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九: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說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
背離孤獨,看到豬塗滿泥土,載著一車披發文身的人,先張弓搭箭,後來放下弓箭。不是強盜,是來求婚的,往前進遇到雨則吉利。
這句話要告訴我們什麽道理?
豬,代表理想和目標。我們孤獨而堅定的努力,終於發現目標就在前方。此時目標依然深埋在塵埃中,而且還有很多人虎視眈眈,不知是敵是友。
怎麽辦?
小心謹慎,友好溝通,尋找共同點,化敵為友,我們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為什麽說遇雨則吉呢?從字麵意思看,雨可以衝洗塵埃,洗淨鉛華,大家相互之間再無疑慮,可以眾誌成城向目標前進。
這告訴我們,同伴之間也要充分溝通,消除誤會,求同存異,才能更好地實現合作共贏。
因為高平之戰有將士臨陣倒戈,柴榮認識到一個問題:如果將士士氣不振,心懷異誌,不可能打勝仗。他需要打造成一支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鐵軍,於是命作戰勇猛的趙匡胤負責征兵,將其中整體素質優秀的人補充進禁軍。在整編升級禁軍的時候,趙匡胤開始接觸後周朝各級將領,與楊光義、石守信、李繼勳等將領結拜為義社十兄弟,並培養了一大批親信將士。
此時,柴榮與朝中文臣進行了充分而友好的協商溝通,製定出先南後北、一統天下的軍事戰略。根據這個戰略,柴榮用五年時間,先後消滅後蜀收為後周國土,降服吳越和南唐為藩屬國。趙匡胤隨柴榮南下征戰,立下赫赫戰功,被任命為殿前都指揮使,授忠武軍節度使。
在擴大後周疆域,穩定南方局勢後,柴榮興兵北上伐遼,他的目標是收複燕雲十六州。
公元959年,柴榮親率大軍水陸並進,僅用四十二天連克三關三州共計十七縣,並計劃乘勝奪取幽州。然而因連夜征戰而突發疾病,柴榮被迫班師。
柴榮抱病迴京後做的第一件事,是解除原殿前都點檢的職務,改任趙匡胤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
這是為什麽呢?
因為在北伐途中,他碰到了一件怪事。他在批閱各地文書時,從一隻牛皮袋中發現了一塊三尺多長的木板,上書“點檢作天子”五個大字。這個兆頭不太好,他必須要做點什麽。
但他顯然做錯了。如果擔心一語成讖,他應該取消殿前都點檢這個官職,而不僅僅隻是換一個人。或者,他想誰做天子,就幹脆任命誰兼任殿前都點檢。
這一年,柴榮壯誌未酬身先死,他年僅七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為後周恭帝。
而我們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會當上天子嗎?
誰知道呢。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年味正濃,他已被外派出去打仗了。
這一天,汴京城內忽然風傳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宰相範質急忙找到趙匡胤,請他率軍北上抗敵。
第二天晚上,黃河結了厚厚的冰。趙匡胤的軍馬行進到距汴京東北二十公裏處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陳橋鎮),就地安營紮寨。
這天晚上,誰也不知道趙匡胤幹了些什麽,但軍營之中有種唿聲越來越大。趙匡胤的親信將士並未枕戈待旦,而是紛紛走出營帳串門。他們的話題隻有一個:當今皇帝年幼無知,不如擁立趙匡胤為皇帝後再北征,這樣立了軍功總算有人知道。
將士們的情緒很快被煽動起來。第二天清晨,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和謀臣趙普帶著一群將士衝進趙匡胤居住的驛館,把酒醉剛醒的趙匡胤嚇了一跳。
這群家夥是來造反的嗎?是,也不是。他們是要造後周的反,而不是反趙匡胤。
他們拿出一件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紛紛下跪山唿萬歲。趙匡胤四十米的大刀方才抽出一半便已歸鞘,再三推辭不就。
但他的兄弟們鐵了心要擁立他做皇帝,他如果不答應,他們就跪著不起來。
趙匡胤無奈歎道:“你們貪戀富貴,要立我為天子。我可以勉強答應你們,但你們要聽我的命令,否則我不幹。”
眾人齊聲表示:惟命是聽。
趙匡胤便於大家約法三章,迴到汴京後,一不得驚犯太後和主上,二不得侵淩公卿,三不得侵掠朝市府庫,違令者族誅。
在得到將士們的肯定答複後,趙匡胤率兵迴師開封。在汴京城樓上望眼欲穿的石守信等人趕緊打開城門接應,趙匡胤兵不血刃控製了京都。
此時早朝還沒有結束,範質等人迴過神來時木已成舟。趙匡胤走進殿中,看著他們為難地說:“世宗待我恩重如山,如今我被將士們逼成這個樣子,你們說怎麽辦?”
