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卦六爻講述了韓侂胄、史彌遠等奸臣亂政,南宋卻逆勢中興的曆史故事。
初六: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為笑。勿恤,往無咎。
有誠信卻不能始終如一,有時散開有時聚集。如果唿號不休,不如握手言歡。不用擔心,往前進沒有災難。
我們有遠大理想,卻因為各種主客觀原因很難集中精力。自己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說,與我們誌同道合的夥伴也各種吵鬧不休,大家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長此以往,理想很難達成。
怎麽辦?
與所有人握手言和,尊重每個人的意見。
比如南宋一朝,對待金國有主戰派,有主和派,有騎牆派。
如果一心主和顯然不妥,金人貪得無厭,如果一味認慫,他們肯定得寸進尺。
一心求戰也不是好辦法。且不說宋軍能不能打贏金軍,就算在武力上完全壓製,朝中有主和派扯後腿,想要打到完全勝利,幾乎也是鏡花水月。
騎牆派的日子也不好過,他們就像風箱裏的老鼠,理想是左右逢源,現實卻是左右添堵,誰都討好不著。
作為南宋的話事人,皇帝應該怎麽當,才能聚攏這些心思各異的朝臣呢?
宋寧宗趙擴(1168年11月-1224年9月)登基的時候,已經二十七歲了,屬於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人身觀和價值觀,對待人和事應該有了相當成熟的看法。
他是一個愛讀書的人,學習非常勤奮,為此將當代大儒朱熹延入宮中為侍講。
他讀書的特色深得陶淵明個中三昧:好讀書而不求甚解。他博覽群書,對書中內容大多一知半解,這未嚐不是一種特色。
宋寧宗不僅書讀得多,而且性子極好。他極為尊重臣子的意見,所有奏章不問具體內容,一律批示“可”:盡管放手做去吧。
主和派、主戰派的意見相左,怎麽辦?
沒關係,大家先各做各的。萬一發生了矛盾,到時再上奏章來討論嘛!對於這些奏章,宋寧宗依然萬變不離其宗,以一個字對付:可。
哪怕是臨朝聽政,宋寧宗也是耐心聽取意見,卻絕不表明態度。往往朝臣當庭辯論,喉幹舌燥,宋寧宗微笑如故,不置可否。這倒頗有老子“無為而治”的氣象。臣子們吵來吵去,最終總會自己想辦法協調好矛盾的。
宋寧宗對台諫的意見也非常重視。自古以來,台諫官員就肩負勸諫帝王、彈劾百官的重要職責,是防止皇權失控的重要手段。在宋朝,皇權特許言者無罪,於是不少台諫官員敢梗著脖子,唾沫橫飛地在皇帝麵前大發議論。
皇帝再怎麽不高興,也得乖乖聽著。有些脾氣好的皇帝,還假惺惺地笑著讚道:愛卿赤膽忠心,深得朕心,看賞。
這是專屬台諫官員的權力,其他朝臣千萬不要學,萬一惹惱了皇帝,那是真要砍頭的。
鑒於台諫的獨特性,入選台諫的言官大多為正直清高的骨鯁之士,這才能確保台諫言之有物,能真正幫助皇帝反躬自省,做出正確的決策。
但對於宋寧宗來說,誰入台諫都沒有問題。
有人據此認為他缺乏辨別人才的能力,這純屬無稽之談。
好人和壞人,確實很難辨別。但誰正直,誰諂媚,誰據理力爭,誰唯唯諾諾,隻要不是笨蛋,一般很快就能看出來。
所以,宋寧宗不是辨別不出來,隻是懶得管而已。
有些權臣別有用心,推薦黨羽進入台諫,試圖以此打擊異己,控製官路,宋寧宗一如既往表示可以,沒問題。
很多人認為宋寧宗這是不作為,個人倒覺得他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因為宋寧宗非常關心民間疾苦。
他當年還是皇孫的時候,在護送宋高宗靈柩下葬的路上親眼見到農民在田間勞作的場景,不禁感慨自己久居深宮,不知勞動的艱苦! 所以他即位以後,每年都會頒布各種減免賦稅的詔書。
在個人生活上,宋寧宗也力行節儉。他穿著樸素,使用酒器也以錫代銀。
有一年元宵夜,他獨自一人枯坐宮中。一位近侍好奇地問他:上元佳節,官家為什麽不大擺宴席慶祝一下呢?
