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損其疾,使遄有喜,無咎。
減輕其疾病,使其迅速康複,沒有災難。
就在蘇軾外放杭州、密州造福一方之時,王安石依舊在不遺餘力推行新法。他麵臨的阻力越來越大。因為除了青苗法以外,其他不少新法或多或少也存在弊端。
比如說為節省軍費開支、維護社會治安而推行的保甲法規定,各地農戶每十家組成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凡家中有兩個以上男丁的,出一人為保丁。農閑時集合保丁軍訓,夜間則輪差巡查維持治安。
這依然是一個初衷美好,而操作起來漏洞百出的改革。
對老百姓來說,維護治安是必須的,但最痛苦的莫過於上番和教閱。
平時農活已非常辛勞,好不容易有農閑的時候,他們都希望好好休息休息,放鬆放鬆。但保甲法要求他們農閑時軍訓,也就是教閱;夜晚還要輪差,也就是上番。
保丁們白天黑夜基本沒有休息,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不說,還要受到保正、保長、巡檢及以上官員的指派、欺壓和勒索。老百姓心懷怨恨,視這些人如同虎豹豺狼。
保丁們為了免於上番和教閱而大批逃亡,有的甚至不惜自毀身體。就連天子腳下的汴京老百姓也難以幸免,他們有人為逃避保甲而自斷手腕。
地方官員將此事上報朝廷後,頑強執拗的拗相公王安石不以為然,認為這是老百姓受到了蠱惑。宋神宗則認為,還是要多聽取百姓的心聲。
王安石連皇帝的話都不放心上,又怎麽可能去傾聽老百姓的心聲呢。保甲法依然繼續實行。它帶來的最惡劣後果是,宋神宗末年各地盜賊蜂起,其中大部分人居然是本該抵禦強盜的保丁們。
公元1074年春,天下大旱。
中原地區赤地千裏,災民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而當地官吏還在催逼他們交還青苗法本息。災民隻能扶老攜幼,離鄉逃走。宋神宗收到各地奏報後,打算罷除那些不完善的新法。
但王安石依然固執己見,他認為天變不足畏,即使堯舜在世也無法避免天災,派人治理就行了,沒必要更改新法。為堅定宋神宗的決心,他打了一個比方:天下事就像燒開水,燒一把火,接著又潑一勺水,什麽時候能燒得開呢?
就在宋神宗猶豫不決的時候,看守汴京安上門的小吏鄭俠繪製《流民圖》,將流民的困苦情形以圖畫形式進獻給宋神宗,請求朝廷罷除新法。
宋神宗反複翻看圖畫,為之長歎不已,當晚夜不能寐。他意識到新法出現了巨大弊病,為今之計應如猛藥治沉屙,迅速采取應對措施,對症下藥。
翌日,宋神宗下詔,令開封府發放免行錢,三司使查察市易法,司農發放常平倉糧,並命各地暫停追索青苗、免役法,罷除方田、保甲法,同時上報百姓流散原因。
他一連推出十八條措施,民間為之歡唿雀躍。
非常湊巧的是,三日後天降大雨,旱災為之緩解。在古人看來,這是天子悔過、上天寬宥的表現。朝臣紛紛上表,祝賀皇恩浩蕩,消弭天災。
不久,王安石罷相,改任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臨迴金陵之前,他推薦韓絳為相,又推薦呂惠卿擔任參知政事,以繼續推行新法。
呂惠卿是一頭白眼狼。他一度視王安石為恩師,是王安石變法的第二號人物。然而當他掌握朝政大權後,一邊清算鄭俠將其流放,一邊借機構陷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試圖以此阻止王安石重迴朝堂。
他不僅徒勞無功,反而把自己的人品給敗光了。公元1075年2月,王安石再次入朝拜相,呂惠卿則外任知陳州,從此遠離政治中心。
隻不過,變法派的鍋裏已添上一瓢冷水,原有的柴火再也燒不開這鍋熱水了。王安石的權威不複當年,無力繼續推行新法。翌年,王安石托病請辭,再次迴到故鄉江寧府。
王安石的時代就此過去,但是新法依然在推行。宋神宗親自主持變法,一邊重啟舊派人物收攏人心,一邊任用新黨采取更強硬的手段推行改革。
