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明夷於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貞。
在南方狩獵時前途不明,遇到了大的野獸。不可操之過急,堅持。
唐武宗崇道,和他的先輩一樣長期服食金丹以求長生,結果導致性情變得急躁,喜怒無常,不久病情加重,口不能言。
公元846年,唐武宗駕崩。他有五個兒子,但登基即位的卻是唐宣宗李忱(810年7月-859年9月)。
唐宣宗這個皇帝似是意外得來,又似是命中注定。
他的生母是孝明皇後鄭氏,潤州(今江蘇鎮江)人,生有大貴之相。
她年輕時,有相師告訴鎮海節度使李錡,鄭氏將來能生下天子。李錡聞言大喜,將她納為侍妾。李錡謀反失敗後,鄭氏以叛臣家屬身份被沒入宮庭,成為侍奉郭貴妃的一個小宮女。
也就是說,她是一個戴罪在身、沒有公民權的奴婢。
郭貴妃是郭子儀的孫女,是唐憲宗的妃子,還是唐穆宗李恆的生母,地位很高貴,但似乎對身份卑微的鄭氏不錯。
唐憲宗對鄭氏也很不錯,不久後臨幸了她,並生下了李忱。
生下龍子的鄭氏生活有所改善,但她一直得體的保持低調。這當然是對的,以她的家世和身份,但凡稍微跳一點,立刻會被碾壓得連骨頭都不剩。
因為生母的身份,李忱一直很分裂。在宮外人眼中,他是皇帝的兒子,龍子龍孫,地位高貴;但在宮中尤其是眾皇子眼中,他不過是一個奴婢生的孩子,而已。
多謝他母親的言傳身教,李忱從小就懂得韜光養晦。
他小時候曾夢見乘龍上天。當他把這個夢告訴母親時,母親再三叮囑他,千萬不能把這個夢說給第三個人聽。
漸漸地,李忱養成了沉默寡言的習慣,以至於所有人都認為他不太聰明。但他的異母兄長唐穆宗卻很看好他,說這孩子是咱家的英明人物,封其為光王。而鄭氏因此成了光王太妃。
唐穆宗死後,李忱更加藏而不露。唐武宗為人豪氣,瞧不起木訥的李怡,所以他在位之時,李忱甚至奏請落發為僧,避居江南。
唐武宗崩後,根據李唐宗法,李忱幾乎不可能當上皇帝。
唐穆宗有子嗣,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也各有子嗣,從順位上排,李忱至少要排到二十名之後去。
但中晚唐的帝位傳承很奇怪,立不立皇太子並不重要,關鍵是要宦官點頭才算。
按照慣例,他們要挑一個好拿捏的軟柿子當皇帝,於是看起來不太聰明而且長期遊走江湖的李忱被神策軍中尉馬元贄等人擁立為皇帝。
我們的唐宣宗去了一趟南方,雖然是做和尚而不是狩獵,卻得到了一個大大的意外收獲,從形同流放的破落王爺,搖身一變成了坐北朝南的大行皇帝。
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凡事不要操之過急,在困境中堅持而隱忍待機,興許會迎來新的大機遇。
唐宣宗上台,讓兩個重要人物極度不適。
其中一個是郭太後。
唐宣宗以庶奪嫡坐上龍椅,意味著郭太後一支失去了繼承李唐大統的機會。而且,她還不得不與自己當年的侍女平起平坐,想想就頗讓人鬱悶。
另外,郭太後不是唐宣宗的親奶奶,所以得到的待遇再好,總感覺不如以前幾位親孫子好。當然她的待遇確實已不如以前。
這是有原因的。
當時宮中的太後有很多,除了太皇太後郭氏、鄭太後以外,還有唐文宗的生母積慶蕭太後。唐宣宗一個人要同時照顧三位太後,哪裏忙得過來?更何況無論如何,他對自己的生母鄭太後總是要好些。此為人之常情,怪不得誰。
但郭太皇太後心裏卻有些憋屈,一來二去難免就和鄭太後之間鬧出些小矛盾。
唐宣宗堅定地選擇站在自己母親這一邊。她老人家受了這麽多年的苦,現在誰欺負她都不可以。
葉蘇來了也不行,唐宣宗說的。
