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安節,亨。
對於個人來說。我們如果做到安穩、舒適的自我節製,形成很好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習慣,我們的未來會很亨通。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如果能通過實施德政,使老百姓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在規章製度的約束下安居樂業,這個國家的未來也會很亨通。
乾隆時期,清朝的經濟、民生和文化事業都有相當可喜的發展進步。
乾隆帝重視社會穩定,關心百姓福祉。他在位期間,曾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據統計,乾隆時期共計減免民間三億兩以上白銀,其中包括正額賦銀約兩億兩,以及因災情減免的一億多兩錢糧。
乾隆帝製定了比較完善的荒政賑災製度。比如粥賑饑民製度,清政府根據各地災荒的具體情況,調整和完善了粥賑期限,並進一步增加了粥廠。針對賑廠數量及廠址、粥賑人員的挑選與獎懲,以及領粥、食粥的順序及方法等都作出了詳盡規定,以實現最大程度賑濟災民。另外,清廷對賑濟糧米的數量也做出了規定,並推出以工代賑的賑災製度。
乾隆時期的第三產業也有了長足發展。
乾隆帝重視商業並實施恤商政策。他甚至允許老百姓適量地販運食鹽,這是了不起的創舉。自西漢實現鹽鐵國家專營以來,近兩千年時間了,食鹽的銷售渠道由國家壟斷,成為封建王朝極其重要的國家收入來源。
乾隆一朝開始出現專營匯兌和存款、信貸業務的票號,這是中國最早期的金融機構。
隨著農業、工業生產和商業的發展,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國庫收入也連年遞增並在乾隆四十二年達到峰值,這一年全國財政收入接近八千二百萬兩白銀,此後一直維持在六千萬兩以上的水平。
在保證人民豐衣足食的前提下,文化和教育成為實現天下大治、百姓安樂的最關鍵環節。
文化興則天下大治。滿清十二任皇帝,以乾隆帝最為重視文化事業,並表現出明顯的兩麵性。他一邊大興文字獄,抑製異己文化的出現;一邊開博學鴻詞科、編修《四庫全書》,推動滿清文化的大發展。
《四庫全書》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個庫,一個巨大的書庫。
它是中國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對中國古典文化進行了一次最係統、最全麵的總結,被譽為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 中國文、史、哲、理、工、農、醫幾乎所有學科,都能從這裏找到源頭和血脈。
公元1772年,安徽學政朱筠奏請校辦《永樂大典》,輯佚書籍。乾隆帝允其所奏,下詔將所輯佚書與“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諸書”匯編在一起,名曰《四庫全書》。
如果說輯佚《永樂大典》是編纂《四庫全書》的直接原因,那麽對標甚至超越祖父康熙帝,則是乾隆帝的內在心理動力。
乾隆帝對康熙帝有著近乎癡迷的仰慕和幼童一般的不服氣。他什麽都想模仿其祖父,同時什麽都想超越其祖父。
康熙帝喜歡寫一些質樸不通的詩詞,乾隆帝也喜歡寫,而且一寫就是四萬首,成為古今中外最高產的詩人。
康熙帝曾經六下江南,巡視天下,乾隆帝也搞了一個六下江南,而且排場比康熙帝大得多。
康熙帝當了六十一年皇帝,乾隆也當了六十一年皇帝,而且又以太上皇的身份訓政三年。聖旨的玉璽雖然由嘉慶帝蓋,但蓋不蓋這事,乾隆帝說了才算。
康熙一朝,編修了一本《古今圖書集成》,又名《古今圖書匯編》。全書凡一萬卷,光目錄就有四十卷,內容十分豐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有人魚蟲獸、文學樂律等等,包羅萬象,至今仍是現存規模最大、資料最豐富的類書。
