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湘雲一衝動,公開宣布自己要做東請大家重開一社,薛寶釵問她以什麽為題,史湘雲就說要做菊花詩。
薛寶釵順勢出主意說把大家都請來,一起吃螃蟹,這樣大家吃過了螃蟹,他們就可以隨便作菊花詩了。
在風月寶鑒背麵,“菊花”與“螃蟹”都是另有所指的,我們這迴先來說菊花。
原文是:
這裏寶釵又向湘雲道:“詩題也不要過於新巧了。你看古人詩中那些刁鑽古怪的題目和那極險的韻了,若題過於新巧,韻過於險,再不得有好詩,終是小家氣。詩固然怕說熟話,更不可過於求生,隻要頭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詞就不俗了。
究竟這也算不得什麽,還是紡績針黹是你我的本等。一時閑了,倒是於你我深有益的書看幾章是正經。”
湘雲隻答應著,因笑道:“我如今心裏想著,昨日作了海棠詩,我如今要作個菊花詩如何?”
上迴說到這裏時,我們說過,薛寶釵給史湘雲提的建議,她隻是表麵上答應,也算是順水推舟。
所以這裏也說湘雲隻答應著,並且說出了心裏的話,如今她要作個“菊花詩”,這是為什麽呢?有什麽象征意義呢?
其實知道了湘雲代表李自成的大順軍,我們才能解對方向,更容易理解風月寶鑒背麵所寫。
如果說湘雲的詠白海棠是明亡以後祭奠當初的大明,那麽這裏擬菊花題就是複盤,迴憶當時的具體經過。
我們把隱射再簡化,史湘雲此處代表李自成,他要做東請大家重開一社,就是李自成要推翻舊的大明王朝,自己重新建立一個朝代。
而他此時要作菊花詩,就是效仿黃巢,殺進長安,也就是京城。
黃巢是唐朝後期農民起義領袖,他從小文武兼修,三次科舉不中之後,認為唐朝的考試有內幕,因此懷恨在心,寫下了著名的菊花詩,《不第後賦菊》,從此成為大唐王朝的掘墓人。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這首詩就透露了他的抱負,後來黃巢果然攻破了長安,短暫的建立了大齊政權,但是最終的結果還是失敗了。
史湘雲此時正準備攻破都城,所以他要學黃巢作菊花詩,是與他十分相似的。
寶釵道:“菊花倒也合景,隻是前人太多了。”
湘雲道:“我也是如此想著,恐怕落套。”
這裏說的“恐怕落套,”意思是恐怕重蹈覆轍,象黃巢一樣最終也落了個失敗的結局。
這後麵就是二人商量擬菊花詩題了,十二個題目,就是包含全部的事了,不再局限於學黃巢的菊花詩,我們看具體是怎麽想的:
寶釵想了一想,說道:“有了,如今以菊花為賓,以人為主,竟擬出幾個題目來,都是兩個字:一個虛字,一個實字,實字便用‘菊’字,虛字就用通用門的。
如此又是詠菊,又是賦事,前人也沒作過,也不能落套。賦景詠物兩關著,又新鮮,又大方。”
前麵說過,《紅樓夢》前36迴基本都是紀實,36迴之後的內容是有實有虛,這裏的擬菊花題也做了說明,就是有賦景有詠物。前麵史湘雲說要作菊花詩就是隱喻曆史,後麵擬菊花題,就是隱指作者團隊寫這本書。
湘雲笑道:“這卻很好。隻是不知用何等虛字才好。你先想一個我聽聽。”
寶釵想了一想,笑道:“《菊夢》就好。”
第一個是菊夢,夢就是做夢,李自成此時想攻破“長安”,一統天下,薛寶釵代表的滿清也同樣有這個夢,因此第一個想到的是“菊夢。”
湘雲笑道:“果然好。我也有一個,《菊影》可使得?”
湘雲話裏的內涵是“已經不隻是在做夢了,這事已經有影子了。”
寶釵道:“也罷了。隻是也有人作過,若題目多,這個也夾的上。我又有了一個。”
薛寶釵不再和她爭了,因為這些事都是過去的事了,所以擬菊花題,寫菊花詩,都是在迴憶過去的事,過去的曆史,就和作者寫這本《石頭記》一樣。
所以一開始是迴憶,迴憶著,發現有些事情容易忘記,記憶模糊了,就成了“菊影”了。
湘雲道:“快說出來。”寶釵道:“《問菊》如何?”
因為時間久了,曆史會記不清了,所以要問,幾個作者之間會互相問:“你還記得那件事嗎?”
湘雲拍案叫妙,因接說道:“我也有了,《訪菊》如何?”