郭太皇太後於是更加不高興了,鬧著要跳樓自殺,並於當晚含恨去世。
關於郭氏之死,《宣宗實錄》中記載著兩種不同的說法。
過程更為詳盡的說法是,郭氏病重,唐宣宗為此暫不聽政,文武百官為此兩度詢問太後起居情況。郭氏崩後,經過宰相三次上表敦請,唐宣宗方才複政。
另一種說法是她準備跳樓自盡時,被左右侍從眼疾手快地攔下。唐宣宗聽說後很不高興,當晚郭氏無故暴斃。
郭太後去世後,唐宣宗拒絕讓其祔祭唐憲宗太廟,這個位置他想留給自己的生母鄭太後。
太常官王暤(hao)據理力爭。他說郭後曆經七朝,本是唐憲宗東宮元妃,自唐穆宗以下五朝皆母儀天下,於情於理都應當合葬於景陵,並入憲宗太廟。
結果,王暤被貶為句容縣令,郭太後仍不得祔廟。
但王暤也是一個死強死強之人。唐懿宗年間,他迴朝再任禮官,依然重翻舊賬,這才終於使郭氏與唐憲宗合葬,且神牌祔祭於太廟。
另一個不適之人,則是宰相李德裕。
很難說李德裕與唐宣宗有宿怨,但唐宣宗肯定對唐武宗有意見。所以凡是唐武宗喜歡的,唐宣宗必然不喜歡,皇位除外。
唐宣宗的登基大典由李德裕主持。儀式完成後,唐宣宗對左右親侍說:剛才靠近我的是不是李太尉?他每看我一眼,都讓我緊張得毛發直豎。
這與當年漢宣帝麵對大司馬霍光如芒刺在背相比,簡直如出一轍。所以,李德裕的仕途也該到頭了。
唐宣宗剛剛親政,就迫不及待地免去了李德裕宰相之職,將其外放為荊南節度使。此後將其一貶再貶為潮州司馬,最終左遷至崖州(今海南海口)司戶參軍。
李德裕在任時經常提拔寒門士子,因此深受讀書人愛戴。他貶官崖州之後,有人作詩懷念: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南望李崖州。
所謂八百孤寒,意指眾多處境貧寒的讀書人。
李德裕貶謫期間,牛黨領袖李宗閔、牛僧孺相繼病故。公元849年,李德裕病逝於崖州任上。
牛李黨爭至此成為曆史。
在南方狩獵時前途不明,遇到了大的野獸。不可操之過急,堅持。
唐武宗崇道,和他的先輩一樣長期服食金丹以求長生,結果導致性情變得急躁,喜怒無常,不久病情加重,口不能言。
公元846年,唐武宗駕崩。他有五個兒子,但登基即位的卻是唐宣宗李忱(810年7月-859年9月)。
唐宣宗這個皇帝似是意外得來,又似是命中注定。
他的生母是孝明皇後鄭氏,潤州(今江蘇鎮江)人,生有大貴之相。
她年輕時,有相師告訴鎮海節度使李錡,鄭氏將來能生下天子。李錡聞言大喜,將她納為侍妾。李錡謀反失敗後,鄭氏以叛臣家屬身份被沒入宮庭,成為侍奉郭貴妃的一個小宮女。
也就是說,她是一個戴罪在身、沒有公民權的奴婢。
郭貴妃是郭子儀的孫女,是唐憲宗的妃子,還是唐穆宗李恆的生母,地位很高貴,但似乎對身份卑微的鄭氏不錯。
唐憲宗對鄭氏也很不錯,不久後臨幸了她,並生下了李忱。
生下龍子的鄭氏生活有所改善,但她一直得體的保持低調。這當然是對的,以她的家世和身份,但凡稍微跳一點,立刻會被碾壓得連骨頭都不剩。
因為生母的身份,李忱一直很分裂。在宮外人眼中,他是皇帝的兒子,龍子龍孫,地位高貴;但在宮中尤其是眾皇子眼中,他不過是一個奴婢生的孩子,而已。
多謝他母親的言傳身教,李忱從小就懂得韜光養晦。
他小時候曾夢見乘龍上天。當他把這個夢告訴母親時,母親再三叮囑他,千萬不能把這個夢說給第三個人聽。
漸漸地,李忱養成了沉默寡言的習慣,以至於所有人都認為他不太聰明。但他的異母兄長唐穆宗卻很看好他,說這孩子是咱家的英明人物,封其為光王。而鄭氏因此成了光王太妃。
唐穆宗死後,李忱更加藏而不露。唐武宗為人豪氣,瞧不起木訥的李怡,所以他在位之時,李忱甚至奏請落發為僧,避居江南。
唐武宗崩後,根據李唐宗法,李忱幾乎不可能當上皇帝。
