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藏文:???????????????????,藏語拚音:poi ranggyong jong,威利:bod rang skyong ljongs),古稱“蕃”,簡稱“藏”,首府拉薩,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
位於中國青藏高原西南部,地處北緯26°50′至36°53′,東經78°25′至99°06′之間。北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連四川省,東北緊靠青海省,東南連接雲南省,南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家毗鄰,西與克什米爾地區接壤,陸地國界線4000多公裏,南北最寬900多公裏,東西最長達2000多公裏,是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門戶,無出海口。
全區麵積120.223萬平方公裏,約占全國總麵積的1\/8,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僅次於新疆。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2012年末全區常住人口總數為308萬人, 轄4個地級市、3個地區,4個市轄區、72個縣。
藏族人民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西藏唐宋時期稱為“吐蕃”,元明時期稱為“烏斯藏”,清代稱為“唐古特”、“圖伯特”等。清朝康熙年間起稱“西藏”至今。
2019年12月23日,西藏已基本消除絕對貧困,全域實現整體脫貧。
漢語中的“西藏”(藏文為bodljong)一詞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藏自治區(藏文為bodrangskyongljong),簡稱為西藏。西藏,以清朝中央正式定名得名。唐宋為吐蕃;元朝屬宣政院;明朝稱烏思藏,設都司等;清初稱衛藏,衛即前藏,藏即後藏;後正式定名為西藏,為西藏得名的開始;清朝設西藏辦事大臣;民國初西藏地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65年西藏自治區正式建立,西藏一詞即成為西藏自治區的簡稱,單字簡稱為“藏”。
英文“tibet”一詞,可能源於突厥人和蒙古人稱藏族為“土伯特”,在元代經阿拉伯人介紹到西方,也即是源於藏族的自稱bod。在民族稱謂上,tibet對應於“藏族”;但是在地域稱謂上,tibet有時對應於“西藏”,有時又泛指整個藏族地區,與“西藏”的含義有重大差異。
折疊曆史變革
遠古時期,形成了西藏古人氏族。從古人氏族逐漸演變成西藏的四大氏族:賽、穆、頓、東,在此基礎的增加“惹”和“柱”兩氏族,通稱為“六大氏族”。[1]
在西藏發掘的古代大量實物可以找到藏區人類如何發展的一些科學證據。考古學家在西藏考古時,發掘發現了舊石器時期和新石器時期的各種石器、陶器、骨器、裝飾品,穀物種子,甚至古人頭骨等大量賣物。從尼洋河岸發掘出的古人骨頭,沒有類人猿的原始特征,屬於現代人,“尼池(林芝)人”的骨頭是大約4000多年前,而新石器時期或者鐵石並用時代的(人骨)。
公元7世紀初,強大的唐朝在中原地區建立,結束了中國內地長達300多年的混亂分裂局麵。與此同時,崛起於今西藏山南地區雅隆的悉勃野部漸次征服各地部族,建立了有史以來首次統一青藏高原各部族的政權——吐蕃王朝。
吐蕃讚普鬆讚幹布仰慕中原文明,幾次向唐求婚。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鬆讚幹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係。
8世紀初,唐朝又將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和唐朝“和同為一家”。
伴隨著吐蕃王朝與唐朝兩次聯姻,雙方往來頻繁,政治、經濟、文化
位於中國青藏高原西南部,地處北緯26°50′至36°53′,東經78°25′至99°06′之間。北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連四川省,東北緊靠青海省,東南連接雲南省,南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家毗鄰,西與克什米爾地區接壤,陸地國界線4000多公裏,南北最寬900多公裏,東西最長達2000多公裏,是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門戶,無出海口。
全區麵積120.223萬平方公裏,約占全國總麵積的1\/8,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僅次於新疆。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2012年末全區常住人口總數為308萬人, 轄4個地級市、3個地區,4個市轄區、72個縣。
藏族人民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西藏唐宋時期稱為“吐蕃”,元明時期稱為“烏斯藏”,清代稱為“唐古特”、“圖伯特”等。清朝康熙年間起稱“西藏”至今。
2019年12月23日,西藏已基本消除絕對貧困,全域實現整體脫貧。
漢語中的“西藏”(藏文為bodljong)一詞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藏自治區(藏文為bodrangskyongljong),簡稱為西藏。西藏,以清朝中央正式定名得名。唐宋為吐蕃;元朝屬宣政院;明朝稱烏思藏,設都司等;清初稱衛藏,衛即前藏,藏即後藏;後正式定名為西藏,為西藏得名的開始;清朝設西藏辦事大臣;民國初西藏地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65年西藏自治區正式建立,西藏一詞即成為西藏自治區的簡稱,單字簡稱為“藏”。
英文“tibet”一詞,可能源於突厥人和蒙古人稱藏族為“土伯特”,在元代經阿拉伯人介紹到西方,也即是源於藏族的自稱bod。在民族稱謂上,tibet對應於“藏族”;但是在地域稱謂上,tibet有時對應於“西藏”,有時又泛指整個藏族地區,與“西藏”的含義有重大差異。
折疊曆史變革
遠古時期,形成了西藏古人氏族。從古人氏族逐漸演變成西藏的四大氏族:賽、穆、頓、東,在此基礎的增加“惹”和“柱”兩氏族,通稱為“六大氏族”。[1]
在西藏發掘的古代大量實物可以找到藏區人類如何發展的一些科學證據。考古學家在西藏考古時,發掘發現了舊石器時期和新石器時期的各種石器、陶器、骨器、裝飾品,穀物種子,甚至古人頭骨等大量賣物。從尼洋河岸發掘出的古人骨頭,沒有類人猿的原始特征,屬於現代人,“尼池(林芝)人”的骨頭是大約4000多年前,而新石器時期或者鐵石並用時代的(人骨)。
公元7世紀初,強大的唐朝在中原地區建立,結束了中國內地長達300多年的混亂分裂局麵。與此同時,崛起於今西藏山南地區雅隆的悉勃野部漸次征服各地部族,建立了有史以來首次統一青藏高原各部族的政權——吐蕃王朝。
吐蕃讚普鬆讚幹布仰慕中原文明,幾次向唐求婚。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鬆讚幹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係。
8世紀初,唐朝又將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和唐朝“和同為一家”。
伴隨著吐蕃王朝與唐朝兩次聯姻,雙方往來頻繁,政治、經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