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卦六爻也講述了明朝後期的內廷紛擾和邊境紛爭。
初九:遇其配主,雖旬無咎,往有尚。
劉備與諸葛亮的故事,就是賢臣遇明主,攜手贏得千秋美名的典範。
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君臣相宜,攜手底定三國鼎立的局麵。諸葛亮輔佐劉備、劉禪兩代帝王建立蜀漢政權,力保境內四十餘年無戰事。
當年諸葛亮出山時,他的老師司馬徽歎息道“臥龍雖得名主,但不得其時。”諸葛亮六伐中原無功,最終病死五丈原,而蜀漢遂亡。
明明找到了誌同道合的同事和戰友,大家攜手共進,卻依然隻能保證短期內沒有災難,這是什麽原因?
因為還處於起步階段,還不夠豐。就像風箏一樣,它還沒有完全飛起來的時候,稍微有些異動就一頭栽了下來。
明神宗與張居正共同締造了萬曆中興,本也有望成為君臣相宜的另一對典範。
君臣攜手,不僅在經濟內政上有所作為,在軍事邊防上也屢屢建功。
當東南倭寇基本被平定後,明廷以戚繼光鎮守薊門,李成梁鎮守遼東,又在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的長城上修建三千多座敵台,使北部邊境看起來固若金湯。
張居正病逝後,明神宗因國本之爭漸漸疏於朝政。所幸眾多文臣齊心協力,內政並未廢弛,而諸多名將蜂起,齊保邊疆無恙。
萬曆年間,明軍將士先後在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鞏固了中國疆土,史稱萬曆三大征。這三次大戰役分別是李如鬆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鬆、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叛變的播州之役。
哱拜(1526年—1592年)是蒙古韃靼部的一個酋長,世居寧夏。因與韃靼部大酋長不和而投降明朝,萬曆初年被任命為遊擊將軍,節製寧夏。公元1592年2月,他悍然起兵叛亂,接連奪取黃河以西四十七座城堡,渡過黃河,進逼陝西。
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魏學曾奉尚方寶劍督戰,他糾集寧夏巡撫朱正色、甘肅巡撫葉夢熊、大將劉承嗣、董一奎等人圍攻哱拜,連戰不下。
隨後,大將麻貴率蒼頭軍馳援。李如鬆則被任命為寧夏總兵,統率遼東、山西等地守軍及浙兵、苗兵展開圍剿。
李如鬆(1549年-1598年)是遼東鐵嶺衛人,也就是如今的大城市遼寧省鐵嶺市。他是遼東總兵官李成梁的長子,是明朝大才子徐渭的學生。他自小驍勇善戰,年僅三十五歲便升任山西總兵官。
因寧夏之役中平叛軍進展遲緩,李如鬆臨危受命率軍出擊。他命麻貴部出擊,追擊蒙古河套部落至賀蘭山,將其驅逐出塞,一舉掃除叛軍外援。
與此同時,他親率大軍團團包圍寧夏城,下令決開黃河水淹寧夏。大軍圍城,很快逼使叛軍軍心渙散,發生內亂。李如鬆乘勢破城,盡滅哱拜家族,平息寧夏叛亂。哱拜自焚身死。
這次兵亂曆時八個多月,各種城堡、水利設施和民宅被破壞,使整個寧夏地區的百姓遭受無妄之災。但此戰維護了西北地區的穩定統一,有力保障了明朝的領土完整。
寧夏之役後,李如鬆晉升為中軍都督府都督,率軍轉戰朝鮮戰場。
16世紀末期,日本進入豐臣秀吉時代。
這位出身尾張國愛知郡中村鄉貧苦農民家庭的下級步兵,因侍奉前代大名織田信長而崛起。他在本能寺之變中勝出後,成為織田信長的接班人。
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日本列島後野心膨脹,居然製定了占領朝鮮、征服中國的軍事擴張計劃。就在哱拜叛亂的同一年,豐臣秀吉出動十五萬大軍入侵朝鮮,壬辰倭亂爆發。
李氏朝鮮,是朝鮮半島曆史上最後一個統一封建王朝,首都初設開京,後定都漢城,也就是今天的韓國首爾。李氏朝鮮以儒教治國,建國後便向中國朝廷稱臣納貢,曆代國王均接受中國皇帝冊封。
此時的李氏朝鮮恰好處於由盛轉衰的時期,黨爭不斷,武備鬆弛,人不知兵二百餘年。日本軍隊裝備著葡萄牙火槍、鳥銃,僅用兩個多月即攻陷京城、開城、平壤三都,挺進到鴨綠江南岸。
小弟挨了打,大哥要出手。更何況狂妄的豐臣秀吉不但要求明廷承認日本對朝鮮的占領,同時還逼迫琉球、菲律賓等明朝屬國臣服。
