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九:弗損益之,無咎,貞吉。利有攸往,得臣無家。
沒有損失,給予利益,沒有災難,堅持下去吉利。利於有所行動,得到無私忘家的臣子。
自己沒有損失,還能給別人帶來好處,這種舉手之勞就能幫助到別人的事,我們要堅持多做。
如果連舉手之勞的事都不願意去做,人與人之間會變得多麽冷漠?
蘇東坡在調任汝州途中,遇到了難題。從黃州到汝州路途遙遠,盤纏已然用盡,而且他的小兒子不幸夭折。
王朝雲在黃州生了一個兒子,蘇東坡取名為蘇遁。遁,取自易經第三十七卦,寓意自己遠遁世外,表達對孩子的美好祝願。
蘇遁滿月的時候,蘇東坡想起自己的處境,忍不住寫了一首七絕《洗兒》: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唯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我卻被聰明耽誤了一生。隻希望我的孩子愚蠢魯鈍,無災無難官至公卿。
蘇東坡什麽都好,就是自恃才高,管不住自己的嘴和筆。這次幸好他人在黃州,深山之中偏僻不傳,否則這首詩一旦流傳出去,搞不好又要鬧出一樁驚心動魄的烏台詩案。
蘇遁夭折,盤纏已盡,蘇東坡傷痛之餘隻得上書朝廷,請求不去汝州而暫居常州(今江蘇常州)。
汝州在河南境內,明顯離帝都汴京更近,蘇東坡為什麽棄汝州而選擇常州呢?
古時候的交通,不如現在這麽方便,高速、高鐵穿山越嶺,朝夕便至。
蘇東坡要從黃州抵達汝州,必須要沿漢水上溯到湖北襄陽,再從襄陽上岸,沿陸路進入河南境內,抵達汝州。這條路,與萬裏茶道湖北漢口至河南段大致重疊,船載馬馱,絕非數日便可到達。
而從黃州去往常州,隻需一葉輕舟沿長江順流而下即可,明顯更快更省力。
常州水網密織,風景優美,魚豐糧足,更重要的是好弟弟蘇轍就在不遠的徽州任職。對於自覺仕途已無望的蘇東坡來說,在常州既不用擔心日常夥食,又有江南美景可賞,還能與家人朋友互通往來,堪稱絕佳的躺平養老之地。
這個請求對宋神宗無損,而對蘇東坡有益,宋神宗很快批準了他的奏請。皇帝垂仁天下,便可深得民心,並為朝廷籠絡無數忠心耿耿的臣子。隻不過對於病入膏肓的宋神宗來說,司馬光、蘇東坡這些肱股之臣再也不能為他繼續效力了。
公元1085年正月,就在蘇東坡準備前往常州時,宋神宗因病情惡化而駕崩,不足九歲的宋哲宗趙煦(1077年1月-1100年2月)繼位,太皇太後高氏臨朝聽政。她起用司馬光、呂公著、文彥博等元老故吏,罷除新法而興舊製,史稱元佑更化。
此時的司馬光德高望重,因完成煌煌巨著《資治通鑒》而被高太後看重,多次向他諮詢治國方略。司馬光先後上書,奏請廣開言路、廢新法、施仁政,重點指出保甲法、免役法和將兵法病民傷國,有害無益。
高太後深以為然,任命他為門下侍郎,相當於副宰相。司馬光走馬上任後,為從速廢除新法,建議把因反對新法而被貶的呂公著、文彥博、範純仁、蘇東坡、蘇轍等人召迴朝廷。
於是蘇東坡像坐了火箭一樣,官位節節攀升。隻用不到半年時間,他從常州團練副使,曆任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禮部郎中、起居舍人和中書舍人,最終官至翰林學士、知製誥,知禮部貢舉,同時負責教育少年皇帝宋哲宗,成為帝王師。
他的弟弟蘇轍也累遷至龍圖閣直學士、禦史中丞。後來一度官居副宰相,進爵開國伯。
司馬光已經六十八歲,年老多病,多次上表請求辭官。但高太後不但不批準,反而任命他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正式官拜宰相。考慮到這位三朝元老病體衰弱,特批他可以乘坐轎子入朝,且隻需三天上一次班。深蒙聖眷的司馬光忘我工作,終於徹底罷除新法。第二年,因身體不支病重去世,滿朝悲慟。
在司馬光的葬禮上,心直口快的蘇東坡忍不住和程氏兄弟起了衝突。
程頤、程顥兄弟同為北宋理學的奠基者,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德修養目標。程頤的性格端方古板,有一次他給少年宋哲宗講課,宋哲宗順手折下一根柳枝。程頤見狀板起了臉,勸諫道:“方春萬物生榮,不可無故摧折。”老成持重的司馬光聽說這件事後,認為程頤太不懂得變通,如此教育可能導致皇帝不喜歡儒生。
當端方古板的程頤遇到詼諧豁達的蘇東坡,自然會發生一些故事。
那一天,群臣在參加完太廟大典之後,打算結伴前去吊唁司馬光。但是負責操持司馬光喪禮的程頤不許他們進門,理由是《論語》中提到過“子於是日哭,則不歌。”這句話的字麵意思是:孔子如果哭過,這一天就不會再唱歌。引申出來的意思是,如果有悲傷的事發生,這一整天就不能再快樂。
蘇東坡反唇相譏:我們是參加典禮之後再來吊唁,孔子又沒說過“子於是日歌,則不哭。”
孔子當然沒有說過,唱歌以後不能再悲傷!
