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王用亨於岐山,吉,無咎。
王到岐山祭祀,吉利,沒有災難。
王用亨於岐山,這六個字並不像看上去那麽簡單。
周還是殷商的一個方國時,岐山,是周方的國都。
隨著周國漸漸變得強大,它一方麵引起了殷商帝室的忌憚,一方麵贏得了舉行祭祀大典的資格。
周國的君王到岐山舉行祭祀大典,這件事看起來非常榮耀,實際上非常危險。殷商的帝王一定會有很大意見,他們也許會采取一些強硬的措施。
所以,王用亨於岐山,意味著大機遇,也意味著大危險。意味著一個國家、一個企業的二把手,功勞越來越大,聲望越來越高,幾乎就要超越一把手的權威,到達功高不賞的地步了。
這個時候要更加謙虛,更加謹慎,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要犯一丁點錯誤,這樣做就吉利。
否則隻要二把手犯一點點錯,被一把手抓住把柄,一定會被搞得萬劫不複。
賈似道的結局,是一個現成的反麵案例。
一把手也不能犯錯,否則一定會被拉下馬。尤其是皇帝,我們不要看他地位高高在上,萬民景仰的樣子,其實很沒有自由。
他哪怕隻犯一點小錯,上有宰相阻止,下有言官勸諫,奏章雪片一樣遞上來給他看。
這還不算什麽。但凡國家出現一點問題,包括天災人禍,第一個挨罵的就是皇帝。
你是一把手,不罵你罵誰?
所以我們看唐玄宗,他不犯錯的時候,締造了開元盛世,他稍微老眼昏花一下,安史之亂就來了,差點滅國。
從宋度宗駕崩,短短五年時間,南宋換了三個皇帝。擅權誤國的賈似道被罷免後,南宋如果選賢任能,對元軍並非沒有一戰之力。
南宋並非沒有骨鯁忠臣。
此時,三十九歲的文天祥正在贛州任知州,,與他同齡的陸秀夫在淮東製置使李庭芝帳下擔任參議官。
同為宋末三傑之一的張世傑,則在襄樊二鎮失陷後,率區區五千人死守鄂州。他用鐵索橫江,又以火炮、弓弩據守鄂州城多日,表現出高超的軍事能力。
而南宋朝廷的宰相繼任者,是陳宜中。據稱陳宜中有知仁勇之資和剛大直之氣,這個評價不是一般的高。
他是否名實相符呢?
在元軍破鄂州,沿長江一路緊逼臨安,賈似道倉皇難逃揚州之際,留守臨安的左、右丞相全部悄悄逃亡。參知政事陳宜中接掌相權,采取一係列措施扭轉危局。其中比較重要的措施是:奏請誅殺賈似道以製止潰逃,廢除賈似道推行的弊政以安民心;號召天下兵馬會聚臨安勤王,同時獎勵積極參戰的軍民,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抗元救亡。
隨著賈似道伏誅,張世傑率軍率先抵達臨安,宋軍迅速以臨安為中心,集結了接近二十萬人的武裝力量,局麵暫時得到控製。
單看以上表現,陳宜中幹得還算不錯,但他很快原形畢露。
這個滿口豪言壯語的抗戰宰相,其實隻是一個貪生怕死的膽小鬼。
轉折點出現在元軍的常州屠城。
常州扼守臨安門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元軍投入二十萬大軍攻城,而常州軍民拚死抵抗。元軍驅使常州城外百姓挖土填埋護城河,甚至殘忍地將運土百姓也埋入其中,最終築成一道環城堤防。
他們以環城堤防為基礎發動總攻,曆時兩天後攻破常州城,然後屠城。
常州大屠殺擊潰了很多人的心理防線。當元軍進逼平江時,宋將不戰而降。在前線戰事最激烈的時候,臨安城內頓時人心惶惶,大小官員開始帶頭逃命。
陳宜中作為宰執重臣,也連夜逃跑了。他一口氣逃到遠離前線的南部沿海地區,拒絕迴朝的詔令,卻厚著臉皮上疏請求朝廷在當地給他安排職務。臨安太學生對他的逃跑行為進行了嚴厲譴責,指責他是和賈似道一樣的誤國之臣。
謝太後無奈,親修一封書信給陳宜中的母親,這才迫使他重返臨安。此時,蒙古人已經兵臨城下。
