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卦六爻講述了宋江在梁山泊聚眾起義、劫富濟貧的曆史故事。
宋朝三百多年間,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前前後後發生過幾百次,無論從起義規模和現實影響來看,宋江起義都算比較小的一次。但水滸梁山故事為什麽卻在民間廣泛流傳,以致家喻戶曉呢?
這事還要從北宋末年說起。
當時朝廷腐敗,百姓生活困苦。宋徽宗趙佶是曆史上有名的書畫天子,能書善畫,喜好玩樂而不喜朝政。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於是滿朝官吏效仿,雅好詞章而大肆揮霍。他們不思勤政,卻總想著法子搜刮民間珍玩來附庸風雅。如此一來,國家財政很快又開始捉襟見肘起來。
為解決財政問題,朝廷不思進取,卻決定加征賦稅,向民間“開源”。於是八百裏梁山水域被收歸國有,老百姓如果想到湖裏捕魚、采藕、收割水草以謀生計,必須根據他們的船隻大小納稅,否則以盜賊論處。
以湖為生的貧苦農漁民哪裏還交得起重稅?眼見生計被斷,老百姓長期憋著的怒火終於爆發。公元1119年,山東鄆城人宋江率領三十六人在梁山泊落草,憑借其易守難攻的地形,聚眾起義。
這三十六人,就是《水滸傳》中三十六天罡的原型。
與小說家言略有不同,宋江性格勇悍狂俠,倒有點類似托塔天王晁蓋。他早年結交了一批江湖好漢,在當地底層老百姓中很有威望。被逼上梁山後,起義軍“利用為大作,元吉,”許多漁民、百姓紛紛上山投奔。
他們拿起鐮刀、柴刀,削木為槍,舉杆為旗,離開梁山泊轉戰山東青、齊二州與河南、河北兩地,與官兵廝殺。他們輾轉河朔(今黃河下遊一帶)地區,一路攻陷十餘座城池。每攻下一座城池,就開倉放糧,劫富濟貧。“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他們因此收到各地百姓擁護,力量迅速壯大。
因為多年休兵止戈,朝廷派來鎮壓的部隊戰鬥力極低,而宋江才勇過人,麾下三十六員將領各個英雄威猛,悍不畏死。起義軍越戰越勇,在官軍的圍剿中縱橫來去,如入無人之境。就在宋江轉戰黃淮平原之時,浙江一帶爆發方臘起義,“益之用兇事,無咎。”各路義軍相互唿應,連戰連捷,使北宋王朝陷入恐慌。
公元1121年,知亳州侯蒙“有孚中行,告公用圭,”上書宋徽宗分析利弊,進獻對策。他認為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致使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必有過人的才能,因此建議不如招降宋江,並令他征討方臘。
他的建議非常具有可操作性。“中行,告公從,”宋徽宗大喜,稱讚侯蒙居廟堂之外而不忘君王國事,是大大的忠臣,命其知東平府(今山東東平縣一帶),設法招降宋江。可惜的是,侯蒙還沒來得及赴任就死了,宋徽宗立即下詔,命徽猷閣待製、知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張叔夜繼續招安。
張叔夜抵達海州時,宋江恰好計劃率義軍乘船攻打海州城。張叔夜通過探子獲悉義軍動向後,招募了一千名敢死隊員在城下伏擊,同時又派出精兵埋伏在海邊,切斷義軍後路。麵對數倍於自己的官兵,起義軍損失慘重。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宋江隻得率眾投降,接受招安。
他的投降並非出於本意,後來又重新舉起義旗。但第二次起義很快以失敗告終,宋江等人慘遭殺害。
在《大宋宣和遺事》中,宋江和三十六人的結局是另外一個故事。他們真心歸順宋朝,“有孚惠心,勿問元吉,”得以各受封賞,擔任諸路巡檢使去了。據說太學博士李若水仇視義軍且反對招安,他在親眼目睹宋江受招安之後,懷著複雜的心情寫下一首七言長詩《捕盜偶成》,開頭八句是:
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廓。殺人紛紛剪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
