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任性帝王x命定皇後32
快穿之重生好孕我為凰 作者:一朵雞樅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寧朝的國製參考了周朝,受封的藩王有八個,封地各有貧富,藩王才能不一,還有推恩令的削弱,幾代發展下來漸漸拉開差距。
其中兵力最強的是顯王,因直麵北地蠻人,常有戰爭洗禮,兵強馬壯,在藩王中很是突出。
顯王所屬的秦家祖上本就是開國悍將出身,也曾是一方大勢力頭領,爭霸失利後為求自保才向寧朝太祖夫妻投誠,如難馴的烈馬,卻也為守衛大寧朝立下過汗馬功勞。
最富裕的是封地位於顯王封地和京都之間的誠王,祖上乃是大寧朝開國皇帝表親,與帝脈感情最好,封地也最為特殊。
誠王封地被作為顯王或者北蠻與京都之間的緩衝,誠王所在的呂家百多年來幫助大寧皇室馴養馬匹,大寧朝戰馬多出自成州,境內還出產礦產,是稅收大戶。
呂家子孫多愛行商,與毗鄰的小國商貿往來頻繁,在商貿、糧食等方麵互相依賴,偶有摩擦也多以其他方式解決,戰事較少,在藩王中是最親近皇室的。
其餘六位藩王也分別鎮守各方邊境,實力都在伯仲之間。
帝後成婚流程延續了幾日,八位藩王在朝賀之餘,難得與其餘幾位藩王正常碰麵。其中安分的自然安分,有些其他想法的自然不會放過當前的時機。表麵上大家都是和和樂樂,隻祖上都有些交情,互相拉些關係也算正常。
皇室尚算穩定,寧宣帝統治目前也無大錯處,還有些功績,又有正統之名。
除了朝廷軍馬之外,八大藩王互相製衡,隻要小皇帝這一支嫡脈尚在,無人膽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擅動,否則必遭圍攻。
顯王府上,賢王態度謙卑,對著身著勁裝的顯王禮數周到:
“拜見舅公,孫外甥久不見舅公,日思夜念,恨不能如稚子承歡您膝下,略盡孝道。幸如今得見一麵,祝舅公如月恆,如山壽......”
剛練完一套拳法的顯王秦如風見賢王本來挺風流俊逸一男兒,如今躲在灰撲撲的小廝衣服裏,明明是來拜見長輩的,卻如此鬼祟,顯出幾分小氣和畏縮,頓覺傷眼。
又聽他文縐縐如背書似的一大段,更是心煩,製止道:“賢王不必對老臣行此大禮,快起來吧。”
顯王比太皇太後還大上幾歲,隻是從小練武,年輕時又常帶兵打仗,如今身子還算硬朗。賢王之父是他同胞妹妹的親生子,賢王這聲“舅公”倒也不錯。
隻是本朝太祖本就定下皇子不可與藩王結親的規矩,免得藩地八王平衡打破,危及皇室正統。
但那時寧成帝好戰,幾次禦駕親征,還曾到北地與顯王一同參戰對付不安分的北蠻人。
期間寧成帝與妹妹情投意合,他不過一時心疼妹妹,還帶著些隱秘的心思,便推了一把。妹妹很快懷孕,寧成帝卻拗不過朝臣宗親,還是迴到京都娶了現在的這位太皇太後。
妹妹痛苦了一陣子,想打掉孩子重新開始。是賢王堅持要她生下賢王之父,妹妹不願管那個孩子,他便好好養在身邊。
他勸妹妹,寧成帝對她有情,勸她發誓終生不嫁,反正她與寧成帝之事在北地已不是秘密,難找好人家。
不如在北地做癡心人設,換寧成帝澤佑秦家,暗地裏他會替妹妹找合心意的男子,丈夫也可,麵首也罷,妹妹依舊可以過自己的小日子。
妹妹同意了,多年來聽他的話謹慎行事,哪怕後來急病死了,寧成帝也隻當是妹妹對他思念成疾才早逝。一番感動之後,流著秦家血脈的賢王之父被寧成帝帶去了京都,寵愛有加,風頭一時蓋過正宮嫡子。