張世傑奏請將皇帝、皇後與太後轉移至海上,他自己則與文天祥率軍阻擊元軍。但在陳宜中的幹預下,文天祥被擢升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出使談判議和,被元軍扣留。
公元1276年正月,宋恭帝奉上國印向元朝奉表稱臣,並修書敦促各郡縣投降,被忽必烈封為開府儀同三司、瀛國公 。
當時,李庭芝正鎮守揚州,拒元軍於城門之外,城中食物吃盡而人相食,猶自死戰不退。謝太後與瀛國公勸降各地的詔書傳至,李庭芝登上城牆,奮然喝道:“我奉詔守城,斷無奉詔投降的道理。“ 直至城破被殺,滿城民眾為之傷心落淚。
陳宜中、張世傑、陸秀夫等人護送宋度宗長子趙昰、三子趙昺逃到溫州。
趙昰(1269年-1278年)被擁立為宋端宗,陳宜中仍為左丞相。
此時的南宋,已隻剩福州、溫州、台州、處州(今浙江麗水)、廣州、南雄州、真州(今江蘇儀征)、通州(今江蘇南通)等地,約有軍隊二十萬左右,卻已無險可守。
關鍵時刻,陳宜中再一次逃了,他南逃至占城(今越南河內)後一去不歸。若幹年後,元軍攻打占城,陳宜中逃到暹羅(今泰國),後終老此地。
兩宋已經名存實亡,而年僅八歲的宋端宗卻被趕鴨子上架,擔負起了續兩宋宗祠的重任。
這個少年皇帝的日子,甚至比不上一位普通的平民少年。
隨著真州、通州失守,元軍大舉渡過長江,南宋流亡政權隻能繼續向南逃亡。為避免與元軍不期而遇,君臣大多數時間龜縮在海船上度日。
公元1277年底,大海忽然刮起台風,流亡船隊被吹得七零八落,近半數的宋兵在海洋風暴中喪命。宋端宗也不慎落水,驚嚇之餘,因此染病。
台風剛剛過去,元軍突然殺來。宋端宗被迫再次逃到海上,顛沛流離之下在一座海上荒島上病死。
年僅五歲的趙昺(1272年2月—1279年3月)被擁立為帝。
一子錯,滿盤落索,更何況一錯再錯?
南宋的頹勢,已遠非區區幾個人憑借一腔孤勇便能挽迴。
王到岐山祭祀,吉利,沒有災難。
王用亨於岐山,這六個字並不像看上去那麽簡單。
周還是殷商的一個方國時,岐山,是周方的國都。
隨著周國漸漸變得強大,它一方麵引起了殷商帝室的忌憚,一方麵贏得了舉行祭祀大典的資格。
周國的君王到岐山舉行祭祀大典,這件事看起來非常榮耀,實際上非常危險。殷商的帝王一定會有很大意見,他們也許會采取一些強硬的措施。
所以,王用亨於岐山,意味著大機遇,也意味著大危險。意味著一個國家、一個企業的二把手,功勞越來越大,聲望越來越高,幾乎就要超越一把手的權威,到達功高不賞的地步了。
這個時候要更加謙虛,更加謹慎,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要犯一丁點錯誤,這樣做就吉利。
否則隻要二把手犯一點點錯,被一把手抓住把柄,一定會被搞得萬劫不複。
賈似道的結局,是一個現成的反麵案例。
一把手也不能犯錯,否則一定會被拉下馬。尤其是皇帝,我們不要看他地位高高在上,萬民景仰的樣子,其實很沒有自由。
他哪怕隻犯一點小錯,上有宰相阻止,下有言官勸諫,奏章雪片一樣遞上來給他看。
這還不算什麽。但凡國家出現一點問題,包括天災人禍,第一個挨罵的就是皇帝。
你是一把手,不罵你罵誰?
所以我們看唐玄宗,他不犯錯的時候,締造了開元盛世,他稍微老眼昏花一下,安史之亂就來了,差點滅國。
從宋度宗駕崩,短短五年時間,南宋換了三個皇帝。擅權誤國的賈似道被罷免後,南宋如果選賢任能,對元軍並非沒有一戰之力。
南宋並非沒有骨鯁忠臣。
此時,三十九歲的文天祥正在贛州任知州,,與他同齡的陸秀夫在淮東製置使李庭芝帳下擔任參議官。
同為宋末三傑之一的張世傑,則在襄樊二鎮失陷後,率區區五千人死守鄂州。他用鐵索橫江,又以火炮、弓弩據守鄂州城多日,表現出高超的軍事能力。
而南宋朝廷的宰相繼任者,是陳宜中。據稱陳宜中有知仁勇之資和剛大直之氣,這個評價不是一般的高。
他是否名實相符呢?