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
張叔夜“有孚惠我德”,因招安有功,加封徽猷閣直學士、知濟南府,很快又升任龍圖閣直學士,知青州府(渤海以南、泰山以北,今山東半島中部)。
他與李若水都是大大的忠臣,在靖康之亂中都不屈身死,壯烈殉國。
《大宋宣和遺事》是講史話本,作者為宋代無名氏,後人或有增訂。這本書從講述曆代帝王荒淫誤國開始,一直寫到宋高宗定都臨安為止,中間穿插敘述了梁山好漢聚眾起義的故事。在書中,宋江起義的曆史故事被演義化、小說化,成為元末清初時期施耐庵創作《水滸傳》的重要參考依據。
《水滸傳》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白話章迴體長篇小說。全書從九紋龍史進開始講起,描述了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在水泊梁山落草為寇,快意恩仇,後接受朝廷招安並為宋朝征戰沙場的悲劇故事,深刻揭示了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的社會根源,同時揭示了農民起義失敗的內在原因。
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問世後產生了巨大影響。小說把梁山好漢的故事描寫得生動鮮活,引人入勝,從而使這次在曆史中並不顯眼的農民起義產生了無可企及的巨大影響。
在小說中,宋江是山東鄆城的一個小吏,因為人重情重義而在江湖中大大有名。人送外號唿保義,又號及時雨,深受各地英雄豪傑的仰慕。他在官場中“莫益之,或擊之,”不僅難以晉升,反而還受到種種陷害鋃鐺入獄。他被梁山好漢救出後,擁戴為起義軍首領,在三十六天罡中排名第一,稱天魁星。
在他的苦心經營下,梁山蒸蒸日上,各地英雄豪傑紛紛來投。隻可惜他“立心勿恆,兇。”反宋肅貪、替天行道的決心不夠堅定,主動找到朝廷接受招安。後率起義軍眾兄弟征討方臘起義,最終兩敗俱傷,使得大好梁山好漢風流雲散,令人為之扼腕歎息。
幸好,曆史中的宋江錚錚鐵骨,從未征討過方臘。
宋朝三百多年間,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前前後後發生過幾百次,無論從起義規模和現實影響來看,宋江起義都算比較小的一次。但水滸梁山故事為什麽卻在民間廣泛流傳,以致家喻戶曉呢?
這事還要從北宋末年說起。
當時朝廷腐敗,百姓生活困苦。宋徽宗趙佶是曆史上有名的書畫天子,能書善畫,喜好玩樂而不喜朝政。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於是滿朝官吏效仿,雅好詞章而大肆揮霍。他們不思勤政,卻總想著法子搜刮民間珍玩來附庸風雅。如此一來,國家財政很快又開始捉襟見肘起來。
為解決財政問題,朝廷不思進取,卻決定加征賦稅,向民間“開源”。於是八百裏梁山水域被收歸國有,老百姓如果想到湖裏捕魚、采藕、收割水草以謀生計,必須根據他們的船隻大小納稅,否則以盜賊論處。
以湖為生的貧苦農漁民哪裏還交得起重稅?眼見生計被斷,老百姓長期憋著的怒火終於爆發。公元1119年,山東鄆城人宋江率領三十六人在梁山泊落草,憑借其易守難攻的地形,聚眾起義。
這三十六人,就是《水滸傳》中三十六天罡的原型。
與小說家言略有不同,宋江性格勇悍狂俠,倒有點類似托塔天王晁蓋。他早年結交了一批江湖好漢,在當地底層老百姓中很有威望。被逼上梁山後,起義軍“利用為大作,元吉,”許多漁民、百姓紛紛上山投奔。
他們拿起鐮刀、柴刀,削木為槍,舉杆為旗,離開梁山泊轉戰山東青、齊二州與河南、河北兩地,與官兵廝殺。他們輾轉河朔(今黃河下遊一帶)地區,一路攻陷十餘座城池。每攻下一座城池,就開倉放糧,劫富濟貧。“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他們因此收到各地百姓擁護,力量迅速壯大。
因為多年休兵止戈,朝廷派來鎮壓的部隊戰鬥力極低,而宋江才勇過人,麾下三十六員將領各個英雄威猛,悍不畏死。起義軍越戰越勇,在官軍的圍剿中縱橫來去,如入無人之境。就在宋江轉戰黃淮平原之時,浙江一帶爆發方臘起義,“益之用兇事,無咎。”各路義軍相互唿應,連戰連捷,使北宋王朝陷入恐慌。
