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六:困於葛藟,於臲兀危。曰動悔有悔,征吉。


    困於藤蔓之中,搖搖欲墜,特別危險。一旦行動悔上加悔,出征吉利。


    被藤蔓纏著,掛在懸崖半空搖搖欲墜,稍不注意就會藤蔓斷裂摔下去,是不是特別危險?


    藤蔓沒刺,掛著我們不痛不癢,還讓我們有一個不太牢固的依靠,可以維係著讓我們不至於跌落深淵。


    大部分人死死抓住這根救命的稻草一動也不敢動,害怕稍微一動就弄斷了它,跌落萬丈深淵。


    如果這麽做,永遠沒法改變現狀,隻會慢慢沉淪,所以就連豬八戒都不會這麽做。


    我們看他被珍珠衫變化的大網掛在樹上,上不著天,下不著地,他還會掙紮幾下哼哼幾聲,唿喚猴哥和沙師弟來救他。


    明明知道一旦行動可能會後悔,但如果想要從藤蔓中脫困,我們就得想辦法,有策略地行動起來。


    纏繞我們的這根藤蔓是什麽?


    可能是聲色犬馬的享樂,可能是毫無保留的溺愛,可能是不講道理的庇護,可能是令人沉迷的遊戲……它們可能會帶給我們一點愉悅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卻在不知不覺中消磨我們的雄心,抑製我們的鬥誌,冷卻我們的熱血,就像溫水中的那隻青蛙。


    那麽,纏繞大元朝的那根藤蔓是什麽呢?


    長期生活在塞北苦寒地帶的蒙古遊牧民族,陡然走進富庶繁榮、文化昌盛的中原地區,頓時被這裏的豐饒富有搞得眼花繚亂。這裏河道縱橫、植被茂盛、氣候溫暖、宜居宜業,很快讓他們沉入紙醉金迷的溫柔鄉。


    蒙古貴族們還沒來得及徹底消化吸收中原文明的精華,就已經把沉澱了幾千年的糟粕學了個十足十。他們以驚人的速度腐朽,貪汙成風,貪圖享樂,蒙古人的勇敢和血性在整日不休的載歌載舞、推杯換盞中漸漸消失。


    這是一種暴發戶的心態。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簡而言之,一個人的德行、智慧、能力與自己所處的地位不相匹配時,必然會招來災禍。


    公元1307年,元成宗承續忽必烈遺誌,好不容易將元朝拉上正確的發展軌道,不幸病重不治去世。因為唯一的兒子已經早逝,他的侄子、元武宗孛兒隻斤·海山(1281年—1311年)登基繼位。


    他接手的元朝,是一個貌似強大富有實則弊端叢生的老大帝國。


    短短幾十年時間,元朝冗員冗費現象已非常嚴重,執政效率卻越來越下降。朝野上下貪汙腐敗成風,濫發紙幣導致物價飛漲,進而影響到國家財政收入。


    為鞏固元朝統治,元武宗不能在坐以守成,而必須銳意改革。但他的改革顯然與初衷背道而馳。


    元武宗長年統兵漠北,深知賞賜的激勵作用,他在任期間,使元朝的封賞力度前所未有。


    他登基之初,對擁立功臣大加賞賜,結果耗盡兩京國庫,仍有半數勳貴沒有得到賞賜。幸好元武宗有辦法:沒有錢打賞了,就封官拜爵。


    按照忽必烈定下的規矩,非黃金家族嫡係子孫不得加封一字王。元武宗卻一口氣封了近二十個一字王,其中大半並非黃金家族嫡係成員。


    在他的大肆封賞下,中書省、樞密院和禦史台等重要機構的編製數量激增。據說元武宗一朝,光是佩相印者就數以百計。


    上百個宰相在朝,不僅大事難決,而且容易泄密。許多事情還在討論階段,就已傳到滿城風雨,人盡皆知。


    這些奇葩的改革措施招來漢人儒臣的批評。監察禦史張養浩上書列舉十大弊政:一曰賞賜太侈、二曰刑禁太疏、三曰名爵太輕、四曰台綱太弱、五曰土木太盛、六曰號令太浮、七曰幸門太多、八曰風俗太靡、九曰異端太橫、十曰取相之術太寬。字字切中肯綮。


    元武宗最大的改革舉措是重設尚書省。


    他在中書省之外另立尚書省,作為實際上的中樞機構以推行改革。但因為中書省和尚書省職責劃分不明確,致使中書省成為閑置機構,中書官員被迫屍位素餐。


    就在尚書省啟動一係列改革措施,準備大有作為時,元武宗崩了。皇太弟孛兒隻斤·愛育黎拔力八達(1285年4月-1320年3月)即位,是為元仁宗。


    元仁宗全盤推翻了元武宗的改革,廢除尚書省並處死尚書省一任重要官員。從此以後,中國曆史上再也沒有設立過尚書省。


    元武宗並非沒有兒子,為何要傳位於弟弟呢?


    當年他擁立元武宗登基為帝時,兩兄弟已約好兄終弟及,叔侄相傳。元武宗履行了承諾,元仁宗卻違背了盟約,最終將自己的兒子立為皇太子。


    元仁宗的皇帝工作比元武宗幹得更加出色。他推行以儒治國的政策,起用漢臣,裁撤冗員,整頓吏治,一改武宗朝的衰敗之勢。


    尤其他尊崇朱熹理學,推行延佑複科,在開辟漢族士人入仕途徑的同時,也提高了蒙古人和色目人學習漢學的積極性。這極大緩解了當時的民族矛盾,有力推動了元朝的多民族融合進程。


    元仁宗滿心希望蒙古人學習儒家學說和漢人治政經驗,共同治理好國家。但以蒙古人當時的實際權力結構而言,奉行唐宋以後的封建體製並不是最好選擇。


    用馬先生的話來說,就是生產關係並不能適應當時的生產力發展。


    蒙古人剛剛從部落社會走過來,他們的權力結構類似於封邦建國的周朝。


    大元皇帝為天子,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蒙古諸王則為諸侯,在各自的領地享有行政、軍事、財政和司法權。


    秦漢兩朝用了四百多年時間,才將封建製改為郡縣製。唐宋兩朝又用了近六百年時間,才勉強完善了中央集權的郡縣製。


    元仁宗想利用儒家學說,用短短幾十年時間走過此前用兩千年時間走過的路,顯然難度極大。所以,忽必烈才將行漢法和遵蒙製並行,嚐試著一點點加強中央集權。


    那麽,元仁宗能不能學習漢武帝施行推恩令呢?


    難度同樣極大。


    因為,中原文明的繼承製度是嫡長子繼承製。次子和庶子們從法理上不具備繼承權,所以他們舉雙手擁護雨露均沾的推恩令。


    蒙古貴族奉行的是世襲推舉製。這意味著每一個兒子都有希望獲得繼承權,舉手表決,能者居之。在能獲得一整塊蛋糕的時候,什麽人還會希望把它分成幾塊呢?


    當然是,無能且無望爭取到蛋糕的人。而這些人的意見,通常會理所當然地被省略掉。


    元仁宗限製貴族以加強中央集權的改革很快無疾而終,接下來擺在他麵前的大難題,是皇位繼承權問題。


    他並不想把皇位傳給侄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跟著姓名學國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港沉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港沉沙並收藏跟著姓名學國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