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六:濡其首,厲。
如果沒有危機意識,沒有緊迫意識,遲早會變壞,變亂,變落後。就好像一個人溺水,頭已沉到水底下,危險萬分。
滿清統治者沉溺在以往天朝上國的虛假光環中自我陶醉,熏熏然不知道世界發展日新月異,中外格局瞬息萬變。他們看著好不容易強大了一點點的滿清海軍,像坐井觀天的青蛙一樣妄自尊大,以為已領先世界,從此不思繼續富國強兵。
他們很快將遭遇滅頂之災。
經曆長崎事件後,日本迅速製定了所謂的清國征討策略,即以侵略中國為核心的大陸政策。
大陸政策共分五步走。第一步攻占台灣,第二步吞並朝鮮,第三步進軍滿蒙,第四步滅亡中國,第五步征服亞洲。在這樣的政策驅動下,日本人上下一心,產業革命出現高潮。
實際上,日本對中國的大陸政策早就開始實施了。
1868年,明治天皇即位時,就聲稱要繼承列祖列宗的偉業,“開拓萬裏波濤,布國威於四方。”
1872年,日本發動近代史上對中國的第一次武裝侵略,占領了中國原有的附屬國琉球王國,改名為衝繩。
1876年,日本又以武力打開朝鮮國門,強迫朝鮮政府簽訂《江華條約》,宣稱朝鮮為自主之邦,保有與日本國平等之權,不再承認清朝是朝鮮的宗主國。
1882年,朝鮮因國庫空虛,連續十三個月沒有發軍餉,引發了壬午兵變和排日風潮。
日本人利用這起事件,再次起兵侵略朝鮮。而中國作為朝鮮的宗主國,決定出兵朝鮮,抗衡日本,平定兵變。
日本人先行進入朝鮮首都漢城,提出懲辦兵變兇徒、向日本支付賠償、允許日本駐軍朝鮮等七項要求,並要求朝鮮政府必須在三天之內答複。
日本的強橫激怒了朝鮮政府,雙方軍隊在漢城一帶對峙,戰爭一觸即發。
清軍趁機後來居上,壓製住日本而平定壬午兵變。然而日本人還是通過威脅朝鮮政府,獲得了在朝鮮的駐軍權。從此,中日兩國各自駐軍於朝鮮。
日本人曾一度鼓動朝鮮反政府武裝發動政變,試圖驅逐中國軍隊,卻慘遭袁世凱率軍鎮壓。
當時的滿清政府,無論在心理上還是軍事硬實力上,對日本都占據著絕對優勢。但這種俯視的姿態,使清政府缺少必要的危機意識。
而日本人,悄悄的以國家財政收入的六成來發展海軍和陸軍。為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明治天皇甚至從宮廷經費中每年撥出三十萬元,再從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補做軍費。
舉國上下以趕超中國為目標,竟然同心協力,毫無怨言。
與日本人舉國求治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大清帝國的腐朽和輕敵。
三十多年來,清政府以自強、求富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工業、商業和教育業,建立了一支看起來很強大的海軍力量。但是朝廷政治腐敗,官場派係林立,百姓生活困苦,使清朝的外交與國防不過是一個唬人的空架子。
1894年,日本人在朝鮮半島動作頻頻,發動戰爭的企圖已昭然若揭,清軍駐朝將領紛紛請求增兵備戰。
但這次戰爭的時間,似乎和老佛爺的六十壽辰產生了衝突。
1894年11月是慈禧太後的六十大壽。清廷為此提前一年多成立了慶典處,全力籌備在頤和園舉行的盛大慶祝典禮。
光緒帝積極主戰,慈禧也主戰,表示舉國上下“不準有示弱語”。當有人提出暫停頤和園工程,將錢移作軍費時,老佛爺生氣地表示:誰讓老婆子我今天不高興,我就讓誰一輩子不高興。
從1891年開始,可憐的北洋水師軍費開支已一再壓縮,連續兩年沒有新購槍炮船隻和機器了。
1890年,北洋海軍有七艘二千噸級戰艦,總排水量二萬七千多噸,而日本海軍隻有五艘,總排水量不到一萬七千噸。北洋海軍在高端戰力方麵處於領先地位。
但到1894年,日本海軍已擁有三十二艘軍艦、二十四艘魚雷艇,總排水量超過七萬噸,賬麵實力上已超過北洋海軍。而且,因為慈禧老太後要修頤和園過六十大壽,李鴻章隻能眼睜睜看著日本人提著白花花的銀子,從英國人那裏硬生生開走了本該屬於北洋水師的吉野號。
北洋水師不僅在賬麵實力上已落後,潛在問題更多。
因為軍費不足,買不到優質的燃煤;軍艦艦齡過久,大部分軍艦鍋爐已到報廢年限;炮彈多為實心彈,而且很多尺寸不合格,無法使用。
並且,日本還有一支武裝到牙齒的強大陸軍,擁有六萬多名的常備軍和二十多萬的預備隊。
於是,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清朝水陸兩軍連連潰敗。在黃海海戰和威海衛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眼見局勢緊張,慈禧太後支持李鴻章避戰求和,同時宣布停辦頤和園受賀事宜,她的生辰典禮仍在宮中舉行。
於是,就在大連失陷、旅順告危的時候,慈禧依然風光大辦了她的六十歲生日。
李鴻章作為滿清全權大臣前往日本議和。
勝利在握的日本人獅子大開口,提出多項不平等條約,李鴻章將姿態放得極低,一再請求適當放寬條款,均遭拒絕。最終,急於停戰的慈禧太後致電李鴻章,命他接受所有條件,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條約共計十一款,其中最主要的內容是:中國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製,將遼東半島、台灣島及所屬釣魚島、澎湖列島等島嶼割讓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兩億兩,等等。
