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二:豐其蔀,日中見鬥,往得疑疾。有孚發若,吉。
蔀,是棚架頂上用來遮蔽陽光的草席。
大部分的光明被遮蓋了,正午時分能看到天上的北鬥星,此時已是黑暗之極。這種情況下,我們做什麽都會受到猜疑。這時候,我們要發自內心的誠信守德。
明軍收複平壤後,繼續南進,兵鋒直指漢城。在漢城郊區的一座小山丘上,明軍三千遼東騎兵遭遇日軍第六軍團主力以及第三、第九軍團共計三萬六千人。
在明軍副總兵查大受指揮下,三千鐵騎打出了三萬人的氣勢。他們與十二倍於自己的日軍激戰一晝夜,斬殺日將十五名之多。隨著李如鬆率軍支援,久攻不下的日軍,無奈撤迴漢城。
有關此戰勝負,雙方各執一端,戰損數據也至今存疑。
據李如鬆戰報,此戰明軍陣亡二百六十四人,斬獲日軍首級一百六十七人。雙方白刃相接打了一天一夜,居然隻死這麽幾個人,顯然不太可靠。
據朝鮮史載,中日雙方各損失將士五、六千人。
而被打得灰溜溜敗退的日軍統帥小早川隆景,則在戰後向豐臣秀吉謊稱打退十萬明軍鐵騎。這個數字顯然過於誇大其詞,因為明軍參戰人數總共不到四萬。
無論勝負、戰損如何,有一個事實非常明顯:日軍被嚇破了膽。
數量占據絕對優勢的日軍再也不敢與明軍展開野戰,隻能固城自守。
區區不到四萬明軍,竟然圍困了十幾萬日軍。李如鬆不知道該喜還是該憂。
明軍兵力有限,日本人隻要龜縮不出,李大將軍就隻能圍而不攻。明軍的人數扛不住攻城的戰損。
雙方對峙兩個月後,李如鬆捕捉到了打破僵局的戰機。
他探知到日軍糧庫所在地後,下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七百勇士發動深夜奇襲,一把火把數十萬石糧草燒得幹幹淨淨。
沒米下鍋了,日軍隻能被迫撤軍。
李如鬆以三萬五千東征軍,用四個月時間擊退十五萬日軍,橫掃朝鮮半島,收複所有失地,因功加封為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
就在李如鬆率軍在朝鮮浴血奮戰的時候,公元1593年春,播州(今貴州遵義一帶)土司楊應龍和明廷爆發了第一次激烈衝突。
楊應龍居然是北宋楊家將的後裔。
四川、貴州、重慶之間,山川險峻,廣袤千裏,苗民們世代居住此地。唐朝末年,這裏的苗疆首領楊端受朝廷冊封,名曰播州。北宋年間,楊延郎的四世孫楊貴遷被過繼給播州,從此播州酋長便成了楊家將後裔,世代接受中國朝廷任命。
所謂土司之名,來自元朝。元朝政府對歸附的西南苗裔部落,皆授予其酋長宣慰司、宣撫司等官職,簡稱為土司。
明朝建國後,先後在雲南、貴州設立布政使司,並在布政使之下保留了土司製度。楊應龍是明萬曆年間的在任播州宣慰司使,即苗疆土司。
麵對剿匪大軍,楊應龍采用聲東擊西之計,表麵佯裝投降而暗中統兵衝殺,使明軍死傷大半。
明朝政府大為震動,於是將對苗策略由快速平剿調整為招撫。楊應龍也見好就收,保證盡心竭力保境安民,不再作亂。
明廷決定小懲大誡,下詔免去他的土司職務,並處四萬罰金。
楊應龍不幹了,他一拖再拖拒不繳納罰金。朝廷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錢不錢的欠著就欠著吧,隻要不鬧事就行。
但是,意外出現了。
他的二兒子楊可棟,在京師做人質時意外死去,憤怒的楊應龍起兵反明。因為明朝的主要精力放在朝鮮戰役上,楊應龍連敗明軍,勢力迅速擴張。
朝鮮戰事結束後,明神宗明大將李化龍持尚方寶劍,節製川、黔、湖廣三省軍務,主持大局。明軍兵分八路,每路兵馬三萬,共計二十餘萬人,誌在以覆巢之勢,一舉剿滅楊應龍。