於是,乾隆帝也想編纂一本規模更宏大、內容更豐富、體例更科學的叢書。
《四庫全書》的圖書征集和底本抄寫的工作就聲勢浩大。
圖書征集工作曆時七年之久,為此還製定了具體的獎勵辦法如獎書、題詠和記名。
凡進書五百種以上者,賜《古今圖書集成》一部;進書一百種以上者,賜《佩文韻府》一部,這是獎書。
進書百種以上的人,還可以選一本書,由乾隆帝親筆題詠。
記名,則是在提要中注明采進書者的姓名。
最終,編委會共征集圖書一萬兩千餘種,其中江蘇以四千八百零八種排名首位,浙江以四千六百種排名第二。
各地政府和藏書家進獻的書還隻是小頭,內府本即政府藏書的數量更加驚人,其中包括武英殿等內廷各處藏書、讚撰本等等。
這些圖書,加上《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佚書,以及當時社會上的流行書本,四庫館臣分門別類,提出應抄、應刻、應存等意見。
應抄之書,是指可以抄入《四庫全書》的合格圖書。
應刻之書是優秀的圖書,不僅要抄入《四庫全書》,還應另行刻印發行。
應存之書則是不合格的圖書,可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存其名,卻不夠資格抄入《四庫全書》。
這些意見經乾隆帝禦準之後,進入抄寫環節。
據統計,前後共有三千八百餘人參與抄寫。為了保證進度,這些人每天至少抄寫一千字。五年內抄寫兩百萬字以上者,列為一等,抄寫一百六十五萬字以上者,列為二等,可按等級授予州同、州判、縣丞、主簿等官職。
這是獎勵,還有懲罰:如果抄寫的字體不工整,記過一次,罰多抄一萬字。
征書和抄寫雖然工作繁重,但各類的校訂工作才最為關鍵。各冊圖書需經分校,複校、總裁三審三校,以保證質量。大名鼎鼎的紀昀紀曉嵐(1724年—1805年)是《四庫全書》的總纂官之一。
紀昀的生活習慣十分特別。他不好飲酒,不食穀物,一天吃肉十斤左右,而且煙癮特別大。他自行設計的大煙袋,煙管長三尺,煙鍋一次能裝三四兩煙。這一袋煙,從紀府抽到圓明園,幾十裏路都抽不完,人送雅號紀大煙袋。
他的三個副手同樣大有名氣,一個是抨擊“去人欲,存天理”之說的哲學家戴震(1724年-1777年),一個是桐城三祖之一的文學家姚鼐(1732年—1815年),還有一個是著名經學家邵晉涵(1743年-1796年)。
當然,編修《四庫全書》耗時十三年,肯定不止有一位總篡官。該書前後任命了十六位總裁官,十五位總閱官,這些類似於顧問,基本不負責具體編修事務。具體負責的總篡官,前後有三任,分別是紀昀、陸錫熊和孫士毅。
公元1781年12月,第一部《四庫全書》終於抄寫完畢,此後又陸續抄完三部,分別珍藏於文淵閣、文溯閣、文源閣、文津閣這“北四閣”。後又抄了三部,分別珍藏於江南文宗閣,文匯閣、文瀾閣這“南三閣”。
每部《四庫全書》裝訂為三萬六千三百冊,均鈐有璽印。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紀曉嵐們還順便編纂了《四庫全書薈要》《四庫全書總目》《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四庫全書考證》《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等等。
其中,《四庫全書總目》是《四庫全書》收錄書和存目書的總目錄,而《四庫全書薈要》被視為《四庫全書》的精華版,收書四百七十三種、一萬九千九百餘卷,開本和裝幀與《四庫全書》完全相同。該書共謄抄兩部,一部存放於宮內禦花園中,一部存放於圓明園東牆外長春園內的味腴書屋。
如今,文源閣本、文宗閣本和文匯閣本已不存。文淵閣本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文津閣本現藏於北京圖書館,文溯閣本藏於甘肅省圖書館,文瀾閣本則在戰火中損毀大半,經基本補齊後藏於浙江省圖書館。
《四庫全書》共收書三千四百六十多種,共計七萬九千多卷三萬六千多冊,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
