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二釵正冊判詞第一個,隻見頭一頁上便畫著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詞,道是:
可歎停機德,【甲戌夾批:此句薛。】
堪憐詠絮才,【甲戌夾批:此句林。】
玉帶林中掛,
金簪雪裏埋。【甲戌雙行夾批:寓意深遠,皆非生其地之意。】
解讀之前先要注意到的是:十二釵正冊判詞隻有十一首。
這幅圖畫判詞其實比較簡單直接,但是這樣大家反而覺得不會這麽簡單了,因為一句漢語判詞可以有多種解釋,所以令人無法確定,正如脂批說的:一日賣出三千假,三日賣不出一個真。
如果隻憑判詞,我們是無法精準鎖定判詞所指的方向的,必需要結合全文故事情節的走向,和曆史上的原型,將三者結合起來,才可以在重重迷霧中找到其中的真實意思。
結局就是林黛玉上吊而亡,玉帶“林中掛”,玉帶,倒過來就是黛玉。不管是圖畫,還是文字,都直指黛玉自縊身亡的結局。
紅樓夢中作者以真假有無迷惑讀者,人們在麵對作者耍猴一般的文字時,有時理解的太淺,導致很多人無法理解作者真正的意思。
所以在麵對一些簡單的文字時,反而覺得不可能這麽簡單了。
金簪“血裏埋”,隻是這個血指什麽?
金簪,是古代男子固定束發的單股簪,雙股為釵,這裏寫的是金簪,自然不是寶釵,而是別人。
脂批明確提示了“金簪血裏埋”這兩句指的是“皆,非生其地之意”,那麽我們根據書中情節和曆史,就可以知道,正是因為薛寶釵的鳩占鵲巢,入關奪取了天下,導致了原本代表華夏衣冠的金簪,從此不再使用。
正是滿清的剃發易服,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導致金簪埋沒在血泊之中。滿清占據了原本屬於林黛玉的地盤,所以作者才將薛寶釵的判詞,強行加入林黛玉的判詞裏。
在書中,薛家從出現開始,就是一直客居賈府的,他們自己編出來一個金玉良緣,自己做一個金鎖,來配寶玉的玉,二者匹配嗎?當然不配了,寶玉的玉是天生而來的,而薛家的金,是他們為了營造金玉良緣的假話,而自己偽造出來的。
可歎停機德,原來的典故是:樂羊子去遠方拜師求學,隻一年就因為想家歸來,妻子停了織機剪斷了布,以此告訴他求學半途而廢,就好比剪斷織布。
這個故事是說學業就中斷了,非常可惜,什麽學業呢?
如果薛寶釵是鼓勵,幫助賈寶玉繼續學業,繼續進步,那何來可歎呢?可歎就可歎在因為薛寶釵的入侵,剪斷了賈寶玉文明的進步。
曆史上明朝雖然有貪汙腐敗等各種社會問題,但是在文化與科技方麵,他還是在向前進步的。
滿清入關奪取天下以後,為了防漢與統治需要,采取了閉關鎖國的政策,大興文字獄,進行奴化統治,限製火器,科技的發展,防止漢人掌握一切先進的東西。
這就好比在華夏文明的織布上,攔腰一刀剪斷了她原來的進程一樣,所以作者寫可歎停機德,是歎息文明的進程被打斷!
在書中第62迴,薛寶釵進入大觀園之後,原文有寫:
一進角門,寶釵便命婆子將門鎖上,把鑰匙要了自己拿著。
寶玉忙說:“這一道門何必關,又沒多的人走。況且姨娘、姐姐、妹妹都在裏頭,倘或家去取什麽,豈不費事。”
寶釵笑道:“小心沒過逾的。你瞧你們那邊,這幾日七事八事,竟沒有我們這邊的人,可知是這門關的有功效了。
若是開著,保不住那起人圖順腳,抄近路從這裏走,攔誰的是?不如鎖了,連媽和我也禁著些,大家別走。
堪憐詠絮才,出自東晉才女謝道韞的故事,晉朝大將謝安的侄女,一年東日,空中飄雪,謝安問:“這大雪像什麽?”