這一年,宋越之間爆發大規模戰爭。交趾軍水陸兩路並進,分別進占廉州(今廣西合浦)、欽州和邕州(今廣西南寧)。宋朝起兵五萬收複失地後反攻,經過兩年激戰,迫使交趾國王割地求和。
此時,司馬光仍然在專心修史,而蘇東坡已從密州調任更為富庶繁榮的徐州任知州,遠離了朝堂的紛紛擾擾。
蘇東坡赴任徐州不到半年,便遭遇一場百年不遇的大洪水。黃河決堤,梁山泊洪災泛濫。河水淹沒幾百裏農田後,順京杭大運河、微山湖直逼徐州城下。由於被城南山地所阻,洪水越漲越高,大水圍城月餘而不退。
城內的富人打算借助舟船出城躲避洪水,卻被蘇軾製止。他們一旦出城,全城百姓都會驚慌失措,四處逃散,那麽誰來守城?蘇軾向百姓承諾,他不走,大家也不要走,他絕不會讓洪水衝毀城牆。
洪水圍城,當務之急是加固城基,增加牆高。但工程量大,時間緊迫,需要大量精壯勞力。蘇軾想到了駐紮徐州的皇家禁軍武衛營,他蹚過泥水親赴軍營拜訪武衛營統領,請求他們協助築堤抗洪。
以當時軍政製度,禁衛軍隻聽從皇帝調度,地方行政長官無權調動武衛營。但武衛營統領被蘇軾的精神感動,果斷率領士兵晝夜不停修築長堤以抗洪水,同時開挖溝渠把洪水引入黃河古道。
其時大雨連綿,積水高達數丈,徐州城牆高出水麵隻剩三塊牆磚。為穩定民心,蘇軾便在城牆上搭建了一座茅草屋,他就住在茅屋內現場辦公。
大水圍困徐州城四十五天,蘇軾四十五天沒有迴家,與士卒們同宿同起,築造外圈城牆。直到河水被引入故道,東流入海,徐州城終於被保全。洪水消退,百姓欣喜若狂,蘇軾高興地吟詩道:
入城相對如夢寐,我亦僅免為魚黿。
洪水退去後,蘇軾連夜修表請朝廷撥款修建徐州舊城,以防患於未然。朝廷批準其奏請,撥給銅錢三萬貫,米糧一千八百石,民工七千二百名,在城東南修建了一道木壩。在這道新建的外圍城牆上,蘇軾加蓋了一座高約百尺的黃樓。
出現問題,迅速解決,隨後居安思危,防微杜漸,蘇軾終保徐州城無恙。
千年之後,這座黃樓至今仍巍峨矗立。而蘇軾將其徐州所作詩詞結集,欣然命名為《黃樓集》。
減輕其疾病,使其迅速康複,沒有災難。
就在蘇軾外放杭州、密州造福一方之時,王安石依舊在不遺餘力推行新法。他麵臨的阻力越來越大。因為除了青苗法以外,其他不少新法或多或少也存在弊端。
比如說為節省軍費開支、維護社會治安而推行的保甲法規定,各地農戶每十家組成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凡家中有兩個以上男丁的,出一人為保丁。農閑時集合保丁軍訓,夜間則輪差巡查維持治安。
這依然是一個初衷美好,而操作起來漏洞百出的改革。
對老百姓來說,維護治安是必須的,但最痛苦的莫過於上番和教閱。
平時農活已非常辛勞,好不容易有農閑的時候,他們都希望好好休息休息,放鬆放鬆。但保甲法要求他們農閑時軍訓,也就是教閱;夜晚還要輪差,也就是上番。
保丁們白天黑夜基本沒有休息,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不說,還要受到保正、保長、巡檢及以上官員的指派、欺壓和勒索。老百姓心懷怨恨,視這些人如同虎豹豺狼。
保丁們為了免於上番和教閱而大批逃亡,有的甚至不惜自毀身體。就連天子腳下的汴京老百姓也難以幸免,他們有人為逃避保甲而自斷手腕。
地方官員將此事上報朝廷後,頑強執拗的拗相公王安石不以為然,認為這是老百姓受到了蠱惑。宋神宗則認為,還是要多聽取百姓的心聲。
王安石連皇帝的話都不放心上,又怎麽可能去傾聽老百姓的心聲呢。保甲法依然繼續實行。它帶來的最惡劣後果是,宋神宗末年各地盜賊蜂起,其中大部分人居然是本該抵禦強盜的保丁們。
公元1074年春,天下大旱。
中原地區赤地千裏,災民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而當地官吏還在催逼他們交還青苗法本息。災民隻能扶老攜幼,離鄉逃走。宋神宗收到各地奏報後,打算罷除那些不完善的新法。
但王安石依然固執己見,他認為天變不足畏,即使堯舜在世也無法避免天災,派人治理就行了,沒必要更改新法。為堅定宋神宗的決心,他打了一個比方:天下事就像燒開水,燒一把火,接著又潑一勺水,什麽時候能燒得開呢?
