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六:浚恆,貞兇,無攸利。
深挖恆久之道,堅持下去兇險,沒有什麽利益。
深挖恆久之道,為什麽反而兇險呢?
因為期望太高。
比如一對熱戀中的情侶,談戀愛時因為愛情光環加身,彼此覺得對方就是最完美、最適合的那一位,然後高高興興走進婚姻。一切看起來很美好。
但一段時間相處下來,發現雙方個性、三觀存在不少差異,其中甚至頗多格格不入之處。
這時候該怎麽辦?
繼續固執地堅持兩人相愛時的高標準和高期待,以此對另一半提出各種要求嗎?
那麽對不起,婚姻一定會變成愛情的墳墓。
正確地做法是什麽?存小異而求大同,給彼此留下足夠的空間,適當地降低要求,去適應,去接受,去欣賞,這樣就好了嘛!
除了愛情、婚姻和家庭以外,其它事物也一樣,過於苛責是不對的。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安祿山之所以發動安史之亂,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逼的。唐玄宗對他的期許和標準定得過高了。
唐玄宗在邊疆設十鎮節度使,主要目的是保衛邊境並對外擴張。這是唐玄宗對節度使的第一個期許:打得贏、守得住。
為了讓邊軍善打仗,能打仗,朝廷授予節度使極大的軍事、行政和人事自主權,再加上募兵製的施行,其結果是節度使權力日增,極易擁兵自重。
這便帶來了對節度使的第二個期許:足夠忠誠。
然而曆史告訴我們,在至高權力和巨大利益的誘惑下,大多數人的道德和忠誠都靠不住。所以,當朝政自唐玄宗以下漸漸腐化,對藩鎮的控製力漸漸削弱的時候,便有人開始蠢蠢欲動了,比如坐擁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
實際上,安祿山雖有野心,但未必敢付諸行動,畢竟唐玄宗再老朽,盛唐明主的積威仍在。但是公元752年,李林甫死了,楊國忠成了首相。
楊國忠與安祿山不和,經常向唐玄宗挑撥說他有反心。一來二去,唐玄宗也起了試探安祿山的心思。
公元753年,唐玄宗派宦官前往安祿山駐地,名為撫慰,實為糾察。結果宦官接受了安祿山的重金賄賂,迴京後稟告安祿山忠心可照日月。
楊國忠明知有鬼,於是又給唐玄宗出了一個餿主意,召安祿山進京。他如果不應召進京,便是有反心。
結果公元754年正月,安祿山進京拜見唐玄宗,獲封尚書左仆射。他在長安待了兩個月後返迴範陽。
據說他慢悠悠出潼關以後,立即以每日四百餘裏的急行軍速度迴到範陽大本營。
公元755年,唐玄宗又多次召安祿山進京,終於把安祿山逼急了。如今的他有兵有權,憑什麽還要老老實實做砧板上的魚肉,任由戲弄和宰割?
當年底,安祿山與部將史思明以征討楊國忠為名起兵十五萬,發動安史之亂,不一月攻占東都洛陽。翌年,安祿山自稱大燕皇帝,進軍京都長安。唐玄宗出逃蜀郡途中,在馬嵬坡士兵嘩變,殺死楊國忠,逼死楊貴妃。
這一年七月,太子李亨(711年10月—762年5月)飛抵朔方軍大本營靈武(今寧夏自治區靈武市境內),登基為帝,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這一年,李亨已四十五歲,再過幾年就知天命了。
唐玄宗的時代結束。
我們有理由相信,李亨早已迫不及待想當皇帝,因為他這個皇太子當得太過於憋屈而且危險。
前太子李瑛被廢殺後,唐玄宗在壽王李琩和忠王李璵之間猶豫一年之久,後因高力士之言“推長而立,誰敢複爭”,才拿定主意立李璵為皇太子,數年之後更名為李亨。
但壽王李琩有一個堅定的支持者,宰相李林甫。而高力士未必是李亨的堅定支持者,且他雖然權傾一時,畢竟不是權力中樞人物。
所以李亨的日子過得很艱難。從被推上太子之位的那一刻起,李亨就如同被群狼環伺的小綿羊,能活下來已是奇跡。
詭異的是,在李林甫與太子角力之中,率先發力的竟然是李亨。
公元746年,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兼領河西節度使,來到京師長安向唐玄宗進獻戰利品,並拜會了兒時好友太子李亨。
結果皇甫惟明做了兩件事,也許是一件事。他朝拜唐玄宗後,勸唐玄宗罷免李林甫,並建議刑部尚書韋堅有宰相之才,可以起用。韋堅是誰?李亨妻子的哥哥。
這一下捅了馬蜂窩。
當年正月元宵夜,皇甫惟明與韋堅共度佳節。李林甫見狀,彈劾韋堅與邊將私會,有廢立之意。韋堅因此被貶為縉雲(今浙江縉雲)太守,皇甫惟明則被貶為播川(今貴州遵義)太守,翌年被賜死。
唐玄宗此時的處理尚屬不偏不倚。他雖然剝奪了皇甫惟明的兵權,卻將其移交給了朔方、河東兩道節度使王忠嗣。這是與太子李亨打小在宮中一起長大的密友。
但韋氏不肯善罷甘休。
韋堅被貶之後,他的弟弟韋蘭、韋芝上疏鳴冤,為達目的,兩人甚至引李亨為證。
李亨硬生生被拉下水。為擺脫幹係,李亨不得不上表自辯,並果斷壯士斷腕,以與韋妃情義不睦為由,請求與她離婚。韋被迫削發為尼,而韋氏一族被牽連逼死者甚眾。
然而既成政敵,生死相見。李亨不倒,李林甫絕對不會收手。
韋氏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李亨另一個夫人杜良娣的父親杜有鄰又惹上事了。他被舉報“妄稱圖讖,交構東宮,指斥乘輿”。 意思是說杜有鄰以圖讖之名造謠生事,又糾結太子誹謗皇帝。
這是大罪,唐玄宗會不會相信呢?