是可忍,孰不可忍,明神宗決定出兵朝鮮。
然而,明朝抗日援朝的第一仗打得極丟人。中國人完全不將日本軍隊放在眼裏,隻有遼東副總兵祖承訓率領區區三千人抗倭,結果遭遇埋伏,吃了一個大虧。
於是,剛剛結束寧夏之役的李如鬆領軍東征,他的兩個弟弟李如梅、李如柏出任副總兵,共抗倭軍。
雙方的軍力對比懸殊。豐臣秀吉總共調動十五萬陸軍部隊分為九個軍團渡海參戰,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官。又以九鬼嘉隆率水軍九千人和七百艘艦船用於海戰。另外又以德川家康、前田利家等人集結十萬餘人屯兵本土,作為預備隊。
明軍則分左中右三路,以三萬五千人迎敵。他們跨過鴨綠江支援朝鮮,還必須自帶糧食輜重,因為朝鮮的農業生產已經癱瘓。
在高端武器領域,明軍則占據明顯優勢。
日本最先進的武器是鳥銃,明軍有火炮。
明軍裝備了大量的虎蹲炮,炮身長二尺,每次可發射一百枚鉛彈。另有重型炮,裝配鉛彈從十兩至一斤不等。這些火炮比起日軍配備的鳥銃,火力要強大得多。
翌年正月,明朝東征軍兵臨平壤城下,與日將小西行長指揮的日軍第一軍團展開激戰。
上百門重型炮幾輪齊射,把守城日軍炸得人仰馬翻,就連小西行長的將旗都被炸飛了。幾輪齊射下來,明軍開始登城。他們迅速攻克城北製高點牡丹峰,殲滅敵軍兩千餘名,城內日軍亂作一團。
李如鬆見狀,傳令火銃營和虎蹲炮推進到城下射擊。他親臨前線督戰,坐騎被日軍火槍擊中,隨即換馬再戰,指揮若定。明軍將士士氣大振,迅速攻克城門,砍倒日軍軍旗。
日軍紛紛棄城逃竄,隻留小西行長率殘部負隅頑抗。
李如鬆采取圍三缺一的戰術,留出南麵誘使日軍突圍。小西行長果然趁夜向南逃出城外。時值隆冬,大同江麵千裏冰封,當日軍大隊人馬布滿江麵之時。
埋伏多時的明軍火炮同時開炮,在造成有效殺傷的同時,使厚厚的冰層大麵積崩塌。無數日軍掉進冰冷的江水,被凍死淹死。小西行長亡魂皆冒,一路埋頭狂奔才僥幸逃生。
平壤一戰共殲敵一萬餘人,燒殺溺斃無數。而明軍僅僅陣亡七百餘人。
經此一戰,侵朝日軍士氣大挫,各路日軍紛紛棄城南逃。
李如鬆率軍入朝僅一個多月,便收複失地五百餘裏,為朝鮮收複二都五道,威名遠播海外。
初九:遇其配主,雖旬無咎,往有尚。
劉備與諸葛亮的故事,就是賢臣遇明主,攜手贏得千秋美名的典範。
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君臣相宜,攜手底定三國鼎立的局麵。諸葛亮輔佐劉備、劉禪兩代帝王建立蜀漢政權,力保境內四十餘年無戰事。
當年諸葛亮出山時,他的老師司馬徽歎息道“臥龍雖得名主,但不得其時。”諸葛亮六伐中原無功,最終病死五丈原,而蜀漢遂亡。
明明找到了誌同道合的同事和戰友,大家攜手共進,卻依然隻能保證短期內沒有災難,這是什麽原因?
因為還處於起步階段,還不夠豐。就像風箏一樣,它還沒有完全飛起來的時候,稍微有些異動就一頭栽了下來。
明神宗與張居正共同締造了萬曆中興,本也有望成為君臣相宜的另一對典範。
君臣攜手,不僅在經濟內政上有所作為,在軍事邊防上也屢屢建功。
當東南倭寇基本被平定後,明廷以戚繼光鎮守薊門,李成梁鎮守遼東,又在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的長城上修建三千多座敵台,使北部邊境看起來固若金湯。
張居正病逝後,明神宗因國本之爭漸漸疏於朝政。所幸眾多文臣齊心協力,內政並未廢弛,而諸多名將蜂起,齊保邊疆無恙。
萬曆年間,明軍將士先後在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鞏固了中國疆土,史稱萬曆三大征。這三次大戰役分別是李如鬆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鬆、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叛變的播州之役。
哱拜(1526年—1592年)是蒙古韃靼部的一個酋長,世居寧夏。因與韃靼部大酋長不和而投降明朝,萬曆初年被任命為遊擊將軍,節製寧夏。公元1592年2月,他悍然起兵叛亂,接連奪取黃河以西四十七座城堡,渡過黃河,進逼陝西。