那是個極優秀的孩子,和顯王一樣武力超群,很合顯王的胃口。兩人情同父子,那孩子還承諾等他繼承大統,定會提拔秦家,接他入京。可那孩子不知道的是,他的胃口,比他想的大。
可惜那對真父子命薄,沒等到那一天就出了意外,連累他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未能出兵,塵埃早早落定,先帝順利登基。
好在寧成帝至死感念妹妹的癡情,甚至抗爭到底,雖未給妹妹名分,但好歹封了賢王之父為江南王,死前還將如今的賢王記入了皇家玉牒,承襲江南王王位。
雖名分上仍是庶出,但卻是在先太後名下,不過是寧成帝欺負兒子的嫡妻早死,死人不會說話罷了。
將自己的私生子的兒子記在繼承皇位的兒子名下,又有富庶江南做封地,若說寧成帝沒有替心愛的長孫與嫡孫爭皇位的心思,誰都不信。
顯王自然樂見其成,也是天然站在賢王這邊的。還因身為有封地的藩王,與賢王舅家,保皇黨的安國公府不同。
若是賢王起兵,安國公頂多猶豫一下,還是會站在寧宣帝那邊,但顯王不同,他有兵馬,祖上未實現的夙願,他未嚐不可借著賢王的名頭做些事情。
從寧成帝去世到如今,顯王等了太久,對此次趁帝後大婚見一見賢王,還是有些期待的。
可......顯王再看一眼聽他所言後惶恐不安的賢王,有些嫌棄。
他們顯王府一門武將,連小姐們都能舞幾道劍花,對弱雞似的文人本就不喜。賢王雖生得高大俊美,卻手腳無力,下盤不穩,妥妥的虛有其表的小白臉無疑了。
再有這膽小怕事的畏縮模樣,是他最不喜的那種人。可想到如今顯王府想更進一步,或者保住榮華,隻有依靠麵前這個便宜孫外甥,顯王有些愁。這也不是靠得住的樣子啊。
賢王不知這一會兒功夫,顯王已經想了那許多,但能看出顯王不滿意他,也不敢擺出在小皇帝等人麵前的孤高模樣,隻委屈討饒道:
“孫外甥父母早逝,安國公家和眾大臣隻聽皇祖父遺命護我周全,卻不喜與我往來,太皇太後又......算來算去,隻有遠在北地的舅公一家是親親家人。小子今日失態,請舅公憐我,不與小子計較。”
其中兵力最強的是顯王,因直麵北地蠻人,常有戰爭洗禮,兵強馬壯,在藩王中很是突出。
顯王所屬的秦家祖上本就是開國悍將出身,也曾是一方大勢力頭領,爭霸失利後為求自保才向寧朝太祖夫妻投誠,如難馴的烈馬,卻也為守衛大寧朝立下過汗馬功勞。
最富裕的是封地位於顯王封地和京都之間的誠王,祖上乃是大寧朝開國皇帝表親,與帝脈感情最好,封地也最為特殊。
誠王封地被作為顯王或者北蠻與京都之間的緩衝,誠王所在的呂家百多年來幫助大寧皇室馴養馬匹,大寧朝戰馬多出自成州,境內還出產礦產,是稅收大戶。
呂家子孫多愛行商,與毗鄰的小國商貿往來頻繁,在商貿、糧食等方麵互相依賴,偶有摩擦也多以其他方式解決,戰事較少,在藩王中是最親近皇室的。
其餘六位藩王也分別鎮守各方邊境,實力都在伯仲之間。
帝後成婚流程延續了幾日,八位藩王在朝賀之餘,難得與其餘幾位藩王正常碰麵。其中安分的自然安分,有些其他想法的自然不會放過當前的時機。表麵上大家都是和和樂樂,隻祖上都有些交情,互相拉些關係也算正常。
皇室尚算穩定,寧宣帝統治目前也無大錯處,還有些功績,又有正統之名。
除了朝廷軍馬之外,八大藩王互相製衡,隻要小皇帝這一支嫡脈尚在,無人膽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擅動,否則必遭圍攻。
顯王府上,賢王態度謙卑,對著身著勁裝的顯王禮數周到:
“拜見舅公,孫外甥久不見舅公,日思夜念,恨不能如稚子承歡您膝下,略盡孝道。幸如今得見一麵,祝舅公如月恆,如山壽......”
