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學誠又曾請立誌科,也就是在州縣設立專門的官方機構,來編輯地方誌。不妨抄一大段他的設想:


    「六科案牘,約取大略,而錄藏其副可也;官長師傅,去官之日,取其平時行事善惡有實據者,錄其始末可也;所屬之中,家修其譜,人撰其傳誌狀述,必呈其副;學校師傅,採取公論,核正而藏於誌科可也;所屬人士,或有經史撰述,詩賦文筆,論定成編,必呈其副,藏於誌科,兼錄部目可也;衙廨城池,學廟祠宇,堤堰橋樑,有所修建,必告於科,而呈其端委可也;銘金刻石,私事摛辭,必摩其本,而藏之於科可也;宴興賓飲,讀法講書,凡有舉行,必書一時官秩及諸姓名,錄其所聞所見可也。」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到古人搜集資料的大概。今天各地的史誌辦,大有章學誠的遺意,工作不可謂不辛苦,員額不可謂不多,為什麽編出的新誌,大不耐看呢?我想,地方誌的撰者,是非常重要的。明代的縣誌,往往不如清代的,因為清代的優秀學者,許多以撰寫地方誌為個人的盛事,這些人學識高,修的誌自然出色,而在明代,大學者參與其事的少,縣裏隻好請當地的儒士,如果這是一位飽學之士,算這縣裏人運氣好,可惜這樣的運氣並不總有,執筆的往往是半通不通的塾師,每日坐在那裏東抄西抄,騙些豬頭肉吃了事。


    在章學誠的設想中,誌科把資料積攢起來後,「訪能文學而通史裁者,筆削以為成書。」這一點之重要,他可能並沒意識到。如今的新誌,鮮有這麽做的,都是史誌辦的工作人員,各掌一門,湊齊成書,名之曰集體編輯,所以我們在誌中看不到個人的意見,看不到歷史感,看不到作者的用心。集體撰述的書,我還沒見過一本好的,不隻是方誌如此。唯盼將來能有一人執筆的新誌,寧偏而有益,遠勝於正而無當。


    縣裏的地方誌辦公室,我有幸見識過一次。辦公地點,是在政府樓中最偏的角落,連門上的牌子,似乎也比別的辦公室顯得小些(其實是一樣大小),裏麵的工作人員,謙恭多禮,他們的設備家具,大多破舊,很像別的部門用過不要了,擲到這裏。據他們講,每年的經費,實不敷用,騎著自行車,到各處搜羅資料,要賠著笑臉,對方還不一定搭理。也許這並不是普遍的情況吧。


    這些工作人員,很可同情,辛苦自不必說,修誌時也做不了主,萬事決於上意。這也苦了我們讀者,舊誌不好讀,也不宜得,很少有新版的,往往得到極難使用的圖書館裏,才能見到。新誌呢,又是如此這般。那怎麽辦?不讀也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必讀書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刀爾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刀爾登並收藏不必讀書目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