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三:困於石,據於蒺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兇。
困於石頭之中,靠著有刺的蒺藜叢。迴到家中,見不到妻子,兇險。
齊天大聖孫悟空,被如來佛一掌壓在五行山下,困在石頭中五百年,隻能渴飲銅汁,饑餐鐵丸,這已經夠艱難了,但還不是最艱難,因為他還能趴著或者躺著。
更艱難的是困在石頭之中,背後還有一叢有刺的蒺藜,坐也坐不下,躺也躺不得,進退兩難,動彈不得。悲催的是,這還不是最艱難的時刻。
眼見形勢如此艱難,那就不如暫時退迴家中待著吧。結果迴到家中一看,妻子不見了,好好的一個家散了。
外患重重,內部已被掏空,內外交困,怎麽辦?
唐僧的父親陳光蕊高中狀元、喜得嬌妻,雙喜臨門卻樂極生悲,在衣錦還鄉之時,妻子被強盜搶走,自己被強盜殺死,家破人亡。他的妻子忍辱負重,最終報了大仇。
十八歲的鐵木真迴到家中,發現妻子被人擄走。他知恥後勇,勇猛奮進,締造了不可一世的大蒙古國。
所以說,無論局麵多麽艱難,隻要堅持不放棄,總能找到脫困的辦法。
就在忽必烈遠征在外而蒙哥驟亡時,弟弟阿裏不哥圖謀汗位而黃金家族紛紛另立汗國,他麵臨最艱難、最危險的時刻。
四麵八方全是難啃的石頭,稍有不慎就是滅頂之災。幸好,他背後那根刺是軟弱的南宋。
忽必烈安撫好南宋朝廷的情緒,隨後集中精力平定阿裏不哥之亂,從密不透風的困境中拓展出一絲難得的騰挪空間。於是他轉了一個身,暫時棄四大汗國於不顧,轉而先拔掉那惱人的蒺藜叢。
南下攻宋的元軍主將伯顏(1236年-1295年)是不多見的親漢蒙古人。在蒙古人中,伯顏稱得上文武雙全。他很早就會用漢文作詩,而且多謀善斷,率領二十萬元軍如臂使指,指揮調度無不如意。
他留存至今的小令《喜春來·金魚玉帶羅襴扣》,描寫自己身居高位,當輔佐帝王建功立業,風格豪爽快氣:
金魚玉帶羅襴扣,皂蓋朱幡列五侯,山河判斷在俺筆尖頭。得意秋,分破帝王憂。
伯顏忠實執行忽必烈不濫殺漢人和招降安撫的政策,嚴格控製元軍的殺戮與破壞行為。特別是在兵入臨安後,他奉行忽必烈的指示“奉揚寬大,撫戢吏民”,最大限度保護了江南地區的穩定,這顯然有助於此後的戰後恢複。
忽必烈推崇漢學,采取漢製,更多的還是出於爭奪汗位、鞏固統治的現實需要。在天下大統一以後,他放緩了推行漢法、改革舊製的步伐。當年追隨忽必烈立下汗馬功勞的漢人官員漸漸被疏遠,迴迴人阿合馬掌管了國家財政。
然而公元1282年,漢人將領王著、高和尚在大都城內當眾刺殺阿合馬。這起惡性事件,使得忽必烈越來越不相信漢人。
事實證明,從原始部落時代躍遷至封建時代的蒙古人,打仗固然是一把好手,在治理國家方麵卻還缺乏必要的才能。
隨著漢人失勢,善於打仗卻不擅理財的蒙古人很快將元朝財政折騰得已近枯竭。朝廷開始大量增發紙幣以平衡收支,但此舉無異於飲鴆止渴。
忽必烈的應對策略是對外征戰,掠奪財富。不料當年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蒙古鐵軍,忽然變成了連戰連敗的軟腳蝦。
他們最大的敵人不是對手,而是大海和台風。
公元1274年,元軍與高麗起聯軍二萬五千人,乘船跨海攻擊日本鐮倉幕府,拉開了東征日本的序幕。十三世紀的日本鐮倉幕府處於武家時代,背著東洋刀、身披甲胄招搖過市的武士崛起成為主角。
這次勞師遠征,聯軍節節取勝,但隨著軍事補給線加長,日本的增援越來越多,聯軍統領決定戰略性撤退。然而就在當天晚上,海上出現台風,大部分聯軍戰艦被風浪毀壞,半數以上的將士喪身魚腹。
對這樣的作戰結果,忽必烈顯然非常不滿意。
