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月宴上,康熙給新出爐的孫子賜名為弘暉。
就在大家都在恭喜胤禛夫妻與德妃的時候,永和宮的一個老嬤嬤突然白著臉跑了進來。
“娘娘不好了,家裏出事了。”
“慌慌張張的成何體統,好好說,哪個家裏出事了?”
德妃的臉色很不好看,這嬤嬤是烏雅家安排進來的,她現在有些擔心嬤嬤會說出烏雅家出事的事情。
想到烏雅家背地裏幹的那些事,她覺得還真有可能。
“是奴婢的不是,娘娘,夫人剛才傳信進宮,說是老爺被步軍統領帶走了。”
“什麽?發生了何事?”
嬤嬤有些為難,她剛才是著急了,不然不會在這種場合下突然說出這種話的,等德妃反應過來,會找自己麻煩的。
可現在自己騎虎難下,不得不老實交代下場會更慘,於是她隻好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倒豆子般倒了個幹淨。
“迴娘娘,步軍統領說老爺仗著您的勢力在京中胡作非為,敗壞京城的名聲,所以將他收押了。
與此同時,家中其他少爺包括男丁全部被步軍統領的人以各種各樣的理由帶走,目前家中僅剩女眷完好無損。
隻是夫人格格等人連家門都出不了,奴婢之所以知道這件事,還是奴婢的一個姐妹冒著被發現的風險出來告訴奴婢的。
娘娘,如今咱們該怎麽辦啊?還請您給奴婢一個準確的答複,奴婢微博有個心理準備。”
德妃在聽完嬤嬤的話後,整個人如同被針紮了一般愣在了原地。
她怎麽知道該如何是好?這些年烏雅家都好好的,怎麽會突然有人去查他們?難不成他們得罪了什麽人?
不對,若真是他們得罪了什麽人,被針對的應該是自己和十四,還有胤禛才對,看來幕後之人的這出戲是針對自己來的!
容她想想,近日可是得罪了什麽人?
突然,她將目光放在了一直未正眼看過的四福晉那裏,隻見她眼神無波的看著自己,仿佛已經預料到了此時的情況一般。
她突然間就悟了,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是這個兒媳婦在針對自己。
原因大概就是自己之前仗著婆母的身份折騰她,更是在她生產那日為難她,還差點讓她一屍兩命。
隻是僅憑這點的話,應該不足以讓她出手對付自己的後家才對,難不成老四也參與了?
若真是這樣,就別怪她將老四拉下水了。
“下去領罰,今日是本宮孫兒的滿月宴,本宮不希望再被其他事打擾。”
“是,奴婢告退。”
嬤嬤走後,德妃將所有的目光投向了胤禛夫妻,當看到他們對望一眼又火速分開後,她覺得自己真相了。
今日烏雅家的事絕對是他們二人搞的鬼,胤禛這個孽子,烏雅家可是他的外家,他竟然在背地裏搞他們,簡直過分!
等到滿月宴結束,德妃被叫去了乾清宮,同去的還有四福晉。
“今日之事是你做的?”
“額娘說的是哪一件?”
“自然是烏雅家,難不成你還做了別的?”
“額娘這話問得好,兒媳可不是還做了別的嗎!
估計這會你們烏雅氏一族欺善揚惡,為禍鄉鄰的證據已經呈到了皇阿瑪的麵前。
也不知額娘是準備保自家呢,還是保整個烏雅一族的好,兒媳的命不值錢,但烏雅氏一族摸命還是挺值錢的,您說是嗎?”
“賤人!本宮是你的婆母,胤禛是你的夫君,你怎敢這般對烏雅氏一族?”
“那您在弘暉出生之日想要兒媳的命時,可想過兒媳也是有脾氣的人呢?
爺在選擇保小而非保兒媳時,又何曾想過兒媳與他相互扶持走過了五六年?
額娘,兒媳是人,活生生的人,是八旗貴女,豈是你這種包衣出身的女子能隨意欺負的?