對於記不清的事,就要去弄清楚,因此要“訪菊,”也就是尋訪。
寶釵也讚有趣,因說道:“越性擬出十個來,寫上再來。”
說著,二人研墨蘸筆,湘雲便寫,寶釵便念,一時湊了十個。湘雲看了一遍,又笑道:“十個還不成幅,越性湊成十二個便全了,也如人家的字畫冊頁一樣。”
寶釵聽說,又想了兩個,一共湊成十二。又說道:“既這樣,越性編出他個次序先後來。”
詩社寫詩的人主要就是寶黛釵,湘雲,探春這五個,《石頭記》作者也基本都在他們隱射的範圍之內,有薛寶釵,說明作者團隊裏有人曾經在滿清做過官,有探春,說明作者也有曾經在隆武朝做過官的,其他同理。
湘雲道:“如此更妙,竟弄成個菊譜了。”
寶釵道:“起首是《憶菊》;憶之不得,
這開始就是迴憶,所以叫《憶菊》,但是有記不清的。
故訪,第二是《訪菊》;[這是探訪,查明曆史的真相]
訪之既得,便種,第三是《種菊》;[種菊就是開始寫了。]
種既盛開,故相對而賞,第四是《對菊》;[寫了之後還有校對。]
相對而興有餘,故折來供瓶為玩,第五是《供菊》;[校對過後,就要把書保存好,重視起來,因此叫“供菊。”]
既供而不吟,亦覺菊無彩色,
第六便是《詠菊》;[詠菊就是吟詠,歌頌]
既入詞章,不可不供筆墨,第七便是《畫菊》;
[畫菊就是象畫畫一樣,用一些意向,留白,間色等手法,使這本書色彩更豐富。]
既為菊如是碌碌,究竟不知菊有何妙處,不禁有所問,第八便是《問菊》;
[問菊就是要問一問,這菊花到底有什麽含義,在古人的詩詞文章中,菊花代表的是隱逸,高潔,淩霜傲雪,書中用雪和霜代指滿清,那麽菊花就是不畏寒霜,堅貞不屈的代表。]
唐朝大詩人元稹就曾寫到: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也就是說,菊花開時,已經是在百花凋謝之後了,另外陶淵明的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可以從中感受到作者的借用,用菊花來營造出不願出仕,淡泊名利,返璞歸真的意境來。
菊如解語,使人狂喜不禁,第九便是《簪菊》;
如果讀者能讀懂其中的語言,就會把菊花帶在頭上,從書中學到作者堅貞不屈的精神,不忘逝去的故國,堅持鬥爭,反清複明。
從這裏看,帶菊花祭奠亡故的人或物,也是從《紅樓夢》中開始的,要知道的是,菊花在明朝之前都是代表長壽,吉祥,而不是現在常用在喪葬場合。
在明朝滅亡之後,有明朝遺民把這個習俗帶到了國外,17世紀後期,菊花傳到了法國,帶菊花祭奠逝者的習俗,開始慢慢出現,同時慢慢在日本,拉美等地開始流傳。
到20世紀,法國才正式開始以菊花作為祭奠逝者的專用花卉,代表對逝者的哀悼。因此筆者猜測,菊花用來作為祭奠專用花,是從這本書裏開始的。
如此人事雖盡,猶有菊之可詠者,《菊影》《菊夢》二首續在第十第十一;
隨著明朝滅亡,事情過去,時間慢慢流逝,明朝的遺民也會隨之消失,但是事情雖然過去了,我們還可以詠菊花,從這本書裏看到他們曾經的樣子,因此叫“菊影,”“菊夢。”
末卷便以《殘菊》總收前題之盛。這便是三秋的妙景妙事都有了。”
最後的收尾,卻名“殘菊”,一個“殘”字就表明了,這本書注定是殘缺不全,作者不會給她一個完整的結尾,關於這一點,我們前麵已經提到過,破解完全部內容之後再來看就更容易明白了。
湘雲依說將題錄出,又看了一迴,又問“該限何韻?”
寶釵道:“我平生最不喜限韻的,分明有好詩,何苦為韻所縛。咱們別學那小家派,隻出題不拘韻。原為大家偶得了好句取樂,並不為此而難人。”
這裏的限韻是在寫詩之前立個規矩,大家作詩的時候都要遵守,現在薛寶釵說不要限韻,就是不想守一些規矩了,前麵解林黛玉的詠白海棠時說過,這本書是有很多創新的,獨特的寫作手法,因此,它不能用太多舊規矩束縛住。
湘雲道:“這話很是。這樣大家的詩還進一層。但隻咱們五個人,這十二個題目,難道每人作十二首不成?”