唐穆宗有子嗣,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也各有子嗣,從順位上排,李忱至少要排到二十名之後去。
但中晚唐的帝位傳承很奇怪,立不立皇太子並不重要,關鍵是要宦官點頭才算。
按照慣例,他們要挑一個好拿捏的軟柿子當皇帝,於是看起來不太聰明而且長期遊走江湖的李忱被神策軍中尉馬元贄等人擁立為皇帝。
我們的唐宣宗去了一趟南方,雖然是做和尚而不是狩獵,卻得到了一個大大的意外收獲,從形同流放的破落王爺,搖身一變成了坐北朝南的大行皇帝。
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凡事不要操之過急,在困境中堅持而隱忍待機,興許會迎來新的大機遇。
唐宣宗上台,讓兩個重要人物極度不適。
其中一個是郭太後。
唐宣宗以庶奪嫡坐上龍椅,意味著郭太後一支失去了繼承李唐大統的機會。而且,她還不得不與自己當年的侍女平起平坐,想想就頗讓人鬱悶。
另外,郭太後不是唐宣宗的親奶奶,所以得到的待遇再好,總感覺不如以前幾位親孫子好。當然她的待遇確實已不如以前。
這是有原因的。
當時宮中的太後有很多,除了太皇太後郭氏、鄭太後以外,還有唐文宗的生母積慶蕭太後。唐宣宗一個人要同時照顧三位太後,哪裏忙得過來?更何況無論如何,他對自己的生母鄭太後總是要好些。此為人之常情,怪不得誰。
但郭太皇太後心裏卻有些憋屈,一來二去難免就和鄭太後之間鬧出些小矛盾。
唐宣宗堅定地選擇站在自己母親這一邊。她老人家受了這麽多年的苦,現在誰欺負她都不可以。
葉蘇來了也不行,唐宣宗說的。
郭太皇太後於是更加不高興了,鬧著要跳樓自殺,並於當晚含恨去世。
關於郭氏之死,《宣宗實錄》中記載著兩種不同的說法。
過程更為詳盡的說法是,郭氏病重,唐宣宗為此暫不聽政,文武百官為此兩度詢問太後起居情況。郭氏崩後,經過宰相三次上表敦請,唐宣宗方才複政。
另一種說法是她準備跳樓自盡時,被左右侍從眼疾手快地攔下。唐宣宗聽說後很不高興,當晚郭氏無故暴斃。
郭太後去世後,唐宣宗拒絕讓其祔祭唐憲宗太廟,這個位置他想留給自己的生母鄭太後。
太常官王暤(hao)據理力爭。他說郭後曆經七朝,本是唐憲宗東宮元妃,自唐穆宗以下五朝皆母儀天下,於情於理都應當合葬於景陵,並入憲宗太廟。
結果,王暤被貶為句容縣令,郭太後仍不得祔廟。
但王暤也是一個死強死強之人。唐懿宗年間,他迴朝再任禮官,依然重翻舊賬,這才終於使郭氏與唐憲宗合葬,且神牌祔祭於太廟。
另一個不適之人,則是宰相李德裕。
很難說李德裕與唐宣宗有宿怨,但唐宣宗肯定對唐武宗有意見。所以凡是唐武宗喜歡的,唐宣宗必然不喜歡,皇位除外。
唐宣宗的登基大典由李德裕主持。儀式完成後,唐宣宗對左右親侍說:剛才靠近我的是不是李太尉?他每看我一眼,都讓我緊張得毛發直豎。
這與當年漢宣帝麵對大司馬霍光如芒刺在背相比,簡直如出一轍。所以,李德裕的仕途也該到頭了。
唐宣宗剛剛親政,就迫不及待地免去了李德裕宰相之職,將其外放為荊南節度使。此後將其一貶再貶為潮州司馬,最終左遷至崖州(今海南海口)司戶參軍。
李德裕在任時經常提拔寒門士子,因此深受讀書人愛戴。他貶官崖州之後,有人作詩懷念: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南望李崖州。
所謂八百孤寒,意指眾多處境貧寒的讀書人。
李德裕貶謫期間,牛黨領袖李宗閔、牛僧孺相繼病故。公元849年,李德裕病逝於崖州任上。
牛李黨爭至此成為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