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吟》是一首歌行體長詩,模擬了明代唐伯虎的《落花詩》,與他的《桃花庵歌》也有某些相通之處。
書中的“好知青塚骷髏骨,就是紅樓掩麵人”一句,更是直接出自唐寅落花詩裏的“好知青草骷髏塚,就是紅樓掩麵人”。
根據以往對書中詩詞的解析,作者化用或者模擬的古詩詞,都是他們精心挑選出來可以用來幫我們解讀《紅樓夢》的。
所以想要真正的讀懂《葬花吟》,一定要結合他引用的詩詞典故,才能完全感悟作者的立意。
而《葬花吟》還模仿了唐朝的,那些經典的歌行體的長詩。
如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杜甫的《兵車行》,高適的《燕歌行》等。
這些詩在家國情懷上是很直接而又濃烈的,如岑參的“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高適的“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長恨歌》寫的也是長安與洛陽兩京,被胡人安祿山叛軍攻破之後,作者有感國家興衰成敗的一首長詩。
而唐伯虎的《落花詩》,就屬於明朝的歌行,其中的“傾盆怪雨泥三尺,繞樹佳人繡半鉤。顏色自來皆夢幻,一番添得鏡中愁。”等多句,都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葬花的含義。
《桃花庵歌》,就有一種“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的避世之意。
其中的“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就可以解釋葬花吟中,“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的內裏,她其實是隱含著“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做田”的真相。
作者無法像這些長歌一樣,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懷,隻能采取化用,模擬的手法,引導讀者去讀這些詩,從而體會其中的家國情。
所以我們想要讀懂《葬花吟》,最好再去讀一讀這些詩!
現在我們逐句的來看: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葬花吟的第一句,就營造了一個落花滿天的景象,落花意味著花的“紅”即將消亡,花的“香”中斷,又有誰會憐惜呢?
對於紅,用的是“消”字,消亡,是一個慢慢的過程,而對於“香”則用了一個“斷”字,有種突然中斷的意味。
作者開頭就化用了李賀的《上雲樂》。
飛香走紅滿天春,花龍盤盤上紫雲。
三千宮女列金屋,五十弦瑟海上聞。
所以我們看這首詩,就可以明白,群花飛舞,是往上去的,而不是往下落,因為花神都是神仙,所以花魂都是從樹枝離開,飛向上天,往雲端飄去。
我們腦海裏要準確的形成這種情景來,才能更清楚的看明白作者的隱喻,雖然花瓣滿地,但是黛玉看到的是花謝花飛花滿天,這才是背麵的真相,而我們看到的落花滿地則隻是表麵。
這迴的迴前批語也說了:《葬花吟》是大觀園諸豔之歸源小引,故用在踐花日諸豔畢集之期。
這就是大觀園裏的諸豔,往天上飄飛最終的歸宿,還是太虛幻境的“大觀園”。
有朋友就會疑惑了,諸兒女此時不就是在大觀園嘛!怎麽又去大觀園呢?
其實批語中的“諸豔”,指的是他們隱射的明末各路人或物,警幻最終都會讓他們一直“生活”在“大觀園”裏。這一點看《葬花吟》的後半段就會明白。
書中以花喻華,花謝寓意著生命正在逝去,那麽“紅”與“香”都指向什麽呢?
紅指寶玉,書中紅色代指的就是寶玉,寶玉是同時包含了南明的其他諸豔在內的,香,即史湘雲。
那麽第一句作者就對空發問:花紅的消亡與湘雲的中斷,有誰會去憐惜呢?我想,當時應該憐惜的人不多吧!
時到今日,同時憐惜二者的人,也是少之又少,那麽作者為何又如此悲涼歎息呢?當然還是因為他們的滅亡,帶來的結果是“花落”。
遊絲軟係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風吹著係著的軟絲帶飄動,飄落的柳絮,無主的飄飛著,撲向繡簾輕輕粘在上麵。這些無主飄飛的遊絲柳絮,就像末世弱小的生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隻能隨風飄散。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閨中的兒女惋惜春天即將謝幕,無處釋放自己的滿腔愁緒。
春即三春,迎春,探春,惜春,與元春正是連成了原應歎息!到惜春時,便是南明的結束了,所以說“閨中女兒惜春暮。”眼睜睜看著他們的逝去,心中愁緒無有釋放的去處。
手把花鋤出繡閨,忍踏落花來複去。隻好手把著花鋤從繡閨出來,欲把這些花瓣收拾,可是滿地都是花瓣,不忍踩踏,隻能來迴猶豫,怎樣才能收拾如此多的花瓣呢?