寶釵道:“那也太難人了。將這題目謄好,都要七言律,明日貼在牆上。他們看了,誰作那一個就作那一個。有力量者,十二首都作也可;不能的,一首不成也可。高才捷足者為尊。若十二首已全,便不許他後趕著又作,罰他就完了。”
湘雲道:“這倒也罷了。”二人商議妥貼,方才息燈安寢。要知端的,且聽下迴分解。
薛寶釵順勢出主意說把大家都請來,一起吃螃蟹,這樣大家吃過了螃蟹,他們就可以隨便作菊花詩了。
在風月寶鑒背麵,“菊花”與“螃蟹”都是另有所指的,我們這迴先來說菊花。
原文是:
這裏寶釵又向湘雲道:“詩題也不要過於新巧了。你看古人詩中那些刁鑽古怪的題目和那極險的韻了,若題過於新巧,韻過於險,再不得有好詩,終是小家氣。詩固然怕說熟話,更不可過於求生,隻要頭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詞就不俗了。
究竟這也算不得什麽,還是紡績針黹是你我的本等。一時閑了,倒是於你我深有益的書看幾章是正經。”
湘雲隻答應著,因笑道:“我如今心裏想著,昨日作了海棠詩,我如今要作個菊花詩如何?”
上迴說到這裏時,我們說過,薛寶釵給史湘雲提的建議,她隻是表麵上答應,也算是順水推舟。
所以這裏也說湘雲隻答應著,並且說出了心裏的話,如今她要作個“菊花詩”,這是為什麽呢?有什麽象征意義呢?
其實知道了湘雲代表李自成的大順軍,我們才能解對方向,更容易理解風月寶鑒背麵所寫。
如果說湘雲的詠白海棠是明亡以後祭奠當初的大明,那麽這裏擬菊花題就是複盤,迴憶當時的具體經過。
我們把隱射再簡化,史湘雲此處代表李自成,他要做東請大家重開一社,就是李自成要推翻舊的大明王朝,自己重新建立一個朝代。
而他此時要作菊花詩,就是效仿黃巢,殺進長安,也就是京城。
黃巢是唐朝後期農民起義領袖,他從小文武兼修,三次科舉不中之後,認為唐朝的考試有內幕,因此懷恨在心,寫下了著名的菊花詩,《不第後賦菊》,從此成為大唐王朝的掘墓人。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這首詩就透露了他的抱負,後來黃巢果然攻破了長安,短暫的建立了大齊政權,但是最終的結果還是失敗了。
史湘雲此時正準備攻破都城,所以他要學黃巢作菊花詩,是與他十分相似的。
寶釵道:“菊花倒也合景,隻是前人太多了。”
湘雲道:“我也是如此想著,恐怕落套。”
這裏說的“恐怕落套,”意思是恐怕重蹈覆轍,象黃巢一樣最終也落了個失敗的結局。
這後麵就是二人商量擬菊花詩題了,十二個題目,就是包含全部的事了,不再局限於學黃巢的菊花詩,我們看具體是怎麽想的:
寶釵想了一想,說道:“有了,如今以菊花為賓,以人為主,竟擬出幾個題目來,都是兩個字:一個虛字,一個實字,實字便用‘菊’字,虛字就用通用門的。
如此又是詠菊,又是賦事,前人也沒作過,也不能落套。賦景詠物兩關著,又新鮮,又大方。”
前麵說過,《紅樓夢》前36迴基本都是紀實,36迴之後的內容是有實有虛,這裏的擬菊花題也做了說明,就是有賦景有詠物。前麵史湘雲說要作菊花詩就是隱喻曆史,後麵擬菊花題,就是隱指作者團隊寫這本書。
湘雲笑道:“這卻很好。隻是不知用何等虛字才好。你先想一個我聽聽。”
寶釵想了一想,笑道:“《菊夢》就好。”
第一個是菊夢,夢就是做夢,李自成此時想攻破“長安”,一統天下,薛寶釵代表的滿清也同樣有這個夢,因此第一個想到的是“菊夢。”
湘雲笑道:“果然好。我也有一個,《菊影》可使得?”
湘雲話裏的內涵是“已經不隻是在做夢了,這事已經有影子了。”
寶釵道:“也罷了。隻是也有人作過,若題目多,這個也夾的上。我又有了一個。”
薛寶釵不再和她爭了,因為這些事都是過去的事了,所以擬菊花題,寫菊花詩,都是在迴憶過去的事,過去的曆史,就和作者寫這本《石頭記》一樣。
所以一開始是迴憶,迴憶著,發現有些事情容易忘記,記憶模糊了,就成了“菊影”了。
湘雲道:“快說出來。”寶釵道:“《問菊》如何?”
因為時間久了,曆史會記不清了,所以要問,幾個作者之間會互相問:“你還記得那件事嗎?”
湘雲拍案叫妙,因接說道:“我也有了,《訪菊》如何?”
