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四
大道爭鋒:一萬年來誰著史 作者:拔劍少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浮玉大澤作為方圓數萬裏內首善之靈地,往來修士無數,大澤中大小坊市數以百計。其中規模最大的還是幾家大勢力經營的坊市。
以明玉宗所在的浮玉山為中心,便分布著許多大坊市,多少都有著明玉宗中勢力經營。這些坊市中,以六家坊市最大,都以玉為名,分別是琮、璞、瑚、璉、環、琅。
程振探明周遭情況後,便選了其中的琮玉坊市暫住。
琮者,瑞玉也,在修界,琮也指外方內圓的玉器。琮玉坊市所處位置乃是浮玉大澤中突出的一座巨大玉山。玉山露在水麵的部分整體呈四方形製,而山頂有一圓湖,形狀類琮,坊市因此得名。
琮玉坊市依玉山而建,自山頂一直延伸至水下。修士在玉山之上鑿山破壁構造一座座洞府,嵌入宮觀樓閣,遠觀便如同一尊巨大的雕滿紋路的琮玉。
程振初至琮玉坊市時,便感覺到這琮玉坊市並非隨意開鑿,那些建築分布暗含某種陣法。這些建築都是龐大陣法中一個個節點,所有陣法又與整座玉山地脈緊密相連。可以說,整座琮玉山早已被人布置了強大陣法,被祭煉成了一座巨大道宮法器。
以琮玉坊市的體量,可以想見,一旦轉化成戰爭利器其威能將會多麽恐怖。與之相比,程振那座靈樞飛宮都有些小巫見大巫了。靈樞飛宮也龐大,但畢竟是飛行法器,體量有限,還是無法和這種依托地脈山勢構建的道宮相比。
單從一座坊市,便能窺到明玉宗的部分實力。若是程振所料不差,這琮玉坊市絕不是孤例,說不得整個浮玉大澤的地脈早已被人祭煉勾連。
明玉宗這個宗門在沒有洞天真人的情況下能夠雄踞浮玉大澤千年,不是沒有原因的。若是沒有些實力,早就被人搶了地盤了。
明玉宗實力足以鎮壓周邊,對於程振來說算是一件好事。他可以在此安心修行一段時日,否則就隻能暫迴蒼梧山才能有個安定的修行環境了。
琮玉坊市這種規模的坊市,除了各種售賣交易場所外,其他如丹房、煉場、藥園、閉關洞府等一應俱全。程振花費了一些靈材靈砂便租住到了一間上等洞府,按照溟滄派洞府分級,臨時洞府已經算是氣府級別。
出門在外,真宮等級的修行洞府就不用想了,明玉宗中有,但肯定輪不到外人。能有一座達到氣府級數的臨時洞府已是不易,這還是花費不小代價得來的。也就是程振出身好,入道以來就沒有缺過修行資糧,這才能夠毫不在意租住這等洞府。
若是讓其他修士知道,程振對於這種洞府實則是不滿意的,隻是迫於沒有真宮洞府租住的權宜選擇,也不知那些人會作何感想。
若是真的依靠洞府修行,這種臨時洞府遠遠不能滿足程振所需,靈氣品質比自家赤岩島差了太多。好在程振如今修行對於靈氣要求不多,隻要不是靈氣駁雜需要時時耗費心力避免沾染的那種環境便可。
程振的法道修行本來就不依賴靈氣,隻需體悟天地法理便可。氣道修行如今也到了玄光三重最後階段,吸納靈氣已經無法提升修為,隻有不斷煆燒體內竅穴方能不斷純化玄光法力。而燒穴一步,靈氣多寡影響細微,程振如今主要靠著天青精氣作為薪柴。
靠著天青精氣輔助,程振在望江坊市中等候老桃穀開穀時便已經燒透了第三十四處竅穴,已經在煆燒第三十五處。進入爛桃穀後,為了尋找一氣芝,燒穴進度放緩。如今到了浮玉大澤,程振便要在此燒透三十五處竅穴。
煆燒第三十五處竅穴比之前麵略有些特殊,因為得自程氏的傳承隻涉及到三十四處竅穴,得自師尊李庚陽處的燒穴心得也不涉及此。也就是說,至此,程振燒穴隻能依靠自己摸索。
