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
鉉,是用來貫穿鼎耳抬舉鼎身的工具,它可以是一根木棍,也可以是金屬材質的鉤子。相比木頭棍子,金屬材質的鉉更加結實耐用。
在古代,鼎被視為王權的象征,鉉則可被視為君王以下,三公等朝廷重臣。
黃色的鼎耳意味著什麽呢?
金木水火土,五行分五色,各安其位。
其中青色為木,位居東方;紅色為火,位居南方;白色為金,位居西方;黑色為水,位居北方;黃色為土,位居正中。
鼎黃耳的意思,就是說這個鼎現在居中守正,它還有非常厲害的金鉉輔佐。
締造一個時代的,一定是一群人,而帝王則是這群人的核心和靈魂。
君明而臣賢,才能攜手締造非常厲害的時代,如周文王之有薑太公,如齊桓公之有管仲,如劉邦之有蕭何,如漢武帝之有衛青,如唐太宗之有魏徵,如唐玄宗之有姚崇,如明成祖之有三楊。三楊的故事後麵會講,現在我們繼續講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和群臣締造的永樂盛世,最具標誌性意義的曆史大事,也許是永樂遷都。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平,從當時來講,有利於經營大東北地區,有利於掌控全國局勢,也有利於天子守國門,抗擊北方蒙古人的南侵;從曆史角度講,它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格局帶來的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
自唐朝以後,江南經濟迅速發展,崛起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自五代十國,契丹人占領幽雲十六州後,四百多年來漢族失去了北京一帶的控製權。
中國的經濟、文化版圖,南方漸漸重於北方。
應天府地形險要,四周群山拱衛,易守難攻。而且水路交通便利,沿長江可上溯荊楚、川蜀,再加上秦淮河與太湖水係,更是四通八達。這是曆代南方政權定都於此的原因,也是朱元璋建都應天府的重要原因。
明初新建的應天府城牆,據山脈、水係走向,依山傍水而建,分為外城、內城(京城)、皇城、宮城四層。其內城周長九十六裏,外城周長一百八十裏,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在明朝以前,位於華北平原北部的北平,其地位固然重要,但相比六朝金粉都的應天府,份量似乎要輕一些。但從宋代以來,北平的地位節節攀升。
遼國以北平為南京,而金、元兩國都以北平為都城。在元朝,北平稱大都。
公元1368年,徐達攻克大都後,將城中部分居民遷往河南開封,毀去元朝宮殿,在其舊址上堆土成山,這就是現在北京城內的景山。經過徐達的改造,北平城成了一座偏向邊防功能的北方要塞。
不久,朱棣受封燕王,駐守北平,節製華北邊防部隊對抗蒙元。他從北平起兵發動靖難之役,此處堪稱其龍興之地。
故公元1403年,禮部尚書李至剛上奏,應效仿當年明太祖對安徽鳳陽的做法,將北平立為陪都。明成祖允其所奏,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稱為“行在”。同時遷發江南富戶、山西商人和各地流民移民北平。翌年,下詔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興建北平皇宮和城垣。北平的修建工程主要包括內城、皇城和紫禁城三層。
若幹年後,明成祖親征蒙元時,開始在北平附近的昌平修建長陵。他將自己的陵墓修在北平,說明他已有意遷都。??他考慮遷都?北京,主要基於政治和軍事兩方麵的原因。
政治上,?北京是朱棣的龍興之地。遷都北京,有助於削弱南京舊勢力的影響,鞏固他的統治基礎。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軍事上,北京?依山傍海,北靠?燕山,西依?太行,地理環境優越,能攻能守,完全可以依托?長城快速調動軍隊,抵禦北方侵略。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顯示出了強大的軍事自信和對抗外侮的堅強決心。
明成祖花了六年時間,疏浚會通河,同時開鑿淮安附近的清江浦,使大運河重新暢通。南北漕運被打通後,各地發往北平的貨運成本降至極低。明成祖於是召集群臣,正式商議遷都北平事宜。
茲事體大,也就皇帝敢提議。
自古以來,華夏民族以中原為天下中心,視中原為文明的起源、民族的搖籃。中原漢人政權不是定都西安,就是建都洛陽,就連建都南京都被視為偏安一隅,什麽時候在北平建過都?