就在宋神宗猶豫不決的時候,看守汴京安上門的小吏鄭俠繪製《流民圖》,將流民的困苦情形以圖畫形式進獻給宋神宗,請求朝廷罷除新法。
宋神宗反複翻看圖畫,為之長歎不已,當晚夜不能寐。他意識到新法出現了巨大弊病,為今之計應如猛藥治沉屙,迅速采取應對措施,對症下藥。
翌日,宋神宗下詔,令開封府發放免行錢,三司使查察市易法,司農發放常平倉糧,並命各地暫停追索青苗、免役法,罷除方田、保甲法,同時上報百姓流散原因。
他一連推出十八條措施,民間為之歡唿雀躍。
非常湊巧的是,三日後天降大雨,旱災為之緩解。在古人看來,這是天子悔過、上天寬宥的表現。朝臣紛紛上表,祝賀皇恩浩蕩,消弭天災。
不久,王安石罷相,改任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臨迴金陵之前,他推薦韓絳為相,又推薦呂惠卿擔任參知政事,以繼續推行新法。
呂惠卿是一頭白眼狼。他一度視王安石為恩師,是王安石變法的第二號人物。然而當他掌握朝政大權後,一邊清算鄭俠將其流放,一邊借機構陷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試圖以此阻止王安石重迴朝堂。
他不僅徒勞無功,反而把自己的人品給敗光了。公元1075年2月,王安石再次入朝拜相,呂惠卿則外任知陳州,從此遠離政治中心。
隻不過,變法派的鍋裏已添上一瓢冷水,原有的柴火再也燒不開這鍋熱水了。王安石的權威不複當年,無力繼續推行新法。翌年,王安石托病請辭,再次迴到故鄉江寧府。
王安石的時代就此過去,但是新法依然在推行。宋神宗親自主持變法,一邊重啟舊派人物收攏人心,一邊任用新黨采取更強硬的手段推行改革。
這一年,宋越之間爆發大規模戰爭。交趾軍水陸兩路並進,分別進占廉州(今廣西合浦)、欽州和邕州(今廣西南寧)。宋朝起兵五萬收複失地後反攻,經過兩年激戰,迫使交趾國王割地求和。
此時,司馬光仍然在專心修史,而蘇東坡已從密州調任更為富庶繁榮的徐州任知州,遠離了朝堂的紛紛擾擾。
蘇東坡赴任徐州不到半年,便遭遇一場百年不遇的大洪水。黃河決堤,梁山泊洪災泛濫。河水淹沒幾百裏農田後,順京杭大運河、微山湖直逼徐州城下。由於被城南山地所阻,洪水越漲越高,大水圍城月餘而不退。
城內的富人打算借助舟船出城躲避洪水,卻被蘇軾製止。他們一旦出城,全城百姓都會驚慌失措,四處逃散,那麽誰來守城?蘇軾向百姓承諾,他不走,大家也不要走,他絕不會讓洪水衝毀城牆。
洪水圍城,當務之急是加固城基,增加牆高。但工程量大,時間緊迫,需要大量精壯勞力。蘇軾想到了駐紮徐州的皇家禁軍武衛營,他蹚過泥水親赴軍營拜訪武衛營統領,請求他們協助築堤抗洪。
以當時軍政製度,禁衛軍隻聽從皇帝調度,地方行政長官無權調動武衛營。但武衛營統領被蘇軾的精神感動,果斷率領士兵晝夜不停修築長堤以抗洪水,同時開挖溝渠把洪水引入黃河古道。
其時大雨連綿,積水高達數丈,徐州城牆高出水麵隻剩三塊牆磚。為穩定民心,蘇軾便在城牆上搭建了一座茅草屋,他就住在茅屋內現場辦公。
大水圍困徐州城四十五天,蘇軾四十五天沒有迴家,與士卒們同宿同起,築造外圈城牆。直到河水被引入故道,東流入海,徐州城終於被保全。洪水消退,百姓欣喜若狂,蘇軾高興地吟詩道:
入城相對如夢寐,我亦僅免為魚黿。
洪水退去後,蘇軾連夜修表請朝廷撥款修建徐州舊城,以防患於未然。朝廷批準其奏請,撥給銅錢三萬貫,米糧一千八百石,民工七千二百名,在城東南修建了一道木壩。在這道新建的外圍城牆上,蘇軾加蓋了一座高約百尺的黃樓。
出現問題,迅速解決,隨後居安思危,防微杜漸,蘇軾終保徐州城無恙。
千年之後,這座黃樓至今仍巍峨矗立。而蘇軾將其徐州所作詩詞結集,欣然命名為《黃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