其實在第三十三處竅穴時,程振便已脫離了前人窠臼,沒有按照程氏傳承中的竅穴位置去煆燒,而是選擇了更適合自身的竅穴位置。但畢竟有著前人傳承可以借鑒一二,不像如今,全要依靠自己嚐試摸索。
程振沒有可以推演模擬的金手指,不可能在自己身上試錯,踏錯一步便是萬劫不複。之所以如今仍在堅定前行,全靠心中本能,或者說冥冥之中的指引。
程振曾經多次心神進入恍惚之境,雖說醒來便不記得其中經曆,但有句話說得好,凡行過必留痕跡。這多次暢遊道境的經曆除了留下了幾點體悟外,總也在程振身上留下了許多無法察覺的痕跡。
這些痕跡沒有立即提升程振本身境界,也沒有讓他突然又明悟什麽真法,卻也在細微之處影響著程振。
譬如在程振自己嚐試燒穴的時,便有種奇妙感應,讓他下意識便覺得應當選擇這處竅穴突破,而非那處竅穴。當他覺得前人的燒穴手法不適合自己開始嚐試改變時,有時也會生出某些念頭,比如此時應當再加大力度,這時不能冒進否則容易毀傷爐鼎。
程振並不明白其中道理,便如他現如今仍未參悟明白那枚元磁珠是怎樣煉製出來的一樣。很多時候,隻是下意識覺得這樣好,那樣不妙,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過,不明其理並不影響程振借此前行。
修行之事,很多時候可以先掌握用法,待境界提升了,自然能夠明白其中道理。尤其是在修行低微之時,修士壽元有限,道行也不夠,若是事事都要窮究其道理,那便寸步難行了。
不是說,研究鑽研其中本質不對。實在是事有輕重緩急,世間道理太多又太過深奧,以當前有限生命實在難以窮究。
這其實也是一種取舍之道,便如李庚陽當年提醒程振不必刻意追求燒透三十六穴一般,是審時度勢的一種權衡。有能力有時間,自然要燒透三十六穴。有能力有時間,自然也應當鑽研事物背後的法理。然若無力為之,則需分清輕重緩急,把握當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則殆矣。
……
以明玉宗所在的浮玉山為中心,便分布著許多大坊市,多少都有著明玉宗中勢力經營。這些坊市中,以六家坊市最大,都以玉為名,分別是琮、璞、瑚、璉、環、琅。
程振探明周遭情況後,便選了其中的琮玉坊市暫住。
琮者,瑞玉也,在修界,琮也指外方內圓的玉器。琮玉坊市所處位置乃是浮玉大澤中突出的一座巨大玉山。玉山露在水麵的部分整體呈四方形製,而山頂有一圓湖,形狀類琮,坊市因此得名。
琮玉坊市依玉山而建,自山頂一直延伸至水下。修士在玉山之上鑿山破壁構造一座座洞府,嵌入宮觀樓閣,遠觀便如同一尊巨大的雕滿紋路的琮玉。
程振初至琮玉坊市時,便感覺到這琮玉坊市並非隨意開鑿,那些建築分布暗含某種陣法。這些建築都是龐大陣法中一個個節點,所有陣法又與整座玉山地脈緊密相連。可以說,整座琮玉山早已被人布置了強大陣法,被祭煉成了一座巨大道宮法器。
以琮玉坊市的體量,可以想見,一旦轉化成戰爭利器其威能將會多麽恐怖。與之相比,程振那座靈樞飛宮都有些小巫見大巫了。靈樞飛宮也龐大,但畢竟是飛行法器,體量有限,還是無法和這種依托地脈山勢構建的道宮相比。
單從一座坊市,便能窺到明玉宗的部分實力。若是程振所料不差,這琮玉坊市絕不是孤例,說不得整個浮玉大澤的地脈早已被人祭煉勾連。
明玉宗這個宗門在沒有洞天真人的情況下能夠雄踞浮玉大澤千年,不是沒有原因的。若是沒有些實力,早就被人搶了地盤了。
明玉宗實力足以鎮壓周邊,對於程振來說算是一件好事。他可以在此安心修行一段時日,否則就隻能暫迴蒼梧山才能有個安定的修行環境了。