公元1281年,元軍再次起兵十四萬,兵分兩路渡海攻日本。他們攜帶了三個月的軍糧和鋤頭鐵鍬一類的農具,做好了長期占領和屯田的準備。這一次他們敗得更慘。
元軍先是爆發大規模瘟疫,接著再次遭遇大型台風。洪濤萬丈如山湧起,各類戰艦相互撞擊盡皆粉碎。元軍損失十萬以上,海上浮屍隨著潮汐進入河口,把水麵堵得嚴嚴實實。
第二次東征日本失敗,忽必烈為之震怒。但當他冷靜之後,下令撤銷日本行省和征東行省 。他對東征失敗一直耿耿於懷,此後曾多次籌備策劃,但終其一生再未對日本發動戰爭。
如東征失利源於大自然的偉力,南征失敗則應歸咎於水土不服。
公元1284年,元軍攻打安南陳朝,雖然一度攻入安南都城,因瘟疫大發而撤軍,被安南軍隊追擊而死傷慘重。
元朝的西邊和北邊是自己的下屬汗國,於是對東、南方向發動侵略戰爭,結果不是因為台風,就是因為瘟疫,東邊打不動,南邊也打不動。損兵折將不說,國庫裏的錢也已花光,朝廷不得不加重國內老百姓的賦役負擔,由此引起社會動蕩。尤其東征日本時,江南百姓被迫大幅增加徭役時間,他們不堪勞役相繼爆發反元起義,成為讓元朝統治者肉痛的尖刺。
忽必烈再次麵臨“介於石,據於蒺藜”的局麵。
忽必烈第一次“介於石”的時候,以漢製、儒學為基礎而登上大汗之位。然而這一次,漢製和儒學也救不了他,元朝來到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忽必烈登基以後曾下詔興修孔廟,但對衍聖公和孔氏子孫並沒有特殊優待,甚至有人認為,孔氏子孫在忽必烈時期的待遇跌到了曆史最低穀。
為穩定江南局勢,忽必烈召孔子第五十二世嫡孫、宋末衍聖公孔洙朝見並授予官職。此時已於事無補,江南各地湧現小規模起義不下二百處。元軍忙著四處鎮壓,不過按起葫蘆浮起瓢,到公元1289年,起義數量增加至四百多處。
忽必烈此時已經垂垂老去,對朝政已逐漸力不從心。公元1294年正月,忽必烈病重駕崩,在位三十五年,廟號世祖。
忽必烈的孫子,元成宗孛兒隻斤·鐵穆耳(1265年10月-1307年2月)登基即位。
困於石頭之中,靠著有刺的蒺藜叢。迴到家中,見不到妻子,兇險。
齊天大聖孫悟空,被如來佛一掌壓在五行山下,困在石頭中五百年,隻能渴飲銅汁,饑餐鐵丸,這已經夠艱難了,但還不是最艱難,因為他還能趴著或者躺著。
更艱難的是困在石頭之中,背後還有一叢有刺的蒺藜,坐也坐不下,躺也躺不得,進退兩難,動彈不得。悲催的是,這還不是最艱難的時刻。
眼見形勢如此艱難,那就不如暫時退迴家中待著吧。結果迴到家中一看,妻子不見了,好好的一個家散了。
外患重重,內部已被掏空,內外交困,怎麽辦?
唐僧的父親陳光蕊高中狀元、喜得嬌妻,雙喜臨門卻樂極生悲,在衣錦還鄉之時,妻子被強盜搶走,自己被強盜殺死,家破人亡。他的妻子忍辱負重,最終報了大仇。
十八歲的鐵木真迴到家中,發現妻子被人擄走。他知恥後勇,勇猛奮進,締造了不可一世的大蒙古國。
所以說,無論局麵多麽艱難,隻要堅持不放棄,總能找到脫困的辦法。
就在忽必烈遠征在外而蒙哥驟亡時,弟弟阿裏不哥圖謀汗位而黃金家族紛紛另立汗國,他麵臨最艱難、最危險的時刻。
四麵八方全是難啃的石頭,稍有不慎就是滅頂之災。幸好,他背後那根刺是軟弱的南宋。
忽必烈安撫好南宋朝廷的情緒,隨後集中精力平定阿裏不哥之亂,從密不透風的困境中拓展出一絲難得的騰挪空間。於是他轉了一個身,暫時棄四大汗國於不顧,轉而先拔掉那惱人的蒺藜叢。
南下攻宋的元軍主將伯顏(1236年-1295年)是不多見的親漢蒙古人。在蒙古人中,伯顏稱得上文武雙全。他很早就會用漢文作詩,而且多謀善斷,率領二十萬元軍如臂使指,指揮調度無不如意。
他留存至今的小令《喜春來·金魚玉帶羅襴扣》,描寫自己身居高位,當輔佐帝王建功立業,風格豪爽快氣:
金魚玉帶羅襴扣,皂蓋朱幡列五侯,山河判斷在俺筆尖頭。得意秋,分破帝王憂。