侄子道:撒鹽空中差可擬。
侄女謝道韞說:未若柳絮因風起。果然有才!所以後世多以詠絮之才形容女子有詩才,這裏就是形容黛玉有詠絮之才。
謝道韞:謝家與王家都是東晉大家族,她就是嫁給了王凝之,此人是王羲之的兒子,時任會稽內史。
所以如果隻到這裏,似乎和崇禎皇帝也聯係不到一起,所以一定要看明白,警幻說了判詞寫的是各女子過去,未來的簿冊,如果隻寫了林黛玉有才,算什麽過去未來?所以一定要繼續往下看,把典故看完整。
隆安三年,孫恩發動叛亂,謝道韞的夫君王凝之沒有什麽防禦措施,隻是祈禱五鬥米教道祖保佑。
叛軍很快攻入城池,王凝之棄城逃跑,謝道韞隻得自己帶領家丁、奴仆拿起兵器,抵抗叛軍。
但終因寡不敵眾被俘,此時她還抱著隻有三歲的外孫劉濤。她對孫恩厲聲喊道:“大人們的事,跟孩子無關,要殺他,就先殺我。”
再看崇禎皇帝,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七日,農民起義軍圍攻京城。
十九日淩晨,李自成起義軍從彰義門殺入北京城。然後崇禎帝手執三眼槍與數百名太監騎馬出東華門,向闖軍發起衝擊,被亂箭射阻。
再轉戰到齊化門(朝陽門),成國公朱純臣閉門不納,後轉向安定門,此地守軍已經星散,大門深鎖,太監以利斧亦無法劈開。
崇禎皇帝帶著王承恩上吊時,留下血書一封:朕死,無麵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是不是與謝道韞,林黛玉極其相似,作者就是通過簡單幾句話,通過典故裏的故事,就寫出了黛玉的未來,這是作者不能直接寫。
因此,林黛玉隱射崇禎皇帝十分的明顯,玉帶林中掛,倒過來就是掛中林黛玉。圖畫上也是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玉帶倒過來可是黛玉。
迴過頭再看判詞:在判詞後有脂批:【寓意深遠,皆非生其地之意。】
意思是這兩句不是說他們的生,這兩句其實是說他們的未來,或者說死後。
那麽這兩句判詞要說的就是,就是林黛玉死後,結果會是:玉帶林中掛,金簪血裏埋。
玉帶是古代皇帝和官員的腰帶,金簪是固定束發或頂戴的發飾,金簪為什麽會埋在血泊之中呢?崇禎皇帝自縊之後,滿清很快入關奪取江山。
隨後就是剃發易服,玉帶不再使用,也就是掛在枯木至上,留頭不留發,殺的人頭滾滾。金簪是插在頭發上的,頭發下麵,就是人頭。
可歎停機德,【甲戌夾批:此句薛。】
堪憐詠絮才,【甲戌夾批:此句林。】
玉帶林中掛,
金簪雪裏埋。【甲戌雙行夾批:寓意深遠,皆非生其地之意。】
解讀之前先要注意到的是:十二釵正冊判詞隻有十一首。
這幅圖畫判詞其實比較簡單直接,但是這樣大家反而覺得不會這麽簡單了,因為一句漢語判詞可以有多種解釋,所以令人無法確定,正如脂批說的:一日賣出三千假,三日賣不出一個真。
如果隻憑判詞,我們是無法精準鎖定判詞所指的方向的,必需要結合全文故事情節的走向,和曆史上的原型,將三者結合起來,才可以在重重迷霧中找到其中的真實意思。
結局就是林黛玉上吊而亡,玉帶“林中掛”,玉帶,倒過來就是黛玉。不管是圖畫,還是文字,都直指黛玉自縊身亡的結局。
紅樓夢中作者以真假有無迷惑讀者,人們在麵對作者耍猴一般的文字時,有時理解的太淺,導致很多人無法理解作者真正的意思。
所以在麵對一些簡單的文字時,反而覺得不可能這麽簡單了。
金簪“血裏埋”,隻是這個血指什麽?
金簪,是古代男子固定束發的單股簪,雙股為釵,這裏寫的是金簪,自然不是寶釵,而是別人。
脂批明確提示了“金簪血裏埋”這兩句指的是“皆,非生其地之意”,那麽我們根據書中情節和曆史,就可以知道,正是因為薛寶釵的鳩占鵲巢,入關奪取了天下,導致了原本代表華夏衣冠的金簪,從此不再使用。
正是滿清的剃發易服,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導致金簪埋沒在血泊之中。滿清占據了原本屬於林黛玉的地盤,所以作者才將薛寶釵的判詞,強行加入林黛玉的判詞裏。
在書中,薛家從出現開始,就是一直客居賈府的,他們自己編出來一個金玉良緣,自己做一個金鎖,來配寶玉的玉,二者匹配嗎?當然不配了,寶玉的玉是天生而來的,而薛家的金,是他們為了營造金玉良緣的假話,而自己偽造出來的。
可歎停機德,原來的典故是:樂羊子去遠方拜師求學,隻一年就因為想家歸來,妻子停了織機剪斷了布,以此告訴他求學半途而廢,就好比剪斷織布。
這個故事是說學業就中斷了,非常可惜,什麽學業呢?
