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曳其輪,貞吉。
用力拽住車輪,是為了保持合適的速度和正確的方向,堅持不快不慢,不偏不倚,堅持持中守正,吉利。
戊戌變法失敗的另一個原因,是錯信了袁世凱。
袁世凱(1859年—1916年)出身於河南項城的一個望族。他兩度參加鄉試失敗後,投筆從戎,成為一個大頭兵。
朝鮮發生壬午軍亂後,袁世凱隨軍平亂,表現出色,得以留在朝鮮幫助朝鮮人訓練新軍。後又在甲申政變中指揮清軍擊退日軍,保住了清政府在朝鮮的宗主國權力,因此受到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的器重,委任他負責管理朝鮮政務,遏製日本和沙俄對朝鮮的滲透。
甲午戰爭結束後,清朝掀起維新變法、救亡圖存的風潮,袁世凱作為變法派受到光緒帝召見,提出十二條西法練兵的主張得到光緒帝的支持。
1895年12月8日,袁世凱正式入主天津小站,以五千名北洋軍為基礎,又招募二千餘名步兵和三百多名騎兵,開始編練中國首支新式陸軍。期間加入了康有為、梁啟超發起的強學會,從此被維新派視為同誌。
袁世凱製訂了一整套近代陸軍的招募、組編、訓練、教育和將官任用培養製度,強調練兵的科學性、嚴格性和合理性。他既不急於求成,也不過於按部就班,而是在招募兵源方麵張弛有度,在訓練新兵方麵緩急得宜,逐漸將這支部隊發展成為清末陸軍主力。
他從天津武備學堂中挑選學生擔任各級軍官,從中發現和培植了一批親信將領,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張勳等人。這五個人幾乎都是民國時期著名的軍閥,先後出了三個中華民國總統,一個國務總理。
在袁世凱步步為營地謀劃下,北洋新軍逐漸成為他個人的政治資本。
戊戌變法期間,以光緒帝為首的維新派和以慈禧太後為首的保守派矛盾日益尖銳。麵對保守派的強大壓力,維新派將成功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凱身上。
繼愚蠢的推薦重用伊藤博文之後,康有為做出了另一個令他後悔終生的判斷。
他輕率地判斷袁世凱已被打動,於是膽大包天地委托譚嗣同密訪袁世凱,請他動員新建陸軍包圍頤和園,控製慈禧太後並殺死直隸總督榮祿。
沒有一兵一卒,便竟然妄言兵變,這簡直是膽大包天。
且不說慈禧太後身邊守衛重重,無法突破,瓜爾佳·榮祿也絕非初具規模的北洋軍所能撼動。他的女兒瓜爾佳·幼蘭是慈禧太後的養女,也是末代皇帝溥儀的生母。他自己官拜文華殿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位高權重,關鍵他還兼容兵部尚書、衛戍部隊步軍統領,都城的軍權就掌握在他手裏。
但袁世凱居然麵不改色,滿口答應了譚嗣同的要求。然後他穩坐天津小站,按兵不動,隔岸觀火觀察風向。
果然,維新派還沒來得及開展軍事行動,或者說隻要袁世凱不動手他們就不可能發動兵變,慈禧太後已搶先入宮臨朝訓政,罷黜了維新派。
變法本就這麽宣告結束,慈禧太後並無意進一步懲罰維新派。但是,被康有為寄予厚望的袁世凱見維新派失勢,迅速倒戈,向榮祿告發維新派密謀發動兵變。他的背刺直接導致光緒帝被軟禁於瀛台,康梁二人出海逃亡,而戊戌六君子被當街誅殺。
袁世凱城府深沉,深謀遠慮,穩穩地掌握著自己的命運小車輪,趁機踩著維新派的屍骨實現了人生大超越。他很快由小小的工部侍郎升任山東巡撫,成為一方封疆大吏,這一年他四十歲。
此時,曾國藩、左宗棠已經故去,李鴻章被逐出總署,賦閑在家,在聲勢上能夠和他抗衡的漢人大臣,隻剩下張之洞(1837年-1909年)。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中,張之洞的科考成績是最好的。他十四歲中舉人,二十八歲高中探花,他的仕途走得比袁世凱更加紮實沉穩。
1889年,張之洞任湖廣總督,期間多次代理兩江總督。他十分重視湖北、江蘇的教育,在任期主持修建了由北京蘆溝橋至漢口的京漢鐵路,先後組建了武漢大學的前身自強學堂、華中農業大學的前身農務學堂、武漢科技大學的前身湖北工藝學堂以及南京大學的前身三江師範學堂等等,推動了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
同時他主持籌建了鋼鐵聯合企業漢陽鐵廠、湖北兵工廠和湖北織布局。
建成後的漢陽鐵廠包括煉鋼廠、煉鐵廠、鑄鐵廠大小工廠十個、煉鐵爐兩座,招聘了三千多名煉鋼工人和一千多名采煤工人,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廠。
張之洞在鄂十七年,力主開新學、興實業,使湖北成為晚清洋務新政的核心地區。
作為晚清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張之洞是維新派的支持者。
據說張之洞擔任湖廣總督時,梁啟超曾到江夏拜訪他。張之洞出了一副上聯: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這個上聯暗藏玄機。江、河、淮、濟四水以長江排在首位,春夏秋冬四季以夏季排在第二,江夏合稱,誰是第一、誰是第二,這個問題不好迴答。
梁啟超卻巧妙對出了下聯: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後,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後!