難說,因為舉報者柳積,是杜有鄰的女婿,李亨的連襟。
半信半疑的唐玄宗派人審訊,隻可惜無論安排誰,都繞不開根係深厚的李林甫。
案情很明朗,都是柳積為泄私憤而誣告,但經過李林甫一番攪風攪雨,案情迅速擴大。杜有鄰、柳積被杖斃,大書法家李邕遭受無妄之災,被柳積牽連入案,以厚相賂遺之罪被處死。
兩個老婆都沒了。唐玄宗為李亨續弦了一位張良娣。張良娣為他生了一個兒子,名叫李佋。
李林甫死後,李亨仍然不得安寧。敵人的敵人,未必便是朋友,繼任首相的楊國忠一邊清算李林甫,一邊誣陷安祿山,一邊算計李亨。
連續兩任首相公然在自己頭上拉屎,而父皇居然兩不偏幫。這種不偏不倚的態度,其實已在拉偏架。
李亨當然忍不了。
實際上,馬嵬驛兵變就是他趁安史之亂爆發而精心策劃的一次政變。
深挖恆久之道,堅持下去兇險,沒有什麽利益。
深挖恆久之道,為什麽反而兇險呢?
因為期望太高。
比如一對熱戀中的情侶,談戀愛時因為愛情光環加身,彼此覺得對方就是最完美、最適合的那一位,然後高高興興走進婚姻。一切看起來很美好。
但一段時間相處下來,發現雙方個性、三觀存在不少差異,其中甚至頗多格格不入之處。
這時候該怎麽辦?
繼續固執地堅持兩人相愛時的高標準和高期待,以此對另一半提出各種要求嗎?
那麽對不起,婚姻一定會變成愛情的墳墓。
正確地做法是什麽?存小異而求大同,給彼此留下足夠的空間,適當地降低要求,去適應,去接受,去欣賞,這樣就好了嘛!
除了愛情、婚姻和家庭以外,其它事物也一樣,過於苛責是不對的。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安祿山之所以發動安史之亂,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逼的。唐玄宗對他的期許和標準定得過高了。
唐玄宗在邊疆設十鎮節度使,主要目的是保衛邊境並對外擴張。這是唐玄宗對節度使的第一個期許:打得贏、守得住。
為了讓邊軍善打仗,能打仗,朝廷授予節度使極大的軍事、行政和人事自主權,再加上募兵製的施行,其結果是節度使權力日增,極易擁兵自重。
這便帶來了對節度使的第二個期許:足夠忠誠。
然而曆史告訴我們,在至高權力和巨大利益的誘惑下,大多數人的道德和忠誠都靠不住。所以,當朝政自唐玄宗以下漸漸腐化,對藩鎮的控製力漸漸削弱的時候,便有人開始蠢蠢欲動了,比如坐擁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
實際上,安祿山雖有野心,但未必敢付諸行動,畢竟唐玄宗再老朽,盛唐明主的積威仍在。但是公元752年,李林甫死了,楊國忠成了首相。
楊國忠與安祿山不和,經常向唐玄宗挑撥說他有反心。一來二去,唐玄宗也起了試探安祿山的心思。
公元753年,唐玄宗派宦官前往安祿山駐地,名為撫慰,實為糾察。結果宦官接受了安祿山的重金賄賂,迴京後稟告安祿山忠心可照日月。
楊國忠明知有鬼,於是又給唐玄宗出了一個餿主意,召安祿山進京。他如果不應召進京,便是有反心。
結果公元754年正月,安祿山進京拜見唐玄宗,獲封尚書左仆射。他在長安待了兩個月後返迴範陽。
據說他慢悠悠出潼關以後,立即以每日四百餘裏的急行軍速度迴到範陽大本營。
公元755年,唐玄宗又多次召安祿山進京,終於把安祿山逼急了。如今的他有兵有權,憑什麽還要老老實實做砧板上的魚肉,任由戲弄和宰割?