其中經部以儒家典籍為主,包括四書五經等等十類;史部以史書為主,包括正史、別史、雜史、時令、地理等十五類;子部以諸子百家為主,包括儒家、兵家、法家、道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小說家等十四類;集部則以詩詞歌賦為主,包括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這五類。
國學大師季羨林評價《四庫全書》是我國乃至世界最大的文化工程,功在千秋。全書約十億字,是同時期法國狄德羅主編《百科全書》的四十四倍,在客觀上整理、保存了一大批重要典籍,開創了中國書目學,也確立了漢學在社會文化中的主導地位,具有無與倫比的文獻價值、史料價值、文物價值與版本價值。
這座東方文化的金字塔幾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傳世的經典文獻,在古籍整理方、輯佚、校勘、目錄學等方麵,給後世學術界帶來巨大影響。從此以後,凡編纂書目者無不遵循它的分類標準和部別原則。
乾隆帝專門為該書建造南北七閣,極大體現了文化的尊嚴和價值。
《四庫全書》是舉世罕見的文化瑰寶,但我們也應認識到,因為乾隆帝“寓禁於征”的指導思想,它的編纂和整理過程帶有鮮明的政治烙印。以政治標準人為割裂曆史、割裂中國文化,將傳統典籍分為著錄、存目、禁毀三個層次,使這次舉全國之力、耗時耗資巨大的文化總結,也變成了一場傳統文化的浩劫。凡被認為違悖倫理綱常、不合義理名教、譏貶滿族先世、不利於清朝統治的書籍,全部被銷毀或篡改。
《四庫全書》在編纂過程中,一邊保存了三千多種書籍,另一邊銷毀了三千餘種書籍共計十萬部左右。其中全毀的約兩千種,抽毀的約四百種,多數都是舉世難求的孤本和善本。
這隻是乾隆帝銷毀書籍的一部分。據不完全統計,他在位六十餘年,共計焚毀禁書達到驚人的七十餘萬部。僅1782年一年,就在浙江銷毀五百八十餘種書籍共計約一萬四千部。
除了焚毀書籍,清政府還對大量明朝的文獻和檔案進行了銷毀。乾隆一朝共計銷毀了近一千萬份明朝檔案。
明末文化巨子黃道周、顧炎武、黃宗羲等人的文獻著作均被列入禁書,因這些書流傳甚廣禁止不絕,後來便稍稍放寬政策隻做篡改和刪減而不予銷毀。至於錢謙益、呂留良、戴名世等人的作品,則是堅決查禁不予留存。
與此同時,該書的編修過程中,強調突出了儒家文獻和反映清朝政權文治武功的文獻,把儒家經典放在四部之首,又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卻將富有民主色彩和批評儒家思想的文獻,以及宋元雜劇、話本小說、明代傳奇等戲曲小說統統排除在外。更重要的是,編修官們認為西方現代科技是異端之術,有意識的不予收錄,這些舉措顯然遏製了中國科技文化的發展進步。
不僅漢族圖書被銷改,涉及少數民族的圖書也難以幸免。各地進獻的圖書中,涉及契丹、女真、蒙古的書籍也統統被銷毀或刪改,尤其胡服、胡人等字樣,那是一定是要改掉的。
不少人認為,清廷編修《四庫全書》實際是進行了一次文字大清查,借此取締了一切非議滿清統治的文字、書籍,這是一種最大規模的思想統治。
魯迅先生曾批評乾隆朝纂修《四庫全書》不但搗亂了古書的格式,還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他甚至認為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使古書亡,因為他們變亂舊式,刪改原文。
乾隆帝命四庫館臣按應刊、應抄及應存三個類別刪銷書籍的詔令,出於公元1776年。
這一年,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出版經濟學巨著《國富論》,由此創立了古典經濟體係。而在更遙遠的美洲大陸,《獨立宣言》正式發布,美利堅合眾國宣告成立。7月4日,成為美國的獨立紀念日。
就在這一年,乾隆帝平定四川大小金川叛亂,標誌著川西徹底納入清政府版圖。這次戰爭的勝利,被乾隆帝列為“十全武功”之一。