範質瞠目結舌,無言以對。趙匡胤身邊一位將領大叫道:“請點檢當天子!”
範質充耳不聞,握住尚書右仆射王溥的手說:“倉促遣將,是我倆的罪過啊!”又轉頭質問趙匡胤說:“先帝待您就像兒子一樣,現在他遺體未寒,您怎麽就這樣做?”
他知道大勢已去,建議行禪讓之禮,又勸諫趙匡胤說:“太尉既然以禮受禪,就應侍奉太後如母,贍養少主如子,千萬不要辜負先帝舊恩。”趙匡胤流著淚答應。
後周恭帝柴宗訓於是接過早已準備好的禪位詔書照本宣科,趙匡胤在範質、王溥等百官擁戴下登基為帝,是為宋太祖,建國號為宋,定都汴京,改元建隆。
趙匡胤建立宋朝後,留下三條遺訓。其中第一條是: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第二條是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這兩條遺訓,被貫穿整個宋朝。
他器量寬宏,為人仁厚。他在陳橋兵變時進入皇宮,恰好碰見一位妃子抱著一個尚在繈褓中的嬰兒,據說這是周世宗的兒子。兵變將士建議斬草除根,趙匡胤拒絕,他說:“接人之位,再殺人之子,我不忍心。”這個孩子被人撫養長大後,取名潘惟吉,官至刺史。
他稱帝之後有一次宴請群臣。翰林學士王著酒醉之後,因想念故主而痛哭失聲。侍宴群臣大驚失色,趙匡胤卻隻是命人將他扶去休息。第二日,有人奏請嚴懲王著。趙匡胤不允,他說:王著一介書生,就算哭念世宗又能如何呢?
宋太祖溫厚的個人氣質,奠定了整個大宋王朝的氣質:細膩寬容,崇尚文治,這是一種與盛世大唐截然不同的文雅氣質。
現在讓我們走進讓人又愛又恨的大宋帝國三百年吧!
背離孤獨,看到豬塗滿泥土,載著一車披發文身的人,先張弓搭箭,後來放下弓箭。不是強盜,是來求婚的,往前進遇到雨則吉利。
這句話要告訴我們什麽道理?
豬,代表理想和目標。我們孤獨而堅定的努力,終於發現目標就在前方。此時目標依然深埋在塵埃中,而且還有很多人虎視眈眈,不知是敵是友。
怎麽辦?
小心謹慎,友好溝通,尋找共同點,化敵為友,我們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為什麽說遇雨則吉呢?從字麵意思看,雨可以衝洗塵埃,洗淨鉛華,大家相互之間再無疑慮,可以眾誌成城向目標前進。
這告訴我們,同伴之間也要充分溝通,消除誤會,求同存異,才能更好地實現合作共贏。
因為高平之戰有將士臨陣倒戈,柴榮認識到一個問題:如果將士士氣不振,心懷異誌,不可能打勝仗。他需要打造成一支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鐵軍,於是命作戰勇猛的趙匡胤負責征兵,將其中整體素質優秀的人補充進禁軍。在整編升級禁軍的時候,趙匡胤開始接觸後周朝各級將領,與楊光義、石守信、李繼勳等將領結拜為義社十兄弟,並培養了一大批親信將士。
此時,柴榮與朝中文臣進行了充分而友好的協商溝通,製定出先南後北、一統天下的軍事戰略。根據這個戰略,柴榮用五年時間,先後消滅後蜀收為後周國土,降服吳越和南唐為藩屬國。趙匡胤隨柴榮南下征戰,立下赫赫戰功,被任命為殿前都指揮使,授忠武軍節度使。
在擴大後周疆域,穩定南方局勢後,柴榮興兵北上伐遼,他的目標是收複燕雲十六州。
公元959年,柴榮親率大軍水陸並進,僅用四十二天連克三關三州共計十七縣,並計劃乘勝奪取幽州。然而因連夜征戰而突發疾病,柴榮被迫班師。
柴榮抱病迴京後做的第一件事,是解除原殿前都點檢的職務,改任趙匡胤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
這是為什麽呢?
