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二 法意
大道爭鋒:一萬年來誰著史 作者:拔劍少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恍恍惚惚中,程振似乎抓住了什麽,順著這種感覺,程振本能地施展了神通。
隨著他伸手一指,一道肉眼不可見的漣漪向著遠處擴散,穿過山腹不知到了多遠方才消散。
程振這隨手一指,不經意間卻造就了此處一道奇景,引得不少人慕名前來。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當程振心神再度迴歸現實時,發現此時已是夜間,商隊由於白日耽誤了許久,沒有到達村鎮,隻能在山旁歇息。此時,除了外圍守夜的護衛,其他人都已睡下,商隊中隻有火堆不時發出劈啪輕響,伴著草叢中的蟲鳴,顯得山間更加安靜。
看清周圍情形後,程振也有些慶幸。幸虧他恍惚中還保留些意識,知道自己身邊有人。使用神通時也是下意識向著沒人的方向。
若不然,就剛才那一下,周圍百丈範圍的人畜車馬乃至草山石都得被震成齏粉。
程振這次再度於恍惚之中有所領悟,並且初步掌握了一道法意的用法。將之用到神通中,威力沒有提升多少,但是卻將影響範圍增大了好幾倍。這也算是變相提升了神通的殺傷力。
不過這道程振命名為“漣漪”的法意,目前還不太圓熟,隻能算是初窺門徑。在接下來的修行中,還需要不斷體悟,方能圓滿。
又得一法意,程振心中開始思考其將來的道路。
他此時已經玄光二重,且這兩年中突飛猛進,距離玄光三重境界已經不遠了。
等到了玄光三重後,最為緊要的事就是為結丹做準備。
若是走氣道這條路,到了玄光三重後就要開始燒煉竅穴,準備結丹。同時,也要開始考慮結丹九藥之事。目標是上品金丹的話,外三藥,內三藥,上三藥,缺一不可。
這種種事情,都是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去完成的。很多修士在明氣、玄光時進境飛速,但是在化丹門前卻會停下腳步,耗費百年苦工隻是尋常。能夠在一甲子內完成積累的,都算修行速度快了。
這種情況對於世家子弟也是如此。如程振,若是要結丹,程氏或可在尋藥方麵給予助力,讓他在尋內外六藥時少費些時間,但是上三藥乃是修士道行心性的體現,卻是隻能靠自己。
同樣的,燒穴方麵,家族也隻能提供一些外物,具體能走到哪一步,全看修士自身天資和心性。
若是不想自己將來道途有缺,化丹之前非得耗費數十年苦功打牢根基。
程振自己和門中大多數弟子又有不同。他不光走了氣道,同時也意圖在法道上有所建樹,乃是法氣同修。為氣道結丹做積累的同時,還要不斷體悟大道,揣摩法意,所要做的準備要更多。
法道一途虛無縹緲,無有定法,難以捉摸。程振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此時算是法道什麽境界,而下一境界又是什麽,他遍閱群書也未能找到相關描述。或許,法道根本就沒有氣道那麽清晰的劃分,修為如何全看自身對法理的體悟。
這種虛無縹緲的事情是最難把握的,不像氣道,有明確的一級級台階,哪個台階叫什麽,怎麽上去,先賢都標注的明明白白。法道就如同獨身行於黑暗之中,看不見前路,看不見自身所處,隻能依靠對道那若有若無的感應踽踽而行。
‘事分兩麵,法道難求,但若是有所成就,也能不受境界約束,一步登天!’
每每感到法道艱難時,程振便如此激勵自己。
這並不是給自己畫大餅,而是他修行以來的切實體會。
他自踏入修行以來,之所以有超出同輩的實力,並非他氣道天賦有多強,乃是他多次進入悟道狀態,體悟到了超出當前境界的法理。
正是切實體會到了其中的玄妙,程振當年才決意探究法道這條道路。到如今,他甚至心中已經隱隱將法道看得比氣道還要重要一些了。
入了玄光境這些年,他精研各種術法的時間漸漸變少,反而體悟其中道理的時間越來越多。這樣卻並未荒廢自身術法神通,反而因為幾次悟道使得自身幾門術法脫離了前人窠臼,顯現出非同尋常的威力。
存道失術,術尤可求。存術失道,止於術也!此言得之。
並非說程振一定要化丹前要在法道上達到什麽成就。體悟法道,隨時都可以,即便先氣道化丹也不影響體悟法理。
隻是,程振隱隱覺得,若是能夠在化丹之前先行在法道上有所突破,會有莫大好處。事關道途,程振還是決定遵循本心指引。
其實,隻要程振原因,還是有法道氣道齊頭並進的道路的。程振就曾在道書上看過,曾有前人以法道之法意凝聚金丹。
行此法,至少需要修士至少悟出一門“真法”來,以此為核心便可凝氣成丹。不過,一門“真法”最多隻能凝結七品金丹。隻有悟出三門“真法”,才有可能鑄就上品金丹。至於能不能鑄就一品金丹,那就要看悟出的“真法”如何了。
所謂“真法”,本質便是程振此前所悟的法意。法意領悟到深處,自然會生出妙用,便是真法。
程振修成《九嶽清音》時就自然領悟了一道法意,多年體悟下來,後來衍生出“諦聽”秘術,這便是一門真法。
同樣的,體悟《九嶽清音》中太冥祖師所述法理,程振又先後領悟了能夠感應乃至影響人心智的法意,以及今日方才入門的“漣漪”法意。
這兩種法意,目前還沒有像第一種法意那般形成真法。但是,有了法意,隻要時時體悟,未來形成兩門新的真法並非難事。
未來數十年中,程振又很大可能悟出三門真法。這期間,氣道修為自然也會水漲船高。那時,以三門真法為核心,聚氣凝丹,可以直至上品金丹!機緣到了,成就一品金丹也不是沒可能!