程頤無言以對,但仍然固執地不讓大家進門吊唁。蘇東坡於是出言譏諷道:“伊川可謂糟糠鄙俚叔孫通。”程頤食古不化,可謂山寨版的叔孫通。
蘇東坡不會料到,他隻不過圖一時口快,卻掀起了蜀洛黨爭。從此,程頤的門人開始不遺餘力地彈劾蘇東坡,而以蘇東坡兄弟為代表的川蜀官員也奮力反擊。黨爭的結果是兩敗俱傷。蘇東坡離開了朝廷中樞,而程頤也被罷崇政殿說書,差點因此致仕。
蘇東坡的離開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以他當時的聲望和影響,若是稍微圓滑收斂一點,有很大可能位居宰執。
但圓滑的蘇東坡便不是我們喜聞樂見的蘇東坡了。
舊黨掌控朝政後,對新黨的打擊報複絲毫不遜於當年新黨對舊黨的傾軋,蘇東坡對此不以為然。他並不讚同盡廢新法,同時對舊黨的腐敗現象多有不滿,於是新黨認為他不是自己人,舊黨也認為他不是自己人。當新舊兩黨都不能容他的時候,自請外調成為最好的選擇。
公元1089年,蘇東坡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此時杭州恰逢大旱,饑饉與瘟疫一同發生。
再次來到杭州的蘇東坡,會怎麽辦呢?
沒有損失,給予利益,沒有災難,堅持下去吉利。利於有所行動,得到無私忘家的臣子。
自己沒有損失,還能給別人帶來好處,這種舉手之勞就能幫助到別人的事,我們要堅持多做。
如果連舉手之勞的事都不願意去做,人與人之間會變得多麽冷漠?
蘇東坡在調任汝州途中,遇到了難題。從黃州到汝州路途遙遠,盤纏已然用盡,而且他的小兒子不幸夭折。
王朝雲在黃州生了一個兒子,蘇東坡取名為蘇遁。遁,取自易經第三十七卦,寓意自己遠遁世外,表達對孩子的美好祝願。
蘇遁滿月的時候,蘇東坡想起自己的處境,忍不住寫了一首七絕《洗兒》: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唯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我卻被聰明耽誤了一生。隻希望我的孩子愚蠢魯鈍,無災無難官至公卿。
蘇東坡什麽都好,就是自恃才高,管不住自己的嘴和筆。這次幸好他人在黃州,深山之中偏僻不傳,否則這首詩一旦流傳出去,搞不好又要鬧出一樁驚心動魄的烏台詩案。
蘇遁夭折,盤纏已盡,蘇東坡傷痛之餘隻得上書朝廷,請求不去汝州而暫居常州(今江蘇常州)。
汝州在河南境內,明顯離帝都汴京更近,蘇東坡為什麽棄汝州而選擇常州呢?