儒佛道三教中以儒為首,天地人三才以人居末位,梁啟超以儒人自居,客氣地說自己何敢在先,何敢在後!
這個傳說故事中的對聯很工整,聽起來很提氣,但聽聽就好,因為真假難辨。
張之洞真真切切地支持過維新運動,但是非常注意分寸尺度。
當年康有為組織強學會,張之洞個人捐銀五千兩充作會費,並欣然出任上海強學會會長。他與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成為強學會的兩大強力支柱。但是,當慈禧太後勒令光緒帝關閉北京強學會,他果斷刹車停止對強學會的捐款。這一點,他比袁世凱光明磊落許多。
湖南巡撫陳寶箴在湖南掀起維新運動,大力辦廠、改革教育,並先後創辦《湘學報》《湘報》,張之洞對此大為支持。但是當《湘學報》刊載關於孔子改製和鼓吹民權思想的文章後,張之洞再次刹車,他致電陳寶箴說《湘學報》議論悖謬,應當停止發行。
在戊戌變法運動中,張之洞也算比較活躍的人物。楊銳和劉光第在他的舉薦下得以任軍機章京參與要政,他自己一度奉調進京讚助新政,後因湖北沙市發生焚燒洋房事件而未能成行。
戊戌變法失敗後,張之洞試圖挽救他的得意門生楊銳而未果。
袁世凱和張之洞對待維新派的態度迥然不同,但當北方掀起義和團反帝運動時,兩人態度出奇的一致,主張堅決鎮壓。
用力拽住車輪,是為了保持合適的速度和正確的方向,堅持不快不慢,不偏不倚,堅持持中守正,吉利。
戊戌變法失敗的另一個原因,是錯信了袁世凱。
袁世凱(1859年—1916年)出身於河南項城的一個望族。他兩度參加鄉試失敗後,投筆從戎,成為一個大頭兵。
朝鮮發生壬午軍亂後,袁世凱隨軍平亂,表現出色,得以留在朝鮮幫助朝鮮人訓練新軍。後又在甲申政變中指揮清軍擊退日軍,保住了清政府在朝鮮的宗主國權力,因此受到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的器重,委任他負責管理朝鮮政務,遏製日本和沙俄對朝鮮的滲透。
甲午戰爭結束後,清朝掀起維新變法、救亡圖存的風潮,袁世凱作為變法派受到光緒帝召見,提出十二條西法練兵的主張得到光緒帝的支持。
1895年12月8日,袁世凱正式入主天津小站,以五千名北洋軍為基礎,又招募二千餘名步兵和三百多名騎兵,開始編練中國首支新式陸軍。期間加入了康有為、梁啟超發起的強學會,從此被維新派視為同誌。
袁世凱製訂了一整套近代陸軍的招募、組編、訓練、教育和將官任用培養製度,強調練兵的科學性、嚴格性和合理性。他既不急於求成,也不過於按部就班,而是在招募兵源方麵張弛有度,在訓練新兵方麵緩急得宜,逐漸將這支部隊發展成為清末陸軍主力。
他從天津武備學堂中挑選學生擔任各級軍官,從中發現和培植了一批親信將領,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張勳等人。這五個人幾乎都是民國時期著名的軍閥,先後出了三個中華民國總統,一個國務總理。
在袁世凱步步為營地謀劃下,北洋新軍逐漸成為他個人的政治資本。
戊戌變法期間,以光緒帝為首的維新派和以慈禧太後為首的保守派矛盾日益尖銳。麵對保守派的強大壓力,維新派將成功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凱身上。
繼愚蠢的推薦重用伊藤博文之後,康有為做出了另一個令他後悔終生的判斷。
他輕率地判斷袁世凱已被打動,於是膽大包天地委托譚嗣同密訪袁世凱,請他動員新建陸軍包圍頤和園,控製慈禧太後並殺死直隸總督榮祿。
沒有一兵一卒,便竟然妄言兵變,這簡直是膽大包天。
且不說慈禧太後身邊守衛重重,無法突破,瓜爾佳·榮祿也絕非初具規模的北洋軍所能撼動。他的女兒瓜爾佳·幼蘭是慈禧太後的養女,也是末代皇帝溥儀的生母。他自己官拜文華殿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位高權重,關鍵他還兼容兵部尚書、衛戍部隊步軍統領,都城的軍權就掌握在他手裏。
但袁世凱居然麵不改色,滿口答應了譚嗣同的要求。然後他穩坐天津小站,按兵不動,隔岸觀火觀察風向。