……
隨著他伸手一指,一道肉眼不可見的漣漪向著遠處擴散,穿過山腹不知到了多遠方才消散。
程振這隨手一指,不經意間卻造就了此處一道奇景,引得不少人慕名前來。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當程振心神再度迴歸現實時,發現此時已是夜間,商隊由於白日耽誤了許久,沒有到達村鎮,隻能在山旁歇息。此時,除了外圍守夜的護衛,其他人都已睡下,商隊中隻有火堆不時發出劈啪輕響,伴著草叢中的蟲鳴,顯得山間更加安靜。
看清周圍情形後,程振也有些慶幸。幸虧他恍惚中還保留些意識,知道自己身邊有人。使用神通時也是下意識向著沒人的方向。
若不然,就剛才那一下,周圍百丈範圍的人畜車馬乃至草山石都得被震成齏粉。
程振這次再度於恍惚之中有所領悟,並且初步掌握了一道法意的用法。將之用到神通中,威力沒有提升多少,但是卻將影響範圍增大了好幾倍。這也算是變相提升了神通的殺傷力。
不過這道程振命名為“漣漪”的法意,目前還不太圓熟,隻能算是初窺門徑。在接下來的修行中,還需要不斷體悟,方能圓滿。
又得一法意,程振心中開始思考其將來的道路。
他此時已經玄光二重,且這兩年中突飛猛進,距離玄光三重境界已經不遠了。
等到了玄光三重後,最為緊要的事就是為結丹做準備。
若是走氣道這條路,到了玄光三重後就要開始燒煉竅穴,準備結丹。同時,也要開始考慮結丹九藥之事。目標是上品金丹的話,外三藥,內三藥,上三藥,缺一不可。
這種種事情,都是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去完成的。很多修士在明氣、玄光時進境飛速,但是在化丹門前卻會停下腳步,耗費百年苦工隻是尋常。能夠在一甲子內完成積累的,都算修行速度快了。
這種情況對於世家子弟也是如此。如程振,若是要結丹,程氏或可在尋藥方麵給予助力,讓他在尋內外六藥時少費些時間,但是上三藥乃是修士道行心性的體現,卻是隻能靠自己。
同樣的,燒穴方麵,家族也隻能提供一些外物,具體能走到哪一步,全看修士自身天資和心性。
若是不想自己將來道途有缺,化丹之前非得耗費數十年苦功打牢根基。
程振自己和門中大多數弟子又有不同。他不光走了氣道,同時也意圖在法道上有所建樹,乃是法氣同修。為氣道結丹做積累的同時,還要不斷體悟大道,揣摩法意,所要做的準備要更多。
法道一途虛無縹緲,無有定法,難以捉摸。程振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此時算是法道什麽境界,而下一境界又是什麽,他遍閱群書也未能找到相關描述。或許,法道根本就沒有氣道那麽清晰的劃分,修為如何全看自身對法理的體悟。
這種虛無縹緲的事情是最難把握的,不像氣道,有明確的一級級台階,哪個台階叫什麽,怎麽上去,先賢都標注的明明白白。法道就如同獨身行於黑暗之中,看不見前路,看不見自身所處,隻能依靠對道那若有若無的感應踽踽而行。
‘事分兩麵,法道難求,但若是有所成就,也能不受境界約束,一步登天!’
每每感到法道艱難時,程振便如此激勵自己。
這並不是給自己畫大餅,而是他修行以來的切實體會。
他自踏入修行以來,之所以有超出同輩的實力,並非他氣道天賦有多強,乃是他多次進入悟道狀態,體悟到了超出當前境界的法理。
正是切實體會到了其中的玄妙,程振當年才決意探究法道這條道路。到如今,他甚至心中已經隱隱將法道看得比氣道還要重要一些了。
入了玄光境這些年,他精研各種術法的時間漸漸變少,反而體悟其中道理的時間越來越多。這樣卻並未荒廢自身術法神通,反而因為幾次悟道使得自身幾門術法脫離了前人窠臼,顯現出非同尋常的威力。
存道失術,術尤可求。存術失道,止於術也!此言得之。
並非說程振一定要化丹前要在法道上達到什麽成就。體悟法道,隨時都可以,即便先氣道化丹也不影響體悟法理。
隻是,程振隱隱覺得,若是能夠在化丹之前先行在法道上有所突破,會有莫大好處。事關道途,程振還是決定遵循本心指引。
其實,隻要程振原因,還是有法道氣道齊頭並進的道路的。程振就曾在道書上看過,曾有前人以法道之法意凝聚金丹。
行此法,至少需要修士至少悟出一門“真法”來,以此為核心便可凝氣成丹。不過,一門“真法”最多隻能凝結七品金丹。隻有悟出三門“真法”,才有可能鑄就上品金丹。至於能不能鑄就一品金丹,那就要看悟出的“真法”如何了。
所謂“真法”,本質便是程振此前所悟的法意。法意領悟到深處,自然會生出妙用,便是真法。
程振修成《九嶽清音》時就自然領悟了一道法意,多年體悟下來,後來衍生出“諦聽”秘術,這便是一門真法。
同樣的,體悟《九嶽清音》中太冥祖師所述法理,程振又先後領悟了能夠感應乃至影響人心智的法意,以及今日方才入門的“漣漪”法意。
這兩種法意,目前還沒有像第一種法意那般形成真法。但是,有了法意,隻要時時體悟,未來形成兩門新的真法並非難事。
未來數十年中,程振又很大可能悟出三門真法。這期間,氣道修為自然也會水漲船高。那時,以三門真法為核心,聚氣凝丹,可以直至上品金丹!機緣到了,成就一品金丹也不是沒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