伯顏忠實執行忽必烈不濫殺漢人和招降安撫的政策,嚴格控製元軍的殺戮與破壞行為。特別是在兵入臨安後,他奉行忽必烈的指示“奉揚寬大,撫戢吏民”,最大限度保護了江南地區的穩定,這顯然有助於此後的戰後恢複。
忽必烈推崇漢學,采取漢製,更多的還是出於爭奪汗位、鞏固統治的現實需要。在天下大統一以後,他放緩了推行漢法、改革舊製的步伐。當年追隨忽必烈立下汗馬功勞的漢人官員漸漸被疏遠,迴迴人阿合馬掌管了國家財政。
然而公元1282年,漢人將領王著、高和尚在大都城內當眾刺殺阿合馬。這起惡性事件,使得忽必烈越來越不相信漢人。
事實證明,從原始部落時代躍遷至封建時代的蒙古人,打仗固然是一把好手,在治理國家方麵卻還缺乏必要的才能。
隨著漢人失勢,善於打仗卻不擅理財的蒙古人很快將元朝財政折騰得已近枯竭。朝廷開始大量增發紙幣以平衡收支,但此舉無異於飲鴆止渴。
忽必烈的應對策略是對外征戰,掠奪財富。不料當年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蒙古鐵軍,忽然變成了連戰連敗的軟腳蝦。
他們最大的敵人不是對手,而是大海和台風。
公元1274年,元軍與高麗起聯軍二萬五千人,乘船跨海攻擊日本鐮倉幕府,拉開了東征日本的序幕。十三世紀的日本鐮倉幕府處於武家時代,背著東洋刀、身披甲胄招搖過市的武士崛起成為主角。
這次勞師遠征,聯軍節節取勝,但隨著軍事補給線加長,日本的增援越來越多,聯軍統領決定戰略性撤退。然而就在當天晚上,海上出現台風,大部分聯軍戰艦被風浪毀壞,半數以上的將士喪身魚腹。
對這樣的作戰結果,忽必烈顯然非常不滿意。
公元1281年,元軍再次起兵十四萬,兵分兩路渡海攻日本。他們攜帶了三個月的軍糧和鋤頭鐵鍬一類的農具,做好了長期占領和屯田的準備。這一次他們敗得更慘。
元軍先是爆發大規模瘟疫,接著再次遭遇大型台風。洪濤萬丈如山湧起,各類戰艦相互撞擊盡皆粉碎。元軍損失十萬以上,海上浮屍隨著潮汐進入河口,把水麵堵得嚴嚴實實。
第二次東征日本失敗,忽必烈為之震怒。但當他冷靜之後,下令撤銷日本行省和征東行省 。他對東征失敗一直耿耿於懷,此後曾多次籌備策劃,但終其一生再未對日本發動戰爭。
如東征失利源於大自然的偉力,南征失敗則應歸咎於水土不服。
公元1284年,元軍攻打安南陳朝,雖然一度攻入安南都城,因瘟疫大發而撤軍,被安南軍隊追擊而死傷慘重。
元朝的西邊和北邊是自己的下屬汗國,於是對東、南方向發動侵略戰爭,結果不是因為台風,就是因為瘟疫,東邊打不動,南邊也打不動。損兵折將不說,國庫裏的錢也已花光,朝廷不得不加重國內老百姓的賦役負擔,由此引起社會動蕩。尤其東征日本時,江南百姓被迫大幅增加徭役時間,他們不堪勞役相繼爆發反元起義,成為讓元朝統治者肉痛的尖刺。
忽必烈再次麵臨“介於石,據於蒺藜”的局麵。
忽必烈第一次“介於石”的時候,以漢製、儒學為基礎而登上大汗之位。然而這一次,漢製和儒學也救不了他,元朝來到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忽必烈登基以後曾下詔興修孔廟,但對衍聖公和孔氏子孫並沒有特殊優待,甚至有人認為,孔氏子孫在忽必烈時期的待遇跌到了曆史最低穀。
為穩定江南局勢,忽必烈召孔子第五十二世嫡孫、宋末衍聖公孔洙朝見並授予官職。此時已於事無補,江南各地湧現小規模起義不下二百處。元軍忙著四處鎮壓,不過按起葫蘆浮起瓢,到公元1289年,起義數量增加至四百多處。
忽必烈此時已經垂垂老去,對朝政已逐漸力不從心。公元1294年正月,忽必烈病重駕崩,在位三十五年,廟號世祖。
忽必烈的孫子,元成宗孛兒隻斤·鐵穆耳(1265年10月-1307年2月)登基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