八路大軍之中,劉綎(1558年-1619年)有晚明第一猛將之稱。據說他使用的镔鐵刀重一百二十多斤,在馬上輪轉如飛,故人送綽號劉大刀。
他奉命鎮守最重要的綦江道。楊應龍也命其子楊朝棟率數萬苗兵,以重兵屯守此地。
但是人再多也沒用,苗人對劉綎畏之如虎,隻要聽說劉大刀來了就不戰而逃。結果,劉綎率軍一直攻到婁山關下,楊朝棟差點被俘。
婁山關號稱天險,兩側萬峰競立,高聳雲天,中間隻有一條寬僅數尺的小道可通行。叛軍又在婁山兩側設置無數木柵欄,柵欄兩旁挖有深溝,絕對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若進入山間小道,抬頭望去,但見遮天蔽日,幽深黑暗,隻留一線天光從頭頂射下,即使是驍勇善戰的勇士,也難免心生疑慮,懷疑自己是否能夠克敵製勝。
麵對易守難攻的天險雄關,劉綎表現出必勝的決心和驚人的謀略。
他分出左右兩路奇兵,翻山越嶺從小路直插關隘背後。自己則親領大軍從關前仰攻,隻用兩個月便奪取婁山關,進逼楊應龍老巢海龍屯。
當二十四萬明軍會師城下,楊應龍敗局已定,自縊而死。
播州之役曆時一百餘天,最終平定楊氏叛亂,確保了中國西南版圖,被譽為唐宋以來一大偉績。
劉綎以平播首功拜臨洮總兵官,本來前途一片大好。 但這個武夫忽然腦袋抽抽,差點斷送了自己的前程。
當初,有言官認為劉綎曾接受過楊應龍的賄賂,應當褫奪他的官職。李化龍則力薦非劉綎不可平播,於是將他貶為事官,戴罪立功。劉綎為感謝李化龍舉薦之恩,於是攜帶一條玉帶、百兩黃金和百兩白金來到李化龍家,結果被李化龍的父親趕出家門。這莽夫還不死心,又造訪巡撫禦史崔景榮家試圖行賄,結果再次被趕出門去。
李化龍、崔景榮上報朝廷,劉綎被革除所有職務,永不錄用,他的財產全部充公。
所幸明神宗欣賞他,多次在文武百官麵前盛讚他是不可多得的將才。不久,劉綎以平播軍功擢升左都督,世襲指揮使。
蔀,是棚架頂上用來遮蔽陽光的草席。
大部分的光明被遮蓋了,正午時分能看到天上的北鬥星,此時已是黑暗之極。這種情況下,我們做什麽都會受到猜疑。這時候,我們要發自內心的誠信守德。
明軍收複平壤後,繼續南進,兵鋒直指漢城。在漢城郊區的一座小山丘上,明軍三千遼東騎兵遭遇日軍第六軍團主力以及第三、第九軍團共計三萬六千人。
在明軍副總兵查大受指揮下,三千鐵騎打出了三萬人的氣勢。他們與十二倍於自己的日軍激戰一晝夜,斬殺日將十五名之多。隨著李如鬆率軍支援,久攻不下的日軍,無奈撤迴漢城。
有關此戰勝負,雙方各執一端,戰損數據也至今存疑。
據李如鬆戰報,此戰明軍陣亡二百六十四人,斬獲日軍首級一百六十七人。雙方白刃相接打了一天一夜,居然隻死這麽幾個人,顯然不太可靠。
據朝鮮史載,中日雙方各損失將士五、六千人。
而被打得灰溜溜敗退的日軍統帥小早川隆景,則在戰後向豐臣秀吉謊稱打退十萬明軍鐵騎。這個數字顯然過於誇大其詞,因為明軍參戰人數總共不到四萬。
無論勝負、戰損如何,有一個事實非常明顯:日軍被嚇破了膽。
數量占據絕對優勢的日軍再也不敢與明軍展開野戰,隻能固城自守。
區區不到四萬明軍,竟然圍困了十幾萬日軍。李如鬆不知道該喜還是該憂。
明軍兵力有限,日本人隻要龜縮不出,李大將軍就隻能圍而不攻。明軍的人數扛不住攻城的戰損。
雙方對峙兩個月後,李如鬆捕捉到了打破僵局的戰機。
他探知到日軍糧庫所在地後,下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七百勇士發動深夜奇襲,一把火把數十萬石糧草燒得幹幹淨淨。
沒米下鍋了,日軍隻能被迫撤軍。
李如鬆以三萬五千東征軍,用四個月時間擊退十五萬日軍,橫掃朝鮮半島,收複所有失地,因功加封為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