對於個人來說。我們如果做到安穩、舒適的自我節製,形成很好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習慣,我們的未來會很亨通。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如果能通過實施德政,使老百姓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在規章製度的約束下安居樂業,這個國家的未來也會很亨通。
乾隆時期,清朝的經濟、民生和文化事業都有相當可喜的發展進步。
乾隆帝重視社會穩定,關心百姓福祉。他在位期間,曾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據統計,乾隆時期共計減免民間三億兩以上白銀,其中包括正額賦銀約兩億兩,以及因災情減免的一億多兩錢糧。
乾隆帝製定了比較完善的荒政賑災製度。比如粥賑饑民製度,清政府根據各地災荒的具體情況,調整和完善了粥賑期限,並進一步增加了粥廠。針對賑廠數量及廠址、粥賑人員的挑選與獎懲,以及領粥、食粥的順序及方法等都作出了詳盡規定,以實現最大程度賑濟災民。另外,清廷對賑濟糧米的數量也做出了規定,並推出以工代賑的賑災製度。
乾隆時期的第三產業也有了長足發展。
乾隆帝重視商業並實施恤商政策。他甚至允許老百姓適量地販運食鹽,這是了不起的創舉。自西漢實現鹽鐵國家專營以來,近兩千年時間了,食鹽的銷售渠道由國家壟斷,成為封建王朝極其重要的國家收入來源。
乾隆一朝開始出現專營匯兌和存款、信貸業務的票號,這是中國最早期的金融機構。
隨著農業、工業生產和商業的發展,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國庫收入也連年遞增並在乾隆四十二年達到峰值,這一年全國財政收入接近八千二百萬兩白銀,此後一直維持在六千萬兩以上的水平。
在保證人民豐衣足食的前提下,文化和教育成為實現天下大治、百姓安樂的最關鍵環節。
文化興則天下大治。滿清十二任皇帝,以乾隆帝最為重視文化事業,並表現出明顯的兩麵性。他一邊大興文字獄,抑製異己文化的出現;一邊開博學鴻詞科、編修《四庫全書》,推動滿清文化的大發展。
《四庫全書》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個庫,一個巨大的書庫。
它是中國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對中國古典文化進行了一次最係統、最全麵的總結,被譽為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 中國文、史、哲、理、工、農、醫幾乎所有學科,都能從這裏找到源頭和血脈。
公元1772年,安徽學政朱筠奏請校辦《永樂大典》,輯佚書籍。乾隆帝允其所奏,下詔將所輯佚書與“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諸書”匯編在一起,名曰《四庫全書》。
如果說輯佚《永樂大典》是編纂《四庫全書》的直接原因,那麽對標甚至超越祖父康熙帝,則是乾隆帝的內在心理動力。
乾隆帝對康熙帝有著近乎癡迷的仰慕和幼童一般的不服氣。他什麽都想模仿其祖父,同時什麽都想超越其祖父。
康熙帝喜歡寫一些質樸不通的詩詞,乾隆帝也喜歡寫,而且一寫就是四萬首,成為古今中外最高產的詩人。
康熙帝曾經六下江南,巡視天下,乾隆帝也搞了一個六下江南,而且排場比康熙帝大得多。
康熙帝當了六十一年皇帝,乾隆也當了六十一年皇帝,而且又以太上皇的身份訓政三年。聖旨的玉璽雖然由嘉慶帝蓋,但蓋不蓋這事,乾隆帝說了才算。
康熙一朝,編修了一本《古今圖書集成》,又名《古今圖書匯編》。全書凡一萬卷,光目錄就有四十卷,內容十分豐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有人魚蟲獸、文學樂律等等,包羅萬象,至今仍是現存規模最大、資料最豐富的類書。
於是,乾隆帝也想編纂一本規模更宏大、內容更豐富、體例更科學的叢書。