剛練完一套拳法的顯王秦如風見賢王本來挺風流俊逸一男兒,如今躲在灰撲撲的小廝衣服裏,明明是來拜見長輩的,卻如此鬼祟,顯出幾分小氣和畏縮,頓覺傷眼。
又聽他文縐縐如背書似的一大段,更是心煩,製止道:“賢王不必對老臣行此大禮,快起來吧。”
顯王比太皇太後還大上幾歲,隻是從小練武,年輕時又常帶兵打仗,如今身子還算硬朗。賢王之父是他同胞妹妹的親生子,賢王這聲“舅公”倒也不錯。
隻是本朝太祖本就定下皇子不可與藩王結親的規矩,免得藩地八王平衡打破,危及皇室正統。
但那時寧成帝好戰,幾次禦駕親征,還曾到北地與顯王一同參戰對付不安分的北蠻人。
期間寧成帝與妹妹情投意合,他不過一時心疼妹妹,還帶著些隱秘的心思,便推了一把。妹妹很快懷孕,寧成帝卻拗不過朝臣宗親,還是迴到京都娶了現在的這位太皇太後。
妹妹痛苦了一陣子,想打掉孩子重新開始。是賢王堅持要她生下賢王之父,妹妹不願管那個孩子,他便好好養在身邊。
他勸妹妹,寧成帝對她有情,勸她發誓終生不嫁,反正她與寧成帝之事在北地已不是秘密,難找好人家。
不如在北地做癡心人設,換寧成帝澤佑秦家,暗地裏他會替妹妹找合心意的男子,丈夫也可,麵首也罷,妹妹依舊可以過自己的小日子。
妹妹同意了,多年來聽他的話謹慎行事,哪怕後來急病死了,寧成帝也隻當是妹妹對他思念成疾才早逝。一番感動之後,流著秦家血脈的賢王之父被寧成帝帶去了京都,寵愛有加,風頭一時蓋過正宮嫡子。
那是個極優秀的孩子,和顯王一樣武力超群,很合顯王的胃口。兩人情同父子,那孩子還承諾等他繼承大統,定會提拔秦家,接他入京。可那孩子不知道的是,他的胃口,比他想的大。
可惜那對真父子命薄,沒等到那一天就出了意外,連累他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未能出兵,塵埃早早落定,先帝順利登基。
好在寧成帝至死感念妹妹的癡情,甚至抗爭到底,雖未給妹妹名分,但好歹封了賢王之父為江南王,死前還將如今的賢王記入了皇家玉牒,承襲江南王王位。
雖名分上仍是庶出,但卻是在先太後名下,不過是寧成帝欺負兒子的嫡妻早死,死人不會說話罷了。
將自己的私生子的兒子記在繼承皇位的兒子名下,又有富庶江南做封地,若說寧成帝沒有替心愛的長孫與嫡孫爭皇位的心思,誰都不信。
顯王自然樂見其成,也是天然站在賢王這邊的。還因身為有封地的藩王,與賢王舅家,保皇黨的安國公府不同。
若是賢王起兵,安國公頂多猶豫一下,還是會站在寧宣帝那邊,但顯王不同,他有兵馬,祖上未實現的夙願,他未嚐不可借著賢王的名頭做些事情。
從寧成帝去世到如今,顯王等了太久,對此次趁帝後大婚見一見賢王,還是有些期待的。
可......顯王再看一眼聽他所言後惶恐不安的賢王,有些嫌棄。
他們顯王府一門武將,連小姐們都能舞幾道劍花,對弱雞似的文人本就不喜。賢王雖生得高大俊美,卻手腳無力,下盤不穩,妥妥的虛有其表的小白臉無疑了。
再有這膽小怕事的畏縮模樣,是他最不喜的那種人。可想到如今顯王府想更進一步,或者保住榮華,隻有依靠麵前這個便宜孫外甥,顯王有些愁。這也不是靠得住的樣子啊。
賢王不知這一會兒功夫,顯王已經想了那許多,但能看出顯王不滿意他,也不敢擺出在小皇帝等人麵前的孤高模樣,隻委屈討饒道:
“孫外甥父母早逝,安國公家和眾大臣隻聽皇祖父遺命護我周全,卻不喜與我往來,太皇太後又......算來算去,隻有遠在北地的舅公一家是親親家人。小子今日失態,請舅公憐我,不與小子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