就在李如鬆率軍在朝鮮浴血奮戰的時候,公元1593年春,播州(今貴州遵義一帶)土司楊應龍和明廷爆發了第一次激烈衝突。
楊應龍居然是北宋楊家將的後裔。
四川、貴州、重慶之間,山川險峻,廣袤千裏,苗民們世代居住此地。唐朝末年,這裏的苗疆首領楊端受朝廷冊封,名曰播州。北宋年間,楊延郎的四世孫楊貴遷被過繼給播州,從此播州酋長便成了楊家將後裔,世代接受中國朝廷任命。
所謂土司之名,來自元朝。元朝政府對歸附的西南苗裔部落,皆授予其酋長宣慰司、宣撫司等官職,簡稱為土司。
明朝建國後,先後在雲南、貴州設立布政使司,並在布政使之下保留了土司製度。楊應龍是明萬曆年間的在任播州宣慰司使,即苗疆土司。
麵對剿匪大軍,楊應龍采用聲東擊西之計,表麵佯裝投降而暗中統兵衝殺,使明軍死傷大半。
明朝政府大為震動,於是將對苗策略由快速平剿調整為招撫。楊應龍也見好就收,保證盡心竭力保境安民,不再作亂。
明廷決定小懲大誡,下詔免去他的土司職務,並處四萬罰金。
楊應龍不幹了,他一拖再拖拒不繳納罰金。朝廷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錢不錢的欠著就欠著吧,隻要不鬧事就行。
但是,意外出現了。
他的二兒子楊可棟,在京師做人質時意外死去,憤怒的楊應龍起兵反明。因為明朝的主要精力放在朝鮮戰役上,楊應龍連敗明軍,勢力迅速擴張。
朝鮮戰事結束後,明神宗明大將李化龍持尚方寶劍,節製川、黔、湖廣三省軍務,主持大局。明軍兵分八路,每路兵馬三萬,共計二十餘萬人,誌在以覆巢之勢,一舉剿滅楊應龍。
八路大軍之中,劉綎(1558年-1619年)有晚明第一猛將之稱。據說他使用的镔鐵刀重一百二十多斤,在馬上輪轉如飛,故人送綽號劉大刀。
他奉命鎮守最重要的綦江道。楊應龍也命其子楊朝棟率數萬苗兵,以重兵屯守此地。
但是人再多也沒用,苗人對劉綎畏之如虎,隻要聽說劉大刀來了就不戰而逃。結果,劉綎率軍一直攻到婁山關下,楊朝棟差點被俘。
婁山關號稱天險,兩側萬峰競立,高聳雲天,中間隻有一條寬僅數尺的小道可通行。叛軍又在婁山兩側設置無數木柵欄,柵欄兩旁挖有深溝,絕對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若進入山間小道,抬頭望去,但見遮天蔽日,幽深黑暗,隻留一線天光從頭頂射下,即使是驍勇善戰的勇士,也難免心生疑慮,懷疑自己是否能夠克敵製勝。
麵對易守難攻的天險雄關,劉綎表現出必勝的決心和驚人的謀略。
他分出左右兩路奇兵,翻山越嶺從小路直插關隘背後。自己則親領大軍從關前仰攻,隻用兩個月便奪取婁山關,進逼楊應龍老巢海龍屯。
當二十四萬明軍會師城下,楊應龍敗局已定,自縊而死。
播州之役曆時一百餘天,最終平定楊氏叛亂,確保了中國西南版圖,被譽為唐宋以來一大偉績。
劉綎以平播首功拜臨洮總兵官,本來前途一片大好。 但這個武夫忽然腦袋抽抽,差點斷送了自己的前程。
當初,有言官認為劉綎曾接受過楊應龍的賄賂,應當褫奪他的官職。李化龍則力薦非劉綎不可平播,於是將他貶為事官,戴罪立功。劉綎為感謝李化龍舉薦之恩,於是攜帶一條玉帶、百兩黃金和百兩白金來到李化龍家,結果被李化龍的父親趕出家門。這莽夫還不死心,又造訪巡撫禦史崔景榮家試圖行賄,結果再次被趕出門去。
李化龍、崔景榮上報朝廷,劉綎被革除所有職務,永不錄用,他的財產全部充公。
所幸明神宗欣賞他,多次在文武百官麵前盛讚他是不可多得的將才。不久,劉綎以平播軍功擢升左都督,世襲指揮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