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你說木心是實踐了尼采那句「在自己的身上克服這個時代」?


    陳丹青:多少英雄好漢、飽學之士,拚命靠攏時代,生怕給時代甩了。你竟敢不理會時代?!你找死啊!


    木心和尼采這句話的關係,大可談論。《文學迴憶錄》不斷談到這個話題:藝術家要不要介入他的時代?他的迴答很簡單:介入,不介入,你得拿出藝術,藝術不好,介入不介入,都沒用,都虛空。


    《新周刊》:讓我特別激動的是木心批判時代的那些說法。


    陳丹青:對木心的誤解和反感,焦點就是他跟時代的關係。大家心理上會被他冒犯,因為誰都在和時代混。木心從來清楚這是怎樣一個時代。他前半生做的事,就是不給時代吞沒。


    要讀歷史。讀近代史。明麵上,左翼給當時的訊息不全是政治,而是道德。人可以拒絕政治概念,但道德攻勢一來,扛不住了。多少大知識分子,有產有業的家族,都聲援左翼。他們反感當時的國民黨,巴望改變。


    當時剛從法國迴來的一位姓華的建築師,曾經擔任新北京城市規劃的技術首腦——當然,後來也成了「右派」——住在上海,開門一看滿地坐著兵,立即上樓燒了大鍋牛肉湯給馬路上的解放軍吃。


    世界範圍都是這樣。二戰前後多少有頭有腦的大人物都是左翼。藝術家更不必說,什麽阿拉貢之類,振振有詞,一天到晚開會講演撒傳單。現在美國左翼勢力還很大,住在上好的公寓裏,喝著紅酒,拿著高薪,一輩子痛罵國家。


    木心很誠懇地對我說,那個年代不嚮往革命的人,是有問題的,他也鬧過學生運動,參過軍,反感國民黨,說民國許多事一塌糊塗。


    這問題不該安到木心頭上,說:好厲害!他怎麽看出來?真命題是:我們這麽晚才看出來啊。


    對木心來說,事情很具體:怎麽保全自己。太多人像狗一樣死掉了。有尊嚴的死,是自己動手。


    《新周刊》:就像安·蘭德說的——你不能把這個世界,讓給你所鄙視的人。


    陳丹青:不。不要以為木心孤高隔世。他從不假定他的讀者是一小撮高雅的人。他晚年有段筆記排列了他誠心誠意想像的讀者,包括販夫走卒,各色人等。


    我有興趣的是:為什麽木心的絕大多數讀者是七〇後八〇後?現在包括九〇後。


    《新周刊》:跟你有關係麽?很多年輕人是你的讀者。


    陳丹青:傳播效果上,跟我有小部分關係。我這些年幫年輕人說話,他們願意走來聽聽。問題是,如果我推介的不是木心,年輕人也起鬧嗎?不會的。有靈性的年輕人有直覺,會辨別。


    不要誇張我的作用。據我所知,反倒因為我的推介,牽累了木心,原因你應該知道吧,說是作秀,捧,託兒,等等,對我的側目反感,遷移到老先生那邊去了。但我沒辦法,我得出麵,不然他出來太難。


    還有,如今年輕人讀些什麽?我介紹木心時說,不是你閱讀他,是他閱讀我們。好幾位青年起初不解,現在對我說,明白了。你想想,每天打開報紙,大家書架上的書,網上的一切:我們在讀什麽?


    《新周刊》:什麽時候發現中國台灣也是在誤讀木心的?


    陳丹青:一九八三年木心在紐約的港台報紙發表文章,一發表,讀者叫起來,包括高中生。馬上有人說,像梁實秋,像七等生(當時中國台灣走紅的一位作家),等等,習慣性比附。木心知道了,當然很別扭。


    《新周刊》:他在西方也是,他沒有歸屬於某一個語境。所以人們很難對他作出評價。


    陳丹青:會有很簡單的結論——其實這結論也很粗糙——就是,他的漢語很美。看起來這是很雅的評價,其實不對。什麽叫漢語很美?他的語言是講究,可你讀他文章,還有講課,隻是「漢語很美」嗎?


    《新周刊》:那他對他和時代之間的這種錯位,他有什麽說法麽?會不會跟你抱怨?


    陳丹青:當然,從來沒停止過。他得有個人講,我是那個聽者。


    但他的抱怨常是說笑話的方式。有一次我聊起魯迅寫愛羅先珂,寫這位俄國老兄當年的文藝腔「寂寞啊,寂寞啊,沙漠般的寂寞」,木心接口就說:


    「不懂啊,不懂啊,沙漠般的不懂。」


    他常常是聽著你說話,同時轉自己的念頭,立刻成句。


    《新周刊》:他內心裏有沒有一個可以和他比附的對象?還是隻能向古代去找?


    陳丹青:他不比附。他在意讀者的迴應,同時又感到被誤解。他知道會這樣,隻是現在發生了。


    《新周刊》:六年前你把木心推介至中國大陸,六年後,你還會替木心惋惜嗎?或者,會為那些讀不到木心的人惋惜嗎?


    陳丹青:不會。我從未期待所有人讀木心。有人讀我就開心。絕大部分人不讀任何東西。


    我也不替木心惋惜,這一生是他選擇的,他承受了這個選擇。但我替他痛心。他後半生是個孤兒。二十九歲到將近五十歲,數度被非法囚禁。我也痛心他出國後的遭遇。不是指清貧——他生活得蠻好,有尊嚴,寫寫畫畫,種花做菜——但你去問問五十多歲的中國文藝家,誰願意,誰敢,孤身一人出去,重新開始?


    這是他最多產的時期,我再也找不到第二個例子,五十六歲後重新寫作,初次發表。我替他驕傲。但無論如何,跟他講課中提到的大部分作家比,有誰經歷過這樣的一生?晚年獲得自由,但畢竟是流亡。你們沒流亡過,更沒在晚年獨自流亡。可是木心說到出國,隻說那是「散步散遠的意思」——這不是瀟灑,而是,他不肯訴苦,不玩兒傷感主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張岪與木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丹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丹青並收藏張岪與木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