《四庫全書》的圖書征集和底本抄寫的工作就聲勢浩大。
圖書征集工作曆時七年之久,為此還製定了具體的獎勵辦法如獎書、題詠和記名。
凡進書五百種以上者,賜《古今圖書集成》一部;進書一百種以上者,賜《佩文韻府》一部,這是獎書。
進書百種以上的人,還可以選一本書,由乾隆帝親筆題詠。
記名,則是在提要中注明采進書者的姓名。
最終,編委會共征集圖書一萬兩千餘種,其中江蘇以四千八百零八種排名首位,浙江以四千六百種排名第二。
各地政府和藏書家進獻的書還隻是小頭,內府本即政府藏書的數量更加驚人,其中包括武英殿等內廷各處藏書、讚撰本等等。
這些圖書,加上《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佚書,以及當時社會上的流行書本,四庫館臣分門別類,提出應抄、應刻、應存等意見。
應抄之書,是指可以抄入《四庫全書》的合格圖書。
應刻之書是優秀的圖書,不僅要抄入《四庫全書》,還應另行刻印發行。
應存之書則是不合格的圖書,可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存其名,卻不夠資格抄入《四庫全書》。
這些意見經乾隆帝禦準之後,進入抄寫環節。
據統計,前後共有三千八百餘人參與抄寫。為了保證進度,這些人每天至少抄寫一千字。五年內抄寫兩百萬字以上者,列為一等,抄寫一百六十五萬字以上者,列為二等,可按等級授予州同、州判、縣丞、主簿等官職。
這是獎勵,還有懲罰:如果抄寫的字體不工整,記過一次,罰多抄一萬字。
征書和抄寫雖然工作繁重,但各類的校訂工作才最為關鍵。各冊圖書需經分校,複校、總裁三審三校,以保證質量。大名鼎鼎的紀昀紀曉嵐(1724年—1805年)是《四庫全書》的總纂官之一。
紀昀的生活習慣十分特別。他不好飲酒,不食穀物,一天吃肉十斤左右,而且煙癮特別大。他自行設計的大煙袋,煙管長三尺,煙鍋一次能裝三四兩煙。這一袋煙,從紀府抽到圓明園,幾十裏路都抽不完,人送雅號紀大煙袋。
他的三個副手同樣大有名氣,一個是抨擊“去人欲,存天理”之說的哲學家戴震(1724年-1777年),一個是桐城三祖之一的文學家姚鼐(1732年—1815年),還有一個是著名經學家邵晉涵(1743年-1796年)。
當然,編修《四庫全書》耗時十三年,肯定不止有一位總篡官。該書前後任命了十六位總裁官,十五位總閱官,這些類似於顧問,基本不負責具體編修事務。具體負責的總篡官,前後有三任,分別是紀昀、陸錫熊和孫士毅。
公元1781年12月,第一部《四庫全書》終於抄寫完畢,此後又陸續抄完三部,分別珍藏於文淵閣、文溯閣、文源閣、文津閣這“北四閣”。後又抄了三部,分別珍藏於江南文宗閣,文匯閣、文瀾閣這“南三閣”。
每部《四庫全書》裝訂為三萬六千三百冊,均鈐有璽印。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紀曉嵐們還順便編纂了《四庫全書薈要》《四庫全書總目》《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四庫全書考證》《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等等。
其中,《四庫全書總目》是《四庫全書》收錄書和存目書的總目錄,而《四庫全書薈要》被視為《四庫全書》的精華版,收書四百七十三種、一萬九千九百餘卷,開本和裝幀與《四庫全書》完全相同。該書共謄抄兩部,一部存放於宮內禦花園中,一部存放於圓明園東牆外長春園內的味腴書屋。
如今,文源閣本、文宗閣本和文匯閣本已不存。文淵閣本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文津閣本現藏於北京圖書館,文溯閣本藏於甘肅省圖書館,文瀾閣本則在戰火中損毀大半,經基本補齊後藏於浙江省圖書館。
《四庫全書》共收書三千四百六十多種,共計七萬九千多卷三萬六千多冊,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