黛玉不忍踩踏這些花瓣,不隻是因為他們象征著一個個生命,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上迴說過的,他們都是神英侍者的化身。
神瑛侍者此生就是花神,這些都是上一輩子灌溉絳珠草的恩人,如今眼見花神凋零,此生已經不能報答甘露之恩,隻能以自己的眼淚還他了,如何還能忍心踐踏呢?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綠色的柳枝和榆莢享受著狂風,隨風飛舞,哪裏會在乎桃紅飄散與李花飛落。
這句化用了韓愈的《晚春》,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用榆莢比喻那些無才沒有遠見的人,鳳姐與小紅努力為賈府做著事,晴雯,碧痕,綺霰等人卻不管他們在做什麽,隻顧著自己的地位,他們不把鳳姐當自己人,有機會就打壓小紅。
桃花李花分別代指殘明與殘順,此處的柳絲指已經投降清朝的人,榆莢則通指那些雖還沒有投降,卻不管華夏文明死活,隻求自己痛快又無遠見卓識的人。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桃花李花將來能再發出新的來?但是到時候閨中的人還是當年的那些人嗎?
這句模擬的是唐伯虎《落花詩》中的:今日花開又一枝,明日來看知是誰?明年今日花開否?今日明年誰得知?
還化用了唐朝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好顏色,坐見落花長歎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複誰在?
已見鬆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複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作者化用這首詩,就是也可以用這首詩來解讀黛玉葬花。洛陽是唐代東都,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就暗合了明末京師東邊的,山海關決定性的一戰,桃李花,最終會落到誰家呢?
同時,這首詩就拉長了葬花的時間跨度,有了“已見鬆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的曆史滄桑巨變的意味。
雖然滿清終究是要滅亡的,但是到時候重新盛開的花朵,與此時的落花還是一樣嗎?到時看花的人,還是不是如今這些人了呢?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這一句,曆來被認為是這首詩的關鍵一句,它暗示了寶黛二人婚姻的最終結局。
為何說《葬花吟》不是林黛玉後來死亡的詩讖呢?看過前文的朋友都明白,作者在前麵已經寫了黛玉之死,甚至連她死後下葬的事都寫了,又何必再來寫一個所謂暗示她結局的詩讖呢?
但是這一句確實交代了她的死亡時間,1644年三月,南京的明朝官員們,已經做好了崇禎皇帝前來南京主政的準備,可惜最終崇禎帝朱由檢選擇了拋下殘明,自縊殉國,以保存朱明帝王最後的尊嚴。
這就是作者所說的,“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燕子就是指林黛玉,書中多處以飛燕代指林黛玉,此迴的題目也正是叫做“飛燕泣殘紅。”
所以說,寶黛二人之間,香巢壘成之時,選擇離開的是黛玉,而不是人們通常以為的寶玉。
此句中的“太無情!”也正是作者對崇禎皇帝拋下殘明,毅然決然選擇殉國而去的悲傷哀悼!
書中的“好知青塚骷髏骨,就是紅樓掩麵人”一句,更是直接出自唐寅落花詩裏的“好知青草骷髏塚,就是紅樓掩麵人”。
根據以往對書中詩詞的解析,作者化用或者模擬的古詩詞,都是他們精心挑選出來可以用來幫我們解讀《紅樓夢》的。
所以想要真正的讀懂《葬花吟》,一定要結合他引用的詩詞典故,才能完全感悟作者的立意。
而《葬花吟》還模仿了唐朝的,那些經典的歌行體的長詩。
如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杜甫的《兵車行》,高適的《燕歌行》等。
這些詩在家國情懷上是很直接而又濃烈的,如岑參的“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高適的“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長恨歌》寫的也是長安與洛陽兩京,被胡人安祿山叛軍攻破之後,作者有感國家興衰成敗的一首長詩。
而唐伯虎的《落花詩》,就屬於明朝的歌行,其中的“傾盆怪雨泥三尺,繞樹佳人繡半鉤。顏色自來皆夢幻,一番添得鏡中愁。”等多句,都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葬花的含義。
《桃花庵歌》,就有一種“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的避世之意。
其中的“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就可以解釋葬花吟中,“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的內裏,她其實是隱含著“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做田”的真相。
作者無法像這些長歌一樣,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懷,隻能采取化用,模擬的手法,引導讀者去讀這些詩,從而體會其中的家國情。
所以我們想要讀懂《葬花吟》,最好再去讀一讀這些詩!
現在我們逐句的來看: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葬花吟的第一句,就營造了一個落花滿天的景象,落花意味著花的“紅”即將消亡,花的“香”中斷,又有誰會憐惜呢?
對於紅,用的是“消”字,消亡,是一個慢慢的過程,而對於“香”則用了一個“斷”字,有種突然中斷的意味。
作者開頭就化用了李賀的《上雲樂》。
飛香走紅滿天春,花龍盤盤上紫雲。
三千宮女列金屋,五十弦瑟海上聞。
所以我們看這首詩,就可以明白,群花飛舞,是往上去的,而不是往下落,因為花神都是神仙,所以花魂都是從樹枝離開,飛向上天,往雲端飄去。
我們腦海裏要準確的形成這種情景來,才能更清楚的看明白作者的隱喻,雖然花瓣滿地,但是黛玉看到的是花謝花飛花滿天,這才是背麵的真相,而我們看到的落花滿地則隻是表麵。
這迴的迴前批語也說了:《葬花吟》是大觀園諸豔之歸源小引,故用在踐花日諸豔畢集之期。
這就是大觀園裏的諸豔,往天上飄飛最終的歸宿,還是太虛幻境的“大觀園”。
有朋友就會疑惑了,諸兒女此時不就是在大觀園嘛!怎麽又去大觀園呢?
