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井已經修好了。我們不要遮蓋住井口,將其據為己有。清冽甘甜的井水,要讓更多人飲用。


    一般來說,井口要加個蓋子為好。防止髒東西掉進去,汙染了井水。用個輕便的蓋子就好,也不要上鎖。周圍鄰居喝到你打出來的井水,會感激你。


    有才能要展現出來,不要敝帚自珍。取得了成功要幫助人,要帶動大家互助互利,不要自私自利。我們這麽做,我們就有公心,有公德。


    中國人講傳承,講仁愛,講推己及人,所以說聖人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謂創製垂法,博施濟眾。以高尚的品德成為天下楷模。


    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為國家和時代建立偉大功業。


    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創立流傳後世的學說或理論。


    但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三不朽,成為垂範後世的聖人。怎麽辦?我們可以立小德、立小功、立小言。


    時不時想一想,我們的言行舉止是否願意讓自家的孩子看到聽到。如果某種行為羞於讓他們看到,某種言論羞於讓他們聽到,不要去做,不要去說。這是立小德,作自己家孩子的榜樣。


    待人、處事、工作的時候,也想一想自己的父母、愛人和孩子,能否讓他們衣食無憂,生活幸福。這是立小功,讓自己的家更加美滿、幸福、和諧。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必強求出人頭地,但務必要讓他們有正確的三觀,紮實的人生和堅定的信念。這是立小言,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讓自己的孩子成長為一個不被人小瞧的人。


    就這麽持之以恆,代代家風相傳,我們的家族,我們的後人一定會出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陳友諒(1320年—1363年)與張士誠相比,幾乎是兩個極端。


    張士誠善守,其徐如林,不動如山;陳友諒善攻,其疾如風,侵掠如火。


    張士誠薄徭緩役,善待百姓;陳友諒則橫征暴斂,兵役繁重。


    作為元末兩大失敗的梟雄,後世對待他們的態度也截然不同。


    江蘇蘇州至今都在紀念張士誠。而陳友諒的故鄉沔城(今湖北仙桃),雖有故居、遺址以為曆史見證,卻是煙火蕭瑟,少人問津。


    陳友諒出身漁夫家庭,祖輩本姓謝。因爺爺入贅陳家做了贅婿,於是後代改姓了陳。他少年時代念過幾年書,粗通文墨,因此曾經當過元朝縣吏。


    徐壽輝在羅田天堂寨起兵後,陳友諒前來投靠,在其部將倪文俊帳下作了一個掌簿佐吏。


    徐壽輝本是一個布販子,往來蘄州、黃州之間,生意做得相當不錯,人緣也很好。以他衣食無憂的家庭條件,未必有多強烈的起義造反意圖。


    但架不住他朋友眾多,而且相貌出眾。


    黃州府鄒家崗(今湖北黃岡紅安縣七裏坪鎮)的打鐵匠鄒普勝就是他的好朋友。


    劉福通在潁州起義之後,鄒普勝也想打著白蓮教的旗號造反。因為白蓮教崇奉阿彌陀佛,於是他打算找一個體態雄偉的人物,以應彌勒佛降生下凡的教義。


    恰好有一天,徐壽輝帶著十斤精鐵來找他打造一把鋤頭。鄒普勝頓時眼前一亮,這小子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太合適了。


    在元朝禁止漢人使用鐵製農具的前提下,徐壽輝帶著十斤鐵來打鋤頭,恐怕多多少少也有些圖謀不軌,隻不過不好說出口。


    他說不出口的話,鄒普勝幫他說出來了。


    徐壽輝一進來,就大馬金刀坐在用來打鐵的鐵砧。鄒普勝便說他前天晚上做一個夢,夢見有一條黃龍盤在他的鐵砧上,如今看來,徐壽輝便是那條黃龍,有天子之相。


    他一番忽悠之後總結陳詞:“今天下尚須鋤治耶?當為煉一劍贈君耳。”現在的天下還鑄造什麽鋤頭?我鑄一柄劍送給兄弟你吧。


    兩人於是聯合彭瑩玉,以“彌勒佛降生,當為今世主”為口號舉事反元,迅速組織起萬餘義軍,占領了蘄水和黃州路。徐壽輝創立天完政權後,提出要“摧富益貧”,得到廣大農民的擁護。


    在抗元鬥爭中,黃州黃陂(今武漢市黃陂區)人倪文俊驍勇善戰,立下赫赫戰功。他於是擁兵自重,自稱丞相,一步步架空了徐壽輝。


    公元1357年,倪文俊打算殺害徐壽輝,結果反被自己的部下陳友諒殺死。


    陳友諒順理成章接過了他的軍權,相當於接過了整個天完政權的軍權。


    這是陳友諒第一次背叛上級。當然這一次背叛有非常正當的理由,無可厚非。


    兩年後,陳友諒第二次叛主。他派兵挾持徐壽輝,以江州(今江西九江)為都城,自稱漢王。一年後他在安徽采石磯頭弑殺徐壽輝,即皇帝位,立國號漢。


    陳友諒完全拋棄了徐壽輝摧富益貧的宗旨,一邊大肆征兵以補充兵源,一邊橫征暴斂以補充軍事物資。


    老百姓出人又出錢,日子越發艱苦。而陳友諒自己卻是生活越發奢侈豪華。他連睡榻都是鏤金的,做工極為精巧。他死後,這張鏤金床被人獻給了朱元璋。朱元璋皺著眉說:這床和孟昶的七寶便壺有什麽區別,把它熔掉吧!


    這是兩者格局的不同,也是兩者勝敗的關鍵。


    陳友諒自恃兵力強大,注定興兵攻取朱元璋占據的應天府。


    雙方在應天府城郊龍灣展開激烈水戰,陳友諒大敗而逃,在追兵追擊下再敗於采石磯。安慶落入朱元璋之手。


    不久,雙方以安慶為目標展開激戰。陳友諒再敗,連夜逃到武昌,把老巢江州也拱讓送給了朱元璋。


    陳友諒都跑了,其他人還打什麽?於是多員部將先後投降朱元璋,獻出饒州(今江西上饒鄱陽縣)、建昌(今江西南城縣境內)和龍興(今江西省全南縣境內)。


    公元1363年,陳友諒率大軍六十萬卷土重來,起數百艘巨艦樓船。船上除了水軍精銳以外,還有百官家屬隨行,以示破釜沉舟的決心。


    雙方在鄱陽湖上展開了曠日持久、生死攸關的死戰。陳友諒在指揮作戰時不慎被流射中,貫穿頭顱而死。漢軍土崩瓦解。


    同一年,張士誠起兵攻打韓林兒、劉福通的韓宋政權。朱元璋親率大軍支援韓宋,獲勝後邀請韓林兒與劉福通至廬州營中居住。韓宋政權事實上滅亡。


    公元1366年,蘇州被攻破,張士誠被朱元璋俘虜。他在被押送往應天府的路上閉目絕食,在到達應天府當天自縊而亡。


    自此,各路紅巾軍打下的江山全部歸於朱元璋,明朝這個水井即將修好。隻要將元朝政府這個老舊的井蓋揭開搬走,中原便將重歸漢人統治。


    在元朝的角度,已然日薄西山。而站在冉冉升起的明朝角度,一切向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跟著姓名學國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港沉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港沉沙並收藏跟著姓名學國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