宋寧宗淡淡迴答道:外麵的百姓窮得吃不上飯了,朕怎麽還有心思飲酒作樂呢?
有一次,他難得的出外遊玩,導致臨安城百姓爭相觀看。眾人前擁後擠,有人因此被踩死。
宋寧宗聞訊後十分後悔,從此以後,他再也不出宮遊賞了。
對朝臣放權,對百姓體恤,自己卻力行節儉,很難說宋寧宗不是一個好皇帝。
實際上,宋寧宗統治時期,南宋的人口、戶口均達到當朝峰值。據官方統計,宋寧宗嘉定年間,全國戶口數約為1270多萬戶。有些曆史學者考慮到隱戶的存在,認為實際人口應達到1550多萬戶約8000多萬人。
這與宋徽宗大觀三年約2088萬戶1.13億人口相比,似乎存在一些差距。
但考慮到南宋隻剩半壁江山,這個數字就顯得非常驚人了。
但宋寧宗的曆史評價為何一直不高呢?主要因為以下四個原因。
首先,宋寧宗一朝是南宋皇權一蹶不振和相權專政的轉折點。因為他過於寬容,以致皇權衰落,相權代起。
其次,北伐無力,開禧北伐的潰敗使南宋的軍事信心再次遭到毀滅性打擊。
第三,因為他的縱容,嘉定初年爆發紙幣信用危機,南宋經濟自此陷入全麵失衡的困境。
第四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其時孛兒隻斤·鐵木真已經長大,蒙古騎兵逐漸崛起。鐵木真隻比宋寧宗大七歲,他率領蒙古鐵騎先後覆滅西遼和花剌子模,迫使西夏、金朝、高麗乞和,勢力一天比一天壯大。
宋寧宗對此渾然不覺。他對蒙古人的麻木心態,與千年之後清朝乾隆帝對西方列強的心態頗有相似之處。但兩者之間存在一個本質差別。
宋寧宗統治下的南宋偏居一隅,安於現狀,對金國隻能委曲求全,早已喪失了必要的進取之心。
乾隆帝雖然同樣不思進取,但在西方來使麵前卻始終保持一種高高在上的老大帝國姿態。
這種上位者的氣度,是宋寧宗不能具有的。
雖然,他也曾經努力過。
初六: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為笑。勿恤,往無咎。
有誠信卻不能始終如一,有時散開有時聚集。如果唿號不休,不如握手言歡。不用擔心,往前進沒有災難。
我們有遠大理想,卻因為各種主客觀原因很難集中精力。自己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說,與我們誌同道合的夥伴也各種吵鬧不休,大家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長此以往,理想很難達成。
怎麽辦?
與所有人握手言和,尊重每個人的意見。
比如南宋一朝,對待金國有主戰派,有主和派,有騎牆派。
如果一心主和顯然不妥,金人貪得無厭,如果一味認慫,他們肯定得寸進尺。
一心求戰也不是好辦法。且不說宋軍能不能打贏金軍,就算在武力上完全壓製,朝中有主和派扯後腿,想要打到完全勝利,幾乎也是鏡花水月。
騎牆派的日子也不好過,他們就像風箱裏的老鼠,理想是左右逢源,現實卻是左右添堵,誰都討好不著。
作為南宋的話事人,皇帝應該怎麽當,才能聚攏這些心思各異的朝臣呢?
宋寧宗趙擴(1168年11月-1224年9月)登基的時候,已經二十七歲了,屬於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人身觀和價值觀,對待人和事應該有了相當成熟的看法。
他是一個愛讀書的人,學習非常勤奮,為此將當代大儒朱熹延入宮中為侍講。
他讀書的特色深得陶淵明個中三昧:好讀書而不求甚解。他博覽群書,對書中內容大多一知半解,這未嚐不是一種特色。
宋寧宗不僅書讀得多,而且性子極好。他極為尊重臣子的意見,所有奏章不問具體內容,一律批示“可”:盡管放手做去吧。
主和派、主戰派的意見相左,怎麽辦?