乾清宮到了,額娘若想為烏雅氏一族說情,自可找皇阿瑪去。
兒媳隻是將查到的證據交了上去,讓皇阿瑪知道真相,不至於被蒙蔽罷了。
至於烏雅家的人會得個什麽結果,就不在兒媳的考慮範圍了。
倒是額娘,與其在這裏擔憂家人,怪罪兒媳這個罪魁禍首,還不如想想額娘會被皇阿瑪如何處置吧。
兒媳瞧著,額娘這妃位有些燙手,怕是也坐到頭了,是時候給後來者讓個位了。”
“你個賤人,本宮怎會有你這種心腸狠毒的兒媳婦?本宮一定會讓老四與你和離的!”
“兒媳求之不得,若額娘真能讓爺與兒媳和離,兒媳感激不盡。”
四福晉的話讓德妃有些傻眼,她不是應該麵露驚慌的求自己收迴成命嗎?現在是幾個意思?
隻是不待她反應,乾清宮到了。
“奴才給德妃娘娘請安,給四福晉請安,皇上已經等候多時,還請兩位盡快進去吧。”
“有勞梁諳達了。”
“應該的。”
當兩人進入乾清宮後,看到的便是在發怒邊緣徘徊的康熙。
“臣妾給皇上請安。”
“兒媳給皇阿瑪請安。”
“德妃,你給朕解釋解釋這罪狀書裏寫的關於烏雅一族的事是否是真的?”
德妃鎮定的拿過那張罪狀書查看起來,然後一下就跪了下去。
“皇上明鑒,臣妾不常與家中聯係,確實不知這裏麵寫的是真是假,臣妾的為人您還不知道嗎?
臣妾是斷然做不出這些事的,還請皇上相信臣妾,臣妾真的不知道。”
“額娘是真不知道還是怕擔責任故意說不知道?兒媳不說遠的,就說仗勢欺人這個,您鐵定是知道的。
烏雅一族的人沒有您的首肯,又如何敢打著您的名義在外行走?”
“烏拉那拉氏!”
“皇阿瑪,兒媳自知配不上四福晉這個位置,今日便求您看在阿瑪的麵子上,容許兒媳與四阿哥和離吧。”
“老四福晉,朕有必要和你說一下,皇家向來無和離一說。”
四福晉不傻,聽完這話後不再提起這事了,剛有了兒子,可不能讓自己出事。
“皇阿瑪恕罪,是兒媳說錯話了。”
康熙不再與四福晉提和離之事,而是將目光放在了德妃身上。
就在大家都在恭喜胤禛夫妻與德妃的時候,永和宮的一個老嬤嬤突然白著臉跑了進來。
“娘娘不好了,家裏出事了。”
“慌慌張張的成何體統,好好說,哪個家裏出事了?”
德妃的臉色很不好看,這嬤嬤是烏雅家安排進來的,她現在有些擔心嬤嬤會說出烏雅家出事的事情。
想到烏雅家背地裏幹的那些事,她覺得還真有可能。
“是奴婢的不是,娘娘,夫人剛才傳信進宮,說是老爺被步軍統領帶走了。”
“什麽?發生了何事?”
嬤嬤有些為難,她剛才是著急了,不然不會在這種場合下突然說出這種話的,等德妃反應過來,會找自己麻煩的。
可現在自己騎虎難下,不得不老實交代下場會更慘,於是她隻好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倒豆子般倒了個幹淨。
“迴娘娘,步軍統領說老爺仗著您的勢力在京中胡作非為,敗壞京城的名聲,所以將他收押了。
與此同時,家中其他少爺包括男丁全部被步軍統領的人以各種各樣的理由帶走,目前家中僅剩女眷完好無損。
隻是夫人格格等人連家門都出不了,奴婢之所以知道這件事,還是奴婢的一個姐妹冒著被發現的風險出來告訴奴婢的。
娘娘,如今咱們該怎麽辦啊?還請您給奴婢一個準確的答複,奴婢微博有個心理準備。”
德妃在聽完嬤嬤的話後,整個人如同被針紮了一般愣在了原地。
她怎麽知道該如何是好?這些年烏雅家都好好的,怎麽會突然有人去查他們?難不成他們得罪了什麽人?
不對,若真是他們得罪了什麽人,被針對的應該是自己和十四,還有胤禛才對,看來幕後之人的這出戲是針對自己來的!
容她想想,近日可是得罪了什麽人?
