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領導們比較重視東三省根據地的發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經過一段時間發展,包括從關內來的八路軍,東北抗日先遣軍就已經擁有野戰部隊70萬人。


    就連延安的李德勝同誌都說,東北是最重要的,從我們黨,從中國革命的最近將來的前途看,東北是特別重要的。如果我們把現有的一切根據地都丟了,隻要我們有了東北,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


    算上地方部隊以及民兵團體,整個東北抗日先遣軍已經擁有百萬雄兵。同時也掌握了長春、沈陽、哈爾濱、錦州等東北三省的所有城市,包括大連、旅順等地。


    通過與延安領導溝通,總指揮決定留下四十萬抗日先遣軍將士守衛東三省,或守城市,或守邊疆要塞,或者剿匪,東北土匪太多了。


    1945年8月3日上午8時,東北抗日先遣軍,指揮部,總指揮正在給幾大兵團司令員開會。


    會後,總指揮決定率30萬抗日先遣軍部隊進關。


    1945年8月4日,抗日先遣軍總指揮下令,東北抗日先遣軍30餘萬之眾,以隱蔽動作開始入,部隊分兵三路,夜行曉宿,邊開進邊動員。


    於8月7日越過長城後分別由喜峰口、冷口和山海關入關。


    第一兵團司令員李雲龍率領10萬人最後出發,由山海關進入關裏,一路攻城拿下山海關、秦皇島、唐山、抵達天津。


    第二兵團司令員丁偉率領10萬人,由經錦州、江家屯、雙山子、青龍,從冷口入關。


    第三兵團司令員孔捷率領10萬人經義縣、沈家台、建昌、湯道河,從喜峰口入關。


    1945年6月8日,以東北抗日先遣軍殲滅日本關東軍取得勝利而宣告結束,這一勝利使得我黨獲得了穩定的戰略後方和一支數量高達八十萬的強大戰略機動力量。


    毗鄰東北的華北地區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我黨的下一個目標。


    同出關與日軍決戰不同的是,我黨的軍事統帥們從一開始就明白,要在華北進行的是一場以全殲華日軍主力為目的的大決戰。


    如果能夠在這場決戰中獲勝,我黨就可以進一步確立自己的軍事優勢。


    相反,日軍已經是輸不起了,任何一個微小的疏忽都將加快其滅亡的速度。


    此時的本來有兩個選擇。


    第一個日軍選擇迅速將華北日軍撤出華北,加入到南方戰場。


    日軍比較可行的撤退辦法即經海路南撤和經陸路南撤山東。


    日軍忌憚東北抗日先遣軍的強大實力,原本打算將部隊南撤。


    但是,日軍華北派遣軍司令官下村定在對東北我軍入關的時間判斷上犯下了愚蠢的錯誤。


    下村定認為東北我軍經過連續50天的大戰,必須要經過4、5個月的休整和補充才能入關作戰。


    愚蠢的判斷必然導致愚蠢的決策。以對東北我軍入關時間的錯誤判斷為基礎,再加上撤出華北勢必造成政治影響消極。


    以及南撤本身存在客觀困難等多方麵原因,下村定最終於7月5日作出了第二個選擇:暫守平津。


    當然,已經意識到華北難以長久支持的下村定也為自己留了後路。


    他指示天津城防司令官內田銀之助以一部兵力守備北平,以主力確保指天津和塘沽,確實控製一個海口以便在華北形勢危急時,經海路南撤。


    鑒於形勢緊迫,下村定於1945年7月中旬開始調整部署,縮短戰線。


    經調整後的華北日軍自東向西,經唐山、塘沽、天津、廊坊、北平、懷來、張家口,成“一字長蛇陣”配置。


    下村定犯下的嚴重錯誤給了東北抗日先遣軍一次求之不得的千載良機,也使自己跌入了萬劫不複的深淵。


    在東三省取得的偉大勝利使得東北抗日先遣軍總指揮一時間雄心萬丈。


    早在7月15日,總指揮在給延安領導的電文中就提出,東北抗日先遣軍“稍加補充兵員,即向北平、天津前進,奪取平津”。


    這一建議對李德勝同誌在華北戰場的相關決策具有重大影響,也是總指揮關於華北戰場決策的第一個重大貢獻。


    在這個華北戰場的決策過程中,總指揮將會再次貢獻推進曆史進程的戰略性提議。


    完全可以認為,總指揮在平津戰役決策過程中表現出的銳意進取,同剛進東北時的瞻前顧後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或許也是前一階段我軍的實力大增,日軍嚴重衰落的緣故。