對於記不清的事,就要去弄清楚,因此要“訪菊,”也就是尋訪。
寶釵也讚有趣,因說道:“越性擬出十個來,寫上再來。”
說著,二人研墨蘸筆,湘雲便寫,寶釵便念,一時湊了十個。湘雲看了一遍,又笑道:“十個還不成幅,越性湊成十二個便全了,也如人家的字畫冊頁一樣。”
寶釵聽說,又想了兩個,一共湊成十二。又說道:“既這樣,越性編出他個次序先後來。”
詩社寫詩的人主要就是寶黛釵,湘雲,探春這五個,《石頭記》作者也基本都在他們隱射的範圍之內,有薛寶釵,說明作者團隊裏有人曾經在滿清做過官,有探春,說明作者也有曾經在隆武朝做過官的,其他同理。
湘雲道:“如此更妙,竟弄成個菊譜了。”
寶釵道:“起首是《憶菊》;憶之不得,
這開始就是迴憶,所以叫《憶菊》,但是有記不清的。
故訪,第二是《訪菊》;[這是探訪,查明曆史的真相]
訪之既得,便種,第三是《種菊》;[種菊就是開始寫了。]
種既盛開,故相對而賞,第四是《對菊》;[寫了之後還有校對。]
相對而興有餘,故折來供瓶為玩,第五是《供菊》;[校對過後,就要把書保存好,重視起來,因此叫“供菊。”]
既供而不吟,亦覺菊無彩色,
第六便是《詠菊》;[詠菊就是吟詠,歌頌]
既入詞章,不可不供筆墨,第七便是《畫菊》;
[畫菊就是象畫畫一樣,用一些意向,留白,間色等手法,使這本書色彩更豐富。]
既為菊如是碌碌,究竟不知菊有何妙處,不禁有所問,第八便是《問菊》;
[問菊就是要問一問,這菊花到底有什麽含義,在古人的詩詞文章中,菊花代表的是隱逸,高潔,淩霜傲雪,書中用雪和霜代指滿清,那麽菊花就是不畏寒霜,堅貞不屈的代表。]
唐朝大詩人元稹就曾寫到: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也就是說,菊花開時,已經是在百花凋謝之後了,另外陶淵明的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可以從中感受到作者的借用,用菊花來營造出不願出仕,淡泊名利,返璞歸真的意境來。
菊如解語,使人狂喜不禁,第九便是《簪菊》;
如果讀者能讀懂其中的語言,就會把菊花帶在頭上,從書中學到作者堅貞不屈的精神,不忘逝去的故國,堅持鬥爭,反清複明。
從這裏看,帶菊花祭奠亡故的人或物,也是從《紅樓夢》中開始的,要知道的是,菊花在明朝之前都是代表長壽,吉祥,而不是現在常用在喪葬場合。
在明朝滅亡之後,有明朝遺民把這個習俗帶到了國外,17世紀後期,菊花傳到了法國,帶菊花祭奠逝者的習俗,開始慢慢出現,同時慢慢在日本,拉美等地開始流傳。
到20世紀,法國才正式開始以菊花作為祭奠逝者的專用花卉,代表對逝者的哀悼。因此筆者猜測,菊花用來作為祭奠專用花,是從這本書裏開始的。
如此人事雖盡,猶有菊之可詠者,《菊影》《菊夢》二首續在第十第十一;
隨著明朝滅亡,事情過去,時間慢慢流逝,明朝的遺民也會隨之消失,但是事情雖然過去了,我們還可以詠菊花,從這本書裏看到他們曾經的樣子,因此叫“菊影,”“菊夢。”
末卷便以《殘菊》總收前題之盛。這便是三秋的妙景妙事都有了。”
最後的收尾,卻名“殘菊”,一個“殘”字就表明了,這本書注定是殘缺不全,作者不會給她一個完整的結尾,關於這一點,我們前麵已經提到過,破解完全部內容之後再來看就更容易明白了。
湘雲依說將題錄出,又看了一迴,又問“該限何韻?”
寶釵道:“我平生最不喜限韻的,分明有好詩,何苦為韻所縛。咱們別學那小家派,隻出題不拘韻。原為大家偶得了好句取樂,並不為此而難人。”
這裏的限韻是在寫詩之前立個規矩,大家作詩的時候都要遵守,現在薛寶釵說不要限韻,就是不想守一些規矩了,前麵解林黛玉的詠白海棠時說過,這本書是有很多創新的,獨特的寫作手法,因此,它不能用太多舊規矩束縛住。
湘雲道:“這話很是。這樣大家的詩還進一層。但隻咱們五個人,這十二個題目,難道每人作十二首不成?”
寶釵道:“那也太難人了。將這題目謄好,都要七言律,明日貼在牆上。他們看了,誰作那一個就作那一個。有力量者,十二首都作也可;不能的,一首不成也可。高才捷足者為尊。若十二首已全,便不許他後趕著又作,罰他就完了。”
湘雲道:“這倒也罷了。”二人商議妥貼,方才息燈安寢。要知端的,且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