其中經部以儒家典籍為主,包括四書五經等等十類;史部以史書為主,包括正史、別史、雜史、時令、地理等十五類;子部以諸子百家為主,包括儒家、兵家、法家、道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小說家等十四類;集部則以詩詞歌賦為主,包括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這五類。
國學大師季羨林評價《四庫全書》是我國乃至世界最大的文化工程,功在千秋。全書約十億字,是同時期法國狄德羅主編《百科全書》的四十四倍,在客觀上整理、保存了一大批重要典籍,開創了中國書目學,也確立了漢學在社會文化中的主導地位,具有無與倫比的文獻價值、史料價值、文物價值與版本價值。
這座東方文化的金字塔幾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傳世的經典文獻,在古籍整理方、輯佚、校勘、目錄學等方麵,給後世學術界帶來巨大影響。從此以後,凡編纂書目者無不遵循它的分類標準和部別原則。
乾隆帝專門為該書建造南北七閣,極大體現了文化的尊嚴和價值。
《四庫全書》是舉世罕見的文化瑰寶,但我們也應認識到,因為乾隆帝“寓禁於征”的指導思想,它的編纂和整理過程帶有鮮明的政治烙印。以政治標準人為割裂曆史、割裂中國文化,將傳統典籍分為著錄、存目、禁毀三個層次,使這次舉全國之力、耗時耗資巨大的文化總結,也變成了一場傳統文化的浩劫。凡被認為違悖倫理綱常、不合義理名教、譏貶滿族先世、不利於清朝統治的書籍,全部被銷毀或篡改。
《四庫全書》在編纂過程中,一邊保存了三千多種書籍,另一邊銷毀了三千餘種書籍共計十萬部左右。其中全毀的約兩千種,抽毀的約四百種,多數都是舉世難求的孤本和善本。
這隻是乾隆帝銷毀書籍的一部分。據不完全統計,他在位六十餘年,共計焚毀禁書達到驚人的七十餘萬部。僅1782年一年,就在浙江銷毀五百八十餘種書籍共計約一萬四千部。
除了焚毀書籍,清政府還對大量明朝的文獻和檔案進行了銷毀。乾隆一朝共計銷毀了近一千萬份明朝檔案。
明末文化巨子黃道周、顧炎武、黃宗羲等人的文獻著作均被列入禁書,因這些書流傳甚廣禁止不絕,後來便稍稍放寬政策隻做篡改和刪減而不予銷毀。至於錢謙益、呂留良、戴名世等人的作品,則是堅決查禁不予留存。
與此同時,該書的編修過程中,強調突出了儒家文獻和反映清朝政權文治武功的文獻,把儒家經典放在四部之首,又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卻將富有民主色彩和批評儒家思想的文獻,以及宋元雜劇、話本小說、明代傳奇等戲曲小說統統排除在外。更重要的是,編修官們認為西方現代科技是異端之術,有意識的不予收錄,這些舉措顯然遏製了中國科技文化的發展進步。
不僅漢族圖書被銷改,涉及少數民族的圖書也難以幸免。各地進獻的圖書中,涉及契丹、女真、蒙古的書籍也統統被銷毀或刪改,尤其胡服、胡人等字樣,那是一定是要改掉的。
不少人認為,清廷編修《四庫全書》實際是進行了一次文字大清查,借此取締了一切非議滿清統治的文字、書籍,這是一種最大規模的思想統治。
魯迅先生曾批評乾隆朝纂修《四庫全書》不但搗亂了古書的格式,還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他甚至認為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使古書亡,因為他們變亂舊式,刪改原文。
乾隆帝命四庫館臣按應刊、應抄及應存三個類別刪銷書籍的詔令,出於公元1776年。
這一年,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出版經濟學巨著《國富論》,由此創立了古典經濟體係。而在更遙遠的美洲大陸,《獨立宣言》正式發布,美利堅合眾國宣告成立。7月4日,成為美國的獨立紀念日。
就在這一年,乾隆帝平定四川大小金川叛亂,標誌著川西徹底納入清政府版圖。這次戰爭的勝利,被乾隆帝列為“十全武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