因為在北伐途中,他碰到了一件怪事。他在批閱各地文書時,從一隻牛皮袋中發現了一塊三尺多長的木板,上書“點檢作天子”五個大字。這個兆頭不太好,他必須要做點什麽。
但他顯然做錯了。如果擔心一語成讖,他應該取消殿前都點檢這個官職,而不僅僅隻是換一個人。或者,他想誰做天子,就幹脆任命誰兼任殿前都點檢。
這一年,柴榮壯誌未酬身先死,他年僅七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為後周恭帝。
而我們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會當上天子嗎?
誰知道呢。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年味正濃,他已被外派出去打仗了。
這一天,汴京城內忽然風傳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宰相範質急忙找到趙匡胤,請他率軍北上抗敵。
第二天晚上,黃河結了厚厚的冰。趙匡胤的軍馬行進到距汴京東北二十公裏處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陳橋鎮),就地安營紮寨。
這天晚上,誰也不知道趙匡胤幹了些什麽,但軍營之中有種唿聲越來越大。趙匡胤的親信將士並未枕戈待旦,而是紛紛走出營帳串門。他們的話題隻有一個:當今皇帝年幼無知,不如擁立趙匡胤為皇帝後再北征,這樣立了軍功總算有人知道。
將士們的情緒很快被煽動起來。第二天清晨,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和謀臣趙普帶著一群將士衝進趙匡胤居住的驛館,把酒醉剛醒的趙匡胤嚇了一跳。
這群家夥是來造反的嗎?是,也不是。他們是要造後周的反,而不是反趙匡胤。
他們拿出一件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紛紛下跪山唿萬歲。趙匡胤四十米的大刀方才抽出一半便已歸鞘,再三推辭不就。
但他的兄弟們鐵了心要擁立他做皇帝,他如果不答應,他們就跪著不起來。
趙匡胤無奈歎道:“你們貪戀富貴,要立我為天子。我可以勉強答應你們,但你們要聽我的命令,否則我不幹。”
眾人齊聲表示:惟命是聽。
趙匡胤便於大家約法三章,迴到汴京後,一不得驚犯太後和主上,二不得侵淩公卿,三不得侵掠朝市府庫,違令者族誅。
在得到將士們的肯定答複後,趙匡胤率兵迴師開封。在汴京城樓上望眼欲穿的石守信等人趕緊打開城門接應,趙匡胤兵不血刃控製了京都。
此時早朝還沒有結束,範質等人迴過神來時木已成舟。趙匡胤走進殿中,看著他們為難地說:“世宗待我恩重如山,如今我被將士們逼成這個樣子,你們說怎麽辦?”
範質瞠目結舌,無言以對。趙匡胤身邊一位將領大叫道:“請點檢當天子!”
範質充耳不聞,握住尚書右仆射王溥的手說:“倉促遣將,是我倆的罪過啊!”又轉頭質問趙匡胤說:“先帝待您就像兒子一樣,現在他遺體未寒,您怎麽就這樣做?”
他知道大勢已去,建議行禪讓之禮,又勸諫趙匡胤說:“太尉既然以禮受禪,就應侍奉太後如母,贍養少主如子,千萬不要辜負先帝舊恩。”趙匡胤流著淚答應。
後周恭帝柴宗訓於是接過早已準備好的禪位詔書照本宣科,趙匡胤在範質、王溥等百官擁戴下登基為帝,是為宋太祖,建國號為宋,定都汴京,改元建隆。
趙匡胤建立宋朝後,留下三條遺訓。其中第一條是: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第二條是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這兩條遺訓,被貫穿整個宋朝。
他器量寬宏,為人仁厚。他在陳橋兵變時進入皇宮,恰好碰見一位妃子抱著一個尚在繈褓中的嬰兒,據說這是周世宗的兒子。兵變將士建議斬草除根,趙匡胤拒絕,他說:“接人之位,再殺人之子,我不忍心。”這個孩子被人撫養長大後,取名潘惟吉,官至刺史。
他稱帝之後有一次宴請群臣。翰林學士王著酒醉之後,因想念故主而痛哭失聲。侍宴群臣大驚失色,趙匡胤卻隻是命人將他扶去休息。第二日,有人奏請嚴懲王著。趙匡胤不允,他說:王著一介書生,就算哭念世宗又能如何呢?
宋太祖溫厚的個人氣質,奠定了整個大宋王朝的氣質:細膩寬容,崇尚文治,這是一種與盛世大唐截然不同的文雅氣質。
現在讓我們走進讓人又愛又恨的大宋帝國三百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