娘,據說,這便是德昂族住所的樣子由來。”


    “後代,德昂族一直便將諸葛亮稱為【孔明老爹】,昂,當然,也同樣留下了火把節與潑水節。”


    說到這裏。


    李景霖不由得吐槽了起來。


    “也就是說,丞相可以說是最早的薪王了,好家夥,來到南方後,樂此不疲的傳火,不僅傳火,還潑水,點火救火一條龍”


    火係大魔法師,丞相諸葛亮。


    他的火不隻是上任三把火,用來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


    他還以文明之火。


    點燃了西南邊陲。


    華夏文明的火種,得以在這裏傳承。


    這把火。


    一亮就是一千七百多年。


    “當然,就是因為傳火,一改過去數百年的血腥征服,以文化,文明,帶給當地更好的生活,所以,大家自然願意愛戴他,人心的歸順,也真正建立了我們現在多元一體的基本盤。”


    說到這裏。


    李景霖不由得再次吐槽了起來。


    就連表情都變的非常奇怪。


    仿佛是想起了一些繃不住的故事。


    “這火一燒,怕是丞相都沒想到,一千多年後,他最大的競爭對手,居然是西方傳教士,甚至還成為了耶穌他哥”


    “啊?!”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一個國家隊,混娛樂圈很合理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武劍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武劍仙並收藏我一個國家隊,混娛樂圈很合理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