公元1121年,知亳州侯蒙“有孚中行,告公用圭,”上書宋徽宗分析利弊,進獻對策。他認為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致使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必有過人的才能,因此建議不如招降宋江,並令他征討方臘。
他的建議非常具有可操作性。“中行,告公從,”宋徽宗大喜,稱讚侯蒙居廟堂之外而不忘君王國事,是大大的忠臣,命其知東平府(今山東東平縣一帶),設法招降宋江。可惜的是,侯蒙還沒來得及赴任就死了,宋徽宗立即下詔,命徽猷閣待製、知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張叔夜繼續招安。
張叔夜抵達海州時,宋江恰好計劃率義軍乘船攻打海州城。張叔夜通過探子獲悉義軍動向後,招募了一千名敢死隊員在城下伏擊,同時又派出精兵埋伏在海邊,切斷義軍後路。麵對數倍於自己的官兵,起義軍損失慘重。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宋江隻得率眾投降,接受招安。
他的投降並非出於本意,後來又重新舉起義旗。但第二次起義很快以失敗告終,宋江等人慘遭殺害。
在《大宋宣和遺事》中,宋江和三十六人的結局是另外一個故事。他們真心歸順宋朝,“有孚惠心,勿問元吉,”得以各受封賞,擔任諸路巡檢使去了。據說太學博士李若水仇視義軍且反對招安,他在親眼目睹宋江受招安之後,懷著複雜的心情寫下一首七言長詩《捕盜偶成》,開頭八句是:
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廓。殺人紛紛剪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
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
張叔夜“有孚惠我德”,因招安有功,加封徽猷閣直學士、知濟南府,很快又升任龍圖閣直學士,知青州府(渤海以南、泰山以北,今山東半島中部)。
他與李若水都是大大的忠臣,在靖康之亂中都不屈身死,壯烈殉國。
《大宋宣和遺事》是講史話本,作者為宋代無名氏,後人或有增訂。這本書從講述曆代帝王荒淫誤國開始,一直寫到宋高宗定都臨安為止,中間穿插敘述了梁山好漢聚眾起義的故事。在書中,宋江起義的曆史故事被演義化、小說化,成為元末清初時期施耐庵創作《水滸傳》的重要參考依據。
《水滸傳》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白話章迴體長篇小說。全書從九紋龍史進開始講起,描述了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在水泊梁山落草為寇,快意恩仇,後接受朝廷招安並為宋朝征戰沙場的悲劇故事,深刻揭示了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的社會根源,同時揭示了農民起義失敗的內在原因。
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問世後產生了巨大影響。小說把梁山好漢的故事描寫得生動鮮活,引人入勝,從而使這次在曆史中並不顯眼的農民起義產生了無可企及的巨大影響。
在小說中,宋江是山東鄆城的一個小吏,因為人重情重義而在江湖中大大有名。人送外號唿保義,又號及時雨,深受各地英雄豪傑的仰慕。他在官場中“莫益之,或擊之,”不僅難以晉升,反而還受到種種陷害鋃鐺入獄。他被梁山好漢救出後,擁戴為起義軍首領,在三十六天罡中排名第一,稱天魁星。
在他的苦心經營下,梁山蒸蒸日上,各地英雄豪傑紛紛來投。隻可惜他“立心勿恆,兇。”反宋肅貪、替天行道的決心不夠堅定,主動找到朝廷接受招安。後率起義軍眾兄弟征討方臘起義,最終兩敗俱傷,使得大好梁山好漢風流雲散,令人為之扼腕歎息。
幸好,曆史中的宋江錚錚鐵骨,從未征討過方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