沒關係,大家先各做各的。萬一發生了矛盾,到時再上奏章來討論嘛!對於這些奏章,宋寧宗依然萬變不離其宗,以一個字對付:可。
哪怕是臨朝聽政,宋寧宗也是耐心聽取意見,卻絕不表明態度。往往朝臣當庭辯論,喉幹舌燥,宋寧宗微笑如故,不置可否。這倒頗有老子“無為而治”的氣象。臣子們吵來吵去,最終總會自己想辦法協調好矛盾的。
宋寧宗對台諫的意見也非常重視。自古以來,台諫官員就肩負勸諫帝王、彈劾百官的重要職責,是防止皇權失控的重要手段。在宋朝,皇權特許言者無罪,於是不少台諫官員敢梗著脖子,唾沫橫飛地在皇帝麵前大發議論。
皇帝再怎麽不高興,也得乖乖聽著。有些脾氣好的皇帝,還假惺惺地笑著讚道:愛卿赤膽忠心,深得朕心,看賞。
這是專屬台諫官員的權力,其他朝臣千萬不要學,萬一惹惱了皇帝,那是真要砍頭的。
鑒於台諫的獨特性,入選台諫的言官大多為正直清高的骨鯁之士,這才能確保台諫言之有物,能真正幫助皇帝反躬自省,做出正確的決策。
但對於宋寧宗來說,誰入台諫都沒有問題。
有人據此認為他缺乏辨別人才的能力,這純屬無稽之談。
好人和壞人,確實很難辨別。但誰正直,誰諂媚,誰據理力爭,誰唯唯諾諾,隻要不是笨蛋,一般很快就能看出來。
所以,宋寧宗不是辨別不出來,隻是懶得管而已。
有些權臣別有用心,推薦黨羽進入台諫,試圖以此打擊異己,控製官路,宋寧宗一如既往表示可以,沒問題。
很多人認為宋寧宗這是不作為,個人倒覺得他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因為宋寧宗非常關心民間疾苦。
他當年還是皇孫的時候,在護送宋高宗靈柩下葬的路上親眼見到農民在田間勞作的場景,不禁感慨自己久居深宮,不知勞動的艱苦! 所以他即位以後,每年都會頒布各種減免賦稅的詔書。
在個人生活上,宋寧宗也力行節儉。他穿著樸素,使用酒器也以錫代銀。
有一年元宵夜,他獨自一人枯坐宮中。一位近侍好奇地問他:上元佳節,官家為什麽不大擺宴席慶祝一下呢?
宋寧宗淡淡迴答道:外麵的百姓窮得吃不上飯了,朕怎麽還有心思飲酒作樂呢?
有一次,他難得的出外遊玩,導致臨安城百姓爭相觀看。眾人前擁後擠,有人因此被踩死。
宋寧宗聞訊後十分後悔,從此以後,他再也不出宮遊賞了。
對朝臣放權,對百姓體恤,自己卻力行節儉,很難說宋寧宗不是一個好皇帝。
實際上,宋寧宗統治時期,南宋的人口、戶口均達到當朝峰值。據官方統計,宋寧宗嘉定年間,全國戶口數約為1270多萬戶。有些曆史學者考慮到隱戶的存在,認為實際人口應達到1550多萬戶約8000多萬人。
這與宋徽宗大觀三年約2088萬戶1.13億人口相比,似乎存在一些差距。
但考慮到南宋隻剩半壁江山,這個數字就顯得非常驚人了。
但宋寧宗的曆史評價為何一直不高呢?主要因為以下四個原因。
首先,宋寧宗一朝是南宋皇權一蹶不振和相權專政的轉折點。因為他過於寬容,以致皇權衰落,相權代起。
其次,北伐無力,開禧北伐的潰敗使南宋的軍事信心再次遭到毀滅性打擊。
第三,因為他的縱容,嘉定初年爆發紙幣信用危機,南宋經濟自此陷入全麵失衡的困境。
第四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其時孛兒隻斤·鐵木真已經長大,蒙古騎兵逐漸崛起。鐵木真隻比宋寧宗大七歲,他率領蒙古鐵騎先後覆滅西遼和花剌子模,迫使西夏、金朝、高麗乞和,勢力一天比一天壯大。
宋寧宗對此渾然不覺。他對蒙古人的麻木心態,與千年之後清朝乾隆帝對西方列強的心態頗有相似之處。但兩者之間存在一個本質差別。
宋寧宗統治下的南宋偏居一隅,安於現狀,對金國隻能委曲求全,早已喪失了必要的進取之心。
乾隆帝雖然同樣不思進取,但在西方來使麵前卻始終保持一種高高在上的老大帝國姿態。
這種上位者的氣度,是宋寧宗不能具有的。
雖然,他也曾經努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