果然,維新派還沒來得及開展軍事行動,或者說隻要袁世凱不動手他們就不可能發動兵變,慈禧太後已搶先入宮臨朝訓政,罷黜了維新派。
變法本就這麽宣告結束,慈禧太後並無意進一步懲罰維新派。但是,被康有為寄予厚望的袁世凱見維新派失勢,迅速倒戈,向榮祿告發維新派密謀發動兵變。他的背刺直接導致光緒帝被軟禁於瀛台,康梁二人出海逃亡,而戊戌六君子被當街誅殺。
袁世凱城府深沉,深謀遠慮,穩穩地掌握著自己的命運小車輪,趁機踩著維新派的屍骨實現了人生大超越。他很快由小小的工部侍郎升任山東巡撫,成為一方封疆大吏,這一年他四十歲。
此時,曾國藩、左宗棠已經故去,李鴻章被逐出總署,賦閑在家,在聲勢上能夠和他抗衡的漢人大臣,隻剩下張之洞(1837年-1909年)。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中,張之洞的科考成績是最好的。他十四歲中舉人,二十八歲高中探花,他的仕途走得比袁世凱更加紮實沉穩。
1889年,張之洞任湖廣總督,期間多次代理兩江總督。他十分重視湖北、江蘇的教育,在任期主持修建了由北京蘆溝橋至漢口的京漢鐵路,先後組建了武漢大學的前身自強學堂、華中農業大學的前身農務學堂、武漢科技大學的前身湖北工藝學堂以及南京大學的前身三江師範學堂等等,推動了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
同時他主持籌建了鋼鐵聯合企業漢陽鐵廠、湖北兵工廠和湖北織布局。
建成後的漢陽鐵廠包括煉鋼廠、煉鐵廠、鑄鐵廠大小工廠十個、煉鐵爐兩座,招聘了三千多名煉鋼工人和一千多名采煤工人,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廠。
張之洞在鄂十七年,力主開新學、興實業,使湖北成為晚清洋務新政的核心地區。
作為晚清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張之洞是維新派的支持者。
據說張之洞擔任湖廣總督時,梁啟超曾到江夏拜訪他。張之洞出了一副上聯: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這個上聯暗藏玄機。江、河、淮、濟四水以長江排在首位,春夏秋冬四季以夏季排在第二,江夏合稱,誰是第一、誰是第二,這個問題不好迴答。
梁啟超卻巧妙對出了下聯: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後,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後!
儒佛道三教中以儒為首,天地人三才以人居末位,梁啟超以儒人自居,客氣地說自己何敢在先,何敢在後!
這個傳說故事中的對聯很工整,聽起來很提氣,但聽聽就好,因為真假難辨。
張之洞真真切切地支持過維新運動,但是非常注意分寸尺度。
當年康有為組織強學會,張之洞個人捐銀五千兩充作會費,並欣然出任上海強學會會長。他與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成為強學會的兩大強力支柱。但是,當慈禧太後勒令光緒帝關閉北京強學會,他果斷刹車停止對強學會的捐款。這一點,他比袁世凱光明磊落許多。
湖南巡撫陳寶箴在湖南掀起維新運動,大力辦廠、改革教育,並先後創辦《湘學報》《湘報》,張之洞對此大為支持。但是當《湘學報》刊載關於孔子改製和鼓吹民權思想的文章後,張之洞再次刹車,他致電陳寶箴說《湘學報》議論悖謬,應當停止發行。
在戊戌變法運動中,張之洞也算比較活躍的人物。楊銳和劉光第在他的舉薦下得以任軍機章京參與要政,他自己一度奉調進京讚助新政,後因湖北沙市發生焚燒洋房事件而未能成行。
戊戌變法失敗後,張之洞試圖挽救他的得意門生楊銳而未果。
袁世凱和張之洞對待維新派的態度迥然不同,但當北方掀起義和團反帝運動時,兩人態度出奇的一致,主張堅決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