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既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幸運的是大學畢業成為一名天之驕子,不幸的是「文革」方興未艾,看不清前方的路。
按學製任正非本該1967年大學畢業,然後分配工作。由於「文革」造成的混亂,到1968年6月67屆大學畢業生才開始進行分配。這次分配堅持麵向基層的方針,畢業生一般都必須先去當普通農民和普通工人。但任正非畢業之後就直接應徵入伍,成了當時受人羨慕的解放軍戰士。
一首《咱當兵的人》唱出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人的追求。綠軍裝、綠軍帽,保家衛國,「做英雄好兒女」,在那時是很值得自豪的事情。
當時的中國主流價值由工人、農民和軍人所主導,對於受過大學教育的任正非來說,從軍是最現實的選擇。而且經歷了「文革」中那些稀奇古怪的事,目睹了父母親大半生因沒有通過思想檢查而錯失發展機會,任正非得出了一個基本經驗,那就是「一個人再有本事也得通過所在社會的主流價值認同,才能有機會」。
想法雖好,但任正非也有一些小小的擔心,參軍需要政審,也就是說政治麵貌一定要合格,否則一切免談。父親曾經給國民黨做過事,還因此受過批鬥,就憑這一條,參軍的希望就不大。
說來也是出於僥倖,任正非父親的問題沒有作出明確結論,當時整個中國已經有千千萬萬幹部被打倒,任正非就顯得不孤立了。任正非的好學給他加了不少分,部隊需要技術兵,任正非得以穿上了軍裝,成為基建工程兵部隊的一員。直到1982年以副團級幹部身份轉業,他在軍隊裏度過了人生最好的14個年頭。
三、激情燃燒的軍旅生涯
軍隊是個大熔爐,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不管是仍在軍界發展還是轉業的,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了很大的成就。曾經有人統計過,中國最早的經濟特區深圳,成功的企業家中轉業軍人比重占了絕大多數,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任正非當時並沒有意識到成為一名軍人會給自己以後的人生帶來那麽大的影響,他的想法其實很簡單:鍛鍊自己。
任正非所屬的部隊為基建工程兵部隊,它成立於1966年,是解放軍的一個新兵種,負責擔負國家基本建設重點工程和國防施工任務。周恩來總理勉勵他們「勞武結合,能工能戰,以工為主」。這支部隊後來發展到10個軍級單位,總人數近50萬人,成為國家基建戰線上的一支突擊隊。
入伍不久,任正非所在部隊奉調參加一項代號為011的軍事工程,這是20世紀60年代國家在西南地區進行三線備戰建設的重點工程之一,建設戰略大後方的軍用飛機和航空發動機製造廠。工程就位於任正非的家鄉貴州安順地區,這使他非常興奮,雖然因為忙於施工不能隨時迴家。
對於20多歲的年輕人來說,激情是永不枯竭的,這段艱苦的國防施工記憶使得任正非的內心充滿了英雄主義的悲壯情懷。雖然並不是現實的廝殺,但同樣是金戈鐵馬,攻城拔寨,這使他日後不自覺地將創業的艱辛與戰爭等同起來,以謳歌將士的方式稱讚華為市場部的員工們:「沒有他們含辛茹苦的艱難奮戰,沒有他們的『一把炒麵一把雪』,沒有他們在雲南的大山裏、在西北的荒漠裏、在大興安嶺風雪裏的艱苦奮鬥,沒有他們遠離家人在祖國各地,在歐洲、非洲的艱苦奮鬥,沒有他們在燈紅酒綠的大城市,麵對花花世界而埋頭苦心鑽研,出汙泥而不染,就不會有今天的華為。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永遠不要忘記他們。」
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因為沒有荒廢自己,在動盪中堅持刻苦學習,任正非在部隊中迅速表現出了良好的科技素養,有多項技術發明創造,兩次填補國家空白,得到了領導和戰友的一致認可。部隊在艱苦的環境裏開展工程建設,陸續完成了包括總裝廠、飛機洞庫、試驗場地在內的幾十個建設項目,這些項目都分布在山溝裏。1970年011自行研製生產的第一架飛機試飛成功,中國航空工業增添了新的成員,逐步發展成為今天的貴州航空工業集團。任正非以他的智慧和汗水,為國家建設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這段經歷也為任正非以後創立華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軍隊給予了任正非很多,可以說,任正非的性格特徵與這段軍旅生涯密切相關。在部隊裏,任正非養成了寵辱不驚的心態。他在部隊時努力工作,有很多技術創新和發明,隻是因為父親的「政治原因」,使得他多年與應得的表彰無緣,也不被批準入黨。即使是他所領導的戰士們每年都大批立功受獎,他這個領導者也從未受到過嘉獎。對此,任正非說:「我習慣了不得獎的平靜生活,這也培養了我今天不爭榮譽的心理素質。」
客觀地說,任正非並非一次獎勵也沒得過,那就是安慰性的「學習毛主席著作標兵」。除了文化知識的學習之外,任正非也非常注重政治學習,他把馬克思的《資本論》等著作熟讀多遍,而研讀最深的還是「文革」時四卷本的《毛澤東選集》。
在華為,任正非雷厲風行的作風,說話直來直去,脾氣暴躁、不留情麵,華為的軍事作風和唱軍歌的傳統,無不打著軍隊的烙印。
第三節 而立之年的奮發
