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〇〇年,為紀念尼采逝世一百周年,雕刻家梅克飛製作了這組雕塑,安放在洛肯村尼采墓地旁邊的草坪上。他的靈感來自一八八九年一月五日尼采發瘋後兩天致友人甫雅克的信。尼采說,他做了一個夢,夢見兩個「幾乎一絲不掛」的自己,兩次經過自己的墳墓。


    [1]本文初刊於《木心研究專號(2016):木心美術館特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


    魏瑪之行[1]


    商借尼采文獻始末


    暮色四合,幾尊白色的尼采雕像暗了下來,墓地空無一人。墓石左右是兩尊全裸的尼采,胯間遮著禮帽,另一尊是尼采與他的母親,並肩站立,造型取自母子倆著名的合影。


    十餘步開外,是尼采出生的祖屋,祖屋邊的小小紀念館連接本村老教堂,也很小,裏麵堆滿雜物,顯然很久不使用了。緊挨教堂的外牆,平躺著尼采一家的墓:他的父母,他的妹妹,還有他——草坪上配有雕塑的墓是複製的,建於二〇〇〇年,為紀念尼采逝世一百周年。雕刻家梅克飛的靈感來自一八八九年一月五日尼采發瘋後兩天致友人甫雅克的信。尼采說,他做了一個夢,夢見兩個「幾乎一絲不掛」的自己,兩次經過自己的墳墓。


    洛肯村小教堂牆下的尼采家族墓園。左側是尼采的墓,放置著憑弔者贈送的花束和小燭台。


    教堂邊是尼采出生的小屋,小屋邊是尼采紀念館。黃昏,看管紀念館的本地大娘正在鎖門。


    天色將晚,看守紀念館的大娘鎖起門來。我先已在館內留言簿寫了兩句,跟在歐洲各國文字,以及日語、韓語、印度語、阿拉伯語的留言後麵:


    尼采先生,今年秋後請來中國烏鎮一坐,木心先生將與你晤談。


    這是我最短的一次歐洲行,前後才三天。全程由中國駐德大使館文化參贊陳平先生引領。陳平任職文化部對外文委近三十年,適巧近年派赴駐德使館,算我幸運:憑藉他在歐洲各國的人脈,我們的尼采特展全靠他隻手促成。


    今年初,我決定以林風眠、《聖經》漢譯本、尼采,作為木心美術館的開館特展。林風眠畫作,上海畫院答應出借十幅;清末民初漢譯《聖經》高仿真複製,上海圖書館答應出借了;唯尼采的文獻文物,須得向德國交涉。過去十數年,歐美博物館與中國的合作逐年遞增,我心想,小小的尼采文獻展,德方諒必玉成。一過春節,助手王家沛即向德國相關機構頻頻發信,迴函先後到了,很客氣,或陳述出借文物的諸多規定,或委婉介紹別的機構,別的機構,也很客氣,然而延宕、推諉,以至久無迴音。倏忽進入初夏,我忙著館內的千頭萬緒,轉眼七月,歐洲人度假去了……


    人的愚蠢是要被事實證明,這才自知。為什麽早沒想到:德國人並不知道誰是木心、哪裏是烏鎮;他們也未必知道,遠在上百年前,尼采就被譯介,進入中國……距開館還剩三個多月,助手匡文兵(木心晚年的學生)早就從網絡買到數十冊尼采著作的民國漢譯本,難道我們僅隻展覽那些漢譯本麽?


    為尼采留著的展廳,空蕩蕩等著。辦公室寫字板上的倒計時數字,距開館隻剩不到七十天了。愚蠢的後果便是著急,八月,我這才想起早該動念的一招:找人。


    阿克曼,北京歌德學院前院長,總該有點祖國的關係吧,我與他多年相熟,電話打去,人在南京的阿克曼立即求助的不是德國佬,而是履職柏林的陳平——陳平,劍及屨及,親赴魏瑪,接下來的故事,峰迴路轉,他以接二連三的郵件報告了以下斬獲:


    魏瑪古典基金會主席、魏瑪歌德席勒檔案館館長、魏瑪尼采學院院長、安娜·阿瑪利亞公爵夫人圖書館館長、瑙姆堡尼采故居兼文獻檔案中心主任,經他逐一麵見、交涉、說服,初步同意出借文獻,計有尼采手稿四份、尼采十九世紀原版書十八冊、尼采肖像畫並死亡麵模等——上半年虛擲的四五個月,由陳平在數周內扳迴。其中的周折,不細說了,每次瞧著陳平的郵件,如幻似真,我已隱然看見美術館特展廳排開了尼采的文獻……


    九月初我被告知:為表示美術館誠意,為促使德方最後敲定,我得自己跑一趟。日程定於十八日飛柏林,翌日與魏瑪諸館長麵談,二十日轉赴瑙姆堡會見尼采文獻檔案主任,二十一日迴京。


    「哪天找到純正的日耳曼人,用德語朗誦尼采!」木心曾在文學課中喜滋滋地說。現在,老頭子想得到嗎,我將替他去和一群「純正的」日耳曼人商借尼采的紙片。


    歐洲的雲天,溫潤,壯麗,如我看熟的十七世紀油畫,遠遠凝著銀灰與甘藍。柏林時間十八日黃昏,出機場稍候,陳平走來,伸手一握,旋即直去魏瑪,車行三小時——五六年前我曾與他一麵之交,近時連連通郵,輪番驚喜,彼此經已稱兄道弟——同車八〇後青年吳天洋是他勤勉的助手,手機上全是尼采機構的資料:為了交涉,他倆密集做了有關尼采的功課。


    十九日,照例因為時差,黎明即起,獨自漫步魏瑪街巷——每臨歐洲,初到的頭一日清早最是神旺——途經城邊老樹森然的斜坡,坡頂立著一幢十八世紀宮殿,不知那就是歌德席勒檔案館。幾小時後我們進入檔案館正門,登上前廳石梯,被引向館長辦公室。階梯分向兩端的平台正中,立著玻璃櫃,櫃內有一個十八世紀的墨水瓶,瓶子邊,斜著席勒用過的羽毛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張岪與木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丹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丹青並收藏張岪與木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