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魏學曾奉尚方寶劍督戰,他糾集寧夏巡撫朱正色、甘肅巡撫葉夢熊、大將劉承嗣、董一奎等人圍攻哱拜,連戰不下。
隨後,大將麻貴率蒼頭軍馳援。李如鬆則被任命為寧夏總兵,統率遼東、山西等地守軍及浙兵、苗兵展開圍剿。
李如鬆(1549年-1598年)是遼東鐵嶺衛人,也就是如今的大城市遼寧省鐵嶺市。他是遼東總兵官李成梁的長子,是明朝大才子徐渭的學生。他自小驍勇善戰,年僅三十五歲便升任山西總兵官。
因寧夏之役中平叛軍進展遲緩,李如鬆臨危受命率軍出擊。他命麻貴部出擊,追擊蒙古河套部落至賀蘭山,將其驅逐出塞,一舉掃除叛軍外援。
與此同時,他親率大軍團團包圍寧夏城,下令決開黃河水淹寧夏。大軍圍城,很快逼使叛軍軍心渙散,發生內亂。李如鬆乘勢破城,盡滅哱拜家族,平息寧夏叛亂。哱拜自焚身死。
這次兵亂曆時八個多月,各種城堡、水利設施和民宅被破壞,使整個寧夏地區的百姓遭受無妄之災。但此戰維護了西北地區的穩定統一,有力保障了明朝的領土完整。
寧夏之役後,李如鬆晉升為中軍都督府都督,率軍轉戰朝鮮戰場。
16世紀末期,日本進入豐臣秀吉時代。
這位出身尾張國愛知郡中村鄉貧苦農民家庭的下級步兵,因侍奉前代大名織田信長而崛起。他在本能寺之變中勝出後,成為織田信長的接班人。
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日本列島後野心膨脹,居然製定了占領朝鮮、征服中國的軍事擴張計劃。就在哱拜叛亂的同一年,豐臣秀吉出動十五萬大軍入侵朝鮮,壬辰倭亂爆發。
李氏朝鮮,是朝鮮半島曆史上最後一個統一封建王朝,首都初設開京,後定都漢城,也就是今天的韓國首爾。李氏朝鮮以儒教治國,建國後便向中國朝廷稱臣納貢,曆代國王均接受中國皇帝冊封。
此時的李氏朝鮮恰好處於由盛轉衰的時期,黨爭不斷,武備鬆弛,人不知兵二百餘年。日本軍隊裝備著葡萄牙火槍、鳥銃,僅用兩個多月即攻陷京城、開城、平壤三都,挺進到鴨綠江南岸。
小弟挨了打,大哥要出手。更何況狂妄的豐臣秀吉不但要求明廷承認日本對朝鮮的占領,同時還逼迫琉球、菲律賓等明朝屬國臣服。
是可忍,孰不可忍,明神宗決定出兵朝鮮。
然而,明朝抗日援朝的第一仗打得極丟人。中國人完全不將日本軍隊放在眼裏,隻有遼東副總兵祖承訓率領區區三千人抗倭,結果遭遇埋伏,吃了一個大虧。
於是,剛剛結束寧夏之役的李如鬆領軍東征,他的兩個弟弟李如梅、李如柏出任副總兵,共抗倭軍。
雙方的軍力對比懸殊。豐臣秀吉總共調動十五萬陸軍部隊分為九個軍團渡海參戰,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官。又以九鬼嘉隆率水軍九千人和七百艘艦船用於海戰。另外又以德川家康、前田利家等人集結十萬餘人屯兵本土,作為預備隊。
明軍則分左中右三路,以三萬五千人迎敵。他們跨過鴨綠江支援朝鮮,還必須自帶糧食輜重,因為朝鮮的農業生產已經癱瘓。
在高端武器領域,明軍則占據明顯優勢。
日本最先進的武器是鳥銃,明軍有火炮。
明軍裝備了大量的虎蹲炮,炮身長二尺,每次可發射一百枚鉛彈。另有重型炮,裝配鉛彈從十兩至一斤不等。這些火炮比起日軍配備的鳥銃,火力要強大得多。
翌年正月,明朝東征軍兵臨平壤城下,與日將小西行長指揮的日軍第一軍團展開激戰。
上百門重型炮幾輪齊射,把守城日軍炸得人仰馬翻,就連小西行長的將旗都被炸飛了。幾輪齊射下來,明軍開始登城。他們迅速攻克城北製高點牡丹峰,殲滅敵軍兩千餘名,城內日軍亂作一團。
李如鬆見狀,傳令火銃營和虎蹲炮推進到城下射擊。他親臨前線督戰,坐騎被日軍火槍擊中,隨即換馬再戰,指揮若定。明軍將士士氣大振,迅速攻克城門,砍倒日軍軍旗。
日軍紛紛棄城逃竄,隻留小西行長率殘部負隅頑抗。
李如鬆采取圍三缺一的戰術,留出南麵誘使日軍突圍。小西行長果然趁夜向南逃出城外。時值隆冬,大同江麵千裏冰封,當日軍大隊人馬布滿江麵之時。
埋伏多時的明軍火炮同時開炮,在造成有效殺傷的同時,使厚厚的冰層大麵積崩塌。無數日軍掉進冰冷的江水,被凍死淹死。小西行長亡魂皆冒,一路埋頭狂奔才僥幸逃生。
平壤一戰共殲敵一萬餘人,燒殺溺斃無數。而明軍僅僅陣亡七百餘人。
經此一戰,侵朝日軍士氣大挫,各路日軍紛紛棄城南逃。
李如鬆率軍入朝僅一個多月,便收複失地五百餘裏,為朝鮮收複二都五道,威名遠播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