這是近代中國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直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刺激了歐美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最終使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而高達兩億兩白銀的巨額賠款,不僅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更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造成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更加深重的災難。
《馬關條約》簽訂僅僅六天,俄羅斯帝國因日本占領遼東半島,嚴重阻礙了它向中國東北擴張勢力,於是聯合法、德兩國逼使日本放棄遼東半島,但向中國索取了三千萬白銀的贖遼費。俄國的幹預,在客觀上遏製了日本的擴張步伐。
但大清帝國看起來已隻是苟延殘喘,行將就木。甲午戰爭宣告了晚清洋務運動的失敗。割地賠款,主權淪喪,使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時刻。
而在滿清這具腐朽的軀殼上,已然在悄悄萌發新芽。亡國滅種的危急形勢使一些開明的國人開始尋找新的救國道路,新興民族資產階級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以期救國圖存。
更重要的是,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的前一年,1893年12月26日,在湖南湘潭韶山衝南岸上屋場的一個農民家庭中,悄悄誕生了一名男嬰。
他出生的時候既沒有天降祥瑞,也沒有地生苗秀,更沒有滿屋紅光。但他卻成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是領導中華民族翻身得解放、徹底改變中國麵貌的一代偉人,是世界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的名字,叫毛澤東。
如果沒有危機意識,沒有緊迫意識,遲早會變壞,變亂,變落後。就好像一個人溺水,頭已沉到水底下,危險萬分。
滿清統治者沉溺在以往天朝上國的虛假光環中自我陶醉,熏熏然不知道世界發展日新月異,中外格局瞬息萬變。他們看著好不容易強大了一點點的滿清海軍,像坐井觀天的青蛙一樣妄自尊大,以為已領先世界,從此不思繼續富國強兵。
他們很快將遭遇滅頂之災。
經曆長崎事件後,日本迅速製定了所謂的清國征討策略,即以侵略中國為核心的大陸政策。
大陸政策共分五步走。第一步攻占台灣,第二步吞並朝鮮,第三步進軍滿蒙,第四步滅亡中國,第五步征服亞洲。在這樣的政策驅動下,日本人上下一心,產業革命出現高潮。
實際上,日本對中國的大陸政策早就開始實施了。
1868年,明治天皇即位時,就聲稱要繼承列祖列宗的偉業,“開拓萬裏波濤,布國威於四方。”
1872年,日本發動近代史上對中國的第一次武裝侵略,占領了中國原有的附屬國琉球王國,改名為衝繩。
1876年,日本又以武力打開朝鮮國門,強迫朝鮮政府簽訂《江華條約》,宣稱朝鮮為自主之邦,保有與日本國平等之權,不再承認清朝是朝鮮的宗主國。
1882年,朝鮮因國庫空虛,連續十三個月沒有發軍餉,引發了壬午兵變和排日風潮。
日本人利用這起事件,再次起兵侵略朝鮮。而中國作為朝鮮的宗主國,決定出兵朝鮮,抗衡日本,平定兵變。
日本人先行進入朝鮮首都漢城,提出懲辦兵變兇徒、向日本支付賠償、允許日本駐軍朝鮮等七項要求,並要求朝鮮政府必須在三天之內答複。
日本的強橫激怒了朝鮮政府,雙方軍隊在漢城一帶對峙,戰爭一觸即發。
清軍趁機後來居上,壓製住日本而平定壬午兵變。然而日本人還是通過威脅朝鮮政府,獲得了在朝鮮的駐軍權。從此,中日兩國各自駐軍於朝鮮。
日本人曾一度鼓動朝鮮反政府武裝發動政變,試圖驅逐中國軍隊,卻慘遭袁世凱率軍鎮壓。
當時的滿清政府,無論在心理上還是軍事硬實力上,對日本都占據著絕對優勢。但這種俯視的姿態,使清政府缺少必要的危機意識。
而日本人,悄悄的以國家財政收入的六成來發展海軍和陸軍。為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明治天皇甚至從宮廷經費中每年撥出三十萬元,再從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補做軍費。
舉國上下以趕超中國為目標,竟然同心協力,毫無怨言。
與日本人舉國求治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大清帝國的腐朽和輕敵。
