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壯卦六爻講述了中國古代相權變遷史。


    宰相和丞相,它們有區別嗎?


    當然有,而且區別大得很。


    用一個比較拗口的說法,丞相可以稱作宰相,但稱作宰相的未必一定就是丞相。


    為什麽?


    因為,丞相是一個具體的官職名稱,但宰相不是。宰相,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泛指的官名,也可以認為是一種身份和地位。它是中國古代社會中輔助君王掌管國事的最高行政官員,是直接對君主負責且總攬政務的人。在某個特定曆史階段,它叫丞相。


    宰相這個名詞最早見於《韓非子·顯學》:“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起於卒伍。”在這裏,宰相是官吏的統稱。


    司馬遷在《史記·陳丞相世家》中所言的宰相,則已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那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最高行政長官:“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填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


    宰,這個字非常有趣。


    它的本義,是地位低下的奴隸,後來居然慢慢演變為地位至高的官僚,這是為什麽呢?


    我們從宰字的甲骨文說起。


    甲骨文的“宰”,字形是這樣的:上麵是一座房子的樣子,裏麵是一把刑刀的樣子。宰的本義,是在屋裏從事勞動的奴隸。這些人,可以稱作家仆,與從事戶外工作的奴隸不同。


    《禮記·曲禮下》雲:“問大夫之富,曰:有宰?食力?”在遠古時代,一個奴隸主的富裕程度主要看兩點,一點是幹家務活的奴隸有多少,一點是幹農活的奴隸有多少。


    這和現在不一樣。現在主要看銀行存款和不動產的多少。


    在屋裏幹家務活的家奴,要麽擁有專業技術,比如殺豬的屠夫,比如燒菜的廚子,比如做衣的裁縫;要麽深受家主信任得以隨侍身邊。他們在奴隸中的地位比較高,可以按照家主的意見管理和指揮其他奴隸。這些人,可以稱作管家。


    當家主們掌控的土地越來越廣闊時,家便成了國,奴隸主便成了君主,家仆便成了文武百官,而管家則成了百官的總管,也叫宰。


    為什麽要叫宰呢?


    因為在遠古時代,國家最重要的事務是祭祀,所以祭祀前負責宰殺家畜用來獻祭的工作也非常重要。比如西周的周公旦,他的官職名稱就是太宰。


    更早以前,殷商的伊尹則稱相,也叫尹。


    宰是主宰,相是輔助,合起來就是宰相,輔佐君主主宰天下的意思。


    但中國五千年曆史,似乎從來沒有專門設置過一個官職,名字叫宰相。宰相的正式官名一直隨著朝代的更替而更替,先後出現過相、尹、宰、丞相、相國、大司徒、侍中、中書令、尚書令、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等幾十種官名。


    為什麽宰相的名稱更替如此頻繁呢?


    這是因為由家而國,由國而天下後,宰相已經不能再簡單地視為君主的家臣。“壯於趾,征兇”,相權過重,逐漸危及君權。於是君主既要依賴宰相治理天下,又不得不想辦法限製相權。


    在春秋戰國和秦朝,諸侯國的最高行政長官是丞相、相國或相邦。比如丞相管仲、相國呂不韋、丞相李斯等等。


    從漢朝開始,有丞相、相國、三公之稱,但因避漢高祖劉邦之諱,相邦這個職位被取消。


    西漢初年,劉邦對丞相蕭何已頗為提防。幸好蕭何“貞吉”,始終謹守本份不逾禮製,這才化險為夷。


    從漢武帝開始,皇宮內廷設了一個大司馬,權力淩駕於外朝的丞相之上,又搞出一個尚書台來分解丞相權力。此後,大司馬兼錄尚書事,才是事實上的宰相。


    兩漢的皇帝們在“三公”的名稱上來迴修改。比如漢成帝改禦史大夫為大司空,以大司馬、大司空、丞相為三公。漢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等等。