琮玉坊市這種規模的坊市,除了各種售賣交易場所外,其他如丹房、煉場、藥園、閉關洞府等一應俱全。程振花費了一些靈材靈砂便租住到了一間上等洞府,按照溟滄派洞府分級,臨時洞府已經算是氣府級別。
出門在外,真宮等級的修行洞府就不用想了,明玉宗中有,但肯定輪不到外人。能有一座達到氣府級數的臨時洞府已是不易,這還是花費不小代價得來的。也就是程振出身好,入道以來就沒有缺過修行資糧,這才能夠毫不在意租住這等洞府。
若是讓其他修士知道,程振對於這種洞府實則是不滿意的,隻是迫於沒有真宮洞府租住的權宜選擇,也不知那些人會作何感想。
若是真的依靠洞府修行,這種臨時洞府遠遠不能滿足程振所需,靈氣品質比自家赤岩島差了太多。好在程振如今修行對於靈氣要求不多,隻要不是靈氣駁雜需要時時耗費心力避免沾染的那種環境便可。
程振的法道修行本來就不依賴靈氣,隻需體悟天地法理便可。氣道修行如今也到了玄光三重最後階段,吸納靈氣已經無法提升修為,隻有不斷煆燒體內竅穴方能不斷純化玄光法力。而燒穴一步,靈氣多寡影響細微,程振如今主要靠著天青精氣作為薪柴。
靠著天青精氣輔助,程振在望江坊市中等候老桃穀開穀時便已經燒透了第三十四處竅穴,已經在煆燒第三十五處。進入爛桃穀後,為了尋找一氣芝,燒穴進度放緩。如今到了浮玉大澤,程振便要在此燒透三十五處竅穴。
煆燒第三十五處竅穴比之前麵略有些特殊,因為得自程氏的傳承隻涉及到三十四處竅穴,得自師尊李庚陽處的燒穴心得也不涉及此。也就是說,至此,程振燒穴隻能依靠自己摸索。
其實在第三十三處竅穴時,程振便已脫離了前人窠臼,沒有按照程氏傳承中的竅穴位置去煆燒,而是選擇了更適合自身的竅穴位置。但畢竟有著前人傳承可以借鑒一二,不像如今,全要依靠自己嚐試摸索。
程振沒有可以推演模擬的金手指,不可能在自己身上試錯,踏錯一步便是萬劫不複。之所以如今仍在堅定前行,全靠心中本能,或者說冥冥之中的指引。
程振曾經多次心神進入恍惚之境,雖說醒來便不記得其中經曆,但有句話說得好,凡行過必留痕跡。這多次暢遊道境的經曆除了留下了幾點體悟外,總也在程振身上留下了許多無法察覺的痕跡。
這些痕跡沒有立即提升程振本身境界,也沒有讓他突然又明悟什麽真法,卻也在細微之處影響著程振。
譬如在程振自己嚐試燒穴的時,便有種奇妙感應,讓他下意識便覺得應當選擇這處竅穴突破,而非那處竅穴。當他覺得前人的燒穴手法不適合自己開始嚐試改變時,有時也會生出某些念頭,比如此時應當再加大力度,這時不能冒進否則容易毀傷爐鼎。
程振並不明白其中道理,便如他現如今仍未參悟明白那枚元磁珠是怎樣煉製出來的一樣。很多時候,隻是下意識覺得這樣好,那樣不妙,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過,不明其理並不影響程振借此前行。
修行之事,很多時候可以先掌握用法,待境界提升了,自然能夠明白其中道理。尤其是在修行低微之時,修士壽元有限,道行也不夠,若是事事都要窮究其道理,那便寸步難行了。
不是說,研究鑽研其中本質不對。實在是事有輕重緩急,世間道理太多又太過深奧,以當前有限生命實在難以窮究。
這其實也是一種取舍之道,便如李庚陽當年提醒程振不必刻意追求燒透三十六穴一般,是審時度勢的一種權衡。有能力有時間,自然要燒透三十六穴。有能力有時間,自然也應當鑽研事物背後的法理。然若無力為之,則需分清輕重緩急,把握當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則殆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