於是反對者甚眾。
反對理由主要有兩個。一個是遷都會給財政造成巨大壓力,一個是建都北京,將令北方防線向北京集中,從而破壞北方邊防的均勢。
反對派的顧慮不是毫無道理。定都北京,確實使明朝麵對北方少數民族侵襲時失去了戰略縱深,這也是後來引起土木堡之變、袁崇煥之死的潛在原因。
當然,也有不少讚成遷都的,他們的理由前麵已經提到過,這裏不再重複。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因此才能堅決迅速地組織北京保衛戰。
然而,老朱家的人脾氣都一樣。他們所謂的商議,從來不是商量能不能辦,而是商量該怎麽辦。
對於那些提出反對意見的人,明成祖全部革職查辦。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他沒時間也沒耐心,像當年北魏孝文帝一樣慢慢耗。
第二年,北京紫禁城正式動工興建。新建成的北平城周長四十五裏,規製方正。明成祖下詔正式遷都,以北平順天府為京師。而以南京應天府為留都,仍保留南京六部。
公元1421年正月,明成祖登臨北平奉天殿,會見百官,大祀南郊,遷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
關於定都北京,在有明一代尚有反複。
明仁宗為太子時,長期在南京監國,對這裏更有感情,他即位後下令修葺南京宮殿,並稱北平為行在,事實上廢除了北平的京師地位。但他隻當了不到一年皇帝就駕崩,未能如願還都南京。明英宗繼位後,正式確定北平的國都地位,不再稱行在。
永樂遷都後,漢人政權對華北地區的控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北京從此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經過代代修繕、保留至今的北京故宮紫禁城,以一條中軸線貫穿南北,左右對稱,富麗堂皇,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建築史上的不朽傑作。其規製便由永樂時期奠定。
在北京朝陽區東壩一帶,至今還有許多與明成祖朱棣有關的地名,如馬廠、馬房、駒子房、行宮廟等等。這是因為東壩地區當年水草豐美,適合牧養馬匹,一度被建設成為禦馬苑。
而早在公元1404年,明成祖已在天津築城,設天津衛。所謂天津,意謂“天子經由之渡口”。明代嘉靖年間所立之《修建三官廟碑》,記載了天津賜名、築城、設衛的經過。
鉉,是用來貫穿鼎耳抬舉鼎身的工具,它可以是一根木棍,也可以是金屬材質的鉤子。相比木頭棍子,金屬材質的鉉更加結實耐用。
在古代,鼎被視為王權的象征,鉉則可被視為君王以下,三公等朝廷重臣。
黃色的鼎耳意味著什麽呢?
金木水火土,五行分五色,各安其位。
其中青色為木,位居東方;紅色為火,位居南方;白色為金,位居西方;黑色為水,位居北方;黃色為土,位居正中。
鼎黃耳的意思,就是說這個鼎現在居中守正,它還有非常厲害的金鉉輔佐。
締造一個時代的,一定是一群人,而帝王則是這群人的核心和靈魂。
君明而臣賢,才能攜手締造非常厲害的時代,如周文王之有薑太公,如齊桓公之有管仲,如劉邦之有蕭何,如漢武帝之有衛青,如唐太宗之有魏徵,如唐玄宗之有姚崇,如明成祖之有三楊。三楊的故事後麵會講,現在我們繼續講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和群臣締造的永樂盛世,最具標誌性意義的曆史大事,也許是永樂遷都。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平,從當時來講,有利於經營大東北地區,有利於掌控全國局勢,也有利於天子守國門,抗擊北方蒙古人的南侵;從曆史角度講,它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格局帶來的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
自唐朝以後,江南經濟迅速發展,崛起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自五代十國,契丹人占領幽雲十六州後,四百多年來漢族失去了北京一帶的控製權。
中國的經濟、文化版圖,南方漸漸重於北方。
應天府地形險要,四周群山拱衛,易守難攻。而且水路交通便利,沿長江可上溯荊楚、川蜀,再加上秦淮河與太湖水係,更是四通八達。這是曆代南方政權定都於此的原因,也是朱元璋建都應天府的重要原因。
明初新建的應天府城牆,據山脈、水係走向,依山傍水而建,分為外城、內城(京城)、皇城、宮城四層。其內城周長九十六裏,外城周長一百八十裏,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在明朝以前,位於華北平原北部的北平,其地位固然重要,但相比六朝金粉都的應天府,份量似乎要輕一些。但從宋代以來,北平的地位節節攀升。