如果薛寶釵是鼓勵,幫助賈寶玉繼續學業,繼續進步,那何來可歎呢?可歎就可歎在因為薛寶釵的入侵,剪斷了賈寶玉文明的進步。
曆史上明朝雖然有貪汙腐敗等各種社會問題,但是在文化與科技方麵,他還是在向前進步的。
滿清入關奪取天下以後,為了防漢與統治需要,采取了閉關鎖國的政策,大興文字獄,進行奴化統治,限製火器,科技的發展,防止漢人掌握一切先進的東西。
這就好比在華夏文明的織布上,攔腰一刀剪斷了她原來的進程一樣,所以作者寫可歎停機德,是歎息文明的進程被打斷!
在書中第62迴,薛寶釵進入大觀園之後,原文有寫:
一進角門,寶釵便命婆子將門鎖上,把鑰匙要了自己拿著。
寶玉忙說:“這一道門何必關,又沒多的人走。況且姨娘、姐姐、妹妹都在裏頭,倘或家去取什麽,豈不費事。”
寶釵笑道:“小心沒過逾的。你瞧你們那邊,這幾日七事八事,竟沒有我們這邊的人,可知是這門關的有功效了。
若是開著,保不住那起人圖順腳,抄近路從這裏走,攔誰的是?不如鎖了,連媽和我也禁著些,大家別走。
堪憐詠絮才,出自東晉才女謝道韞的故事,晉朝大將謝安的侄女,一年東日,空中飄雪,謝安問:“這大雪像什麽?”
侄子道:撒鹽空中差可擬。
侄女謝道韞說:未若柳絮因風起。果然有才!所以後世多以詠絮之才形容女子有詩才,這裏就是形容黛玉有詠絮之才。
謝道韞:謝家與王家都是東晉大家族,她就是嫁給了王凝之,此人是王羲之的兒子,時任會稽內史。
所以如果隻到這裏,似乎和崇禎皇帝也聯係不到一起,所以一定要看明白,警幻說了判詞寫的是各女子過去,未來的簿冊,如果隻寫了林黛玉有才,算什麽過去未來?所以一定要繼續往下看,把典故看完整。
隆安三年,孫恩發動叛亂,謝道韞的夫君王凝之沒有什麽防禦措施,隻是祈禱五鬥米教道祖保佑。
叛軍很快攻入城池,王凝之棄城逃跑,謝道韞隻得自己帶領家丁、奴仆拿起兵器,抵抗叛軍。
但終因寡不敵眾被俘,此時她還抱著隻有三歲的外孫劉濤。她對孫恩厲聲喊道:“大人們的事,跟孩子無關,要殺他,就先殺我。”
再看崇禎皇帝,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七日,農民起義軍圍攻京城。
十九日淩晨,李自成起義軍從彰義門殺入北京城。然後崇禎帝手執三眼槍與數百名太監騎馬出東華門,向闖軍發起衝擊,被亂箭射阻。
再轉戰到齊化門(朝陽門),成國公朱純臣閉門不納,後轉向安定門,此地守軍已經星散,大門深鎖,太監以利斧亦無法劈開。
崇禎皇帝帶著王承恩上吊時,留下血書一封:朕死,無麵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是不是與謝道韞,林黛玉極其相似,作者就是通過簡單幾句話,通過典故裏的故事,就寫出了黛玉的未來,這是作者不能直接寫。
因此,林黛玉隱射崇禎皇帝十分的明顯,玉帶林中掛,倒過來就是掛中林黛玉。圖畫上也是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玉帶倒過來可是黛玉。
迴過頭再看判詞:在判詞後有脂批:【寓意深遠,皆非生其地之意。】
意思是這兩句不是說他們的生,這兩句其實是說他們的未來,或者說死後。
那麽這兩句判詞要說的就是,就是林黛玉死後,結果會是:玉帶林中掛,金簪血裏埋。
玉帶是古代皇帝和官員的腰帶,金簪是固定束發或頂戴的發飾,金簪為什麽會埋在血泊之中呢?崇禎皇帝自縊之後,滿清很快入關奪取江山。
隨後就是剃發易服,玉帶不再使用,也就是掛在枯木至上,留頭不留發,殺的人頭滾滾。金簪是插在頭發上的,頭發下麵,就是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