    此時的李德勝同誌首先表現出的倒是謹慎和保守的一麵。


    李德勝同誌在7月15日致總指揮等人的電文中主張東北抗日先遣軍除先遣兵團外,主力“應休整一個月左右”。


    在東北抗日先遣軍主力休整期間,李德勝同誌計劃首先奪取綏遠省會歸綏(今唿和浩特),山西省會太原,為下一步作戰創造條件。


    李德勝同誌之所以會如此考慮,主要原因有兩個。首先,東北抗日先遣軍經過長時間的連續作戰,部隊傷亡程度和疲勞程度都極其嚴重,進行休整確有必要。


    其次,李德勝同誌此時的注意力正在迅速轉向烽煙四起的華中華南地區,對於華北地區早已是勢在必得,所以他的目光已經開始著眼全國了。


    1945年7月13日,華北晉察冀軍區已經包圍了歸綏,7月13日,中央軍委批準了晉察冀軍區攻擊歸綏的計劃。


    就在同一天,129師致電軍委建議增兵至太原前線。李德勝同誌接電後認為,攻打歸綏有驚動華北日軍,促使其提前南撤的可能。


    太原前線我方兵力確實不足,要想打破僵局必須增兵,索性就等東北抗日先遣軍進關再收複歸綏。基於以上分析,經多方協調,中央軍委於7月15日下達了包圍歸綏,集中兵力攻克太原的指示。


    就在這份電報中,中央軍委明確提出華北作戰的總目標就是抑留歸綏一帶日軍,等東北抗日先遣軍入關後予以徹底殲滅。


    7月16日,總指揮等東北抗日先遣軍領導人經過對形勢的認真分析後致電軍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總指揮等人認為,美軍用原子彈轟炸日本廣島和長崎之後,日軍前途兇多吉少,華北撤出平津的可能性很大。


    為了盡可能地抑留歸綏一帶日軍,僅僅包圍歸綏還不夠,還應當猛攻太原,拿下太原後截斷華北日軍南撤的退路。


    7月16日電在平津戰役決策過程中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以此為起點,李德勝解決平津地區日軍的構想開始發生重大轉變。


    此後所有的戰略構想都將圍繞如何逼迫平津地區日軍南撤或者被我軍殲滅來進行,平津戰役決策過程即將走進一個新的階段。


    7月17日,即接到總指揮等人電報的第二天,李德勝同誌就致電129師師長,建議攻占太原,7月17日,師長複電表示堅決完成任務。


    包圍歸綏和攻占太原的雙管齊下雖然能夠從心理上起到麻痹華北日軍的作用,但卻並不能完全阻止其逃跑。


    一旦精明的下村定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隨時都有可能實行撤退,而華北我軍並不具備獨自抑留日軍華北派遣軍的能力。


    如此一來,殲滅華北日軍將成為鏡花水月,為避免這種被動局麵的出現,就在決定加快攻打太原的同一天,李德勝同誌已經開始醞釀另外一項能夠真正決定華北戰局走向的重大決策。


    總指揮等人在7月16日致軍委電中除了建議攻打太原外,還有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提議。


    總指揮認為,在日軍據守的張家口和保定兩地之中,哪一處敵人兵力較多且易於包圍,即集中附近八路軍部隊予以包圍。包圍後采取“圍而不攻”的辦法,這樣就可以拖住下村定,使其無法及時撤退。


    如果下村定決心撤退,他完全可以憑借強大的兵力把張家口的部隊解救出來,而後從海路南撤。


    至於保定地區,由於守軍僅僅是一個日軍聯隊和2個旅的偽軍,包不包圍無關大局。基於以上分析,要想真正地抑留下村定,除非按照抗日先遣軍總指揮在7月1日的建議,東北抗日先遣軍主力迅速入關。


    7月18日,李德勝同誌將上述意見電告總指揮,征詢關於東北抗日先遣軍提前入關一事的意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亮劍之李雲龍成上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是森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是森哥並收藏亮劍之李雲龍成上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