    來迴折騰了很多次,卻依然無法很好地限製相權。還不小心讓大司馬、錄尚書事王莽借機篡漢代新。王莽雖然綁架民意登上皇位,但得位不正,“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他最終功敗垂成,且落下了千古罵名。


    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後,為遏製相權進行一係列政體改革,搞出了一個台閣製,自此三公失權,事歸台閣。


    到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因為政權更替頻繁,製度多變,宰相的名稱就很有些亂了。什麽丞相、相國、大司馬、中書監、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令、尚書仆射等等不一而足。那些能夠掌握軍政大權的,即可視為宰相。


    隋朝製定了三省六部製,以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這三省長官為宰相。


    唐朝延續隋朝成製,但將內史省改為中書省,最高長官稱中書令。門下省最高長官改稱侍中。因為唐太宗李世民曾擔任過尚書令,故尚書省不再設尚書令,而以尚書仆射為事實上的最高長官。


    盛唐名相輩出。


    唐太宗一朝的房玄齡和杜如晦,武則天一朝的婁師德和狄仁傑,唐玄宗一朝的姚崇和宋璟等等,他們堅守正道,勤政治國,“貞吉,悔亡。”他們如承載大車的車輹一樣,以超卓的智慧和強力的策略,上輔帝王,下領群臣,推動唐朝的曆史車輪登臨中國封建帝製的頂點。


    然而好景不長,三省長官便成了榮譽官銜,“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新的宰相,簡稱同平章事。這一製度基本貫穿了唐宋元三朝,但也略有變化。


    比如宋朝搞出了一個二府三司製以削弱相權。他們將“中書門下”稱作政事堂,以同平章事為最高長官,管理國家行政事務。又設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以樞密使為最高長官。《水滸傳》中的奸臣高俅就是最高軍事長官樞密使。


    據說,遼朝在中國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將宰相作為正式官名。遼國設北、南樞密院,下設北、南宰相府和宰相,分管契丹人和漢人。


    不過,因為遼國的官方文字尚有契丹文,漢文官名宰相是否因翻譯所得,值得探討。


    到金、元兩朝時,三省製被削減成了一省製。金朝隻設尚書省,而元朝隻設中書省。


    明朝最開始依元製設中書省和左右丞相。後來,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一案罷中書省,將其權分入六部,並不再立丞相。“喪羊於易。”丞相一職從此徹底告別曆史舞台。


    朱元璋死後,他的繼任者發現朝廷政事太過繁複,如無宰相輔助,他們就算通宵達旦也忙不完工作。“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相權被消滅,皇權強大過了頭的結果是,皇帝變成了廢寢忘食996的悲催打工仔。


    工作很忙不說,日常娛樂時間還被嚴重壓縮。如果不能享受榮華富貴,當皇帝又有什麽意思?


    但是祖製不能改,該怎麽辦呢?


    他們聰明地設置了內閣大學士一職。內閣“艱則吉”,雖無宰相之名,而行宰相之實,大學士們幫助明朝皇帝維持了三百年大明江山。


    清朝一度沿用明製,設內閣大學士之位。到雍正帝時,為加強對百官的控製,增設軍機處。


    軍機處設立以後,負責處置各項軍政大事,皇帝下達的各項機密詔令也由軍機大臣起草發出,權力很快淩駕於內閣和六部之上。內閣地位雖高卻無實權,漸漸成了榮譽職位,負責頒發一般性的機關文件。


    值得一提的是,軍機處雖然是事實上的最高行政機關,但在形式上始終隻是一個臨時機構。軍機大臣若無其他兼職,則既無品級,也無俸祿,幾乎複古成為隻聽命於君主的管家。


    公元1911年4月,晚清師夷長技、實施新政,設內閣總理大臣為最高行政首長。軍機處隨之被撤銷。


    曆經三千多年變遷,宰相終於成為曆史塵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跟著姓名學國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港沉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港沉沙並收藏跟著姓名學國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