古時候的交通,不如現在這麽方便,高速、高鐵穿山越嶺,朝夕便至。
蘇東坡要從黃州抵達汝州,必須要沿漢水上溯到湖北襄陽,再從襄陽上岸,沿陸路進入河南境內,抵達汝州。這條路,與萬裏茶道湖北漢口至河南段大致重疊,船載馬馱,絕非數日便可到達。
而從黃州去往常州,隻需一葉輕舟沿長江順流而下即可,明顯更快更省力。
常州水網密織,風景優美,魚豐糧足,更重要的是好弟弟蘇轍就在不遠的徽州任職。對於自覺仕途已無望的蘇東坡來說,在常州既不用擔心日常夥食,又有江南美景可賞,還能與家人朋友互通往來,堪稱絕佳的躺平養老之地。
這個請求對宋神宗無損,而對蘇東坡有益,宋神宗很快批準了他的奏請。皇帝垂仁天下,便可深得民心,並為朝廷籠絡無數忠心耿耿的臣子。隻不過對於病入膏肓的宋神宗來說,司馬光、蘇東坡這些肱股之臣再也不能為他繼續效力了。
公元1085年正月,就在蘇東坡準備前往常州時,宋神宗因病情惡化而駕崩,不足九歲的宋哲宗趙煦(1077年1月-1100年2月)繼位,太皇太後高氏臨朝聽政。她起用司馬光、呂公著、文彥博等元老故吏,罷除新法而興舊製,史稱元佑更化。
此時的司馬光德高望重,因完成煌煌巨著《資治通鑒》而被高太後看重,多次向他諮詢治國方略。司馬光先後上書,奏請廣開言路、廢新法、施仁政,重點指出保甲法、免役法和將兵法病民傷國,有害無益。
高太後深以為然,任命他為門下侍郎,相當於副宰相。司馬光走馬上任後,為從速廢除新法,建議把因反對新法而被貶的呂公著、文彥博、範純仁、蘇東坡、蘇轍等人召迴朝廷。
於是蘇東坡像坐了火箭一樣,官位節節攀升。隻用不到半年時間,他從常州團練副使,曆任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禮部郎中、起居舍人和中書舍人,最終官至翰林學士、知製誥,知禮部貢舉,同時負責教育少年皇帝宋哲宗,成為帝王師。
他的弟弟蘇轍也累遷至龍圖閣直學士、禦史中丞。後來一度官居副宰相,進爵開國伯。
司馬光已經六十八歲,年老多病,多次上表請求辭官。但高太後不但不批準,反而任命他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正式官拜宰相。考慮到這位三朝元老病體衰弱,特批他可以乘坐轎子入朝,且隻需三天上一次班。深蒙聖眷的司馬光忘我工作,終於徹底罷除新法。第二年,因身體不支病重去世,滿朝悲慟。
在司馬光的葬禮上,心直口快的蘇東坡忍不住和程氏兄弟起了衝突。
程頤、程顥兄弟同為北宋理學的奠基者,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德修養目標。程頤的性格端方古板,有一次他給少年宋哲宗講課,宋哲宗順手折下一根柳枝。程頤見狀板起了臉,勸諫道:“方春萬物生榮,不可無故摧折。”老成持重的司馬光聽說這件事後,認為程頤太不懂得變通,如此教育可能導致皇帝不喜歡儒生。
當端方古板的程頤遇到詼諧豁達的蘇東坡,自然會發生一些故事。
那一天,群臣在參加完太廟大典之後,打算結伴前去吊唁司馬光。但是負責操持司馬光喪禮的程頤不許他們進門,理由是《論語》中提到過“子於是日哭,則不歌。”這句話的字麵意思是:孔子如果哭過,這一天就不會再唱歌。引申出來的意思是,如果有悲傷的事發生,這一整天就不能再快樂。
蘇東坡反唇相譏:我們是參加典禮之後再來吊唁,孔子又沒說過“子於是日歌,則不哭。”
孔子當然沒有說過,唱歌以後不能再悲傷!
程頤無言以對,但仍然固執地不讓大家進門吊唁。蘇東坡於是出言譏諷道:“伊川可謂糟糠鄙俚叔孫通。”程頤食古不化,可謂山寨版的叔孫通。
蘇東坡不會料到,他隻不過圖一時口快,卻掀起了蜀洛黨爭。從此,程頤的門人開始不遺餘力地彈劾蘇東坡,而以蘇東坡兄弟為代表的川蜀官員也奮力反擊。黨爭的結果是兩敗俱傷。蘇東坡離開了朝廷中樞,而程頤也被罷崇政殿說書,差點因此致仕。
蘇東坡的離開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以他當時的聲望和影響,若是稍微圓滑收斂一點,有很大可能位居宰執。
但圓滑的蘇東坡便不是我們喜聞樂見的蘇東坡了。
舊黨掌控朝政後,對新黨的打擊報複絲毫不遜於當年新黨對舊黨的傾軋,蘇東坡對此不以為然。他並不讚同盡廢新法,同時對舊黨的腐敗現象多有不滿,於是新黨認為他不是自己人,舊黨也認為他不是自己人。當新舊兩黨都不能容他的時候,自請外調成為最好的選擇。
公元1089年,蘇東坡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此時杭州恰逢大旱,饑饉與瘟疫一同發生。
再次來到杭州的蘇東坡,會怎麽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