在元軍破鄂州,沿長江一路緊逼臨安,賈似道倉皇難逃揚州之際,留守臨安的左、右丞相全部悄悄逃亡。參知政事陳宜中接掌相權,采取一係列措施扭轉危局。其中比較重要的措施是:奏請誅殺賈似道以製止潰逃,廢除賈似道推行的弊政以安民心;號召天下兵馬會聚臨安勤王,同時獎勵積極參戰的軍民,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抗元救亡。
隨著賈似道伏誅,張世傑率軍率先抵達臨安,宋軍迅速以臨安為中心,集結了接近二十萬人的武裝力量,局麵暫時得到控製。
單看以上表現,陳宜中幹得還算不錯,但他很快原形畢露。
這個滿口豪言壯語的抗戰宰相,其實隻是一個貪生怕死的膽小鬼。
轉折點出現在元軍的常州屠城。
常州扼守臨安門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元軍投入二十萬大軍攻城,而常州軍民拚死抵抗。元軍驅使常州城外百姓挖土填埋護城河,甚至殘忍地將運土百姓也埋入其中,最終築成一道環城堤防。
他們以環城堤防為基礎發動總攻,曆時兩天後攻破常州城,然後屠城。
常州大屠殺擊潰了很多人的心理防線。當元軍進逼平江時,宋將不戰而降。在前線戰事最激烈的時候,臨安城內頓時人心惶惶,大小官員開始帶頭逃命。
陳宜中作為宰執重臣,也連夜逃跑了。他一口氣逃到遠離前線的南部沿海地區,拒絕迴朝的詔令,卻厚著臉皮上疏請求朝廷在當地給他安排職務。臨安太學生對他的逃跑行為進行了嚴厲譴責,指責他是和賈似道一樣的誤國之臣。
謝太後無奈,親修一封書信給陳宜中的母親,這才迫使他重返臨安。此時,蒙古人已經兵臨城下。
張世傑奏請將皇帝、皇後與太後轉移至海上,他自己則與文天祥率軍阻擊元軍。但在陳宜中的幹預下,文天祥被擢升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出使談判議和,被元軍扣留。
公元1276年正月,宋恭帝奉上國印向元朝奉表稱臣,並修書敦促各郡縣投降,被忽必烈封為開府儀同三司、瀛國公 。
當時,李庭芝正鎮守揚州,拒元軍於城門之外,城中食物吃盡而人相食,猶自死戰不退。謝太後與瀛國公勸降各地的詔書傳至,李庭芝登上城牆,奮然喝道:“我奉詔守城,斷無奉詔投降的道理。“ 直至城破被殺,滿城民眾為之傷心落淚。
陳宜中、張世傑、陸秀夫等人護送宋度宗長子趙昰、三子趙昺逃到溫州。
趙昰(1269年-1278年)被擁立為宋端宗,陳宜中仍為左丞相。
此時的南宋,已隻剩福州、溫州、台州、處州(今浙江麗水)、廣州、南雄州、真州(今江蘇儀征)、通州(今江蘇南通)等地,約有軍隊二十萬左右,卻已無險可守。
關鍵時刻,陳宜中再一次逃了,他南逃至占城(今越南河內)後一去不歸。若幹年後,元軍攻打占城,陳宜中逃到暹羅(今泰國),後終老此地。
兩宋已經名存實亡,而年僅八歲的宋端宗卻被趕鴨子上架,擔負起了續兩宋宗祠的重任。
這個少年皇帝的日子,甚至比不上一位普通的平民少年。
隨著真州、通州失守,元軍大舉渡過長江,南宋流亡政權隻能繼續向南逃亡。為避免與元軍不期而遇,君臣大多數時間龜縮在海船上度日。
公元1277年底,大海忽然刮起台風,流亡船隊被吹得七零八落,近半數的宋兵在海洋風暴中喪命。宋端宗也不慎落水,驚嚇之餘,因此染病。
台風剛剛過去,元軍突然殺來。宋端宗被迫再次逃到海上,顛沛流離之下在一座海上荒島上病死。
年僅五歲的趙昺(1272年2月—1279年3月)被擁立為帝。
一子錯,滿盤落索,更何況一錯再錯?
南宋的頹勢,已遠非區區幾個人憑借一腔孤勇便能挽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