當年底,安祿山與部將史思明以征討楊國忠為名起兵十五萬,發動安史之亂,不一月攻占東都洛陽。翌年,安祿山自稱大燕皇帝,進軍京都長安。唐玄宗出逃蜀郡途中,在馬嵬坡士兵嘩變,殺死楊國忠,逼死楊貴妃。
這一年七月,太子李亨(711年10月—762年5月)飛抵朔方軍大本營靈武(今寧夏自治區靈武市境內),登基為帝,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這一年,李亨已四十五歲,再過幾年就知天命了。
唐玄宗的時代結束。
我們有理由相信,李亨早已迫不及待想當皇帝,因為他這個皇太子當得太過於憋屈而且危險。
前太子李瑛被廢殺後,唐玄宗在壽王李琩和忠王李璵之間猶豫一年之久,後因高力士之言“推長而立,誰敢複爭”,才拿定主意立李璵為皇太子,數年之後更名為李亨。
但壽王李琩有一個堅定的支持者,宰相李林甫。而高力士未必是李亨的堅定支持者,且他雖然權傾一時,畢竟不是權力中樞人物。
所以李亨的日子過得很艱難。從被推上太子之位的那一刻起,李亨就如同被群狼環伺的小綿羊,能活下來已是奇跡。
詭異的是,在李林甫與太子角力之中,率先發力的竟然是李亨。
公元746年,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兼領河西節度使,來到京師長安向唐玄宗進獻戰利品,並拜會了兒時好友太子李亨。
結果皇甫惟明做了兩件事,也許是一件事。他朝拜唐玄宗後,勸唐玄宗罷免李林甫,並建議刑部尚書韋堅有宰相之才,可以起用。韋堅是誰?李亨妻子的哥哥。
這一下捅了馬蜂窩。
當年正月元宵夜,皇甫惟明與韋堅共度佳節。李林甫見狀,彈劾韋堅與邊將私會,有廢立之意。韋堅因此被貶為縉雲(今浙江縉雲)太守,皇甫惟明則被貶為播川(今貴州遵義)太守,翌年被賜死。
唐玄宗此時的處理尚屬不偏不倚。他雖然剝奪了皇甫惟明的兵權,卻將其移交給了朔方、河東兩道節度使王忠嗣。這是與太子李亨打小在宮中一起長大的密友。
但韋氏不肯善罷甘休。
韋堅被貶之後,他的弟弟韋蘭、韋芝上疏鳴冤,為達目的,兩人甚至引李亨為證。
李亨硬生生被拉下水。為擺脫幹係,李亨不得不上表自辯,並果斷壯士斷腕,以與韋妃情義不睦為由,請求與她離婚。韋被迫削發為尼,而韋氏一族被牽連逼死者甚眾。
然而既成政敵,生死相見。李亨不倒,李林甫絕對不會收手。
韋氏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李亨另一個夫人杜良娣的父親杜有鄰又惹上事了。他被舉報“妄稱圖讖,交構東宮,指斥乘輿”。 意思是說杜有鄰以圖讖之名造謠生事,又糾結太子誹謗皇帝。
這是大罪,唐玄宗會不會相信呢?
難說,因為舉報者柳積,是杜有鄰的女婿,李亨的連襟。
半信半疑的唐玄宗派人審訊,隻可惜無論安排誰,都繞不開根係深厚的李林甫。
案情很明朗,都是柳積為泄私憤而誣告,但經過李林甫一番攪風攪雨,案情迅速擴大。杜有鄰、柳積被杖斃,大書法家李邕遭受無妄之災,被柳積牽連入案,以厚相賂遺之罪被處死。
兩個老婆都沒了。唐玄宗為李亨續弦了一位張良娣。張良娣為他生了一個兒子,名叫李佋。
李林甫死後,李亨仍然不得安寧。敵人的敵人,未必便是朋友,繼任首相的楊國忠一邊清算李林甫,一邊誣陷安祿山,一邊算計李亨。
連續兩任首相公然在自己頭上拉屎,而父皇居然兩不偏幫。這種不偏不倚的態度,其實已在拉偏架。
李亨當然忍不了。
實際上,馬嵬驛兵變就是他趁安史之亂爆發而精心策劃的一次政變。