改革開放後,在新政策的唿喚下,飽受飢餓和貧窮的中國人開始想盡快「填飽肚子」,趕快發家致富。於是,告別貧窮、走向富強,成為那時中國人民的夙願。
按學製任正非本該1967年大學畢業,然後分配工作。由於「文革」造成的混亂,到1968年6月67屆大學畢業生才開始進行分配。這次分配堅持麵向基層的方針,畢業生一般都必須先去當普通農民和普通工人。但任正非畢業之後就直接應徵入伍,成了當時受人羨慕的解放軍戰士。
一首《咱當兵的人》唱出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人的追求。綠軍裝、綠軍帽,保家衛國,「做英雄好兒女」,在那時是很值得自豪的事情。
當時的中國主流價值由工人、農民和軍人所主導,對於受過大學教育的任正非來說,從軍是最現實的選擇。而且經歷了「文革」中那些稀奇古怪的事,目睹了父母親大半生因沒有通過思想檢查而錯失發展機會,任正非得出了一個基本經驗,那就是「一個人再有本事也得通過所在社會的主流價值認同,才能有機會」。
想法雖好,但任正非也有一些小小的擔心,參軍需要政審,也就是說政治麵貌一定要合格,否則一切免談。父親曾經給國民黨做過事,還因此受過批鬥,就憑這一條,參軍的希望就不大。
說來也是出於僥倖,任正非父親的問題沒有作出明確結論,當時整個中國已經有千千萬萬幹部被打倒,任正非就顯得不孤立了。任正非的好學給他加了不少分,部隊需要技術兵,任正非得以穿上了軍裝,成為基建工程兵部隊的一員。直到1982年以副團級幹部身份轉業,他在軍隊裏度過了人生最好的14個年頭。
三、激情燃燒的軍旅生涯
軍隊是個大熔爐,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不管是仍在軍界發展還是轉業的,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了很大的成就。曾經有人統計過,中國最早的經濟特區深圳,成功的企業家中轉業軍人比重占了絕大多數,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任正非當時並沒有意識到成為一名軍人會給自己以後的人生帶來那麽大的影響,他的想法其實很簡單:鍛鍊自己。
任正非所屬的部隊為基建工程兵部隊,它成立於1966年,是解放軍的一個新兵種,負責擔負國家基本建設重點工程和國防施工任務。周恩來總理勉勵他們「勞武結合,能工能戰,以工為主」。這支部隊後來發展到10個軍級單位,總人數近50萬人,成為國家基建戰線上的一支突擊隊。
入伍不久,任正非所在部隊奉調參加一項代號為011的軍事工程,這是20世紀60年代國家在西南地區進行三線備戰建設的重點工程之一,建設戰略大後方的軍用飛機和航空發動機製造廠。工程就位於任正非的家鄉貴州安順地區,這使他非常興奮,雖然因為忙於施工不能隨時迴家。
對於20多歲的年輕人來說,激情是永不枯竭的,這段艱苦的國防施工記憶使得任正非的內心充滿了英雄主義的悲壯情懷。雖然並不是現實的廝殺,但同樣是金戈鐵馬,攻城拔寨,這使他日後不自覺地將創業的艱辛與戰爭等同起來,以謳歌將士的方式稱讚華為市場部的員工們:「沒有他們含辛茹苦的艱難奮戰,沒有他們的『一把炒麵一把雪』,沒有他們在雲南的大山裏、在西北的荒漠裏、在大興安嶺風雪裏的艱苦奮鬥,沒有他們遠離家人在祖國各地,在歐洲、非洲的艱苦奮鬥,沒有他們在燈紅酒綠的大城市,麵對花花世界而埋頭苦心鑽研,出汙泥而不染,就不會有今天的華為。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永遠不要忘記他們。」
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因為沒有荒廢自己,在動盪中堅持刻苦學習,任正非在部隊中迅速表現出了良好的科技素養,有多項技術發明創造,兩次填補國家空白,得到了領導和戰友的一致認可。部隊在艱苦的環境裏開展工程建設,陸續完成了包括總裝廠、飛機洞庫、試驗場地在內的幾十個建設項目,這些項目都分布在山溝裏。1970年011自行研製生產的第一架飛機試飛成功,中國航空工業增添了新的成員,逐步發展成為今天的貴州航空工業集團。任正非以他的智慧和汗水,為國家建設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這段經歷也為任正非以後創立華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軍隊給予了任正非很多,可以說,任正非的性格特徵與這段軍旅生涯密切相關。在部隊裏,任正非養成了寵辱不驚的心態。他在部隊時努力工作,有很多技術創新和發明,隻是因為父親的「政治原因」,使得他多年與應得的表彰無緣,也不被批準入黨。即使是他所領導的戰士們每年都大批立功受獎,他這個領導者也從未受到過嘉獎。對此,任正非說:「我習慣了不得獎的平靜生活,這也培養了我今天不爭榮譽的心理素質。」
客觀地說,任正非並非一次獎勵也沒得過,那就是安慰性的「學習毛主席著作標兵」。除了文化知識的學習之外,任正非也非常注重政治學習,他把馬克思的《資本論》等著作熟讀多遍,而研讀最深的還是「文革」時四卷本的《毛澤東選集》。
在華為,任正非雷厲風行的作風,說話直來直去,脾氣暴躁、不留情麵,華為的軍事作風和唱軍歌的傳統,無不打著軍隊的烙印。
第三節 而立之年的奮發
改革開放後,在新政策的唿喚下,飽受飢餓和貧窮的中國人開始想盡快「填飽肚子」,趕快發家致富。於是,告別貧窮、走向富強,成為那時中國人民的夙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