三十多年來,清政府以自強、求富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工業、商業和教育業,建立了一支看起來很強大的海軍力量。但是朝廷政治腐敗,官場派係林立,百姓生活困苦,使清朝的外交與國防不過是一個唬人的空架子。
1894年,日本人在朝鮮半島動作頻頻,發動戰爭的企圖已昭然若揭,清軍駐朝將領紛紛請求增兵備戰。
但這次戰爭的時間,似乎和老佛爺的六十壽辰產生了衝突。
1894年11月是慈禧太後的六十大壽。清廷為此提前一年多成立了慶典處,全力籌備在頤和園舉行的盛大慶祝典禮。
光緒帝積極主戰,慈禧也主戰,表示舉國上下“不準有示弱語”。當有人提出暫停頤和園工程,將錢移作軍費時,老佛爺生氣地表示:誰讓老婆子我今天不高興,我就讓誰一輩子不高興。
從1891年開始,可憐的北洋水師軍費開支已一再壓縮,連續兩年沒有新購槍炮船隻和機器了。
1890年,北洋海軍有七艘二千噸級戰艦,總排水量二萬七千多噸,而日本海軍隻有五艘,總排水量不到一萬七千噸。北洋海軍在高端戰力方麵處於領先地位。
但到1894年,日本海軍已擁有三十二艘軍艦、二十四艘魚雷艇,總排水量超過七萬噸,賬麵實力上已超過北洋海軍。而且,因為慈禧老太後要修頤和園過六十大壽,李鴻章隻能眼睜睜看著日本人提著白花花的銀子,從英國人那裏硬生生開走了本該屬於北洋水師的吉野號。
北洋水師不僅在賬麵實力上已落後,潛在問題更多。
因為軍費不足,買不到優質的燃煤;軍艦艦齡過久,大部分軍艦鍋爐已到報廢年限;炮彈多為實心彈,而且很多尺寸不合格,無法使用。
並且,日本還有一支武裝到牙齒的強大陸軍,擁有六萬多名的常備軍和二十多萬的預備隊。
於是,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清朝水陸兩軍連連潰敗。在黃海海戰和威海衛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眼見局勢緊張,慈禧太後支持李鴻章避戰求和,同時宣布停辦頤和園受賀事宜,她的生辰典禮仍在宮中舉行。
於是,就在大連失陷、旅順告危的時候,慈禧依然風光大辦了她的六十歲生日。
李鴻章作為滿清全權大臣前往日本議和。
勝利在握的日本人獅子大開口,提出多項不平等條約,李鴻章將姿態放得極低,一再請求適當放寬條款,均遭拒絕。最終,急於停戰的慈禧太後致電李鴻章,命他接受所有條件,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條約共計十一款,其中最主要的內容是:中國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製,將遼東半島、台灣島及所屬釣魚島、澎湖列島等島嶼割讓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兩億兩,等等。
這是近代中國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直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刺激了歐美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最終使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而高達兩億兩白銀的巨額賠款,不僅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更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造成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更加深重的災難。
《馬關條約》簽訂僅僅六天,俄羅斯帝國因日本占領遼東半島,嚴重阻礙了它向中國東北擴張勢力,於是聯合法、德兩國逼使日本放棄遼東半島,但向中國索取了三千萬白銀的贖遼費。俄國的幹預,在客觀上遏製了日本的擴張步伐。
但大清帝國看起來已隻是苟延殘喘,行將就木。甲午戰爭宣告了晚清洋務運動的失敗。割地賠款,主權淪喪,使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時刻。
而在滿清這具腐朽的軀殼上,已然在悄悄萌發新芽。亡國滅種的危急形勢使一些開明的國人開始尋找新的救國道路,新興民族資產階級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以期救國圖存。
更重要的是,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的前一年,1893年12月26日,在湖南湘潭韶山衝南岸上屋場的一個農民家庭中,悄悄誕生了一名男嬰。
他出生的時候既沒有天降祥瑞,也沒有地生苗秀,更沒有滿屋紅光。但他卻成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是領導中華民族翻身得解放、徹底改變中國麵貌的一代偉人,是世界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的名字,叫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