突然,她將目光放在了一直未正眼看過的四福晉那裏,隻見她眼神無波的看著自己,仿佛已經預料到了此時的情況一般。
她突然間就悟了,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是這個兒媳婦在針對自己。
原因大概就是自己之前仗著婆母的身份折騰她,更是在她生產那日為難她,還差點讓她一屍兩命。
隻是僅憑這點的話,應該不足以讓她出手對付自己的後家才對,難不成老四也參與了?
若真是這樣,就別怪她將老四拉下水了。
“下去領罰,今日是本宮孫兒的滿月宴,本宮不希望再被其他事打擾。”
“是,奴婢告退。”
嬤嬤走後,德妃將所有的目光投向了胤禛夫妻,當看到他們對望一眼又火速分開後,她覺得自己真相了。
今日烏雅家的事絕對是他們二人搞的鬼,胤禛這個孽子,烏雅家可是他的外家,他竟然在背地裏搞他們,簡直過分!
等到滿月宴結束,德妃被叫去了乾清宮,同去的還有四福晉。
“今日之事是你做的?”
“額娘說的是哪一件?”
“自然是烏雅家,難不成你還做了別的?”
“額娘這話問得好,兒媳可不是還做了別的嗎!
估計這會你們烏雅氏一族欺善揚惡,為禍鄉鄰的證據已經呈到了皇阿瑪的麵前。
也不知額娘是準備保自家呢,還是保整個烏雅一族的好,兒媳的命不值錢,但烏雅氏一族摸命還是挺值錢的,您說是嗎?”
“賤人!本宮是你的婆母,胤禛是你的夫君,你怎敢這般對烏雅氏一族?”
“那您在弘暉出生之日想要兒媳的命時,可想過兒媳也是有脾氣的人呢?
爺在選擇保小而非保兒媳時,又何曾想過兒媳與他相互扶持走過了五六年?
額娘,兒媳是人,活生生的人,是八旗貴女,豈是你這種包衣出身的女子能隨意欺負的?
乾清宮到了,額娘若想為烏雅氏一族說情,自可找皇阿瑪去。
兒媳隻是將查到的證據交了上去,讓皇阿瑪知道真相,不至於被蒙蔽罷了。
至於烏雅家的人會得個什麽結果,就不在兒媳的考慮範圍了。
倒是額娘,與其在這裏擔憂家人,怪罪兒媳這個罪魁禍首,還不如想想額娘會被皇阿瑪如何處置吧。
兒媳瞧著,額娘這妃位有些燙手,怕是也坐到頭了,是時候給後來者讓個位了。”
“你個賤人,本宮怎會有你這種心腸狠毒的兒媳婦?本宮一定會讓老四與你和離的!”
“兒媳求之不得,若額娘真能讓爺與兒媳和離,兒媳感激不盡。”
四福晉的話讓德妃有些傻眼,她不是應該麵露驚慌的求自己收迴成命嗎?現在是幾個意思?
隻是不待她反應,乾清宮到了。
“奴才給德妃娘娘請安,給四福晉請安,皇上已經等候多時,還請兩位盡快進去吧。”
“有勞梁諳達了。”
“應該的。”
當兩人進入乾清宮後,看到的便是在發怒邊緣徘徊的康熙。
“臣妾給皇上請安。”
“兒媳給皇阿瑪請安。”
“德妃,你給朕解釋解釋這罪狀書裏寫的關於烏雅一族的事是否是真的?”
德妃鎮定的拿過那張罪狀書查看起來,然後一下就跪了下去。
“皇上明鑒,臣妾不常與家中聯係,確實不知這裏麵寫的是真是假,臣妾的為人您還不知道嗎?
臣妾是斷然做不出這些事的,還請皇上相信臣妾,臣妾真的不知道。”
“額娘是真不知道還是怕擔責任故意說不知道?兒媳不說遠的,就說仗勢欺人這個,您鐵定是知道的。
烏雅一族的人沒有您的首肯,又如何敢打著您的名義在外行走?”
“烏拉那拉氏!”
“皇阿瑪,兒媳自知配不上四福晉這個位置,今日便求您看在阿瑪的麵子上,容許兒媳與四阿哥和離吧。”
“老四福晉,朕有必要和你說一下,皇家向來無和離一說。”
四福晉不傻,聽完這話後不再提起這事了,剛有了兒子,可不能讓自己出事。
“皇阿瑪恕罪,是兒媳說錯話了。”
康熙不再與四福晉提和離之事,而是將目光放在了德妃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