遼國以北平為南京,而金、元兩國都以北平為都城。在元朝,北平稱大都。
公元1368年,徐達攻克大都後,將城中部分居民遷往河南開封,毀去元朝宮殿,在其舊址上堆土成山,這就是現在北京城內的景山。經過徐達的改造,北平城成了一座偏向邊防功能的北方要塞。
不久,朱棣受封燕王,駐守北平,節製華北邊防部隊對抗蒙元。他從北平起兵發動靖難之役,此處堪稱其龍興之地。
故公元1403年,禮部尚書李至剛上奏,應效仿當年明太祖對安徽鳳陽的做法,將北平立為陪都。明成祖允其所奏,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稱為“行在”。同時遷發江南富戶、山西商人和各地流民移民北平。翌年,下詔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興建北平皇宮和城垣。北平的修建工程主要包括內城、皇城和紫禁城三層。
若幹年後,明成祖親征蒙元時,開始在北平附近的昌平修建長陵。他將自己的陵墓修在北平,說明他已有意遷都。??他考慮遷都?北京,主要基於政治和軍事兩方麵的原因。
政治上,?北京是朱棣的龍興之地。遷都北京,有助於削弱南京舊勢力的影響,鞏固他的統治基礎。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軍事上,北京?依山傍海,北靠?燕山,西依?太行,地理環境優越,能攻能守,完全可以依托?長城快速調動軍隊,抵禦北方侵略。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顯示出了強大的軍事自信和對抗外侮的堅強決心。
明成祖花了六年時間,疏浚會通河,同時開鑿淮安附近的清江浦,使大運河重新暢通。南北漕運被打通後,各地發往北平的貨運成本降至極低。明成祖於是召集群臣,正式商議遷都北平事宜。
茲事體大,也就皇帝敢提議。
自古以來,華夏民族以中原為天下中心,視中原為文明的起源、民族的搖籃。中原漢人政權不是定都西安,就是建都洛陽,就連建都南京都被視為偏安一隅,什麽時候在北平建過都?
於是反對者甚眾。
反對理由主要有兩個。一個是遷都會給財政造成巨大壓力,一個是建都北京,將令北方防線向北京集中,從而破壞北方邊防的均勢。
反對派的顧慮不是毫無道理。定都北京,確實使明朝麵對北方少數民族侵襲時失去了戰略縱深,這也是後來引起土木堡之變、袁崇煥之死的潛在原因。
當然,也有不少讚成遷都的,他們的理由前麵已經提到過,這裏不再重複。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因此才能堅決迅速地組織北京保衛戰。
然而,老朱家的人脾氣都一樣。他們所謂的商議,從來不是商量能不能辦,而是商量該怎麽辦。
對於那些提出反對意見的人,明成祖全部革職查辦。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他沒時間也沒耐心,像當年北魏孝文帝一樣慢慢耗。
第二年,北京紫禁城正式動工興建。新建成的北平城周長四十五裏,規製方正。明成祖下詔正式遷都,以北平順天府為京師。而以南京應天府為留都,仍保留南京六部。
公元1421年正月,明成祖登臨北平奉天殿,會見百官,大祀南郊,遷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
關於定都北京,在有明一代尚有反複。
明仁宗為太子時,長期在南京監國,對這裏更有感情,他即位後下令修葺南京宮殿,並稱北平為行在,事實上廢除了北平的京師地位。但他隻當了不到一年皇帝就駕崩,未能如願還都南京。明英宗繼位後,正式確定北平的國都地位,不再稱行在。
永樂遷都後,漢人政權對華北地區的控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北京從此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經過代代修繕、保留至今的北京故宮紫禁城,以一條中軸線貫穿南北,左右對稱,富麗堂皇,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建築史上的不朽傑作。其規製便由永樂時期奠定。
在北京朝陽區東壩一帶,至今還有許多與明成祖朱棣有關的地名,如馬廠、馬房、駒子房、行宮廟等等。這是因為東壩地區當年水草豐美,適合牧養馬匹,一度被建設成為禦馬苑。
而早在公元1404年,明成祖已在天津築城,設天津衛。所謂天津,意謂“天子經由之渡口”。明代嘉靖年間所立之《修建三官廟碑》,記載了天津賜名、築城、設衛的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