其實批語中的“諸豔”,指的是他們隱射的明末各路人或物,警幻最終都會讓他們一直“生活”在“大觀園”裏。這一點看《葬花吟》的後半段就會明白。
書中以花喻華,花謝寓意著生命正在逝去,那麽“紅”與“香”都指向什麽呢?
紅指寶玉,書中紅色代指的就是寶玉,寶玉是同時包含了南明的其他諸豔在內的,香,即史湘雲。
那麽第一句作者就對空發問:花紅的消亡與湘雲的中斷,有誰會去憐惜呢?我想,當時應該憐惜的人不多吧!
時到今日,同時憐惜二者的人,也是少之又少,那麽作者為何又如此悲涼歎息呢?當然還是因為他們的滅亡,帶來的結果是“花落”。
遊絲軟係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風吹著係著的軟絲帶飄動,飄落的柳絮,無主的飄飛著,撲向繡簾輕輕粘在上麵。這些無主飄飛的遊絲柳絮,就像末世弱小的生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隻能隨風飄散。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閨中的兒女惋惜春天即將謝幕,無處釋放自己的滿腔愁緒。
春即三春,迎春,探春,惜春,與元春正是連成了原應歎息!到惜春時,便是南明的結束了,所以說“閨中女兒惜春暮。”眼睜睜看著他們的逝去,心中愁緒無有釋放的去處。
手把花鋤出繡閨,忍踏落花來複去。隻好手把著花鋤從繡閨出來,欲把這些花瓣收拾,可是滿地都是花瓣,不忍踩踏,隻能來迴猶豫,怎樣才能收拾如此多的花瓣呢?
黛玉不忍踩踏這些花瓣,不隻是因為他們象征著一個個生命,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上迴說過的,他們都是神英侍者的化身。
神瑛侍者此生就是花神,這些都是上一輩子灌溉絳珠草的恩人,如今眼見花神凋零,此生已經不能報答甘露之恩,隻能以自己的眼淚還他了,如何還能忍心踐踏呢?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綠色的柳枝和榆莢享受著狂風,隨風飛舞,哪裏會在乎桃紅飄散與李花飛落。
這句化用了韓愈的《晚春》,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用榆莢比喻那些無才沒有遠見的人,鳳姐與小紅努力為賈府做著事,晴雯,碧痕,綺霰等人卻不管他們在做什麽,隻顧著自己的地位,他們不把鳳姐當自己人,有機會就打壓小紅。
桃花李花分別代指殘明與殘順,此處的柳絲指已經投降清朝的人,榆莢則通指那些雖還沒有投降,卻不管華夏文明死活,隻求自己痛快又無遠見卓識的人。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桃花李花將來能再發出新的來?但是到時候閨中的人還是當年的那些人嗎?
這句模擬的是唐伯虎《落花詩》中的:今日花開又一枝,明日來看知是誰?明年今日花開否?今日明年誰得知?
還化用了唐朝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好顏色,坐見落花長歎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複誰在?
已見鬆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複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作者化用這首詩,就是也可以用這首詩來解讀黛玉葬花。洛陽是唐代東都,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就暗合了明末京師東邊的,山海關決定性的一戰,桃李花,最終會落到誰家呢?
同時,這首詩就拉長了葬花的時間跨度,有了“已見鬆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的曆史滄桑巨變的意味。
雖然滿清終究是要滅亡的,但是到時候重新盛開的花朵,與此時的落花還是一樣嗎?到時看花的人,還是不是如今這些人了呢?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這一句,曆來被認為是這首詩的關鍵一句,它暗示了寶黛二人婚姻的最終結局。
為何說《葬花吟》不是林黛玉後來死亡的詩讖呢?看過前文的朋友都明白,作者在前麵已經寫了黛玉之死,甚至連她死後下葬的事都寫了,又何必再來寫一個所謂暗示她結局的詩讖呢?
但是這一句確實交代了她的死亡時間,1644年三月,南京的明朝官員們,已經做好了崇禎皇帝前來南京主政的準備,可惜最終崇禎帝朱由檢選擇了拋下殘明,自縊殉國,以保存朱明帝王最後的尊嚴。
這就是作者所說的,“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燕子就是指林黛玉,書中多處以飛燕代指林黛玉,此迴的題目也正是叫做“飛燕泣殘紅。”
所以說,寶黛二人之間,香巢壘成之時,選擇離開的是黛玉,而不是人們通常以為的寶玉。
此句中的“太無情!”也正是作者對崇禎皇帝拋下殘明,毅然決然選擇殉國而去的悲傷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